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贸易 > 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我国正面临着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篇1

  两次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摘 要: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脱离人们关注之时,时隔10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全球。2008年,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波及数个领域。能源产业也未能逃过此劫。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同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当前金融危机对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影响巨大,对其产量、价格和进出口贸易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石油作为国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 因此,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石油产业如何在“危”申子找“机”,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能源国际贸易,对于推进石油产业和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能源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进行对比,揭示本轮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能源贸易;中国

  一、危机之后能源贸易日益凸显重要性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随着雷曼倒闭,贝尔斯登、美林等投行也相继崩溃,全球信用紧缩导致的投资不足、需求下滑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生产均出现急剧萎缩。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12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由9月份的43.5降至32.4。当前根据最新数据,2009年3月该指数为36.3%,总体经济连续6个月收缩。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也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2008年11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外贸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0.3%,预计到2010年上升到3%。新兴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6.25%下降到3.25%,出口和融资需求仍然疲软,商品价格处于低迷态势。其中预计中国2009年增长率为6.7%,预计2010年将达到8%。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测,当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回升。2010-2013年是经济恢复的阶段,预计到2015年石油价格会反弹到110美元/桶,2030年升至130美元/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减弱,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成为能源需求的新增长点。中国和印度在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变大,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2008年国际油价变化趋势:基本呈倒V字型变化。2008年国际油价起伏跌宕,国际油价从2008年初的98美元/桶连续6个月上涨至144美元/桶。随后从7月中旬到11月的100天时间里,油价跌幅近60%。

  从价格上涨的方面来看,一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投机气氛很浓,研究表明,当前石油价格大幅上扬的主要原因是石油投机基金作用。目前石油期货投机达到2/3,假使国际市场油价上涨10美元,其中投机性因素占涨幅的70%。近年来,由于全球房市、股市暴跌,大量国际游资涌向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炒作对于油价涨跌的影响日益增强。欧佩克组织的官员们,甚至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都在公开场合指出,目前国际石油高价的背后受投机行为推波助澜,短期内价格不会回落。另一方面,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方资金纷纷涌向石油期货市场寻求套期保值的机会,造成石油价格一路飙升。

  2008年石油价格升至每桶145美元,之后油价进入滑坡轨道。8月以后,金融危机爆发,投资收益下降,对冲基金纷纷退出商品市场,导致油价大幅下滑。9月飓风艾克登陆美国墨西哥湾,造成美国近22%的石油停产,国际油价大趺。几乎同一时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之后随着美国政府出7 000亿救市资金,市场对美国经济可能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产生了各种猜测,而油价也随之上下波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持续走强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从2008年7月15日~11月21日,美元指数由71.5涨至88.5。这一时期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均出现暴跌。由于世界大多数商品都以美元标价,因此美元指数的变化与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最近几个月,美元走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大宗商品期货等高风险资产,换成相对安全的美元来避险;二是解除杠杆金融交易需要大量买进美元,导致美元需求增加。此外还有政策层面的因素,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为了使美国安全度过金融危机,不惜一切代价力保美元强势地位。

  以上种种因素表明,在金融危机没有化解之前,只要美元汇率一路保持强势态势,那么对于石油价格的波动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压,从图1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一路攀升。图2中,2007~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呈明显的倒V字型,2008年7月达到近10年最高价143.95美元/桶,之后一路震荡下跌。

  二、 两次金融危机下能源产业和能源贸易的对比分析

  (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爆发,到1999年7月基本结束,历时近两年。首先从泰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东南亚,使东南亚各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严重受挫,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跌。之后转向东北亚,迫使日本和韩国沦为重灾区,企业大量倒闭,韩国也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求援。1998年8月后,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世界经济,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的股市和汇市暴跌,甚至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1998年第4季度开始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和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1999年上半年,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出现正增长,东南亚各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约2个百分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同样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冲击较大,使我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1998年前6个月,中国内地出口额同比仅增7.6%,远低于上年同期26.2%的增长率。其中,中国对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30.2%、20.8%、41.9%、12.4%。同时,外资利用受到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

  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很大区别就是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当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大量发行美元,美元就会贬值,就会形成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资金从亚洲市场抽走,资金外流,造成亚洲经济的衰减。亚洲国家没有“世界货币”发行权,资金抽走直接导致该地区货币供应紧张,造成该地区经济运行中的资金链断裂,后果是直接导致该地区经济的衰减,从而影响需求、影响贸易伙伴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能源需求的减少,引起我国煤炭行业

  陷入困境。此外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乃至世界,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化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1 国际石油价格

  1997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急剧下趺,跌至12年来的最低点。世界均价1998年12月创历史最低8.72美元/桶,12月布伦特原油也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9.33美元/桶。

