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电影的情感表现与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某种巧合,而这种 有意义的巧合所产生的共鸣就是共时性效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鉴赏论文篇一:梦是最真的现实——赏析电影《盗梦空间》

  现实与虚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可这个梦的时限又是多少呢?

  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了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梦的心理大厦——《盗梦空间》,众家媒体盛赞它是《黑客帝国》之后最高深的电影,看起来会让人头疼。影迷们像追逐《阿凡达》一样,仅仅因为一个过重的噱头,就开始蜂拥而至,溢美之词随处可见。

  可又有谁能真的理解影片呢?人云亦云的结果,使得不少类似解疑答惑式的影评不断出现,人们关注电影的兴趣点变成了猜字游戏,所有人都沉迷了进去。为了能够将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搞清楚,他们从哲学、建筑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各项学科中开始研究,一层一层地循环往复,就像电影中的梦中梦一样,真实和虚幻没有了分明的界限,只剩下了剧中人一样的执着。

  所谓“一刀未剪”,主要是针对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内电影市场而言。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一些充满血腥、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大范围播放的电影情节,都会在上映之前,被无情地剪辑掉。但有时候,这些情节恰恰又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境外引进电影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刀未剪”也就成了众多国内影迷,在期盼电影上映时最纠结的根源了。

  《盗梦空间》为何能“一刀未剪”呢?

  先将时间转回到2009年8月,随着昆汀·瓦伦蒂诺《无耻混蛋》的上映,曾因执导《蝙蝠侠:黑暗骑士》而大获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盗梦空间》,提前曝光了一款极简主义的先行版预告片。时长30秒的预告片充满了欲语还休的神秘感,新人Zack Hemsey操刀制作的预告片配乐,营造出了一种气势逼人的紧迫感,一层层逐渐加深,伴随着“你的大脑就是犯罪现场”的宣传语,第一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现......影迷们大呼过瘾,诺兰的死忠粉丝开始接力热捧,《盗梦空间》的“神作”地位初步成型。

  时间转入下一个关键点——2010年7月16日,《盗梦空间》全球首映(除中国市场以外)。热情的国内影迷们唯恐当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不能上映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纷纷热捧,将《盗梦空间》的声势推向了最高峰——“一刀未剪”版的《盗梦空间》最终定于9月1日在中国地区上映。深谙商业之道的华纳公司不费吹灰之力,就在中国市场达到了最好的前期宣传效果。

  对于电影而言,“一刀未剪”在另一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电影逻辑的严密性,会紧凑到让人无法下手。就像《盗梦空间》一样,该片表面上是讲述高科技犯罪,实际上却是在宣扬“回归家庭”的重要性,充满了救赎色彩。即便全片无暴力、无血腥、无色情,甚至连一个激情的吻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好剪辑的呢?)它仍然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好电影。好到会让人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找不到可以上厕所的最佳时间。因为影片节奏的缜密,画面感的强烈,会让人产生错觉,唯恐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会错过最精彩的那一部分。

  看《阿凡达》的人走出影院后,通常是一个状态——“3D技术太神奇了!”而执迷于《盗梦空间》的人,则会在看的时候在死命地盯着屏幕,看完之后一部分人会疯狂地纠结起电影结局究竟是不是个梦?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陷入冥想状态,明明有着千言万语,却相顾无言,最后只能留下“神作”两个字。

  《阿凡达》的成功在于,它用华丽的视效奇观促进了电影在技术方面的革新。《盗梦空间》开放式的结局,固然耐人寻味,但它真正成功的地方,绝不是留下了一个可供思考的空间,一个可以制造续集的无限可能这么简单。《盗梦空间》依靠的是缜密的逻辑所搭建起来的完美结构。影片节奏的紧凑,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消耗时间的过场戏出现。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编写电影剧本时,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定律全部变成了死规则,避免了形式上出现漏洞的可能;同时他还用了梦境这个类似《黑客帝国》一样的概念,将美式温情最爱提倡的家庭精神烘托到了极致,使得原本看起来并不怎么奥妙的故事,突然间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此外,《盗梦空间》还启用了一票非常有实力的演员,给了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全新搭配。即便《泰坦尼克号》里的帅小子已成了眉头紧皱的怪大叔,他的票房号召力依然强大,经过《血钻》《无间行者》《禁闭岛》等电影的历练后,莱昂纳多现在就差一座小金人来加冕了。与莱昂纳多颇有些夫妻相的法国影后级女演员玛丽昂·歌利亚,早在2007年时就凭借《玫瑰人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此次她出演的角色性格狠戾,极具危险性,相当有看头。日本演技派明星渡边谦饰演了观光者齐藤,在剧中掉入了梦的边缘;西里安·墨菲饰演了目标人物——冷静而又脆弱的富二代。而演员阵容中最让人惊喜的,则是两位以独立小成本电影起家的新生代演员——造梦人艾伦·佩奇和前哨者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两人精湛的演技为整部影片加分不少。

