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篇一
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问题及改革
[摘要]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教材内容碎片化、费用分配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应该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改革,包括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合理设计评价方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合作式教学;项目化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依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和水平。
一、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碎片化,学科体系突出
教材是教师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围绕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组合,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依据本科、高职、中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同一门课程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当存在差异。近年来,高职院校极力推动各类课程改革,努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尽力突破教材学科体系的色彩,重新编写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教材。然而,将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编排的顺序基本都是成本会计概述、费用要素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方法概述、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分析等。如果仅从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时难以分清哪一本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其中的差异只在于本科教材侧重理论描述,案例相对少一些;高职教材理论描述少一些,案例相对充实一点;中职教材介绍各种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相对少一些。但是,纵观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编写,均未脱离学科体系的束缚,现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学科体系色彩仍很浓厚,未能依据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编写,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各章节内容衔接性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需要。
(二)费用分配方法多样化,主次难以分清
依据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会详细讲授生产费用的各种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及累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但学生在学完了全部分配方法之后,经常会出现多种分配方法相混的状况,无法根据企业成本计算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企业适当的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学习各种费用分配计算的公式,但未能从成本计算的整体核算流程角度全面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本质及分配标准选择的依据。各种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虽然是多样化的,但分配的基本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掌握每一种分配方法只是一种基本技能培养,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例如,费用分配标准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费用分配的基本规律,能够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相对准确原则,依据会计核算需要及企业管理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能力培养不足
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师素质等。现行高职院校广泛推行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模式,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申报材料及总结材料的文字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落实。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系统讲授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为主,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不够系统,未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未能有效落实,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四)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化,引导作用不够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重视技能训练等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理所应当将实践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一般较侧重于对成本会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考核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状况合理组织成本核算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既无法考核学生实际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无法考核学生实际成本核算的技术技能水平。
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笔者依据基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努力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会计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目标,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
为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让学生在重复的操作步骤中学习基本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螺旋式前进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快乐,从而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分析,笔者建议对原来的学科体系的教材进行深度改革,以成本核算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为项目,以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案例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融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于一体的课程,将“成本会计”课程的基本要素及相关概念融入相对应的项目中,建立起“学、做、教”真正融为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项目:品种法应用及成本分析、分步法应用及成本分析、分批法应用及成本分析等,每一个项目依据“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计算账户的开设―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与会计处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与会计处理―成本分析等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进行内容编排。生产费用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主要集中在品种法应用及成本分析模块中阐述,在分步法应用与成本分析等其他模块中以案例介绍为主,让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掌握生产费用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与技能。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序化与重构,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课程日常教学组织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方式,即先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例题讲解的模式。依据“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课程教改模式,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每次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采取倒置的方式进行设计,即依据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每一次课程学习要点,事先设计好学生易于接受的费用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等小案例,课堂教学根据“明确的案例工作任务—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讨论完成工作任务可能存在的问题—讲解完成工作任务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的程序进行组织,并根据技术技能培养的需要,将部分教学项目安排在实训室教学。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复习与巩固过去学习内容基础之上,主动寻求解决成本核算有关问题的方法与原理,既能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基本技能,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与气氛。
(三)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合作式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建立学习团队的基础之上,将教学过程分为“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成果”三个阶段。独立思考阶段要求每一位学生依据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独立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相互交流阶段要求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团队所有成员在讨论中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分享阶段由教师随机选取一名团队成员代表该团队向全班同学陈述该团队的观点及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教育及学生众多的实际情况,笔者尝试在课堂总结阶段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并将合作式教学法设计为“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四个阶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生为本”的合作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真正融为一体,贯穿于每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最终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合理设计评价方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引导学生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对技术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课程考核评价由理论考试(40%)、实践技能考核(30%)、日常考核(30%)三个部分构成。理论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模式,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侧重评价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与成本计算方法系统性与全面性掌握程度;实践技能考核主要在学生完成一周综合实训任务后,随机抽取一套技能考核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建账、业务分析、成本计算方法选择判断、凭证制作、账簿登记等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侧重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日常考核主要在每次课的归纳总结阶段,依据合作式教学法的组织要点,每次随机选取一名同学代表其所在的团队归纳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该分值作为该学生团队的每名学生平时成绩组成部分,最后综合学生作业等多因素的考核评分,侧重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学习能力等。总之,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必须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围绕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技术技能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为核心,以成本核算过程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红萍.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做[J].商业会计,2013(11).
