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竹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竹文化也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学的特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活与竹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篇1
浅析竹文化与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论证了竹子作设计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目前我国竹产业的现状为依据,在日渐成熟的旅游文化背景下,提出融合科技、创新设计,创造和提升竹制旅游纪念品附加价值,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竹制旅游纪念品的地位和社会认同度,从而促进竹制旅游纪念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竹材 竹文化 竹制品 旅游纪念品 设计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竹子、最善用竹子的国家,竹与中国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过去我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华夏五千余年,衣食住行用,处处与竹相随。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木材的需求及消耗量也持续增高,但又因为我国林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使得木材资源的增长速度减慢,从而造成了木材供需矛盾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竹子又重新成为开发商、设计师们眼中的良材。竹制旅游纪念品设计,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融入到时尚潮流当中,既继承中国传统美德又弘扬了民族精神,也因此吸引了外国游客,拓宽海外市场,可谓一举多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于物质层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竹的研究在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多,这是由于生长区域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的限制。例如,我国过去较大的竹原材一般用作建筑脚手架、引流管道;小一点的竹材则用于制作文具、农具、竹编等。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对竹材的认识加深,加工和利用方式也多元化起来,如竹材层压板可制造机械耐磨零件,竹材人造板可作工程材料等。在设计学方面的研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设计材料,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方面还有待提高,竹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研究更有待挖掘。合理利用竹材的物性,发挥竹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生产各类符合新时代的竹类产品,能减少资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精神层面的研究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是“竹子文明”。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我们的生活和竹子密切相关,竹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和我国书法、绘画、音乐、园艺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渗透和凝聚于我国精神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宋代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揭示了竹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渗透。竹子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明建设资源,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赋予了其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竹文明,并且不断积淀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多元化资源的呈现,竹子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竹文化也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如今,传统的竹制纪念品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竹文化有着较大市场空间。
二、研究的价值
主体和客体,其两者互为对象性关系,是价值研究中的两个基本元素。前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象性关系中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包括社会、国家、民族、集体和个人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是被主体作用的对象,包括了主体活动所指向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的活动、人的思维和产物。
竹,具有优越的生态效应,作为设计材料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还能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时代产品。此外,我们设计和再创作的重要参考因素还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竹文化元素,这些都体现了竹子的社会价值。能够巧妙利用材料本身所特有的价值,是设计造物并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个必要途径,这也是竹制品的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设计可以提升竹产品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的旅游产品市场本身就有着极大潜力与发展空间,通过科技、创新设计将竹材应用在旅游纪念品当中,可以改变竹制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从而促进竹制旅游纪念品的良性发展。
三、研究的过程
本文研究从竹材开始,到竹文化,最后是竹制旅游纪念品,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也是本文关于竹子价值探究的载体。竹材、竹文化及竹制品三个概念通过设计可以联系在一起,并可以在具体的产品上得以体现。但是面对传统的产物,新时代对竹旅游纪念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升竹制品的附加值从原本传统的劳动附加值变成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把由劳动量计算所得出的那部分价值称为附加值,那么与传统的附加价值相比,现在所提出的附加值可能是隐形的,并且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体现出来的,据有关专家研究提出,有三条路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靠科技;增加产品的审美趣味及精神价值,靠工业设计;提高产品的现实价格,靠营销技术。显而易见,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科技时代,营销技术组合如此多样的经济社会,工业设计成为了联系两者的桥梁。
1.关于竹材的研究
