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
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组成部分抑或地缘化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培养、个性塑造等起到渗透性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篇一
《 校园文化社团管理创新形式研究 》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面,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还为高校提供了育人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有利于和谐校园的营造。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团管理;质量建团;创新形式
2016年3月,在校团委的发起下,校社团联合会组织了全校学生进行此次调研,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其中非社团会员类500份,为使信息反馈尽量全面,我们采取了分系部、分年级和定点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社团会员类1000份。最后问卷共回收了1400份,回收率为93%,在对这些问卷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后,得出了该校各社团的现状,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寻找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改进措施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一、目前高职学生社团的现状
(一)社团概况
近年来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在院团委注册的学生社团共有28家,在册会员四千余人,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倍,社团活动形式多样。
(二)社团活动调查结果
(1)社团活动频率:39%的调查者认为所在社团活动很多,47%的认为较多,13%的人认为所在社团活动开展较少。
(2)社团活动质量:50%的调查者认为活动质量较好,37%的认为很好,只有13%的人认为活动质量一般。
(3)社团活动规模:21%的活动,有大部分会员参加,已经非会员参加;50%活动只有部门会员参加;29%的社团活动能实现全体会员参加。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该校社团的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1)社团之间发展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2)社团物质、设备、场地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3)社团活动场地不足。据统计,39%的社团活动场地一般都在教室,只有4%的社团有比较固定的地方;(4)缺乏指导,社团在得到教师的指导上也存在巨大差距;(5)社团定位不好;(6)人员流失严重;(7)激励机制不完善。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学生社团的发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1)继续大力推进社团活动品牌化建设,打造精品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大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建设。(2)要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学校应对学生社团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为学生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要继续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社团与外界的联系、协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4)要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从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团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的稳步发展与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会员培训机制。(5)做好管理和服务的协调,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三、打造精品社团活动,创新社团发展模式
为彻底改善社团发展的难题,校团委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创新社团发展途径,加强对学生社团是指导:
(1)围绕“打造精品社团”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多项有关社团发展方向规划的工作,重点规划社团性质及发展方向、制定了社团量化管理制度、重新拟定社团活动审批程序等。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精品社团和精品社团活动在该校深入开展、好品牌层出不穷,影响力和知名度飞速提升。
(2)建立星级社团月评制度,以评促建,对社团建立每月评比“星级社团”的制度,并对社团活动、新闻宣传、会员服务、网络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月考评,要求社团活动上档次、走品牌路,新闻宣传方面要落实、抓牢,年终进行考核定级,以总成绩综合评定精品社团、优秀社团等。
(3)开创社团文化艺术节。由校团委主办,校社团联合会承办的校社团文化节为期3个月,紧密围绕五四精神和学院学风建设两大主题,通过开展大学生文艺、学术、科技、体育等社团文化活动,生动、全面展示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出色的艺术才华,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增添风采。
(4)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就创业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建设的重点,创办创业俱乐部学生社团,依托高校大学生就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推进大学生就创业教育。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团必须以其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来发展社团,使社团能更好地开展活动,使会员获得锻炼成长,进一步吸引大学生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良性运作循环,发展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篇二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思考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追求的三个基本层面,包括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主义青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校园文化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它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领域等方面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是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建构和传播。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党的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这三个倡导的24个字,高度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总的来说,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从国家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最高表现。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价值和独特意义,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我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一般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发挥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特定人、特定人群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但从特殊群体来说,要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受过高等的精英人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担当者,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依靠人才。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各种思潮对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是人的一生中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关键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正确的思潮的引导,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为研究视角,分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追求的三个基本层面,包括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要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加强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理想信念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每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各有不同,它带有特定阶层的烙印。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内在灵魂,它是人生目标的最高体现,是人生价值的奋斗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表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度变革、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势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们要自觉把个人梦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强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它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青年的梦,大学生的梦。大学生队伍是“梦之队”的重要成员,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举足轻重的力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宣传正能量,宣传模范典型,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在长期地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效性,应当从比较鉴别的角度逐步拓展理想信念的内容和范围,把理想信念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2]
二、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古老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意识、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准则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并逐步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如“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潜移默化地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鼓舞力。首先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看待传统文化,清醒地区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之处,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准则,有鉴别的有选择地加以对待,有抛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要按照时代的精神,结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和引导,选择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如微信、qq群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释、道等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需要大学生的传承和发扬。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践行的需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营造氛围、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模范等途径完善践行过程,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实现践行的自觉。[3]
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主义青年