  特别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失重空间里优雅地翻转、打斗的场面,简直到了赏心悦目的地步。

  结局,其实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对于剧中的莱昂纳多来说,这个结局无论是不是梦境,他都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在最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和日思夜想的孩子们在一起。而对于看戏的人来说,只要这两个半小时没有虚度,这电影就是成功的。

  我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犯了罪,我们不把他投入监牢,而是将他投入一场梦。这场梦也许从唐朝开始(当然视犯罪者情节轻重开始时间可以更久远),让犯罪的人在梦中经过一千年后醒来。梦中的时间有如棉花,充满了无限的缓冲,当罪犯醒来,现实也许只经过了十分钟。一切如故,只是那个醒来的人心已苍老——在看到梦中一切世间百态、体会到所有人情冷暖之后也许他已厌倦了这个现实的世界,这对他是多么大的惩罚啊。我曾经觉得这是个无比荒.唐的想法,太可笑了。

  着同样奇怪的想法很多年了。这一次诺兰将这个想法展开的更加宽广,他巧妙的加进了一个陀螺,陀螺旋转与否决定着主人公们到底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当然还有孩子的脸,这个场景不止一次的在影片中出现——在梦中柯布永远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脸。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呢?很多场景在梦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但我们永远也触摸不到结果。为此我无比惊叹导演的想象力,通过绝妙的叙事技巧诺兰已将他对梦的理解“植入”我们大脑中,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共鸣。

  在影片中导演为我们引出了一个艰深的哲学命题——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真的存在吗?我们梦境中的事情难道全都是假的吗?这个哲学命题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现实世界是这样的不可信赖,它对我们的认知似乎起不到任何帮助。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于是在影片中出现了柯布和自己妻子共同创造的梦幻,那个梦境中的城市酷似退去浮华的纽约、巴黎、东京或是北京,这是一切我们平时所感知的细节的集合。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这个绝对的怀疑也是笛卡尔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正如他所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

  在影片中柯布不停地怀疑这一切,直到他真正看到了自己孩子转过身来的笑脸。在影片结束时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我曾读过的一本哲学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偶然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带她走进了一个梦,在梦中苏菲与古往今来各个哲学先贤相遇,并感知他们的思想。在这个梦中苏菲不断地成长,越来越理性。直到有一天苏菲走到一个荒野中的小屋前,打开门一面镜子摆在她的面前。镜子中并不是苏菲的脸,而是又一个幻境,苏菲不停的问周围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的疑问一直延续到这本书的末尾,结尾处这样写道:那轰然一响,原来我们都是星辰。

  电影鉴赏论文篇二:鉴赏《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史一门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特长的艺术,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影视鉴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经过了八个课时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也懂得了如何让去评价一部电影,以及从多个角度挖掘电影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下面我从《肖申克的救赎》的鉴赏中向佟老师展示我的课程收获: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而在公映时成为卖座鼎盛的黑马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看过两边《肖申克的救赎》,每次观后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有着颗非常坚强的心的主人公ANDY,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永恒不变的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无论是狱中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孤独寂寞的精神折磨,时间的消磨都未曾让他放弃过追求自由的信念,片中典狱长曾对他说:“把你的信念交给圣经,把你的贱命交给我”而安迪一直坚信救赎之法就在其中,他把信念交给了非形式化的圣经而是其表现的一种精神上给予万物的救赎,就是靠一把别人眼里要凿600年的锤子,凿通了整堵墙面,挖出了一条隧道通向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急于逃离,相信机会有很多,但是他留了下来是为了给整个鲨堡的每个人带来一点精神上的东西,那就是希望,通过帮助别人通过考试,图书馆,等等无不看出他所做的努力。

  影片主要是围绕着“希望,信念,自由,友谊”。

  首先是希望:Red 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第二信念:Andy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 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其次是自由: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 Andy 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最后是友谊: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纯洁的友谊。

  此片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布局,它的精密,它的智慧。由于我看柯南的习惯,我也很喜欢从各种角度去思考这部影片的某些细节,透过一些表面现象的本质。或许这些不是影片所要展现的,因为影片想要表达的在前面我已经一一列举了。

  迷恋故事的情节,虽然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直到最后才真的明白整个故事构思,但后两次我都很注意,导演从一开始就留下的微细线索,了解到了,Andy那个令人惊叹的计划,其实从一开始就有所预示的,而入狱后,他所做的一切,貌似跟他的计划不相关,但事实上都是为他的计划做铺垫。

