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
根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 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借鉴 》
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公民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也是公民享有平等发展机会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等,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承担了社会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设施本身是文化产品,同时又成为其他文化产品的积聚地和储藏室,是文化活动展开的空间,是诸多文化服务的依托和文化服务网络的“节点”。这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何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了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服务的需求而合理利用、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及社会权利的保障性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真正做到社会文化建设满足公民的需求,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表现。“仓禀实而知礼节”,而我们现在却处在一个“仓禀实”文化却“不实”的社会阶段。如何开发利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当今时代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借鉴先进的公共文化经验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得较好的城市,通常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文化设施设计
博物馆、文化纪念馆等社会公共设施记载了社会的历史,传承了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居民举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不同人群的人们能平等地利用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细节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以香港为例,在香港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科学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几乎都在正式的通道旁开设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人群能够独立的参观、游览文化设施,而且针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建设专门的活动区域和设施,为他们提供必需的服务。
2.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已经成为发达城市衡量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标准。以美国剑桥公共图书馆为例,它在六个社区建立了分馆,这些分馆的藏书类型根据社区居民的构成比例不同而不同:如果有的社区里有较多的青年,则该社区的分馆里就会特意多准备一些适合青年人阅读的资料;有的社区居住着较多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则该社区分馆藏书就以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为主。虽然剑桥图书馆分馆的藏书类型形形色色,但是由于各个分馆之间甚至整个城市、整个马萨诸塞州的图书馆得资料都是共享的,读者完全可以上网预借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到就近的图书馆取书。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经验
一个城市和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多寡决定着此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的大小,但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则是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来决定的。从发达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1.关注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包括阅读需求、自学材料的需求和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些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居民学习、生存能力以及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文化的种子开始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良好的社会文明才会逐渐形成。
2.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便利性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面向更大范围的顾客群体。在公共文化设施内,我们可以做到:为盲人提供语音提示或可以触摸的行动路线图;为残疾人士提供可以供他们自由行动的特殊通道;为儿童们准备专门的活动区域;为老人提供简单易操作的资料查询辅助系统……便利性不仅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的细节设计,还包括为不同区域人群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以及对不同区域文化资源的最大整合。这些都在营造文化氛围,使享受其服务的不管男女老少还是残疾人群,都能在得到服务的同时感觉到惬意和舒心。
3.关注文化资源的共享
共享可以使社会公共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从而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效率,优化社会文化资源的配置。公共文化可以通过其共享功能,让居民享受文化,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而使得文化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聚合,这是公共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运用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措施和方法,这样就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度的享受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保障居民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也就正好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公共文化设施除了起到保护人类遗产、普及社会教育的作用外,还是社会公民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塑造、引领公民,使国家充满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的重要场所。公共文公服务的建设,既要靠物质基础,也要靠先进制度的保证。经过近些年的大力建设,目前,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虽然在物质上可以一定程度的保障居民的公共文化权利,但在人均水平上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是否以人为本,是否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成员是否能公平享用文化资源是衡量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服务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要像杜甫那首题为《春夜喜雨》的待中的说的一样,将对文化的需求逐渐珍贵融入公民的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文化就会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认同,并将逐渐凸显它的力量。
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 高校图书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论文 》
1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
1.1提高主动性,优化服务模式
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开展社会调查,拉近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并了解社会信息需求,联合政府进行培训和基础条件建设。在知悉信息需求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自身馆藏资源丰富、信息服务专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二次开发信息产品。其次,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复合化的知识结构优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就企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调研,最终给出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第三,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社区图书馆的馆藏,为其选送一些书刊,以充实社区的藏书。同时,与社区图书馆携手进行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培训和社区基础条件建设,以发挥社区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通过开展以上活动,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和社会认知度。
