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 >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需要南京审计学院的审计专业学生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审计专业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篇1

  浅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具有系统性、主观性、经济性、风险滞后性等特性,给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增加了难度,而加以解决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注重沟通交流,强化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创新审计管理思路等方法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质量 内部审计 方法

  内部审计质量高低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无疑则是保持这条生命线并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2306号明确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进一步固化和完善,内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同时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内审质量,最大限度的彰显内审价值,这是需要我们持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具体审计方案的项目,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造成审计结果偏离个体的审计目标。对于创新项目没有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审前调查,造成方案设计不合理,无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第二,审计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到位。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是与否”的评价判断上,仅关注账项的准确性、业务的合规性,审计发现不深不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审计工作的增殖、确认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审计报告的高度和建议不到位,审计综合分析缺乏战略高度,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均衡,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多数基层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长搭配不尽合理,审计经验不足。

  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审前的调查分析,是筑牢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对相关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掌握,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采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力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风险环节。

  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分析。

  其一是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心和要点各不相同,审前分析要紧紧扣住审计项目目标这个中心。如履职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完全不同,审前分析也就有很大区别,一个突出经济责任,讲求的是全面性,而另一个突出业务风险,讲求的是专业性。

  其二是审前调查分析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不同情况进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调查分析也很可能大相径庭。其三是审前调查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专长进行安排,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不能脱离审计人员的能力和项目总体目标来进行,不能单纯强调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应用,而忽略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操作、分析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达成目标。

  (二)规范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是把握审计质量的核心

  一是注重综合交叉对比各类信息。在审计实践中,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同质性、关联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要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比对,进一步验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从中发现问题线索。

  二是顶尖叫真,要有“抓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苗头性审计线索,要紧紧抓住线索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表象向深层次进行挖掘,从一个线索到一连串审计发现,最终形成完整的审计事件,实现从点、到线、成面的审计发现过程。

  三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操作制度和规程进行,规范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等格式化文本,优化审计报告的建议,对统一的审计项目,应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特别是审计发现中的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标准一致、表述一致、依据一致,减少因审计人员能力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目标。

  (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及时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和方式;通过谈话沟通来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被谈话人员的专业能力、精神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初步评判并从中找寻新的审计线索;在证据搜集过程中进行沟通,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据,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可审计发现。在审计报告阶段加强沟通有利于审计双方对审计结果达成共识,帮助被审计方认清现状,意识存在的风险;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而最终整改落实的还是被审计单位,而换位思考、及时沟通更能保障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抓手

  对审计项目评价应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发现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的整体组织、配合、协调的评价;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应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技巧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等情况。最终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审计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提高业务能力。

  (五)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发展方向

  一是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培训体系,打造复合型人才,对精通审计业务、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内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培养出懂审计、精微机、知业务的审计骨干。二是加强人才储备和交流,在选调充实内审人员时优先将计算机人才引入内审专业中来,也可采用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内审人员到科技部门进行跟班学习的方法。三是要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操作规程,对内审人员操作加以规范,防止由于录入错误、参数错置或操作不当带来系统控制风险。

  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中,提高内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审计人员质量意识,重视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创新审计项目管理思路,才能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

  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篇2

  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审计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随着审计质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质量的审计更能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独立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

  据企业经济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并且各契约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冲突。理性的经济人往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将出现代理问题。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代理人)一般比投资者(委托人)拥有更多内部信息,管理者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外披露不公允的财务信息,进而误导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第三方,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给予客观评价,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独立审计质量

  关于审计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会(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对审计的定义。南京审计学院毕业论文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审计最可贵的品质在于其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告时所持有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一种状态。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审计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和完整,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是否尽责和独立。审计人员越具有独立性,其出具的审计意见越客观公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指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被审计单位违约行为(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审计师发现违约行为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报告违约行为则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关于审计质量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一般不能直接审查特定的审计程序,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准确地评判审计质量是非常困难的。DeAngelo(1981)从理论上证明了事务所规模越大或者事务所越有名气,审计质量越高。

