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免费例文参考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论文免费例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免费例文参考篇1

  浅析佩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摘要:服饰民俗作为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而佩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会形成一定的佩饰民俗。同样,它也会如服饰民俗般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产生联系,体现出民俗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佩饰与民俗,佩饰在民俗中的文化内涵来审视佩饰民俗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佩饰;佩饰民俗;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民俗大国,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反映到民俗活动中,表现出丰富的民俗样式。服饰民俗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服饰民俗当然也含纳佩饰民俗,作为服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佩饰在民俗这个领域广泛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它不仅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形式,更是将其融入到民俗之中,而且通过具体的佩饰,展示佩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佩饰与民俗

  佩饰,就字面意思来讲,即佩戴在人体各个部分的饰物[1],它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服装一样,也有其历史的轨迹,不管人类最初是把它作为征服自然界的象征性的物件,还是发展到以后作为装饰品,它始终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2]。而风俗习惯包罗万象,包括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居住风俗、信仰风俗等等。服饰是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佩饰作为服饰的重要成分,与民俗活动也密切相关。

  二、佩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文化意蕴深厚,佩饰在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深层次地体现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佩饰民俗反映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消费层次的提升,民俗中佩饰的花样种类,制作工艺等也都在逐步改变。就如项饰,在原始社会人们会用一些石质、骨质材料穿成佩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项饰已经从玉石等材料发展到现在的金银项链,而且形式美观精巧,更受人们青睐。虽然现代有些复古风,但绝不是回到远古,而是更深层次的创新。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民俗佩饰的传承、创新,都脱离不了经济这个基础命脉。发展到当今社会,民俗佩饰与经济衔接的更为紧密,它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费品,会不断地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今天可能会觉得金项链漂亮,明天可能会发现玉佩饰更加高雅。

  总之,民俗佩饰在不断地更替。人们的消费水平促使我们必须加入商业元素,进入经济运行的轨道。比如饰品实店,网店,服饰搭配,饰品展览等,都应该与当今社会经济嫁接,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俗佩饰。现如今,服饰民俗旅游资源也在开发,佩饰作为重要的服饰资源,也具有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而且作为旅游商品,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3]。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着眼点,跟上时代潮流,促进旅游与佩饰民俗的共同开发,达到双收。

  (二)佩饰民俗是对中国儒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儒家文化追求的是仁、是德,但是它却永远摆脱不了“礼”的束缚,它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礼法,就如古代的孩子成年了,他们就摆脱不了礼的束缚,他们得举行成年礼,男孩加冠,女孩加笄,他们从此不得不迈入大人的行列,也就是不能再像小孩那样天真无邪了。从现在起,女孩要懂得知书达理,男孩要关心家国天下,这种社会习俗无疑跟中国传统的儒文化分不开,也就是说民俗习惯深受中国儒文化的影响。再如玉的佩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古代就是文人雅士、谦谦君子的象征。玉的佩戴就说明他们深受中国儒文化的影响,他们愿意让自己受到儒文化的熏陶。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的佩戴人群范围扩大了,不仅仅只是那些儒雅之士,一般的民众也能够佩戴玉饰了,玉饰成了一种民俗佩饰,大众生活中的佩饰。

  (三)佩饰民俗折射出一定的宗教意蕴

  佩饰民俗更多地体现了它的物质性内涵,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宗教意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上,众多的佩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崇拜,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情结。就如同原始社会时期佩戴的饰物,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些物象来解释神秘的世界,于是就认为佩戴这些饰物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者。经过时间的冲刷,许多行为变成了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信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俗。现在的人们更相信科学,但是有时候却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些奇怪的事象,所以人们就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如父母更愿意孩子得到他们之外的保护,认为虎头帽、五毒裹肚、桃木手链这些饰品能让孩子虎虎生威,健健康康,这就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宗教的灵物信仰依旧崇敬。

  再如,我们现在依旧有这种佩戴习俗:男佩观音女佩佛,不管男女性别,只看佩戴饰物,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们信奉佛教的思想意识,人们内心依旧对宗教有崇敬之意,它在人们心中扎根,正如“放下屠刀,立即成佛”,这种意识让人们变得虔诚,变得规范。所以不管是从佩饰的角度还是其他方面,宗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体现出一定的宗教文化内涵。再如伊斯兰教,穆斯林群众的服装佩饰更是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男子通常会戴白色、黑色的礼拜帽,女性则会戴这面护发的头巾,只露出脸颊,因为她们要遵守他们的“伊玛尼”,也就是宗教信仰[4]。应该说佩饰民俗反映了一定的宗教意蕴,并通过佩饰将其折射出来,继续绽放光彩。

  总结

  中国的文化是无比丰厚的,佩饰,这个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有它前进的轨迹。社会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部分,承载着人民大众的文化活动,切近人民的实际生活。当我们将佩饰与民俗融合为一起,形成佩饰民俗,也就是在服饰民俗这个大范围内细化了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佩饰习俗。通过本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佩饰与民俗的基本概况,了解民俗活动中特有的佩饰,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佩饰民俗的文化内涵,认识到它与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经济的发展,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与宗教都有一定的联系。当然这只是文化内涵中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意蕴远不止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发现、挖掘、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总的来说,佩饰民俗作为民俗活动的一个事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的优秀文化,而优秀的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佩饰民俗的前进脚步。它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终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远行。

  参考文献:

  [1]、赵志强,王冬梅.从古文献看中国古代佩饰[J].兰台世界,2009(20).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3]、吴忠军.中国民族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7.

