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的产业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 地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 》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作为区别于传统工业的第三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被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工业设计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综合运用科技、艺术、经济等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包装、品牌进行提升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1]。研究利用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

  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

  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以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全面提升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其持续长久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指导、思维开拓,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本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但研究任务还很繁重,在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发展上,工业设计如何发挥驱动作用亟待回答,实践操作层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答,同时需要加强交叉复合研究,为更好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 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

  随着我国素质文化教育脚步的加快,我国人们越来越注意身心健康的发展,全民健身意识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强,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进步。让全民参与到健身中并在健身中增强身体素质是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的目标,也是加快城市发展定位脚步的重要理念。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下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对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全民健身运动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体育消费的热情度日益高涨,对体育设施设备的需求量增加,现有的体育公共设施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有关于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比如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途径。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为体育企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稳固的基石,21世纪中国体育企业发展迅速,比如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也等。尤其是2008年我国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这些体育文化产业更是出现一种十分高速的发展模式。

  2、全民健身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与国家对体育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息息相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国家坚持“以明为本”思想,将这种思想以全民健身运动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并使“以民为本”思想从法律角度得到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公众服务体系处于分散状态,虽然通过电视、网络、播音等形式使人们的健身意识直接或者间接得到提升,但是民间的公共体育设备还不够完善。

  2.2、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民体育消费的需求是影响我国国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消费水平低下不能刺激国民经济发展,不能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拉动力。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进行详细的调查,也没有仔细认真分析我国体育产品、体育设施、国民体育消费等方面的现状。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消费者的支撑,将消费者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线,才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是单以市场作为导向。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产品供求不平衡会影响消费群体对产品需求的欲望。因此,体育文化产业要想在其他行业中得以快速发展,就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2.3、体育文化产业观念落后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行业发展模式是以粗放型为主,将体育产业的数量作为体育文化企业关注的焦点。21世纪与建国时期相比,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在规章制度、经营活动、产业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调整和优化,但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还不能完全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将注重体育产业数量转移到注重体育产业质量上面来。体育产业迟迟不能够与社会需求、会场经济相融合的原因就是没有树立科学的体育文化发展观,体育文化产业观念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还不能快速适应时代的潮流。

  2.4、体育人口比例失调

  体育人口数量对全民健身的整体质量、体育文化水平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我国体育行业数量的增多和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体育人口分布分散,具体原因是地域和文化的差距不同而产生的,还与年龄的不同对健身看法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偏远地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小,教师会忽略体育在青少年中的重要性,地区的体育行政对体育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体育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3、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3.1、培育体育市场消费主体

  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是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只有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理财、医疗等方面逐渐转移到体育产业上,将全民健身作为一种投资,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消费,将会从整体上改变消费结构。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者需求总量的增加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将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培养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意识是刺激国民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消费者市场消费主体需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实施。站在企业角度,企业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不断更新体育产品,设计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站在国家角度,国家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将这些技术成功运用到体育产品设计中去,配套多功能性的体育产品。

  3.2、规范体育竞争市场

  2008年我国成功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体育比赛成为全国人民生活、工作中谈论的焦点。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体育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结果,而是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育精神。从运动员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背后看到他们在场下挥洒的汗水与辛苦,还有一份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精神,企业可以将体育比赛中掺杂的商业性作为吸引消费者消费的途径,将比赛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得到有效结合,弘扬体育精神,提高体育行业的社会影响度。

  3.3、加强体育市场建设

  对体育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是加强体育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体育市场的专业性培训,将全民健身理念通过市场的大力宣传完善市场培训指导、市场体育建设等一系列机制。在市场宣传的同时,企业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量。

  3.4、创新体育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存在盲目竞争的情况。传统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主要以垄断市场生产要素来对产业链进行控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运行机制已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优化、创新体育管理机制是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生产要素型管理运行机制向多元化体育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将体育企业的各部门职权分离,做到公平竞争,建立一个专业化、平等化、组织化的体育管理机制。

  4、结束语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和健身教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焦点转移到体育事业中去。全民健身作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 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构建研究 》

  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来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活力,但相对于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25%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化产量总体水平仍很低,所以,在新常态下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活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这值得思考。

  1要在新常态下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1.1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多角度地交融,全方位地契合,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财富,这就是我们不断发展又不断充实的传统文化,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理想信念,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因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是在影视、歌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创作时,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本土性,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更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由此可见,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作品中的本土性,这便是作品的冲击力。而莫言的对手村上春树笔下的渡边、天吾、青豆可以是日本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国家的,他的作品很少出现例如富士山、和服、艺伎、樱花等典型的日本元素,但莫言笔下的“爷爷”、“奶奶”、“姑姑”必然是生长在中国的,红高粱、高密也是在其他国家无以存在的。也就是说,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中国色彩,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评委会评委们。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当代世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民族风情,不仅让华夏子孙引起共鸣,也深深地打动着世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2深入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