  2 金融危机对能源企业和能源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油价使石油销售收入大幅下降。1998年欧佩克11个成员国石油收入同比减少了36%,为1989年以来最低。从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来看,石油需求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成品油价下跌,炼油厂开工率下降。1998年我国原油出口量同比减少21.3%,轻柴油出口同比下降56.9%。1998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石油石化企业出现效益下降局面。

  3 石油生产和消费:

  与上年相比,降幅明显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受到严重打击。1998年和1999年石油减产非常明显。与上年相比。1998年石油生产量仅增加0.03%,1999年仅增加0.02%。从石油消费来看,1998年消费量仅比上年增加0.51%。

  4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

  出口量变化明显,进口量低位震荡 各国化工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大幅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韩国)的货币贬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加之内需萎缩,急需增加出口换汇清偿外债,这些国家的化工产品出口大增。亚洲石油和化工出口产品先是涌向我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形成了较大冲击。成品油、原油和汽油的出口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原油的变化最为明显。由于周边国家的石油厂商在金融危机期间以低价大量抛售产品,甚至采取倾销手段,我国石油出口严重受阻。1998年以来,中国原油出口一直处于下滑态势,5月跌至46万吨,之后飞速上扬,6月升至历年来最高点280万吨,之后再次进入下挫趋势,不停震荡变化。

  从进口方面看,除汽油变动趋势几近平滑之外,原油和成品油变动十分明显。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原油进口在10月低至114万吨,之后在1999年4月达到433万吨。

  我国应对措施:积极促进石油业发展,鼓励出口贸易

  为了缓解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我国石油行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及时出台有利于中国石油克服困难稳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1998年下半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国石油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控制原油加工总量,打击成品油走私,暂停汽柴油进口,建立原油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原油成品油进口自主权,并负责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等。二是积极推进行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1998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兼并重组,并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总公司的基础上互换了部分油田和炼化企业等,重新组建成立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两大集团的公司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增强。

  (二)2008年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石油行业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使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大减,需求大减,因此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使得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石油行业陷入困境。目前我国的处境应该和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类似,因为目前美国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本国以及世界很多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大减,需求大减,因此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对能源的需求。

  1 世界石油供求量

  从世界石油供需量来看,2004年以来石油需求量逐年上升,进入2007年,虽然第2季度和第3季度有所回落,但在第4季度达到近年来最大量,870.1万桶/天,进入2008年,石油需求开始逐渐减少。而从石油供给情况看,历年来的供不应求形势在2008年第2季度之后得以扭转,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内石油需求大减,进而波及全球石油需求量。

  2 国际石油价格

  国际石油价格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呈现前所未有的下滑态势(如图5所示)。2006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一路稳步上扬,2008年7月到达最高点137.11美元/桶,之后开始急剧下跌,同年12月跌至40.99美元/桶,创近年来最低纪录。2009年之后,油价开始缓慢走出谷底。从中国情况来看,2009年1月石油现货价格跌至35.65美元/桶。

  3 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

  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稍有缓解。从石油消费来看,2006年消费强劲,较上年增加近8个百分点,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石油消费有所下滑,较上年仅增加4%。从石油生产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6和2007两年的生产量增加率均呈下降趋势。2006年增加1.57%,而2007年增加1.62%。

  4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

  受本轮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能源产品出口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以成品油为例,2007年9月~2008年5月出口量处于持续低迷状态。从进口方面来看,成品油进口量一路小幅震荡,2007年5月~2008年3月持续低迷。同时期成品油的进口也呈低迷态势。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贸易面临新的机遇

  (一)需求激增,我国能源供不应求

  根据IMF统计,2008年石油价格从7月份最高值回落,跌幅达60%。据IMF预测,2009年石油价格约为50美元/桶,2010年可能升至60美元左右/桶。

  近年来,中国的年能源需求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从图7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我国石油一直供不应求,需求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内的供应量。面对油价、油源、油路和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扩大,中国是在极大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海外能源。

  (二)危机当前,我国积极寻求能源贸易机会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在“危”中积极寻求“机”,通过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效应变动,在能源贸易方面开展了多项努力工作。

  1 中国伊朗两国签署17.6亿美元石油开发协议

  2009年1月1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价值17.6亿美元的伊朗北阿扎德油田开发协议。该油田位于伊朗西部胡齐斯坦省,预计原油储量达7亿桶,可连续25年每天开采7.5万桶,是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

  中伊协议采取的是回购条款模式,中石油在开发完成后将把油田运营权交给伊朗,并在若干年内从石油产品中获得利润以支付其投资。预计第一阶段的开发和偿还和第二阶段将持续12~17年。根据协议,中石油将分两个阶段开发此油田,开发计划的两个阶段结束后,油田的日产量将达到15万桶。

