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1
浅谈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中国速度”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非常流行的新名词,更有甚者,很多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本文将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力求可以提出一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一些有用的,有促进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战略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
(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
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首先要着眼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
2、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分配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战略
根据索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生产要素并不是边际报酬递减的,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会随着自身的逐步成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同的经济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内核”,一种模式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要看其能否在坚持自身“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不断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种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模式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前期,制度创新尤为突出和明显,而技术创新则相对滞后;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基本确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既是对创新对中国模式形成重要作用的肯定,又是对中国模式生命力源泉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逐渐走向具体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2
试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当然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我国在1978年实行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时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介绍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变动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一、前言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由于人口福利而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趋势。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慢,综合国力壮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的变化。因此,正确估计认识我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悲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蒋正华认为影响中国最大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食物供给现状和前景限制着着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可从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两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田雪原则认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目前,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许多中间环节,部门经济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是否适应应进行综合的考察。本文重点阐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意从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人口与经济的变化情况来达到这个目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人口情况
根据图一的数据走势,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再来看我国的人口情况,这样可以分析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潜在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人口变动如下:
由上述数据得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尽管我国的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以人口为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增长是由于很多因素所引起的。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政府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在1978年以前,我国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对内改革,使得生产力能够快速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且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技术从国外而来,满足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本支持。这样一来,对内改革加之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的经济能够飞速发展。
其次,是一个中心的推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这一项基本政策,统筹国内外发展、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全面协调发展,这种种的全面统筹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的高速发展。
第三,是我国的人口变动因素的作用。现在主要阐述人口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巨大的人口数量形成了不断扩张的消费需求市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图二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9163亿人,虽然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到2007年人口规模仍然增长到了13121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也在不断地增加,于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明显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更是在不断地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庞大,各个人的消费水平的提升促使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就形成了庞大的消费需求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低下,为了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大必然会引起投资的持续增加,这样,几亿人的消费需求所形成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创造了丰富的人口红利,进而提高了投资的储蓄的能力。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的变动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高、被抚养的人口比重较低从而使得总抚养比例较低(社会保障负担较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有利经济增长效应。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口往往具有不同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
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就在60%以上,此后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到了2000年已经超过了70%。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口生育的严格控制使得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抚养比急剧下降。而人口老龄化又没有到来,这样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财富积累速度加快。总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的负担轻,加上中国的储蓄意识强,造成了中国长期的30%以上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据统计,在1978~2002年间,中国的储蓄率在3215% ~4212%之间,高储蓄率决定着高投资率,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本增长率一直很高, 1978~2003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919%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 个百分点。王德文等人的研究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15 个百分点; 1982 ~2000 年间,总抚养比的下降推动人均GDP增长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对同期人均GDP的增长约贡献了1 /4左右。 (3)年轻的年龄结构满足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比重自从1982年以来一直呈现着增长的趋势,鉴于我国一直以来“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一来,我国的巨大的劳动力规模正好满足了世界工厂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所以说,年轻的年龄结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剂。
(4)人口迁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完成了人口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并且人口迁移成为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南部及东部经济特区的建立,人口逐渐向这些地方迁移,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缩小。
四、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关系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的增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样,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出现了对于经济增长有强大推动力的人口红利。为了深化改革开放政策中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年以来的所有客观的成绩说明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纰漏,因此我们要在实施的同时注重方法和绩效的融合,使改革开放政策更加的深化和富有推动力;
其次,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我们之前搞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政府管制太多,所以现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要解除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制。稳定社会秩序,创造一个安定乐业的社会环境;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使政府行为精干、廉洁、高效。
当然,这只是从规范而言,如果从政府行为而言,还有更多,如建立规范的财政、税收体制,达到富民强省,富民强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弱势群体有基本的生存条件;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等等。第三,要搞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它的主要内涵是通过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协调平衡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口的计划生育是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变动的确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政策,才使得人口红利这一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观。另外,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原新,林正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人口问题的探讨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08,(2).
[2]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
[3]王桂新,陈冠春.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刊,2009,(5).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