1.2与公共图书馆及社区图书馆联盟,构建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是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主要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专业性差。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但是馆藏单一、专业人员匮乏。高校图书馆作为具有丰富专业人员及专业资料的图书馆,可以弥补以上两类图书馆的不足,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社会读者服务,提高社会认知度,构建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图书馆联盟体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携手公共图书馆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为社会人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1.3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深入基层,为社会居民提供持久的、连续性的支援服务,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法。利用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中心作用和社会服务职能,可达到加强高校与社会的高效沟通和协调。高校图书馆应把自己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融入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承担起传播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信息公平,保障社会居民的权利。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文化服务联盟,争取合作和支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社会媒体;建立持续长效的推广机制等,让全社会每个人都能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把知识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送到家庭,使“知识之花”遍地开放;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工具,引导群众多读书,形成浓厚的阅读风气,推荐优秀图书,开展知识竞赛,为扩大公共文化范围。
2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是河北唐山市最大的图书馆。作为一家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服务,在工医理学各方面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信息检索教研室,围绕唐山地区医学学科发展需要,提供学科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图书馆还印刷了医学学科信息简报,发布了医学信息简报网络版并建立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当地的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据调查唐山先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唐山康得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人医院、博创口腔医院等单位对此项服务高度认可。同时,华北理工大小图书馆与燕山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科技查新平台,为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高校科学研究的立项阶段提供文献检索和课题查新服务、文献跟踪服务,以及分析并评估各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引用和影响力。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自己丰富的知识资源、专业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性课题,如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云环境下高校学科化知识共享平台构建和实践、基于SEO服务的高校学科门户研究省市级科研课题,该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的基本数据和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功能。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要利用丰富的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当地发展需要为导向,立足于自身发展水平,优化配置资金、场地、设备、文献资源、专业人员等,提供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 协同模式下公共文化论文 》
一、协同模式引入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建立在对协同理论的了解上,笔者根据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现状,对将协同模式引入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政策环境的支持
协同模式适用于相对开放的,能够自由内外交流的环境。一个开放的政策导向是开放自由的内外部环境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协同模式成功运行的重中之重。据统计,1978年至2014年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53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更将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写入了基本原则。这些都为协同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非政府力量参与动机的增强
随着政府由“一把抓”向新型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更多的民众变被动为主动,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中产生了参与意识;更多的有资历、有实力的企业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双赢性,从而也更乐于在公共服务中注入力量。非政府力量的参与意识加上其自身实际存在的参与能力,使其成为协同模式中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潜在参与主体。
(三)民众未被满足的多元公共文化艺术需求
在网络较为普及的小城镇地区,上网、看电视等更多个人化的文化艺术活动被普遍选择,在公共文化艺术活动中,更多的居民选择广场健身活动、集体舞、扭秧歌等“体力”方面的活动,“脑力”方面的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则呈相对缺失局面。在网络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艺术活动选择更为有限,而较少人员参与即可进行、且不需复杂设施的纸牌和麻将活动则倍受青睐。公共文化艺术供给主体的单一性使得供给项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民众需要更多元的供给主体协同起来,来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
二、协同模式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优化策略
(一)完善协同模式组织结构基础
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协同模式相契合的组织结构是协同模式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协同模式要求各组织间有合理、明确而不交叉的责权分配,以及顺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在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管理层级,可以使审批流程缩减,从而保障信息的有效双向传递。在必要的地区亦可考虑在当地文化局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设专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协同供给交流平台,调用或吸纳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且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对平台进行运行管理。
(二)明确协同模式整体运行规章
在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组织结构的前提下,更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明确的、从中央政府到村镇文化站的协同模式整体运行制度与章程,鼓励有利于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协同模式健康运行的制度与章程的形成与培育。这不仅可以规范以往无矩可循的运行模式,更可树立职能部门具有公信性、权威性、规范性的公众形象。
(三)融合适当经济手段采取激励措施
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进行多元主体协同运作时,可以对社会文化艺术组织和个人的参与进行适当的经济激励,如项目合作资金补贴和奖金、税费减免等直接经济收益,和协作树立正面积极的广告形象等间接经济收益等。经济激励较其他手段具有更为直接的激励效果,亦可使社会文化艺术组织和个人感受到来自政府等上级部门对于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鼓励支持和认可。
有关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推荐:
6.艺术设计硕士论文
公共文化硕士论文范文
上一篇: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
下一篇:公共文化mba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