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是指公共的图书、文献收藏及管理部门,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各界人士,其主要功能有社会教育、倡导社会阅读、信息服务和促进社会和谐。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图书馆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图书馆论文下载篇1
试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
摘 要 论文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理论――“角色理论”为基础,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困境表现并重新定位,探讨创新模式与突破,拓展图书馆发展空间,以期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达到与社会各界互动合作,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融合,增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的本体属性及其行业自觉性。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社会角色 职能 定位
1 公共图书馆角色理论建构的基础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关社会角色的理论分析及其模式建构,是当前社会科学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学经典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建构,因其在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分析过程中的实效性与现实意义而更具广泛的应用性。根据其理论构造,社会学领域的角色,是指在群体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期待。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形成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累积而成的,并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身份含义相一致,由此在社会范围内达成某种共同的期望,即与其地位、身份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社会权利、公共义务的共约、规范、法律,以及以此为指导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它通过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为有所期待,使其成为群体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普遍行为准则的依据和准则。
公共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一直伴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往往体现为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可以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其社会角色的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公共图书馆学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及其定位。其中,以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卢子博先生于2000年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一文最具有代表性。他在文章中指出:“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是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图书馆的角色作用与价值又是通过图书馆的功能来实现的”[1]。
21世纪,我国文化建设处于大发展大繁荣机遇期,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等,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建设[2],能够从全社会的全局发展着眼,切实认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进而探索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协调性。
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普遍认知可概括为:保存典籍、知识传播、终身教育、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5个方面。事实上,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往往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服务角色,更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图书馆开始为用户、社区及政府提供更多类型的服务。
2 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困境的主要表现
2.1 角色模糊
很多图书馆由于角色身份的迷失与模糊,在新旧角色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就造成了目标上的冲突,表现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处理,传统服务与新型服务或其他行业的主流取舍等等都存在着冲突而无法平衡。目前,图书馆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往往不是利用图书馆本身的职业活动而开展的,如一馆两业、一馆两制的实施,侧面上反应了图书馆已被分割成馆业与非馆业,馆制与非馆制两种模式。所谓的改革并不是图书馆自身上的革新,却是把其他行业行为迁移到图书馆身上进行稼接,以其他经营来补充图书馆本身之不足。由于不是图书馆角色行为的自我完善,仍然导致目标上冲突,在工作机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的问题上带来种种不好调和的矛盾,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2.2 角色失范
“被动服务”的传统思想及小生产观念的主宰,使大多图书馆面对社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准备不足,对角色的转换因缺乏心理、理论、经验上的准备而显得茫然失措,常表现为对商品环境,市场机制的恐惧,一时无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由于旧有观念的干扰,在寻找新角色的进程中,却又无法理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新旧模式转换之间的得失取舍中显得徘徊不定,看别人搞什么,自己就模仿什么,同时又说不清到底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缺乏创新精神。协调机制缺失,重复建设严重。我国图书馆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各类型图书馆相对独立,各自为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浪费;图书馆建设至今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合作机制,无法进行全国和地区的统筹规划,加之图书馆制度保障不足,面临资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诸多困境。
2.3 角色危机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带来知识交流、传播、创造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传统图书馆正在日益老化。令人担扰的是,日前除图书馆外,从事信息存贮研究传递的“信息中心”“咨询中心”纷纷成立,把信息作为商品,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使信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释放。据统计,如广告、电信、电视、教育、科研机构等等都成立对外的信息咨询经营中心,从而把图书馆挤向更狭窄的角落。而且,电子出版物的出现,通信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全面的、泛在的数字信息环境为用户利用信息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方便易用的搜索引擎及海量开放的网络资源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这一切几乎让人怀疑21世纪是否还需要图书馆。如今,图书馆在学习和科研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地位日益边缘化,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社会角色边缘化。这些困境一步步逼近也让图书馆界危机重重。
3 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全新的21世纪,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正向着兼有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识中心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演进,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永恒观念,这就有必要对新时期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做一个重新审视。