  然而,此结论并没有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夏立军、杨海斌(2002)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一文中就指出我国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小规模事务所没有显著区别。也就是说,事务所的规模还难以准确衡量其独立审计质量。李越冬、倪婕(2008)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审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由此可知,我们可以从检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反应的角度来考察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

  二、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际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Schi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Healy和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经济契约的后果。

  在国内,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关于盈余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见解。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还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实现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至满意程度的过程。

  尽管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盈余管理的本质存在以下共识:第一,管理人员是盈余管理的活动主体;第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第三,盈余管理可以是会计报表上的数据操纵或者是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并进行的现实努力以改变盈余状况;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性很强,即管理者通常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盈余作假。前者是在会计准则规范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准则赋予的权力,调整会计数据,以达到管理层期望盈余的方法。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则属于违规操作(宁亚平,2004)。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本文认为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层通过努力或者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使公司的会计利润能够满足管理层的期望。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法等。

  1.应计利润分离法。

  企业的报告盈余可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此乃该方法的核心思想。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变化的结果,其金额的得出取决于真实的经济业务。因此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可被操纵,报表中给出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值自然比较客观。应计利润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它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但会影响当期损益,比如应计入当期的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运用应计利润分离法估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 如DeAnglo(1986)模型、Healy(1985)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和行业模型等。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主要通过操作应计项目进行。线下前营业利润(EBXI)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CFO)和应计利润(GA)两部分,GA=EBXI-CFO。然后用回归模型将总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然后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截面的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因而JONES模型也是在学术界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2.具体项目法。

  如果对研究对象所在行业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就可以在事前预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然后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推测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比如对企业的坏账准备项目或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精通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及企业所处的制度背景,这在现实中有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方法运用范围比较窄。

  3.盈余分布法。

  盈余分布法的思想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与应计利润分离法不同,这种方法不需要将盈余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该理论假定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统计上呈现正态分布,如果研究者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函数明显不是正态分布,说明该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活动(Burgstah lerand Dichev,1997)。该模型的优点是研究者不必刻意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其不足在于研究者不能考察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

  三、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地位的日益突出,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会计学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由于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直接讨论或研究审计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如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蒋义宏,1998),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自然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应当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予以恰当的披露和报告,从而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真实公允。

  因此审计质量能否揭示盈余管理行为是判断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李越冬、倪婕,2008)。夏立军、杨海斌(2002)以上市公司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暂停政策以及配股的政策)的关系,得出国内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充分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陈小悦、肖星、过艳晓(2000)证实了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这一结论同样说明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普遍性。曹金臣(2013)选取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资产总额、每股收益、流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审计师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配股标准范围内无显著关系。他由此推断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够充分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审计质量还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高度信任。

  此外,还有学者针对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现象,检验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通常在会计估计变更前一年会对公司的会计估计失当已有察觉;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注册会计师非标意见的出具与估计变更涉及的项目个数、线上估计变更金额占全部变更金额的比例以及客户规模显著相关(刘勤、颜志元,2006)。

  从整体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对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一般情况下低质量的审计中审计意见不能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其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具有信息含量。但与此同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平均水平不高,无法完全取信于投资者。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审计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回顾与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内容有关的文献,对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审计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在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揭示的盈余管理程度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多,越容易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随审计质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质量的审计具有更强的限制盈余管理的效应。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独立审计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地遏制企业进行激进的盈余管理活动、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制度,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2)监管部门应审核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和公正客观;(3)政府或监管部门可努力拓宽渠道,帮助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获取更多鉴证信息。

  参考文献:

  1.肖家翔,李小键.盈余管理定义解读[J].会计研究,2004,(9).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3.夏立军,杨海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J].审计研究,2002,(4).

  4.陈小悦,肖星,过艳晓.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5.DeAngelo,L.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81,(1).


猜你喜欢:

1.关于会计审计的学年论文

2.南京审计学院论文

3.内部审计毕业论文题目

4.审计学院会计毕业论文

5.审计论文案例分析论文

6.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286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