  2 中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

  2009年2月1了日,俄罗斯和中国签署了价值250亿美元的大型能源协议,从而确保了未来20年获得来自俄罗斯的石油供给。同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向俄方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的恶化是促成这一大单的重要原因。俄罗斯2009年财政预算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国际石油价格底线为75美元,当国际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赤字;低于50美元时,赤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此轮油价暴跌对俄罗斯外汇储备影响惨重。俄罗斯石油公司曾为收购破产的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大量举债,且需大量资金投资购买新油田。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则需大量资金投资购买管道,因此急需大量资金。这样的背景下,中俄双方的谈判进程加快并迅速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在201l-2030年间,每年向中国通过管道输送1500万吨石油,这一规模相当于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1/10左右。此次中俄石油贸易大单的签订是中国建立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一举。

  由于中俄贸易以大宗商品为主,此次协议对进一步扩大中俄贸易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

  3 中非能源合作增加新内涵

  2008年10月26日和27日,中国石油分别在乍得和尼日尔举行了炼油厂奠基仪式,这两个合资炼油厂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国长期进口成品油的历史。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非洲蕴藏的轻质石油非常适宜中国本土的炼油企业,目前,非洲石油占中国总石油进口的1/3,并且还有较大的增长趋势。中国同时在非洲地区拥有数十个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年获取权益原油产量上千万吨。业内人士评价,平等互利的政策是中国争取到非洲稳定的石油供应的关键,这令许多意在争取非洲石油资源的西方石油企业相形见绌。苏丹是中国石油企业较早进入的国家,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拥有的6个产油区块及输油管网和炼油厂,是其最大的海外资产。中国石油已将苏丹最大炼油厂的原油日处理能力扩充至10万桶。作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伙伴的安哥拉已经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得了3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重建该国深受战火摧残的基础设施。

  中国石化表示,同意出资6.92亿美元购入安哥拉3个深海石油区块的股权,并在该国修建一座炼油厂,以帮助满足当地的石油产品需求。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在接受道琼斯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基本决定将石油区块交由中国海油开采,作为回报,中国将向尼日利亚提供25亿美元贷款。中国海油有望获得该国海上石油区块国际招标中的优先购买权。中国石油去年早些时候也在尼日利亚购入了4个区块。同时还同意为该国的卡杜纳炼油厂投资20亿美元。乍得原油日产量约为17万桶,石油资源还有很大部分待字闺中,一旦中国石油企业成功收购乍得的石油资产,修建一条起点在乍得或邻国尼日尔、终点在苏丹港口的石油管线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中国也因此将再添一条海外原油进口通道。

  4 中日能源合作

  2007年中石油和日本石油公司,中海油与日本三井物产分别签署合作协议。4家公司将拓展在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根据协议,4家公司将共同进行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工作、交换石油精炼和石化产品技术,并扩大在石油产品方面的贸易,寻求并加强在可再生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四、中国未来能源贸易的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能源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能源供需量以及进出口贸易量等方面。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经济滑坡对能源经济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石油价格均大幅震荡下跌,并一度触底。由于经济不景气,各工业国国内对能源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需求也不断减少,导致产量和价格双重下滑。此外,受周边国家经济变动和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各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受到严重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减轻经济滑坡对我国石油企业的负面冲击,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我国能源企业在此次危机中体现出了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本轮经济危机下政府的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尤其以石油消费最为明显。1993年之前我国是石油净出口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1993年之后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因此,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此外还有亚洲溢价的因素。当前油价不单纯受供求关系影响,还受到投机炒作影响。“亚洲溢价”增加丁东亚地区原油进口成本,过去10年,从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的轻质原油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平均高1.01美元/桶,与销往美国市场的相比,差距有时达3美元/桶以上。

  时隔10年,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和中国能源(以石油为主)经济的影响,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找寻机遇,推进能源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途径,积极开展能源贸易,并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如下几点值得思考:

  1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能源渠道多元化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已经在能源贸易上日益开放并采取新的贸易方式获得石油供应源。通过与俄罗斯、日本、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日益多元化,通过利用我们的资金、技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勘探、开采,并积极与外方进行合作,逐渐减少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

  此外,还应推进运输方式多元化,保证能源进口渠道的安全性。中国的石油运输大多数是海上运输,管道运输很少,而在海运中,中国大约4/5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马六甲海峡。还需要积极推进运输渠道的多元化。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近80%的石油进口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而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海盗活动非常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马六甲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因此加快建设原油进口四大运输通道很重要:即中哈和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和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

  2 建立原油期货市场,争取石油定价权

  1980年里根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开放货币、期货及衍生工具市场后,石油期货交易逐渐成为国际石油的定价手段,油价的定价权也开始

