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
时间:
陈二春 袁志明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实践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社会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1、引言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 ,1976 ; Smaovar & Porter, 2001 ;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关世杰,1995;贾玉新,1997;顾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Ruben ( 1976: 334一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整个过程有六个步骤:承认差异一认识自我一悬置自我一体验对方一准备移情一重建自我,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别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同时,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移情能力的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并持有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
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或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交际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如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
3、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3. 1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并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 2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 3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中,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因为文化是综合体。也就是说要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系统性导人,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对英语文化系统的诸多方面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还要提供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成为一个系统。
3. 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尽管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发展,时代变化的速度加快了,民族或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也随之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了的内容。
3. 5合适性原则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应是主流文化的内容,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如文化习俗和传统)。
4、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 1影视鉴赏
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习者/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学习者/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4. 2实践与体验
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如:开展竟赛活动一一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4. 3文学作品赏析
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学习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确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4. 4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4. 5重视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4. 6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
Samovar and Porter认为文化移情的障碍主要有:1)顽固的自我中心;;2)以偏概全的倾向;3)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4)防御行为;和5)缺乏动机。同时指出促进移情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关注;2)交流中的移情;3)选择文化上被接受的行为;4)避免种族优越感的反应。
4. 7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又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5、结论
语言的习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跨文化交际对教师的外语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不仅是“语言通”,而且还是“文化通”。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l)要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和崇洋心理,不能按本民族的文化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2)要在文化对比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3)要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4)跨文化意识教学不能代替跨文化交际实践。
论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实践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社会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1、引言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 ,1976 ; Smaovar & Porter, 2001 ;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关世杰,1995;贾玉新,1997;顾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Ruben ( 1976: 334一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整个过程有六个步骤:承认差异一认识自我一悬置自我一体验对方一准备移情一重建自我,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别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同时,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移情能力的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并持有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
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或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交际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如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
3、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3. 1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并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 2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 3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中,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因为文化是综合体。也就是说要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系统性导人,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对英语文化系统的诸多方面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还要提供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成为一个系统。
3. 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尽管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发展,时代变化的速度加快了,民族或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也随之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了的内容。
3. 5合适性原则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应是主流文化的内容,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如文化习俗和传统)。
4、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 1影视鉴赏
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习者/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学习者/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4. 2实践与体验
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如:开展竟赛活动一一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4. 3文学作品赏析
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学习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确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4. 4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4. 5重视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4. 6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
Samovar and Porter认为文化移情的障碍主要有:1)顽固的自我中心;;2)以偏概全的倾向;3)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4)防御行为;和5)缺乏动机。同时指出促进移情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关注;2)交流中的移情;3)选择文化上被接受的行为;4)避免种族优越感的反应。
4. 7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又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5、结论
语言的习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跨文化交际对教师的外语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不仅是“语言通”,而且还是“文化通”。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l)要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和崇洋心理,不能按本民族的文化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2)要在文化对比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3)要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4)跨文化意识教学不能代替跨文化交际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