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理论>

90年代经济议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90年代”是指一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现在通常指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那么90年代的经济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90年代经济议论文的例文,欢迎大家阅读!

 90年代经济议论文篇1

  浅论日本90年代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借鉴意义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陷入了十分严重的经济萧条。日本采取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法,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收效甚微。为挽救“泡沫”,日本政府又错误地使用了过猛的通货紧缩政策,加上对于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的解决不力,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使得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本文希望通过对日本政府这整个前后关联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整的分析,探讨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试述日本经验对中国经济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扩张性;泡沫经济;措施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F1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02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日本经济出现战后繁荣。以日美贸易为主导的进出口贸易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贸易盈余,也导致日美间贸易摩擦加剧。为了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日本于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由此拉开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序幕。日元升值导致了1986年秋日本经济的短暂衰退。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日本政府将利率由原先的5%调低为创纪录的2.5%,同时广义货币增长率也已经升至12%。但是在之前的日本经济战后繁荣时期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率已经持续多年处于高位,过剩的资金无法被生产领域吸收,于是转换成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资产价格在乐观预期作用下水涨船高,“泡沫”越吹越大,加之自80年代初实行的金融自由化措施,短短数年间,上述资产价格竟一下涨了3倍多。当日本政府意识到资产价格膨胀的严重程度时,又一下将利率调高到4.25%,并出台多项限制投机的政策,导致资产价格暴跌,“泡沫”崩溃。金融体系在遭到重创的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因担心经济持续衰退,日本货币当局又重新动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利率持续下调直至极端的“零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收效甚微。日本政府又试图动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结果非但未让情况好转,反倒使得日本政府债台高筑。

  通过上述对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左右时间点上货币政策的调整的概括性描述,我们已经能基本感受到从泡沫出现之初,一直到泡沫崩溃,日本政府的政策一直都是“急转直上”、“急转直下”,可以说日本经济泡沫的快速崩溃以及后面的长期萧条和这种过急过猛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日本经济“硬着陆”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分析一下这其中货币政策的内容、效用和得失。

  一、“泡沫”形成与破灭时期的货币政策(1980s中期―1990s初)

  经济学上一般将泡沫经济认为是资产的价格(股价、地价)偏离物价上升的经济现象。在上述时期,日本政府为了配合美国的政策调整,也考虑到日元持续升值对日本经济的不良影响,从1986 年1月到1987年3月,日本银行的官方利率相继下调了5次,一口气从5%降到史无前例的2.5%。这是日本历史最低水平利率,也是当时国际最低水平利率,并被保持了两年多。这一货币政策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当时这一失误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满足美国的要求,同时日本国内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旦日本提高利率,美元就会崩溃。事实上,即便是为了迎合美国的需要,也完全不必要如此快速地下调利率。这样做很容易使资本市场上短期就出现大量过剩资金,生产领域根本无法吸收,这些资金很快就会变成热钱冲高资产价格,造成虚假繁荣。而这种虚假繁荣制造的虚假乐观预期又会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的抬升,吹大泡沫,使得泡沫破灭之时情况异常惨重。这有点类似于大萧条时候的情况,只不过出现萧条的原因不同:

  一个是市场的失灵,一个是政策的失误。另外从统计数据上来看,1987年3月将利率由3%降到2.5%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日本经济在1986年11月就已经探底,这样做根本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只会让泡沫经济更加“泡沫”。更可笑的是这样的低利率居然还维持了两年,根本就是在给泡沫经济足够的时间发酵。(个人对于日本政府当时的这一做法完全不能理解,即使一开始的降息能够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也完全不需要用力如此之猛,而且经济数据摆在那里,不可能抛开数据做决策。

  个人拙见,认为有这几种可能:一是日本国内官商勾结非常严重,很有可能是当时有一部分大的官商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的泡沫已经不可避免,与其到时候一起被打倒,不如现在故意让泡沫吹足够大,方便自己抄底。这种可能可以参照美国1929大萧条的情况。当时胡佛即便笃信市场的作用,也不可能在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时还无动于衷。个人猜想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主要资本家和利益集团和胡佛之间已经有了相互承诺,因为萧条其实正是大资本家进一步攫取财富的好时机。