  由欧佩克逐渐向纽约商品交易所等三大期货交易所转移。目前以期货价格作为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已经成为世界通行规则,据标准普尔分析,中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度不到0.1%,其中燃料油是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一种产品。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油期货,为争取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迈出了第一步。

  据标准普尔分析,拥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至少能让中国企业节约1~3美元/桶的石油进口成本,因此,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规则,通过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参与规则制定,使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能反映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体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亚洲市场至今没有一个能与NYMEX、IPE相竞争的,能够反映亚洲原油供需情况,代表亚洲国家利益的原油期货市场。日本和印度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原油期货,争夺定价权,意图改变亚洲在原油进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2004年8月25日,中国成立了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由于没有原油期货,所以其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中国也应利用这个机会,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利用监管权和规则制定权来对市场施加一定的影响,使油价的形成过程能反映我国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从参与原油定价角度说,亚洲地区缺乏一个原油定价中心,中国国内巨大的原油需求及由此产生的套期保值和投机需要足以支撑中国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并进而成为亚洲地区的定价中心。

  3 加强能源战略储备,提高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国内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中国计划建立4级石油储备体系,分别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地方政府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2001年3月国家“十五”规划提出“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镇海被认为是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按照国家的计划,中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以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截至2009年,库容达2 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今年中国还将开建锦州等8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2007年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

  其次可以利用当前经济危机下的国际石油市场购买廉价的战略性资源。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升级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轮暴趺,据专家预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一个商品牛市可能来临。因此,中国可以抓住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商品价格处于相对低位的有利时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原油、金属等战略性资源。

  再次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能源储备。当前经济低迷、油价下滑,全球油气行业投资处于低谷,近期是我国加快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战略机遇期。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都曾进行油气资源并购活动。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石油企业资产大幅下跌,这使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大幅降低,此外,金融危机的加深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石油公司的融资能力,银行信贷收缩、资本市场的低迷也使股权融资困难重重,许多境外石油企业迫切需要现金流,这使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阻力有所下降。当前国际油价基本稳定,国内外企业对并购标的的定价比较容易确定,这也为我国能源企业加速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时间成本。

  同时,由于近年来美元贬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风险,可以考虑将部分外汇储备变成蓄势而涨的油气资源储备,增强我国油气资源储备能力。正如国际能源署称,在长期,经济预期是乐观的。新的供应、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技术进步虽然会被延迟,但是终归会产生。许多能源企业可以利用目前能源产品的低价实行兼并收购,获得廉价的资产。

  参照已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他们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中国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也应参照此标准予以逐步完善。

  4 推动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早就提出理顺能源价格的目标,之所以没有贯彻下去主要是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担心国际油价太高,希望等到油价降到一个低点;二是担心价格调整会加剧通胀压力。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CPI已经回落,而PPI预期也会回落,调价时期已到。能源行业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有专家指出,如果中国政府能够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基金,就能更好地调动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为其补充资金,同时能够享受到海外勘探得到的收益。

  5 加强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新能源利用

  2009年初我国推出燃油税政策,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特殊意义。燃油税的推行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更注重油品的合理使用,提高了油品使用效率,也有利于节能减排。根据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4.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此外,我国还应积极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程。

  大学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篇2

  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WTO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互相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在国际经济贸易进程中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的经济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旋律,本文主要论述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新趋势,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战略。

  【关键词】经济;贸易;发展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据WTO统计,目前世界上存在约160多个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内成员对区域外的需求大大降低,这客观上对发展外经贸的外部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贸易摩擦的增加,归根到底是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多哈回合谈判进程陷入僵局和发达国家单边主义所引起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乐观,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经济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必须直面的一个普遍现实。

  (1)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2)贸易自由化加强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全球福利。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我国正面临着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以反倾销为例,自1996年至今的连续7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头号目标国,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笔者认为,对待如此众多的经济贸易摩擦,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减少甚至消除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进出口之间的衔接。我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战略和技术、资本的溢出效应,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在产业发展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产业投资又对新的技术和关键设备产品产生需求,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扩大。

  (2)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开拓市场方面。一是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稳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创新贸易融资产品,推动开展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优买优贷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四是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不断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改变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模式,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五是通过打造国内外会展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展等方式,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

  (3)加强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

  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造成的损害和冲击,制定应对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某些削弱贸易伙伴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解释权与使用权,防止这些国家利用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工具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和可能性,同时积极主动地改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不足。

  回顾经济贸易摩擦的基本历程,我们可以基本判断,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深入,随着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随着更多的中国制造打入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发生更激烈竞争,而中国产品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上拥有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这就决定了当地产业往往视中国产品为打击目标,经济贸易摩擦的增多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客观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陈新.略论高校寝室文化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1999(5)

280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