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艺术理论>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一:《浅谈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赏析》

  摘 要: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关键词:宗教;希腊罗马风格;宣传教义;绘画作用

  一、中世纪绘画特征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欧洲____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____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其次,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____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

  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二、中世纪宗教绘画

  在德国自然神话派中涌现出许多学者对宗教均有自己的看法,如麦克斯?缪勒提出了“自然神话说”,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于宗教有着相反的看法,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无论哪种学说,我们可以从各种起源论中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宗教和艺术都产生于原始人类对自然中不可解释现象的蒙昧性,这些看法均是源于原始人类在自身力量之外对异己力量猜测的表现,这些表现跟人类的观念、想象、情感、意愿等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在生产力低下之状态下,人们特别渴望一种力量帮助他们战胜生存困难,基于这点,我们找到了宗教和艺术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之处。假设原始人没有对“超自然力量”意念的渴望,就不会有超凡的宗教之神,也就不会出现围绕宗教之神产生讨论的理性神学和宗教哲学;最后,也就不可能出现把“超自然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的现代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化现象,____是在展示人类精神文明虚幻和超凡的精神品质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直接切入到人类生存的终极命运层面上,是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感悟。

  中世纪(一般认为其时代为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常也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主要是西欧)。

  一提及中世纪,我们很快就想起17、18世纪文艺复兴学者对它的定义“黑暗的时代”。仿佛这一千多年给我们留下的就是杀戮、禁欲、黑死病,诸如此类。是的,从罗马城的人口在不断锐减这一事实来看(公元前5世纪,至少有80万人口;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时期,大约有60万人口;公元419年,“罗马之劫”之后,30~50万人口;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时期,不超过三万人),当时的欧洲的确是民不聊生。转过头,我们再来看艺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和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至于绘画和雕塑艺术,过了希腊罗马时期,到这个时候仿佛就开始急转直下,沉入没流。

  那我不禁要问,中世纪身前是辉煌灿烂的希腊罗马,身后是伟大进取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单单这一千年出现了诡异的断层?为何人们的审美出现戏剧化的改变?希腊人成熟的造型技巧也一夜之间蒸发?从前的希腊艺术家以及他的继承者们都去了哪里?

  如图1所示,这幅绘画是公元5世纪的一位罗马皇后墓室镶嵌壁画,我们看到画面中的这位基督鼻梁高耸,双眼深邃,典型的希腊青年形象,他身穿罗马袍,手拿____的标志性十字权杖,身边的羊群,山坡的刻画十分生动且富有很强的立体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显得真实自然。此时的基督____得到罗马官方的认可,本身还在不断的认识和定义自我。宗教画家们也因无程式可以遵循,只好从他们的先人那里继承希腊罗马的艺术审美和技巧。所以这幅画不但没有宗教的神秘庄严,反呈现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而到了公元6世纪,我们再来看看同样的一幅镶嵌画(如图2所示),这幅作品图解的是福音书中的故事,基督用5个饼和2条鱼给5000人吃了顿饱饭。基督站在画面的中间,身着象征高贵的紫袍,表情庄重祥和,门徒们均匀的站在其左右,人物的表情雷同。这幅画相较于上一张作品而言刻板而且平淡,既没有运动感也缺少表情刻画。时间不过才过了一个世纪而已,缘何希腊罗马的荣光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早期____信徒们对于用何种态度对待为上帝造像进行过一番激烈的挣扎,一部分人反对造像,他们认定为上帝造像和过去希腊人为宙斯制作雕像没有区别。而以格列高尼大主教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充分肯定绘画在宗教宣传中的地位。在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发展中,后一部分人最终战胜了前者,绘画艺术得到了承认。但以这种方式承认的艺术类型,显然是受到限制的艺术,他们承认了绘画的认识和教化功能,却完全否定了其艺术性。“如果要为格列高尼的目的服务,就必须把故事讲的尽可能地简明,凡是可能分散对这一神圣主旨注意力的,就应该被省略。一开始,艺术家们还是在使用罗马艺术中发展成功的叙述方式,但是慢慢的就越来越注重于事物的核心精义所在。[1]”