3.1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传承中心
公共图书馆公认为是“知识的殿堂”,它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不可或缺和无以替代的作用。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类知识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的重要职能[2]。中国图书馆学会制定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指出:“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3]公共图书馆,作为全人类文明传承、知识创新、信息传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社会公共群体因之也赋予了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于知识传承。我们所讲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基本使命就是社会范围内知识(或信息)的传授、增值与创新。不可否认,这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知识财富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当代形象和未来图景,从城市创新、社会责任、服务效能、公共关系等方面提升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图书馆是人们终身教育的圣地
图书馆是人们的终身课堂,与学校相比,图书馆的教育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其教育目的并不局限于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教育部部长兰格拉德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新概念。他说:“教育不应限于儿童和青年期,人只要活着就应该不断地学习。”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时至今日,终身教育的社会化进程虽已历经二十余年,不仅冲破了传统教育的理论桎梏,而且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全民教育的高潮。作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普遍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已日益深入普及,在世界教育领域中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教育革命。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首先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和建设性的思想体系与教育方法。公共图书馆是敞开大门的社会大学,几乎所有的社会精英都有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学习经历[4],举凡是具有普通阅读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获得所需要的新知识。此外,终身教育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精神的象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全面提高了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从而为实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新境界创造可能。
3.3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源泉
图书馆是文化荟萃之地,其宝藏是人们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21世纪以来各个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创新服务理念,广泛开展系列读者活动,如讲座、报告会、免费电影、音乐欣赏等,活动以贴近社区、贴近楼群、贴近居民为行动宗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在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化涵养的同时,读者可以在生动丰富的讲解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畅游知识海洋,感受心灵启迪,享受精神生活。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乐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3.4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服务的枢纽
图书馆既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心,又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5],它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媒介,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图书馆作为资料中心,以其资源量为核心竞争力,而在海量互联网信息资源面前,图书馆优势受到挑战。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翻阅图书方式向通过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查找、提炼的快捷方式转变。图书馆的功能正在向公共知识枢纽的方向发展。强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心职能,尽快地将传统的资源中心过渡为信息时代的资源中心,充分发挥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势在必行。如今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无论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资源和用户终端存在,还是以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在,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信息参考服务必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
3.5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国际上通常以一个国家拥有图书馆的数量与规模、馆藏的数量与质量等作为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图书馆始终是人类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图书馆虽出现较早,具有悠久历史――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但其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80年代是图书馆事业的恢复期;最近的十几年,由于各级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也随之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开拓未来,在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成为提高民众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场所。通过文化活动获得文化熏陶,使民众在接受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了解文化、适应社会,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不断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文明昌盛。
3.6 公共图书馆是多元文化的服务窗口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多元化,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在继承内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作为本国或民族文化的补充,形成以本国、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多元、互补的社会文化发展格局。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2]。图书馆必须满足读者各种层次的信息需求。首先要科学设置读者服务区;其次要实行免费服务;第三在设施和服务上要尽可能方便读者,如配置触摸屏导读系统、自助借书机、自助复印机、自助扫描仪,开展外借预约、电话续借、网上续借、短信服务、24小时自助还书等;第四开展全免费的多种形式的读者活动,如组织读书活动,举办讲座、报告会、故事会、读者沙龙等。
4 图书馆社会角色的新突破
随着新技术、新服务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坚守传统服务阵地的基础上,应加强自身角色的培养与整合,不断创新和拓展新领域,最终使图书馆从传统意义上的角色突破出来。