  事实上任何经济困境中大资本家都是能够获利的,当然具体展开去又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可以分析了,这里不是主要问题,略去不表。二是美国方面通过某种方法故意使日本政府这样做,这样才好彻底把日元打倒,而事实上日元确实至今也没爬起来。经济萧条之后美国就更容易趁虚而入,掌握日本,从而进一步控制东亚。)而在泡沫达到了可以说是惊人的程度之后,日本政府的政策又180度大转弯,利率短时间“高歌猛进”,泡沫快速崩溃,经济“硬着陆”。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的货币政策非常不合理,日本经济的“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失败的货币政策所赐。

  二、日本后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1991以后)

  泡沫崩溃之后,日本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依旧执迷不悟,还是一味地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局“扩张”的力度很大,不过果然没什么效果,贷款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银行必须处理大量坏账并满足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不足的银行已不敢再发放贷款;二是因为经济衰退,日本公司利润下降,投资者不愿购买认股权证债券,公司融资成本上升。

  两方面原因综合起来,公司最终还是选择压缩投资。经过两年的衰退,日本经济好不容易有了点复苏的迹象,不想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经济又陷入停顿,于是没什么办法的日本政府不得不又出台新的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将无担保短期借贷的隔夜拆借利率诱导至0%的水平,即采取了所谓“零利率”政策。1999年2月,日本央行干脆直接实行“零利率政策”。可惜1999 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原本应存在的二者之间的高度负相关关系已不复存在,预示着日本货币政策系统内部已出现问题。这从1980s中期就开始减息政策始终就没给日本经济带来什么好结果,却还一直发展到了“零利率”的程度,确实值得反思。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96年注入的援助资金97年就停了,98年又注资救市,这种反复无常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对市场信心是一种挫伤,也使得不良债权问题越来越严重。   经过两个时期货币政策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的宏观政策基本上是抓住一个方法就过度使用,直到用废为止。而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宏观调控形同无物,调控效果为零。中国的经济可以说很多地方都和日本有惊人的相似,借鉴日本经验对中国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下面我就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第一,中国目前也面临着经济泡沫的风险,从房地产就能看出来。这个观点已经被喊过多年,不过中国一直也没真的像日本那样泡沫,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房地产的高价并非主要是由投机导致的,而是由于土地成本过高,这和日本泡沫时期的高价原因是不同的。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中国一直没像日本那样只知道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基本稳健,这一点很重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维持市场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盲目地采取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估计会跟日本差不多。当然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是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采取哪种货币政策,不到万不得已,都不能用力过猛,而要逐步推进,否则极有可能会面临经济“硬着陆”,而“硬着陆”一般来说也不会是什么好事情,中国价格闯关的时候就已经体验过了。我觉得说的“不摸高也不探底”还是很有道理的。维稳和助信心,这应是中国货币政策制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也是执行过程中非常需要注意的点。

  第二,从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方式来看,除了从央行自身出发,适当动用利率工具之外,更应注重从银行和资本市场两个角度来调控。因为如果就单一的从央行角度出发,手段就相对单一,很有可能会导致宏观调控手段的过度使用。一旦用废,货币政策系统内部就很有可能要出问题。让宏观调控政策更多地贴着市场走,这应该是相对比较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

  第三,防范汇率变动风险。日本的泡沫说到底都是由“广场协议”的日元升值开始的,后续的货币政策也基本是被日元牵着鼻子走。中国现在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感觉情形和当年的日本很像。不过现在中国还是基本顶住了压力,没有让人民币过快升值,但是也不可不防范汇率变动的风险,尤其是我们还捏着大把的美元。如果中国处理得好的话,非但人民币不会被打倒,还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货币。当然这是美好的愿望啦。

  参考文献:

  [1]铃木淑夫.日本的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2]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马建堂.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J].世界经济,2002(1) .

  [4]陈东琪.经济全球化下政府如何管理经济―从“日本经济病”得到的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1(4)

  [5]秦嗣毅.日本货币金融政策的演变[J].现代日本经济,2003,1.

  [6]刘瑞.日本走出萧条过程中的货币政策[J].日本学刊,2007(1):42.

  [7]陈作章.日本货币政策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第一版).

  [8]裴桂芬.日本数量宽松型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J].日本研究,2008(8):26.