竹子有生长迅速、分布广、取材方便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组织以及植物协会已经逐步意识到竹材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推广应用竹材。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竹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的有竹胶板、竹材人造板、竹材刨花板等,但是没有能把竹的自然性表现出来,只是完全当做一种原材料使用,失去了竹子原有的含义。这些产品中除竹碎料板外,对于原材料的利用率上一般都在50%以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个别产品仅有 20%至25%,也就是说竹制品生产会有50%至80%竹材造成浪费。竹材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控有节,尤其是竹节在很多产品上利用不到,造成一定浪费。
首先,“竹节”是传统人格道德美的一个范畴,常用来形容人品的高尚,如“节操”“守节”等,古文人常用竹节来比喻坚忍不拔的人格品性。在产品设计中应该合理地利用竹的这种物性,通过设计来提高竹制品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次,竹恰恰因为有了“节”,竹材具有一定的刚性和韧性,也是区别于其他乔本植物的一个特征。“节节高升,直达青云”,在说文解字中“节”的本义就是指竹节。因此,竹节在现代设计元素中非常重要,可以把竹节当做突出点单独设计,保留性地改变竹节的造型,可以大大改变竹节被埋没的现状和利用率。
2.关于竹文化的研究
古人戴凯之以“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诗句,将竹这种禾本科植物的形态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竹子虚心、有节、不畏严寒的外观特征是文人们争相吟咏的对象,这使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侵阶藓柴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郑谷《咏竹》),“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张必《咏竹》),自古以来颂竹的诗文也不胜枚举,也赋予了竹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含。可见,竹文化不仅反映了我国文人墨客刚正不阿的高尚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民族性格自强不息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竹文化不能只是简单地被文人书写于作品中,或被枯燥地以诗画呈现在传统的竹制用品中,而应该随着人们的认知范围扩大、技术水平提高、价值定位变化,不断地运用在新的领域。首先,设计师应该从竹文化中提炼其文化精髓,并通过设计使得竹文化内涵在新产品中得以体现。这种人们可以接触到文化的方式也就不仅仅是诗情画意,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产品。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名片,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因此竹制旅游纪念品是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扬,必须做到传统和流行的元素结合。人们的要求永远在提高,而流行元素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着我国竹文化的发展也有与时俱进、不可更改的趋势。庄子云“外化而内不化”,我们对待中国竹文化也应该做到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去完善和发扬,对于制作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只有这样,中国竹文化才能被进一步传播和认知,竹制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也能以一种新的姿态逐渐深得人们的喜爱。
3.关于竹制旅游纪念品的研究
竹制旅游纪念品同属于竹制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的范畴。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竹制产品,通常指以竹子为原材料,手工或者机械加工制造而成的生活用具和装饰用品,如日常的竹椅、簸箕和竹简、竹雕等。旅游纪念品在学术界名为“旅游商品”,指的是旅游地区和城市的特有的当地特点和特色的商品。因此,竹制旅游纪念品同时具备了这两个层面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商品。好的旅游纪念品首先是能够带给游客无尽美好回忆的产品,更是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随着游客撒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随着科技含量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材料的加工工艺不断提高。竹制旅游纪念品,成为了人们用来了解和传承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旅游纪念品。就结合各旅游地的当地文化,手工生产竹制用品,如竹编的竹篮,筛子、簸箕、晒栏,又如“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烟筒而言,就足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通过设计研究,发展竹制旅游工艺品,丰富工艺品种,能促进我国旅游消费,使游客在领略竹海风情、饱览竹林秀色之余,欣然购买、满意而归。竹制品承担的作用不但是让游客与家人朋友分享旅游的快乐,还能让离客睹物忆景,有故地重游的念头。不仅如此,传统意义上的竹制品手工艺制作,也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结语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因此,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便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旅游成为了当今社会休闲生活的核心。在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需做好旅游休闲的服务及旅游产品的推广。竹材,绿色环保、成本低廉,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竹文化,体现着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竹”是制作旅游纪念品的良材。依靠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开发竹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并与各地方的特色相结合,打造竹文化产品的品牌,加强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能做到竹制旅游纪念品的良性推广。
因为对竹子长期利用使得人们对其的印象根深蒂固,这为设计者从全新的切入点来设计竹制旅游纪念品增加了难度。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竹材与新材料的结合和竹制品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所引导的设计模式,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竹本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巨大,而当今竹制品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提升设计发在生产环节中的比重,融合新的技术、结合不同材料提高主产品经济价值,提炼我国特有的竹文化并融合时尚潮流,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文化内涵。最终引领旅游纪念品市场,促进竹制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君.竹子价值的设计开发[D].同济大学,2006.
[2]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胡国堂.工业设计:企业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J]. 当代经济,2005(1).