  我们再回到图2,相较于11 世纪的完全程式化处理的《基督为使徒洗足》(如图3所示),图2的绘画者受到希腊艺术熏陶的痕迹还是显而易见的。人物的造型比例,衣褶的处理,人物之间的空间处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甚而地面上投射的阴影无不在出卖艺术家的出身――他是希腊那一路的。不过画家为了秉承宣传的目的而刻意简化了多余的东西,对于他而言,绘画已经不是为了自身的美好而存在,忠实的描摹是没有必要的,与宣传教义无关的东西最好不要画进来。他要做的是把故事叙述的尽可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虔诚的信徒们感受到上帝的慈悲与威力。

  时间往后推几个世纪,看看9世纪这幅《圣马太像》(如图4所示)。中世纪人习惯在福音书的扉页画上作者,圣马太的题材是中世纪绘画的传统题材,许多艺术家表现过它,但图4的圣马太形象一定是最有感染力的一位。乍一看,他已经与古希腊的典雅静穆相去甚远,线条飞扬跋扈,没有透视和空间感。但正是这种飞扬的节奏使我们相信这位圣徒是受到灵感的激励,满含敬畏和喜悦写下神谕。凸起的眼球,笨拙的大手都赋予人物全神贯注的样子。在这位画家来看:绘画,不是为了一心一意的客观描绘,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是要表达对上帝的崇敬,表达对宗教的无尽信仰。

  中世纪夹在希腊罗马的荣光和文艺复兴的伟大之间,我们不断将三者进行比较,可是艺术领域的发展无所谓进步与倒退,“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们感觉到的东西”[1],不牢记这一创作意图,我们就无法公正的对待中世纪艺术作品,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文化系统以外的艺术形态。正如老师在课上提及的,“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人类的观念史”,要了解和欣赏一段美术史,我们必须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了解当时人所思所想,方能感同身受。

  三、结 语

  宗教的价值和审美是存在内在矛盾的,其反应在宗教艺术美术当中。当精神对于审美趣味和宗教对于现实审美中起到绝对主宰作用时,审美趣味的能量可以放大。纵观西方美术史,由于人类对于宗教狂热而激发出来惊人的精神、物质力量,从而反作用于人类艺术的范例很多。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过分的道德严肃性可能会扼杀艺术”。从另一方面(审美价值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道德严肃性也可能对艺术扼杀,这也是宗教与审美矛盾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样,也就是说当宗教的审美趣味被放大时, 同时也就夸大了其之于宗教精神的批判性。

  参考文献: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王宏建,李建群.欧洲中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二:《试谈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艺术特色赏析》

  摘 要:中西绘画交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而清初的郎世宁则是公认的传入西画技法的第一人。郎世宁带来的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独特的魅力在于融合了传统宫廷画思想,成就了郎世宁特殊的作品风貌。

  关键词:郎世宁;传统中国画;中西文化

  Giuseppe Castiglione,汉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生于1688年7月19日,是18世纪以西法作中国画最有成就的画家。由于对东方文化极度热忱,促使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最初以传播教义为目的他为了获取传播天主教的便利和权益入职内廷,为帝王作画,并逐渐受到赏识和器重,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中国的艺术生涯长达五十年。他的作品为了迎合当时封建君主的喜好,不断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成熟,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其画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所以采用中西掺和的画法,纵观郎世宁的作品绘画风格特点可从以下几类作品中比较与传统宫廷画的差异。

  一、人物肖像画

  郎世宁在人物肖像画方面,以当时先进于中国的解剖学作为造型依据,加之擅长运用逼真画法描绘人物,体现出较强的写实能力,因而受到好奇西方学术、艺术和科技的清朝皇帝的器重。郎世宁的肖像作品追求立体感、准确性、比例合理、晕染精细、凹凸分明。这一类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他几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当中如体现出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乾隆朝服像》《乾隆大阅图》《孝贤纯皇后像》《平安春信图》等。他的肖像作品最具特点之处在于对光源的处理方面,他采用正面光源,抛弃西画过强的光影对比,迎合传统中国画,这样的革新使人物面部整体感觉更柔和更清晰,这是郎世宁欧洲画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二、纪实画

  郎世宁的纪实画作品主要有《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平定西域战图》《平定西域回部战图》《丛薄行诗意图》《哈萨克贡马图》等。

  这些大型纪实画不仅抛弃了纪实画常用的长卷形式,也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因封建等级制度而过度夸大帝王地位的画法,改为适当的人物比例,但在构图中将主要人物置于显著位置或者加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来强调君主或主要人物的身份特殊性。其特点表现在主要人物具有肖像特征,对人物服装以及背景描绘具体而细致,层层渲染。郎世宁的纪实画不仅在绘画风格技法上有所改变,最重要的是在构图上都有别于传统中国画。