  [4]、梁丽丽.中国穆斯林服饰文化[J].中国宗教,2005(3).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免费例文参考篇2

  浅探宋代民俗文化

  内容摘要: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历史悠久,宋代文化影响久远,对于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以开封市“宋文化”旅游产业产业为例,初探宋代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俗文化 “宋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经济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探求民俗文化, 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 它是社会生活民俗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已逐渐为一种新的现代大生产所代替,高度发达的生产文明,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产方式了。而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节庆、婚丧嫁娶、服饰、居住和饮食等习俗,仍然沿用及遗传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位于华北地区南部的豫东平原,开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曾经辉煌的过去,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被称之为东京,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之一,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随着开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外来旅游者,使得宋代民俗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吸引更多的文人学者去研究探寻。

  宋代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从《东京梦华录》、《宋史・礼志》等相关典籍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作为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宋代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对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创新,我们可以透过开封市“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一窥宋代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庙会节庆文化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以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有独特的贸易风情。注梁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大三门交易飞禽猫犬,珍禽异兽。二三门搭建露屋散棚,经营日用杂货、时果腊脯、屏筛竹席和鞍髻弓剑等。而孟家道院经营文房四宝、书籍、古玩、花朵、珠翠、帽子、土物和香药。这种斋敌祀神的庙会集市,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成为宋代集市的一种形式。

  开封市目前主要有禹王台公园庙会和翰园碑林庙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年,极大促进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

  禹王台公园每年4月都举行“东京禹王大庙会”,热闹非凡。据载,早在北宋时期,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带的先农坛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至明清时代,这项祭祀活动发展为传统庙会,赶会人群“积气成雾,哈声如雷”。东京禹王大庙会的“历史文化之魂”不仅在于它的千年习俗,还在于它的载体――禹王台公园内多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市区东南隅的禹王台公园占地400余亩,古代建筑绵延不断。其中,著名古迹禹王台兀立于高台之上,御书楼、师旷祠、碧霞元君祠、康熙展室、乾隆展室、御碑亭等聚集于高台,共同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筑群体。东京禹王大庙会除了具备“历史文化之魂”之外,它还具备丰满的“肌体”。

  开封翰园碑林春节祭祖大庙会从2000年春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庙会内容从首届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到现在的节日气氛营造、综艺演出、商业购物文化民俗活动等众多项目。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旅游庙会,代表了七朝古都开封春节旅游的文化主题形象,也是河南省春节旅游的龙头活动之一。

  为了促进大宋文化的弘扬,进一步推动大宋文化品牌的建立,2010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批准翰园春节大庙会升级为市级庙会,并确定了“大宋年文化”的主题。翰园在双景区(包括万岁山)大宋文化景观性建设基础上,进行宋文化节目内涵的打造。在庙会期间推出了大宋水上秋千、25宋词朗诵会、猜灯谜、对春联等民间游艺活动和大宋民间年俗产品项目,使游客既能静态观赏,又能积极融入到宋文化活动中去。庙会活动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具有生命力。

  二.节庆文化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座内容充实的文化宝库,它凝聚了历代以来岁时节日文化的精华,表露了人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千姿百态的宋代岁时节日文化是事象万千的民俗文化的综合展现。节日里饮食、服饰习惯敬神祭祖仪式的民间信仰亲友往来的社会礼俗各种形式的游艺杂技活动等,都是节日程序中的主要文化内容。宋代岁时节日与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又与地理环境、水源、作物等密切关连, 有很强的季节性。

  岁时节日又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具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如果说我国的岁时节日在汉代已经定型的话, 那么到了宋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宋代的岁时节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辞旧迎新的春节、有“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有“纸钱化作蝴蝶飞,一文不曾到黄泉”的踏青扫墓的清明节、有僧尼以浴佛会以求施利的浴佛斋会,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有“妇人好,至夜对月穿针”的七巧节、有家家户户供时果,焚冥衣以“祀分”的中元节、有玉兔东升、临轩观月的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冬至等佳节。

  宋代传统节日既有喜庆、吉祥、康泰的内涵,又包含了禁忌、敬神、祭祖的成分,反映了宋人祈求农业丰收,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揭示了人们免除灾害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显示了宋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宋代的传统节日贯穿于全年的始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趣。

  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就是节庆文化经济化,节庆文化经济化就是利用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的庆祝外,“菊城”开封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菊花花会也促进了当地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花为媒、花卉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正在日渐落实。“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如能进一步的优化,必将大大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饮食文化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2006 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深入挖掘这些传统饮食文化之精华,并不断创新,形成名特豫菜系列产品。

  开封的鼓楼夜市非常有名。夜市小吃有“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州桥胡辣汤”、“稻香居锅贴”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时“鲤鱼焙面”、“套四宝”,它们是豫菜的代表。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拥有千年以上豫菜菜肴有280多28种。每天天刚擦黑,鼓楼夜市就热闹起来,热气、香气四溢。

  开封的“马豫兴桶子鸡”、“套四宝”等都应该借鉴“开封第一楼”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建立连锁店,或生产便携式的系列产品。开封现在需要一个或多个小吃城,这是一种家庭感、人性化和高雅的饮食享受。目前,开封夜市需要提高档次,美化周围环境卫生,整改小吃硬件设施,改变脏乱差形象,逐步建成洁净、高雅的美食天堂。

  宋代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一系列的文化习俗,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风采。作为开封“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资源之一,对于宋代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一足而论,有的是其文化内涵单纯某一个层面上的开发,也有的是以一个层面为主、其它层面为副的综合开发,甚至是多个层面综合立体式的开发。

295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