[2]曾昭坤.浅析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方案[J].财经界:学术版,2013(7).
[3]郭长平.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篇二
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
在系统性的成本管理框架下,企业成本管理是结合各作业模块开展的,重新设计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为保障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应从成本管理全新理念出发,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和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最终实现企业作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作业成本;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市场逐步融合,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各企业为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还要注重企业成本管理,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管理资源,降耗节能,控制企业成本,力求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基于此背景,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实际市场环境情况,不断尝试构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改进并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当前我国成本管理理论尚未构成完整体系,难以有效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亟待改进。笔者以作业成本会计为导向,从企业作业模块精细化工序管理出发,研究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新设计,优化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理论参考,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企业成本结构,消除企业无效作业成本,发挥企业市场竞争中成本战略积极作用。
二、理论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决策方法和手段而出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动因理论指导下,基于企业基本作业活动对作业工作量进行确认、计量,进而以作业工作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计算成本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生产实际工序,严格划分企业独立运作的生产实际工序,明确企业作业模块,结合成本动因理论,明确各工序作业的成本动因,制定各作业模块的目标成本,深度挖掘各项作业模块的成本潜力,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精准信息。
(二)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子体系,通过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在成本指挥、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本进行指挥、控制的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为成本指挥和控制。成本管理体系是以系统管理为导向考虑研究企业成本管理,基于企业成本系统管理规律,对企业成本进行系统性控制,在法律法规适用性要求之上,满足企业管理者、客户等相关方的使用要求,以降低企业成本,持续不断的改进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内在保证,也为企业外部证实成本管理水平。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利于实施企业成本管理,增强员工成本意识,降低企业成本,节约企业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作业成本会计给成本管理带来的启示为:企业成本管理必须结合企业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物流阶段、销售阶段的整体过程成本实施全面管理,并且要将各阶段工作目标具体分解至各工作岗位。因此,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应以企业管理全过程为基础,结合作业成本会计理论,对各阶段作业活动进行确定后实施的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活动,在成本动因基础上进行各作业成本分配、归集。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重新设计应以作业成本会计为导向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工序的真实情况,将企业生产作业分割为不同的生产作业工序,明确为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下又划分为十个作业活动子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后,实现作业费用精细化管理,直接反映了企业各生产工序中作业成本的基本信息,为企业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是企业成本考核的依据。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图。
四、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实施保障
(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具备全新成本管理理念,在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企业成本管理对象涵括了作业、产品、成本中心、过程、客户等,多元化的成本管理对象思想,大大丰富了企业成本管理内涵,延伸了成本管理范畴,突破传统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内部视角,延伸至企业内部和外部结合的成本管理内涵。传统成本管理理念认为企业作业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开展的活动集合体,而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理念则提出企业作业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在作业活动中是以资源的消耗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成本管理目标就不仅仅是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而是基于一定成本消耗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作业成本会计导向成本管理理念,要求立足企业作业层面,深入分析作业成本,消除企业不增值作业,降低企业成本消耗,提高作业活动增值效率,力求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二)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
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设计中,作业和成本是对应关系,那么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就需要结合企业不同作业模块,制定各作业模块的成本责任中心,并制定基于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标准。在作业成本会计和标准成本有机结合下,实施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在企业各作业模块工序中,作业势必带来资源消耗,那么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消耗分别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费用角度,对不同作业模块的作业成本进行标准成本管理;第二,企业生产产品的消耗作业工序,决定企业各作业模块工作能力,可叫做“约定作业能力”,相应成本为“约定作业能力成本”。那么可以有机结合成本预算管理和作业成本会计,设定成本管理标准。其中,成本预算管理是在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时,对作业成本消耗进行的数量描述,是实施企业经营有效管理的依据。企业成本预算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生产预算、财务预算和销售预算,在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制定作业弹性成本预算标准,如流程属性标准、时间标准、质量标准和效率标准,其中流程属性标准是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企业作业流程导向,制定作业流程标准;时间标准是企业各作业执行时间的考察指标;质量标准是在执行各作业模块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作业,杜绝因质量问题重复执行作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标准是衡量企业作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最佳标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是管控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指明了企业成本管理方向。