爱国主义贯穿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广大师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高度重视青年爱国主义,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特点,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在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的征途中,高举爱国主义这面富于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伟大旗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继续持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坚持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有机统一,区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坚持把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在大学生的课堂上宣传爱国主义,使90后的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要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真正做到“振兴中华、从我做起”,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还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原则,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地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待历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还需注意方向性原则,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抓住正确导向。者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在任何情况发生的时候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决不给杂音噪音、错误思想提供任何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M],2014(172)
[2]王易、宋友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与对策.道德与法研究[J],2011(4)
[3]高云、刘小雪.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特区经济[J],2015(12)
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篇三
《 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
【摘要】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特色缺失、积淀不深,与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定位不够明确,以及操作方面的偏差。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深厚文化积淀来彰显职教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来弘扬特色文化;转变育人观念来引领榜样文化,三个方面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方向和路径。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试图引入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元素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引入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基础较薄弱,校园文化观念相对落后;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办学理念比较模糊;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突击建设痕迹明显。因此,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并有着自身特色的,人无我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培养,也要提高学生与所学的技能和职业相对应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八十年前的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职教文化体系,培育出独特的雨耕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确保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深厚文化积淀,彰显职教文化
1.1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职业教育为己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着实业报国的思想传统。近年来,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方案》。围绕办学方向,办学目标,注重“校企结合”,课堂衔接车间,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先后与奇瑞公司、美的集团、集瑞重工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对于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学期开学在校园醒目地方学悬挂“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等标语,实训室布置植入企业车间文化元素。各系部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企业活动日”等特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各类讲座以及和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以及就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努力适应社会一线的需要。
1.2贯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
学院工科专业集成度高,且大多数属机电制造类。毕业生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素养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学院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礼仪仪表、品德修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促进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二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学院还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大讲坛”系列活动,五年中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文化讲座百余场。同时,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文管理系,此后陆续开设了一批文科类专业,设立的文科类专业诸如应用英语、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也都注入了机电特色,这种个性化特色培养,使得学院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在岗位上更易成为全方位复合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3通过竞赛文化进行素质教育
学院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注重提升技能和塑造品质兼顾,通过竞赛培养师生的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院的竞赛文化体现广泛性、多层面、交叉性、团队性。一年级是选拔团队,二年级是参赛团队,三年级是教练团队,各专业、各班级都有竞赛团队,团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团队人员可突破系部专业的界限。如,2014年获机械装接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就是两个系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培养、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学院技能竞赛文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也不断加深。
2.传承创新精神,弘扬特色文化
2.1传承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雨耕山,建校八十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雨耕精神,即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忠于实业报国的坚守精神,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学习精神。学院食堂前校园“雨耕”的铭石,每年一次以“雨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校友返校的“雨耕”论坛。院精品社团大学生记者团还出版了《雨耕山下》等期刊。学院还通过人文讲坛,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精心策划校史馆,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如徐文杰、吴威等自强之星和道德模范等典型走向讲台讲述机电好故事、人生好华章,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学院成功举办多届师生书画、摄影、科技作品展,每届展览收集各类作品均超过120件。繁荣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充实着雨耕精神,学院34个大学生社团伴随着学院发展和不断创新雨耕精神。另外,由于机电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强健的体魄,学院重视将体育元素植入雨耕精神中,彰显出力量之美。学院学子在各项赛事中顽强拼搏,成绩可喜,学子的人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2.2丰富雨耕精神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借鉴江浙发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兼收并蓄,开展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走出去”。通过派遣交流生等方式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交流。重点围绕与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间的历史渊源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2013年11月,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推动皖台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二是“文化引进来”。我院长期与芜湖书画诗词研究团体联合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培训、艺术活动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繁荣校园。如近年来学院主导参与了“人文耀眼弋江”、“高雅艺术校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了师生人文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3创新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开放包容和不断创新之城,学院与芜湖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一路前行。学院一直以“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雨耕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行业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全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载体。学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经过努力,学院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创新创业先锋,积淀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3.转变育人观念,引领榜样文化
3.1优秀教师“传帮带”引领机电文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院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及学术带头人评选及培养工作,逐步建设好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承好的教师队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完成学院的育人目标、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快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学院为新入职工作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优质师资的优势,更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新教师幸福成长。
3.2教师指导、朋辈师范创新创业文化
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组建了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学院邀请了一批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以及创新创业典型为广大学生开展“我的青春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报告会,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成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D].湖南:湖南大学,2011.
[3]莲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内蒙古高职院校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
[4]马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有关校园文化管理毕业论文推荐:
1.学生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