  郎世宁纪实画的构图中将人马、聚散、景物处理的富有节奏感,体现了画面的虚实、物象的繁复,但又融洽和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欧洲画风。同时,他在绘画中也尝试从创作中争得自由,尽量避免把近景远景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纪实画多采用宏观远视的方法,不仅使整个画面感觉有纵深感,还使人物和周围的环境符合实际比例,同时兼顾了中国人的视觉习惯又不违背西方人的作画习惯。

  三、花鸟走兽画

  在花鸟走兽类绘画作品中,《嵩献英芝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九犬图》《百骏图》《五马图》《柳荫双骏图》《万卉同春图》《仙萼长春册》等是其主要代表作。在绘制这一类作品时,郎世宁发挥了他高超的写生技法,用笔精到,宛然若生,利用西方透视和明暗作水墨画。不管是马匹、树木、水流、土坡,还是花枝、鸟雀等,都非常注重质感的细腻表现。

  他在运用西方写生技法画蕴含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过程中适当添加了光影处理和明暗交界线的运用,使得花鸟走兽有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郎世宁的这类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来塑造形体,减弱了笔墨线条独立的审美意义,然而笔墨线条是中国绘画和书法造型的基础,对于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的郎世宁自然难以体会笔墨线条的微妙乐趣,更多的是在意形体结构的把握,所以笔法全无。虽然如此,但是也给予了这个外国人改变中国传统中国画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作画方式使他的画体积感和真实感以及空间感更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在画坛中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四、郎世宁绘画风格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郎世宁在进入中国前学到的西方绘画特点是写实、写生、忠于自然、忠于光源、忠于黄金分割、忠于人体解剖,力求再现生活;同时,他也被中国画所体现的意境所吸引。因此,他尝试着适应中国的欣赏习惯和宫廷的需要用西法画中国画,郎世宁学习中国画技巧并不断用中西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

  总之,他致力于中西画法的变通与折衷,对传统中国画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突破和尝试。虽然我们可以站在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方传统绘画各自的角度来评价郎世宁的绘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这种特殊面貌中中西碰撞的艺术价值。

  他的中国画中和了中西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因此要将他的作品放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郎世宁的画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一个新的画派,对后人在中国画探索新的技法或表达形式上有所启迪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另外,郎世宁曾与中国士大夫年希尧探讨西法透视,并用年之笔撰写了《视学》,这也是一部详细介绍郎世宁西法绘画技巧的理论著作,也是最早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而且,郎世宁的油画功底深厚,还给中国宫廷培养了一批学习油画的宫廷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技法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潘耀昌.西法中国画的先行者 纪念郎世宁诞生三百周年[J],新美术,1987(4).

  [3]程敏.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2007.

  [4]赖守亮.从中西画法结合看郎世宁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J],艺术百家, 2006 (4).

  [5]崔人元.盛世画风――郎世宁的院体画[J],世界博览,2005(3).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三:《试论文人的绘画艺术》

  摘 要:中国绘画的主体自唐以后以朝野文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文人画的主力队伍是由在野文人构成,文人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文人画用水墨表现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追求“道”与“意”结合的“平淡天真”境界。

  关键词:文人画 发展 特色 画家

  一、文人画的代表画家

  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王维、苏轼、李公麟、米芾。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善画人物、山水,作品诗意赫然,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开创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的先锋,把画意和禅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后称为墨戏,到明代又称作画禅。王维的泼墨山水可以说是开一代绘画先锋,并且从此以后扭转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并最终推向中国绘画的最高峰。为文人画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语言——水、墨,王维虽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的提出文人画,但是他以自己的作品明确的表达了文人画的形式。

  宋·苏轼(1037-1107)第一个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士人画”,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画”概念。如果说王维文人画的实践上先行一步,那么苏轼就是提出了文人画的内在追求。他提出“写形传神,形理两全,然后可以言晓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使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的载体,即在笔情墨趣中融入自己的心境。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画以适意”,是性之所发,笔之随之,无法无派,不拘泥古法。在观察描绘对象时、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合二为一,融合成为审美意象,再通过艺术手段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思,达到“适意”的目的。所以说不管以后文人画如何衍变,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苏轼提出的“意”。