(三)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企业成本管理考核主体包括在企业各作业模块和作业活动成本发生时,具有制定、执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的各工作部门及成本管理中心。企业成本管理过程涉及到企业各作业模块的工序环节、各作业活动中心以及工作员工,因此要考虑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全方位、整体、全面的实施,进而明确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权限,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第一,从企业作业模块看,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作业各模块的实际工序开展的,那么成本管理考核的第一责任主体应该是各作业模块下实际工序的岗位负责人,企业应重点关注和考核各作业工序岗位责任人的成本管理执行情况,确保第一道成本管理的有效管控和实施;第二,从企业作业活动看,要严格把握各作业模块中不同作业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具体细化至各作业成本中心和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在各责任成本中心及工作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企业作业成本会计“模块-作业-岗位”有效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实施作业模块自我监控及相互牵制,严格执行“谁控制+考核谁”,构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各模块、各作业相互交错、相互监控的成本管理网络。
五、结论
成本管理不仅是企业会计工作员工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是企业经营管理重要内容。在系统性的成本管理框架下,指出企业成本管理是结合各作业模块开展的,重新设计了作业成本会计导向下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生产作业模块(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物流作业+销售作业)、直接辅助作业模块(场地建设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物资供应作业)和生产保障作业模块(材料后勤保障+车间人工保障)三大模块,对间接费用进行明确分摊,从成本管理全新理念出发,提出建立责任中心的控制标准和完善成本管理绩效考评机制,最终实现企业作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郭秀慧.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2015(7)
[2]赵思怡.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6)
[3]桂高山.作业成本管理理念下组织内部成本会计探究[J].现代商业,2011(2)
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篇三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分析
1概念的界定
由于概念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概念的外延,新生的概念可以与其他概念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概念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概念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对概念的边际的确认就变得十分重要。例如,管理会计还属于新生的概念,还在发展,尚未成型,仍然需要与其他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并完善,因此,管理会计根据概念的范围可以分为狭义管理会计和广义管理会计。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的关系的时候,是基于概念的内涵开展进行的。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的是概念的基本职能。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所要讨论的概念的范围。例如,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战略管理会计,还包括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口径过于广泛,概念的边际十分模糊,不利于我们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狭义管理会计的概念。
1.1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①,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1.2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成本会计不仅仅是对成本的汇总、分配、核算,还包括成本的控制,例如标准成本的确定,计划成本的制定等,甚至通过控制进而考核。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
2.1逻辑起点相同
纵观前人对会计的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会计都是管理的函数,会计有助于管理,这是肯定的,不然会计为什么属于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灵活运用,进而提升其主体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经营效果和效率,难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不是这个目的吗?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范畴是对一个感念的最高概括。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即成本会计也属于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在会计研究的范围内。
2.2主体相同
会计研究的主体共有3种:①主体是金融机构,②主体是现代企业,③主体是个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是现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如何利用会计进行有效的决策甚至是计划和考核。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运营,其前提是资本的剩余,涉及日常经营管理的方面少之又少,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也并不涉及日常经营管理(除非是个人独资者)。成本会计的研究主体同样是现代企业。同样,金融机构与个人并不涉及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除非是个人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归集方法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造成管理成本大于管理效率等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主体都是现代的企业。
2.3最终目标相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都是会计,而且主体都是现代企业,其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2.4都具有预测、决策、控制、考核职能
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中的计划成本的制定,都体现了预测的职能;管理会计中的长短期决策,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也是对成本的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存货控制,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体现的都是控制的职能;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均有设置相应的标准,再将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奖惩,也体现了考核评价职能。
2.5都需要与财务会计分享相关的信息