  [9]巫建国.日本的反衰退财政策货币政策及启示[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9):20.

  [10]辜岚.从货币传导机制看日本货币政策的失效[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35.

  90年代经济议论文篇2

  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的发展

  摘要:针对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国外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创新不足,经济结构调整迟缓;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改革的负效应短期内显现,时滞和测度因素是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据此,本文尝试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进行简单分析,无论对欧洲经济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发展的借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欧洲模式似乎从各方面看都更合理。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欧洲模式 美国制度 经济效率

  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人口老龄化、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缓慢。针对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国外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创新不足,经济结构调整迟缓;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改革的负效应短期内显现,时滞和测度因素是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据此,本文尝试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进行简单分析,无论对欧洲经济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发展的借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概况

  资本主义制度有两种模式。美国制度,是美国和英国实行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企业的自由经营,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他们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它们的优劣,人们一直有分歧。由于法国和德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再次被人们关注。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法国伦理与政治科学院院士米歇尔?阿尔贝尔就欧洲与美国的矛盾这个角度来分析欧洲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认为欧洲一体化将产生新的欧洲经济模式,并断言欧洲合众国将会比美利坚合众国更美好。阿尔贝尔先生提出,大欧洲创造了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有某些相似性必然成为21世纪的几大法宝之一。

  美国企业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显示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一场起源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突然发生了。由于风险资本增长迅速,小型新技术企业发展很快。

  20世纪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中,欧洲模式落后了,资本市场不如美国发达,风险资本市场规模小,小型新技术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新技术革命进展缓慢。但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例如德国统一花费的成本比人们开始时想象的要大得多;由于通货膨胀率低,欧盟的实际利率较高,因而使欧洲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增长缓慢。在欧美两种模式的较量中,如果最有争议的、效率最差的、最粗暴的美国模式取得主导地位,这是危险的。我自己认为欧洲模式是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欧洲经济结构的主要弱点在于它的人口结构,即老年人的比重增加很快,它与美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形成了鲜明对照。然而经济效益并非注定要伴随社会不公,今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将出现新的矛盾是错误的。

  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协调和配合的作用。实行欧洲模式的国家就是这样。我认为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的劳动市场过于僵硬,但这种僵硬已经不再是社会福利必然的副产品了,因为实行社会福利政策不一定就损害经济发展,也不必然损害国际竞争力。欧洲模式的经济优越性来自于无与伦比的工业能力和贸易攻击力。他们特别重视生产,强调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促进企业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让我们看看北欧国家(芬兰、瑞典等国)的例子,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最发达,财政压力也最大,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却很强,特别在信息与通信等新技术领域。诺基亚是一个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

  二、欧洲的前景

  然而,全球化的今天,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我认为无论是欧洲的问题还是世界的问题,它都是有阶段性的和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正好为经济发展谋求一个新契机。所以我仍相信欧洲经济能在短时间内复兴起来,

  第一、无论与90年代之前相比,还是与同期美国相比,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不断减缓,主要原因是电子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部门的增长相对较低。

  第二、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和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制约短期欧洲经济增长,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凝聚与长期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第三、90年代以来欧洲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了就业率,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但欧洲信息通信技术资本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于美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从部门层次看,欧洲电子制造业以及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低于美国。

  第四、技术创新是欧洲技术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技术模仿影响不大,欧洲已经接近技术前沿面。决定技术进步的因素包括研究开发、人力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投入以及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欧洲技术进步缓慢的决定因素包括欧洲研究开发活动相对较少、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较低、产品市场规制较多、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足、金融市场规制差异较大等。

  第五、里斯本战略实施以来,由于劳动力市场改革效应显现,就业率提高,促进欧洲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增加,但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劳动生产率增长继续恶化。金融危机对欧洲潜在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欧洲经济复苏计划将短期经济刺激和长期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欧洲长期竞争力。

  欧洲2020战略继续把创新作为欧洲未来发展的重点,随着结构改革的进行和效应的逐步显现,欧洲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必将完成,欧洲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暗淡。

  总之,欧洲一体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孕育和发展,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应对挑战时,曾经对协调各成员国经济发挥过重大作用。所以我认为欧盟一定会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的成熟起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27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