  挖掘民族文化方面我们做得似乎还不够。比如,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作为端午节正宗的发源地,我们的落败,很值得深思。而韩国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注入了他们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显然有借鉴意义。又比如,2008年上映的有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在我国票房十天破亿,令人咋舌。除《功夫熊猫》外,《孙子兵法》、《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等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也陆续变成好莱坞大片,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贴上洋标签后,再“打进”中国市场,我们传统文化的奶酪就这样被人动了。

  据2015年3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美国电影协会2015年3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第三年蝉联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专家预测,未来全球票房增量的80%将来自中国[1]。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48亿美元,同比增长34%,也成为至今为止北美之外唯一跨过40亿美元票房大关的市场。我国电影票房持续、快速增长,未来潜力显然不可小觑。然而,国产电影的综合实力似乎仍难以与好莱坞电影抗衡,可见这方面的文化潜力还有待挖掘。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文化资源,这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比如,中药是中国的国粹,但在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占了5%的份额[2]。

  关于中药的知识产权,有媒体曾载文分析认为,由于国内企业对一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致使这些配方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专利,如日本210个汉方药制剂的处方全部来自中国[3]。国内随处可以购买到各种药典、民间验方书籍,这些中医中药文化的精华,无疑早为外国药商无偿提供了宝贵的配方。这些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后人怎样保护、继承、发展好,这都值得思考。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民族特色文化

  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从外来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结合本民族实际,加以发展。近几年来,媒体对海外文化加以引进、并融入本土元素创新发展取得成功的,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央视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梦想合唱团》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档节目引进自英国的《合唱团之战》。两个版本的节目都兼顾公益性与娱乐性,但英国版本以明星为主导,中国版本更突出平民参与的特点,节目中展现普通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体现的力量和精神,有对残疾人的关爱,有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关怀,展现了民间的美好感情,成为海外节目模式本土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又比如东方卫视制作的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百变大咖秀》、《爸爸去哪儿》及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热播节目都是引进国外节目的模式进行创作的,这都体现了文化创作的博采众长和本土化的创新,其中一些节目已成为吸金能力很强的节目。可见,要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就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民族特色,把眼光投向国际,用世界的眼光来打造我们的文化产业。只有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超越。

  3要精心打造能走得出去的文化精品品牌

  文化精品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标识和艺术丰碑,体现的是时代特色,展示的是时代精神风貌,走向市场的时候,一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过去十多年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品牌已经形成并走了出去。如“龙狮”、“时空之旅”等体现“中华风韵”的品牌产品直接进入欧美、大洋洲及日本等文化市场。近年来,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世界舞台。北京四达时代集团公司在非洲10个国家投资建立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大连万达集团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4]。广西师大出版社和马来西亚智慧城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的《儒学四书精选漫画》,短短半年在马来西亚的发行量即达10万册[5]。

  中华文化热潮在国际范围内持续升温,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我国文化产业在海外市场似乎已经显示出“遍地开花”的趋势,但2012年年初文化部产业司网站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我国仅为4%[6]。韩国歌手朴载相(PSY),于2012年7月中旬通过网络发行的歌曲《江南Style》,短短两三个月即风靡全球。据资料称,《江南Style》为朴载相带来了至少5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7]。可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大有可为。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提出了“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在合作机制中强调,“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这些要求和做法,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4要努力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目的,就是要让科技为文化奏出美妙的乐章。比如常州中华恐龙园,形态逼真的3D恐龙在游客身边奔跑、打斗———智能自动化技术和3D、4D技术的运用,让这里成为恐龙体验的“梦工厂”。只需拍一张数码照片,游客就能在上海世博会陕西馆里找到已发掘修复的兵马俑中与自己最相像的脸谱———这一应用项目离不开高科技人脸识别系统。五年来,共有600多家企业集聚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向社会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岗位,创意经济提速增效,产值总量不断增长,2014年产值突破了260亿元,税收达13亿元[8]。可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意与创新,而创意与创新让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这方面,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已将触角伸到文化产业领域,比如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投资获得文化中国59.32%股份,由此成为文化中国的第一大股东。又以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相信这样的投资融资不但是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联姻,同时也会加深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有关文化产业创新硕士论文范文推荐:

1.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

3.毕业创新论文范文

4.浅议公共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5.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6.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7.浅谈校园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16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