  宋·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且娴熟。李公麟对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是,他在总结吸收前人的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着彩色,以单线勾勒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动感和空间感,完全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的画法---“白描”。这种单纯洗练、精密严谨、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成为后人的一代宗师。

  米芾(1051-1108)北宋末年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和鉴赏家,米芾在绘画上努力使书法和画法想贯通,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山水画上,他在基于王维的水墨方式上,开创了一种用浑圆凝重的水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为皴,干湿并用,再辅以渲染,贴切的表现出云雨微茫的江南山林景色。后来人们称这种画法为“米点皴”,米点画法是从巨然的“矾头皴”的印象派效果脱胎而得的。这种创新的画法丰富了文人画的语言形式。

  二、文人画的产生、衍变、成熟

  中国文化在唐安史之乱之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汉代的大气,盛唐辉煌。但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就处于下降态势,文人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失望,他们的心里状态变得封闭、内向,个性也趋向细腻,多愁善感。中国文化由注重外观的宏大转到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后期的社会出现一种阴柔美的气氛,并且这种气氛被推波助澜,并最终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绘画方面,这种思潮形成了中国的特色,使人只要提起中国画就让人想到文人画,想到水墨画。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朝时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臣儒士出任要职。经过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宋朝的政治稳定,物质生活富足,人们渴望一种平淡自然的生活,转向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表现在绘画上就是这时苏轼提出士人画。

  士人画在元达到鼎盛,明清成熟。元代社会急剧变化,同时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元代是异族治国,民族等级制度很严格,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厉打击,他们被迫或自愿放弃官位,把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因此,元代的画坛上,绘画题材多是对古今文人雅士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特征。元代的院体画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绘画的主导权落到在野文人的手里。人的“主观意兴”被极力的张扬,对笔墨情趣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完全投射于对象世界,再将对象世界转化为笔线墨道,继而又将笔线墨道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符号。在元人的笔下,笔墨表现为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干湿,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及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学境界,其本身成为了一种被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文人画推向高峰。

  文人画的成熟是在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说。一画的意义为三个合一,画道与天道合一,自然与心灵合一,本原与境界合一。“一画”说表明文人画与传统文化合而为一;文人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文人画以传统文化为营养,同时文人画又脱离了匠技的地位,而具有了“道”的大用;文人画与诗文、音乐、建筑、园林实现了融合,也就是说文人画已经达到了“化境”,这标志着文人画走向成熟,同时表明文人画的气运与传统文化相呼应,同盛衰。

  三、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平淡天真”

  文人画带有一种书卷气,也就是说题材上取材典籍,画意上注重理趣,画品上文品规定画品,风格上推崇冲和温润。文人画是艺术与文人的结合,文人画中的“文”是“天道之像”和“圣人之言”的内外统一体,这个“文”是内、外合一的一体。文人画表现及追求的是平淡天真的画风,如意象的孤洁,情思的高远,意境的空灵。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后来又有篆刻为一体的绘画样式。

  文人画与书法的关系较为密切,书法的点、线、面和书法的结构组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艺术形式,书法运笔的轻重、疏密、粗细所给人的视觉上形成的节奏和韵律,几乎被绘画全部吸收进来,同样通过这些书法的语言来传达画家的情感、性格、气质和文学修养。

  文人画主张不为物役,不拘泥与古法,更加突出画家的主体地位,只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和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传达画家最丰富、最深刻的生活感受。文人画家们同样注重个人修养,画品就是人品,追求深厚的文学、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为豪。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强调书法主观情趣,画面不求形似,以自娱为主,画面最终追求典雅沉静、平淡天真的境界。其画面的具体形象不外乎有寒林、疏石、远山、孤亭等,用这些来衬托画面萧条、悲凉的气氛,体现画家脱离尘世、疏远人间的思想,表达玄远的志趣。画风体现出的风格最终是由人的品格修养决定,文人画是将自己的心性映射到笔墨当中的产物。绘画追求平淡天真,其人必定“平淡天真”。

  参考文献:

  [文人画的审美品格]周雨 [历史与叙事]罗一平 岭南美术出版社 [宋代绘画艺术鉴赏]李恒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美术欣赏浅谈学术论文范文

2.浅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3.浅谈美术继续教育论文

4.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论文

5.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6.浅谈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148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