  在挖通地道的十九年里,安迪始终有信心不被发现吗?他始终有信心自己能够成功逃脱吗?事实上未必,他只是努力行事使之成为人生的一个选项而已。所以他为囚徒们争取啤酒、放唱片、办图书馆、考取文凭,这些都是人生的选项,不单纯是为了人性的光辉照耀肖申克,亦是使自己的人生沿途增加更多的风景,这样活着,即使最后不能越狱,生命也不至于太过荒凉。

  佩服Andy的智慧,从Andy身上,我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一个想要追逐梦想与希望的人,拥有非凡的才华是必须的。从他入狱开始,就已经给了自己一个伟大的计划,或许在别人看来就是妄想,但是为何他却从不理会,因为他懂地质,懂气象,懂得如何利用即使是在监狱里所能运用的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善于把握任何一次对自己的计划有利的机遇,如在房顶做清洁时,表面上看是为了给大伙争取到一箱的啤酒,但事实上是为了更有利于自己伟大的计划进行。偶然听到狱卒间的对话,或许在他人看来这是冒着被揍的风险去与狱头理论,但那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表现,从此开始在狱里的经济性质的白领工作,这也为他能凭空创造一个出狱后的他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提供了前提保障。

  影片总结:《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信念,自由,什么是希望、友谊。更让我明白了,有了信念,那么就必须坚持,坚持了才会有希望,才会有你所向往的“自由”。而这一切,还得建立在你的“才华”上,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无论何时,无论身处哪里。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必须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身,那样你才能像ANDY那样有追逐“自由”的资本,才有机会创造奇迹,属于你自己的奇迹。

  电影鉴赏论文篇三:《试谈蒂姆伯顿电影的哥特情结》

  好莱坞是一个产业化的电影帝国,其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能在好莱坞立足的导演都是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但是,这通常需要导演向商业做出妥协,向市场做出妥协,毕竟好莱坞电影讲求“大众化”,因此导演的电影艺术理想在好莱坞的体制面前时常不得不退居二线。但蒂姆伯顿却是好莱坞的“另类”,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既具有商业号召力,又能一直坚持自己的电影艺术追求的鬼才导演,其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可谓是他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蒂姆伯顿的人生经历

  蒂姆伯顿小时候性格十分孤僻,是一个孤独、不合群的叛逆少年,他时常呆在家里幻想自己的神奇世界,并用绘画的方式将他们记录下来。除了画画以外,蒂姆伯顿还十分喜欢看老电影,特别是那些B级恐怖电影,这也深刻影响了伯顿后来的电影风格。伯顿于青年时期开始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借助迪斯尼赞助年轻动画人的奖学金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之门,其早期作品如《大冒险》等等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使得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后来蒂姆伯顿导演了一部向恐怖电影演员文森特致敬的恐怖动画片短片《文森特》,虽然这部动画因为不适合儿童观看而被永久禁放,但是伯顿所擅长的黑暗阴冷的哥特风格却在这部短片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一风格也被延续到了其今后的许多电影作品当中。

  二、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的风格元素

  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中的场景多为墓地、城堡、静谧小镇等等;其主要人物多为阴郁、孤僻、怪诞,但内心纯净善良的吸血鬼或者体弱青年;而故事情节多描写黑暗、空虚、孤寂等故事;手法则以对比最为见长。

  (一)蒂姆伯顿哥特式风格电影的场景元素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充斥着哥特式电影特有的故事场景,无不体现出阴暗、诡秘、奇幻的色彩,比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所生活的古堡,杂草丛生,阴云密布,整个古堡都满是灰尘,门窗也十分破败,主人公爱德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这种阴森与美善相结合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比如《黑影》中的科林斯所生活的古堡,由于家族的破败也变成了一座满目疮痍,十分荒凉的不毛之地,影片前半部分的这种场景选择和设计对于烘托哥特式的恐怖神秘的氛围很有助力,科林斯的后族在这样一座古堡中过着现代人的生活,家人之间的性格不同,对话的氛围也很诡异,这些细节都仿佛在预示着一场争斗蓄势待发,这是蒂姆伯顿常用的表现手法。

  (二)蒂姆伯顿哥特式风格电影的人物元素

  哥特式电影的主人公常是披着斗篷的吸血鬼或者是性格孤僻,面色惨白的体弱青年,因此蒂姆伯顿的电影中也常以这两种人为主角。提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一位深受影迷喜爱的演员了,他是蒂姆伯顿的御用演员,他的外貌和表演风格每每都能将伯顿镜头中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就是曾出演过《加勒比海盗》、《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电影的男演员――约翰尼德普。约翰尼德普白皙的脸庞和忧郁的面容以及表情,加上超群的演技,总是将伯顿镜头中的主人公展现得栩栩如生,比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爱德华,脸庞瘦削,头发凌乱,虽然语言并不多,但是眼神中却传达出许多的情感信息。