[4]许慎.说文解字(竹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篇2
论彝族竹文化崇拜
摘要:世居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自古以来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独具一格竹文化,它构成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具体表现在有关竹生人的神话传说,竹子器物的应用,竹子的禁忌等方面。本文也试图从这几方面探求一下彝族竹文化崇拜的根源。
关键词:彝族竹文化;神话传说;竹子器物;竹子禁忌
一、竹生人的神话传说
1、竹生人的典籍记载
关于神话,它是古代人民对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做的一种幼稚的主观幻想的理解,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产物,其实大多数的神话都是从传说发展而来的,在古代典籍中就有很多的神话传说。而关于竹生人的神话,最早记载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的《南中志》:“汉兴遂石宾,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在这则神话故事的背后不仅有竹生人的神话,更有后来的对竹子的崇拜;稍后的是范晔《后汉书》中的《南蛮西南夷列传》“夜郎者,初有女子洗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于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这两则故事大体相同,只是情节略有不同。经据历史记载古夜郎国统治地区主要是今彝族和苗族的聚居区,其内部主要是彝族。此外还有《蜀王本纪》,《水经注》,《述异记》,都有有关竹生人的传说,只是生的男女不同,多少也不一。在《洪水淹天》和《竹的儿子》等文献中都有不少的有关彝族和竹子的神话传说。由此可见,彝族和竹还是有着很深渊源的。
在彝文典籍《勒俄特衣》中就有彝族祖先起源的传说: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天神送给他们三个箱子,老大选了一个金箱,老二选了一个银箱,老三选了一个木箱。当洪水到来时,老三却因木箱而得救,后来又与天仙女结婚而生下三个儿子,可是三个儿子都是哑巴,后又经仙人指点,从自家竹林砍回三节竹子到火塘里烧,三个儿子都会说话了,老大说的藏话,老二说彝话,老三说汉话,从此就形成了三个民族。
2、竹生人的民间传说
不仅文献中有大量的竹生人的记载,而且民间也不少的传说,贵州威宁马街自称“青彝”的彝族人传说:“古时候有个在山上耕牧之人,在岩脚边避雨,见几桶竹子从山洪中漂来,取一竹筒划开,内有五个孩子,他如数收养为子。五子长大后,一个务农子孙繁衍成白彝,一人铸铁制铧口,子孙发展为红彝,一人制竹器,子孙发展为后来的青彝,因竹子从水中取出时是青色的,故名为青彝。为纪念老祖宗竹子,青彝始终坚持编竹为业,世代赶山赶水,哪里有竹就在哪里编。”
①在滇桂边界的广西那坡彝族人传说是:“远古时代,在一个河水面上,浮着一个楠竹筒,这个楠竹筒流到崖边爆裂了,从竹筒里出来一个人,他叫阿搓,生出来就会说话,……他住在地穴里,过着采拾和狩猎的生活,后来与一个女子婚配生子,就是今日之夷族。”②广西边境的彝族人也有类似的传说:“远古的时侯,有一株金竹突然爆开,飞出一对有脚有眼睛的人来,这人叫亚搓。他住在地穴里,穿的是芭蕉叶,吃的是野鼠和果类。后来,这人在麻达坡捡拾野果时,看见一只貌似猿的猕子,睡在大树下一动不动,于是亚搓与猕子结为夫妻,生下四兄弟,其中之一便是彝族祖先。”③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彝族的确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能仅仅把神话看做是神话,神话是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现实的。真正的竹生人传说并不是竹子生育了人类,而是因为洪水,竹子对人类有了救命之恩,人们为了纪念竹子对人们的贡献,并对竹子加以感恩,于是就创作了竹生人的神话。
3、竹崇拜的表现
广西那坡、隆林和与之毗邻的云南富林等地的彝族崇奉竹图腾,“村中有一块宽二方丈以上的空地,中央中一丛兰竹(楠竹),其高者约四丈,干直径六寸至一尺,与针竹不同。竹根周围砌有石头围子围以直径在五尺外的石块,石块周围又围高约丈许的竹栅栏。平时严禁砍伐或毁坏。”④在他们看来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是他们的共同保护神所在地。
竹崇拜曾广泛存在于滇黔川桂各地彝区,到现在很多地区的彝族还保留有将竹子作为祖先图腾加以崇拜的习俗。彝族认为自己的祖先从竹而来,因此祭竹就
是祭祀祖先。根据雷金流的调查,过去云南澄江松子园的彝族,以金竹做为祖先,并称为“金竹爷爷”。当地老人去世后,也用金竹作灵位。彝族认为,彝族源于竹,死后同样要变成竹。⑤以竹筒、竹节制成的“玛都”(祖灵),代表了祖灵,这是各地彝族地区普遍习俗,也是图腾崇拜的遗留,从中也体现了彝族:“祖变为山竹,妣变为山竹”的图腾崇拜观念。
生育习俗上,婴儿出生后就有获得自己特殊身份的习俗。如广西隆林、那坡及云南富宁的彝族村塞中,都有一丛兰竹,彝族视之为种场。当妇女分娩后,要立即将胎衣,胎血放进兰竹筒里,塞上芭蕉叶,拿到种场,悬挂在兰竹枝上,以表示母婴都是兰竹的血裔。⑥相信自己与竹子有着血缘关系,祖先来自竹子,祖宗去逝后灵感回到竹子上,这是彝族竹子崇拜的一个共同特点。彝族人民崇拜竹子,对竹子怀有炽热虔诚的敬仰之情,赋予它神秘的和超自然的能力。从彝族竹崇故事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蕴,即是竹子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着一致性。
二、与竹相关的器物
1、宗教中的器物
玛都:祖灵的象征。玛都是祖灵的特殊附着物,是祖灵的象征,大多数的马都都是用竹子来制作的。云南巍山县祖灵以竹箩为代表,当老人去世后,毕摩携孝子从山上砍回一段竹子,挖回一截竹根,毕摩把竹根雕成人形,穿上衣服,又把竹篾编制成一个小竹箩,然后把竹根小人放进竹箩里。同样,云南武定、禄劝一带的彝族的祖灵牌也以竹制成。
⑦以竹子为图腾的彝族人相信,人是从竹而生的,死后也要变回到竹子中去。云南镇雄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在住房的后面依树修建一座祠堂。祠堂高不过一米,里面供奉木质的祖灵牌和竹质的灵筒,灵筒内有一个香棍,据说是亡者的灵魂。放一根香棍在竹筒里就表示人死后就回到竹子中去了。⑧毕摩在寻找竹子做祖灵时,还要诵读《祭竹词》,更增加了竹神秘性与庄严性。所谓“神笠”,就是毕摩在做法事的时候戴的斗笠。但是它与普通百姓所戴的斗笠不同,从其制作到使用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彝族毕摩和信教群众认为,神笠既是毕摩的保护伞,又是辟邪物。