4.1 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
当图书馆发展为城市的第三空间,其正经历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转变,从一个传统的收藏型图书馆走向一个以人为本的创造型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的《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一书,以图书馆事业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为主体,主要从图书馆人、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空间这三个要素出发[2],着意探讨现当代图书馆在人本的知识服务体系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并试图以二线作业、一线服务之间的模糊界线及其交叉融合,着力阐明未来的图书馆应以服务超越为主题,以人为主线,探讨从书的图书馆向人的图书馆的转型。
在新书开篇,他就以美国一家公共图书馆员工招聘的案例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来图书馆工作[4]?藉此表明现代图书馆工作应以人为原点。公共图书馆界提倡人是图书馆的动力之源,人是图书馆第一要素,理念的创新与变革,是图书馆发展的真正活力和创造力。现代图书馆馆员是“机智、善于阅读、有趣诙谐的人”,资源是跟人密切关联的,有人就有资源,有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资源,而且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换言之,今天的图书馆服务,不应局限于静态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而应该将人头脑里的动态的资源以及各种专家资源融合进图书馆,体现出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与图书资源的汇合,人与人、人与信息的双向交互,虚拟与实体交流空间的高度融合[4]。
4.2 从“阅读空间”到“创新空间”
21世纪,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社交网络能够异军突起也得益于“资源核心”向“社交核心”的转变。图书馆是阅读空间,还是创新空间?图书馆已不再是仅供读者阅读的场所,民众期望的图书馆更是集知识、信息媒介、艺术以及娱乐的创作场所,国内外都已有实例。
新概念图书馆Library 10,坐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10”是邮政编码,这是个音乐图书馆,馆藏有唱片、电影、旅游指南、漫画作品等。特色是用于录音的3个音乐工作室,可以试唱、剪辑、制作等,该馆馆员具有音乐教育背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创作音乐,音乐爱好者更可以互相交流切磋,举办小型音乐会表演作品。同时图书馆也常常邀请知名音乐家来此举办讲座,与音乐爱好者互动。
城市办公室(Urban office),它是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另一个大胆创新,旨在为市民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网上预约工作空间,预定所有办公用品,完成短期办公。
上海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于2013年5月推出了创新空间,以“激活创意、知识交流”的主题概念,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空间。这是从“阅读空间”到“创新空间”的一次很好实践。
4.3 从“回应需求”到“发展需求”
现代图书馆是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其主要特征是人与信息聚集、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汇合。信息是流动的,需求是变化的。图书馆不能只关注静态的资源,也要注意收集各类适应需求的非传统的动态资源。因此,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被动地向读者提供书刊和各类资讯, 要从过去被动地回应需求向主动地发现需求。为此,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的需求去设计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以满足读者的“发展需求”;可以将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固有模式调整到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新模式;可以通过开展读者、专家专题报告会评介图书,搭建网络平台,征集读者心得,专家评议等,此举既能开展读者之间交流,更可加深读者与专家互动;同时增设相应栏目与窗口,定期向读者推荐图书,发布新书资讯、内容及其评价,使发展需求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在动力,以此引领大众阅读,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4.4 从“馆际合作”到“社会合作”
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优化图书馆资源,使读者利益最大化,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资源共享的深入与扩大,图书馆之间需要更多的合作与协作。如今,馆际合作逐渐向社会合作发展。特别是图书馆与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等合作较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及合作服务的效果。按照“角色互动”的理论分析,现代图书馆对于自身角色的现代适应,首先要与社会各行业间加强互动,展开合作。图书馆与社区、政府、企业、公众之间互动合作,相互发展、相互完善。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不仅可以利用丰富馆藏资源深入开展共建共享,而且可以深入到社会层面贴近民众,如为相关机构提供培训和送讲座下乡、下企业、下机关、进学校。同时,图书馆与各类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业务,通过协调共进、合作互补,促进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4.4.1 图书馆与社区的互动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共享空间。随着资讯革命的深化,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功能得以显现,与现今社会关联度日益突出,社会层面各级对象(社区、机构、团体、个人)都需要信息知识,图书馆作为海量信息知识中心,在文化共同体中承担起中坚和协调的角色。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着重走出独特的社区发展之路,力求方便读者,融入社会,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的服务水平,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介入社区信息共享活动,搭建民众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科技技能提供国内外有关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且积极为社区规划出谋划策,参与调研、协助撰写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发挥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条件。
4.4.2 图书馆与政府的互动
维护与保障公民获取知识权利,绝对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离开政府的公共政策(政治资源)的正确引导和公共财政(经济资源)的有力支撑,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将是一句空话[6]。在近年来的馆务实践中,图书馆与政府间进行良性互动,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例如,图书馆可以为政府机关信息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后,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7]在民众提供政府信息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电子政务时代,一方面网络没有广泛普及,图书馆成为民众的政府信息访问点;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公民信息素质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民众在获取政府电子信息时还需要图书馆员的特别帮助。
国家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已经形成一种成功合作的典范,其信息内涵和服务影响力不仅能够得到社会各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同时因其服务的示范性,各省、市区的公共图书馆也从本地区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出本地区政府决策服务的相关方案和办法,并通过阶段性的服务尝试形成特色,再转变为常态性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角色必须积极主动为政府提供服务,才能得到政府重视,促进政府加大投入,所以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大有可为,才有本位[7]!