  《黑影》中的科林斯也是一位面色惨白的吸血鬼,但是不同于爱德华,科林斯在高贵中透露着可爱,但却依旧孤独无助。约翰尼德普用一个个肢体动作和精准的表情将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得十分到位。再如《科学怪狗》和《僵尸新娘》中的男主人公维克多,虽然这是两部不同的动画电影,前后放映也相隔了7年,但片中的主角不管是在造型还是在性格上都如出一辙,连名字都一模一样,因为他们其实都是约翰尼德普的人偶版,维克多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外形瘦削并且体弱多病,这些特点与蒂姆伯顿的童年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伯顿才形成这样的角色设定,对约翰尼德普更是亲睐有加。

  (三)蒂姆伯顿哥特式风格电影的情节设置

  一般来说,“哥特式风格多描写满足个人情欲或者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不寻常故事”①,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故事情节。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女主角金,她在见识到了自己男友的丑恶嘴脸之后,开始喜欢上了单纯善良的爱德华,可是金的男朋友却不肯放过他俩,来到古堡与爱德华发生了打斗并最终被爱德华所杀;还有《黑影》中的女巫安娜,她深深地爱着科林斯,但是科林斯却拒绝了她,因此因爱生恨的安娜诅咒了科林斯家族,杀死了科林斯的父母和最心爱的女子,最终也因爱死于科林斯之手,其实安娜是可怜的,她聪明、美丽,但因为爱得太深而丧失了理智,这是“情欲”所引起的谋杀;《僵尸新娘》中的谋杀情节则是因争夺财产而起,艾米丽在人世被谋财害命,最终冤死成为了僵尸;《断头谷》也是因为一场遗产继承风波发引发了一连串的神秘谋杀案。

  (四)蒂姆伯顿哥特式风格电影的对比手法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经常会利用对比手法营造出强烈的发差,从而使人物的性格特点被凸显和放大,让人印象更深刻。最好的例证莫过于《剪刀手爱德华》,爱德华生活在恐怖阴森的古堡里,可他自己却是一个内心细腻,心地善良的“人”,这与他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古堡阴森恐怖,但古堡不远处的小镇却是阳光明媚,小镇中奇形怪状的植物雕塑和色彩艳丽的别墅都与古堡的风格形成强烈对比;

  可是小镇中的居民是伪善的、胆小的、势利的,他们会因为爱德华会理发的特长而迅速接纳他,也会因为爱德华的一次失手杀人而立马抛弃他,居民的这种性格和爱德华的性格又形成了对比,这种多重矛盾和对比的集合就制造出了冲突,也让人物性格在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突出;《圣诞夜惊魂》也是伯顿利用对比手法的一部电影,片中的万圣镇阴冷灰暗,了无生气,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圣诞镇灯火通明的欢乐气氛;还有《僵尸新娘》中的环境与人物对比,维克多生活的小镇白雪皑皑,色调灰沉,了无生气,街上看不见几个人,即使有走过的匆匆过客也是低着头面无表情,给人异常压抑的感觉,而鬼怪所生活的世界却是灯火酒绿,欢乐异常的,他们在酒吧里唱歌,喝酒,开玩笑,十分轻松惬意,蒂姆伯顿赋予了鬼怪门开朗、豁达、善良的性格,却将小镇居民刻画成阴险、胆小、势利的小人,这种设计颠覆了人们认知的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三、结语

  蒂姆伯顿,一位年幼时性格孤僻、不合群,却在后来跻身成为好莱坞,并获得终身成就奖的鬼才导演,将影片与自身经历结合,形成蒂姆伯顿式的“哥特式”的独特风格,在“商业化”与“理想追求”之间寻求了最佳的平衡。纵观伯顿的影片,不得不说,他的确是哥特式风格的集大成者,在他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哥特式风格异常凸显,这也成为了其成功的秘诀。虽然蒂姆伯顿擅长黑暗阴冷的哥特式风格,在影片中黑暗阴冷的氛围的确让观众感受到冷意,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其作品中黑暗阴冷背后的真善美与温暖。

  注解:

  ① 智琛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哥特式情节》,电影评介,2009(17)


猜你感兴趣:
1.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2.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3.论初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4.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

5.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电影的情感表现与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某种巧合,而这种 有意义的巧合所产生的共鸣就是共时性效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鉴赏论文篇一:梦是最真的现实赏析电影《盗梦空间》 现实与虚幻的距离究竟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