“法扇”也是彝族毕摩必备的法具,例如在安灵、送灵、招魂等许多宗教活动中都要用到神扇。毕摩法器中以竹子为原料做成的法器还有:法扇、签筒、法签、法丫等法器。一旦这些竹子被制成宗教中的器物,便具有了神圣的不可侵犯性。 彝族对竹子的喜爱还表现在平时对竹子的利用上,比较常见的有管制乐器,还有一些是就有彝族自己特色的竹制品有扁担、背篼、撮箕、筛子、簸箕等。彝族人民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造自己,认识自然。当竹崇拜最终被认识的时候,竹作为一种自然物依然存在,但与人的感情却更深更厚了。彝区人民对竹的崇拜已经具备了全新的意义。竹不再作为“神的竹”而作为“人的竹”被当地彝民加以利用。作为食物有竹笋等可吃;作为器物,竹服饰、竹炊具、竹家具、竹玩具随处可见,文房用具、乐器,甚至工艺品也屡见不鲜。在生产工具、建筑等领域中,竹被广泛运用。
三、与竹有关的禁忌
彝族因自己的祖先为竹子所生或竹所搭救,所以把竹子视为十分神圣,不能任意侵犯和践踏,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禁忌。广西那坡、隆林和与之毗邻的云南富林等地的彝族人崇奉竹图腾,在村中的“种的场”中就有严格图腾禁忌;滇南彝族某些姓氏严禁用竹条或竹片,或者竹筷打人,否则认为有侮祖之行为,甚至被打者也有驱逐本家族之象征。解放前,走进大凉山课罗人按彝族的分支的村寨,可以看到一块五米见方的地,里面栽种着若干棵香竹,香竹周围环绕着一米多高的石墙,石墙外边是二米多高的竹篱笆,其中的香竹就是课罗人的图腾禁止任何人进入,禁止砍伐破坏。这种禁止破坏的保护性设施
无疑是其图腾禁忌的体现。由上可以看出,奉行竹图腾崇拜的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对竹图腾的禁忌,体现了他们相信图腾物是有生命的神灵寄身的场所,是受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影响所致。客观上他们对动植物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调节作用,从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虽然,各地对竹的禁忌表现形式落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禁止泡挖竹根。因为竹根代表了他们祖神的栖身地,挖了竹根就惊动了祖灵,也捣毁了自己的根,会给自己带来厄运;另外,竹根盘综错节也象征了彝族的支系,挖了竹根就表示脱离了家支,这在彝族观念中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正是以上的禁忌使得彝族地区的竹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常绿不枯;并被当地人视为圣地,誉为保身林。
小结:从以上可以看出,彝族的竹文化崇拜起源于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还加有彝族对的竹子能多产所产生的崇拜,从而产生了竹图腾,形成了诸多禁忌,也塑造了光辉灿烂的竹文化。丰厚的竹崇拜文化是彝族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如何去除糟粕吸收精华,把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重新挖掘整理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仍是我们今天亟待解决的课题。
彝族竹崇文化,作为中国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地位。竹崇文化,丰富了彝族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使人们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使我们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竹不仅代表了彝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品格和节操,更是东方美的一种象征,它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在彝族的文化中是不可抹少的一笔。而它仍随着传统文化对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新世纪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探讨如何把竹文化和现代化相结合,重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何耀华《彝族的图腾与宗教起源》,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彝族、仡佬族、水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年
[3]起国庆.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何耀华《彝族的图腾与宗教起源》,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5]杨宇明.吴静波《竹崇拜探秘》
[6]龙倮贵.《试论彝族竹文化》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注解
①何耀华《彝族的图腾与宗教起源》,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彝族、仡佬族、水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年。
③起国庆.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何耀华《彝族的图腾与宗教起源》,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⑤起国庆.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⑥起国庆.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⑦起国庆.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⑧杨宇明.吴静波《竹崇拜探秘》
猜你喜欢:
1.竹文化论文
2.关于竹文化的论文
4.浅谈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