管理会计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例如,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都是来自于财务会计中所记载的数据。成本会计更是离不开财务会计,对于成本的核算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都需要用到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和数据。
2.6存在内容交叉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存在相同的内容,例如成本控制,对标准成本的制定,以及对差异的分析,不仅在管理会计中有相关的知识结构,成本会计当中也有。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
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
3.1成本的概念不同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成本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管理会计重视成本的原因以及成本发生的必要性,例如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中,成本的概念通常包括机会成本,即做出选择而要放弃的代价与牺牲。也就是说,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的时态既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从成本会计的角度,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不难看出,此处的成本更强调的是已消耗的价值牺牲,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成本会计当中的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都是针对已经消耗的、已经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的。
3.2成本的分类方法不同
成本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不同的成本研究对象,成本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于管理会计来说,最主要的是以成本的性态进行划分,区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当然在进行决策分析的过程当中,也会根据成本的相关性区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利用成本效益原则时,只考虑相关成本,并不考虑无关成本,沉没成本。成本会计主要是根据成本的核算划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因此,在成本的分类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3.3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不同
成本会计当中的产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采用了完全成本法的做法,将固定成本在已完工的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当中进行分摊,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成本。而管理会计采用的成本的性态进行分类,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成本核算的方法是采用了变动成本法的做法,产品成本全部都是变动成本。
3.4销货成本的构成
由于销货成本是由产品成本结转出来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那么销货成本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包含了固定性制造费用。
3.5工作对象的范围不同
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包括企业的日常决策、全面预算进行管理。而成本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是对成本的管理,包括对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并不包括是否生产的决策,以及对项目是否投产。
3.6侧重点不同
成本会计的侧重点主要是实物的流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生产费用系统合理地分摊到每一个阶段的实物流转当中。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仅包括实物的流转,还包括资金的流动,是二者的结合。例如长期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实物流,还要考虑资金流。
3.7作用时效主体不同
虽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存在对过去事项的记录和整理,过程的控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管理。但是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进行决策,进行全面的预算,进而提升管理水平。而成本会计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历史的,也就是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进而核算产品的成本。
3.8方法体系不同
管理会计设计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量本利的作图,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而且管理会计在研究问题中,引入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对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划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保本点的计算,甚至是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都是需要用到数学的工具进行分析。而成本会计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以及分步法下产品成本的核算等,主要都是简单的数学运算。
3.9受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同
成本会计由于是历史资料的反映,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是利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侧重的是未来,对历史资料的应用是有所保留和选择的。因此,财务会计对于成本会计的影响是较大的,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例如,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成本会计在计量过程当中采用的也是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可以采用全责发生制,还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正如长期投资决策。
3.10货币时间价值的考虑
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了折现,从而判断项目的现值。而成本会计并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的处理和加工。
3.11工作程序不同
③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这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成本的核算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的常规作业,凭证的生成、汇总、费用的汇总和分配程序,以及成本核算的方法都是制度化的,常规的,具有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成本会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变的、稳定的。
3.12人员素质不同
成本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固定性的,程序性的,以及计算方法仅涉及简单的数学运算,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管理会计来说,面临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线性代数的应用等方法,因此,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4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概念,然后从联系和区别两个角度,阐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特点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有关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毕业论文推荐:
3.成本会计论文
6.成本会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