4.4.3 图书馆与企业的互动
在我国,企业将信息服务外包给图书馆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高速的成长型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图书馆角色发展的又一新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本土企业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均表现出浓厚兴趣与密切关注。企业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进一步开展互动与合作,才能促使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拥有者的角色进一步发挥,才能为企业单位提供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服务,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安全、优质、可靠的信息服务保障[5],企业才能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图书馆角色发挥人才技能、文献资源、设备等优势,拓展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加强社会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与敏锐性,在社会范围内扮演好企业与信息之间的媒介角色,才能不断获得社会支持,既解决了办馆经费困难,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图书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既是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馆企之间社会合作实现双赢共利的有效模式。
5 结语
作为文明传承、知识典藏、信息传播的公共图书馆,其社会角色是图书馆在未来社会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理智地定位图书馆社会角色,明确方向,大胆创新,让更多的人跟上创新的节奏和步伐,这是一个挑战、一场考验,每个图书馆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赢得先机,向社会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并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卢子博.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6):3-6.
[ 2 ] 许凌艳.图书馆角色论[D].桂林:广西民族大学,2010.
[ 3 ] 倪志坚.树立现代图书馆理念 践行《图书馆服务宣言》[J].黑龙江史志,2009(22):80-82.
[ 4 ] 吴建中.人的图书馆[EB/OL].[2013-05-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115b4.html.
[ 5 ] 郭海明.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机制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69-72.
[ 6 ] 蒋永福.坚决依靠政府:关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关系的随想[J].图书馆,2005(2):13-15.
[ 7 ] 周佩.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128-132.
公共图书馆论文下载篇2
浅谈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为大众提供公共阅读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场所,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它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益为职责,通过对全社会公民实行普遍均等的服务,维护公民平等接受服务的权利。因此,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遍开放,免费服务,权利平等形成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原则。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免费开放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惊人,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时期。而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担负着传播文化、辅助研究、守护记忆的重任,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遍开放,免费服务,权利平等形成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原则。
1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理念
公共图书馆是为大众提供公共阅读的和获取资源的场所,是为各个阶层服务的文化窗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源泉。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提供服务,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且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宣言明确提出: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两个宣言虽然用词不一样,但都蕴含着均等化服务是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公平、公正和为全民服务也正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2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意义
2.1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人类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有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和渴望。所以,文化就成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老百姓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承担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设施,每一个人都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均等的为每一位读者服务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举措。
2.2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图书馆精神的重要体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应始终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中心环节,将着眼点放在“读者满意”上。图书馆要在读者服务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引导读者积极向上,始终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要营造出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零距离的亲切感,更令读者感受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愉悦。实施均等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的集中表现,也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3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手段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其必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图书馆公益性的基本含义是:社会(政府)出资办馆,图书馆向社会所有公众提供公共性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公众服务的。在我国,相对较大的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比较落后,在文化资源方面也相当匮乏,致使其落入了经济苦―知识缺―能力差―经济更加贫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平等和免费提供服务的社会职能,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方面有着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通过不受任何限制的均等化服务,使弱势群体在获取知识、提高文化、补充技能、调理心态等诸多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就使其找到了一个改变自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也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手段。
3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3.1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单位,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均等化服务的落实都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但是,当前许多地方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财政划拨的经费多用于人员的工资发放上,而用于公共图书馆的事业的经费相对不足,甚至拮据。公共图书馆的事业经费不能按时到位,使得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献资料内容的陈旧也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也无法展开。以四川省绵阳市图书馆为例,全馆开放了8个服务窗口,日接待读者1 000多人次,仅一年的水电费开支就需要30余万元,这给年总经费只有200多万元的市级图书馆来说,压力实在难以承受。
3.2经济发展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均等化服务出现偏差
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了地区间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均衡。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投入明显不足,图书馆的建设差距拉大,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城市的文化生活、图书馆的各项资源相对丰富,经济落后或者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文化生活和图书馆的各项资源都相对匮乏,有的地方甚至连基本的文化设施都没有,以至于那里的人们根本无法享受到文化服务。总的来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经济发达的南方优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位于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大城市优于小城市,城市远远优于农村。
3.3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不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热爱和忠诚图书馆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是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操守。不难看出,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的图书馆人员都能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有些图书馆人员在职业道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作不认真,办事拖拉;工作上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还有的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不讲奉献,只讲索取等缺乏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表现,所以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在工作中以良好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认真接待每一位到馆读者。 4实现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途径
4.1坚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关注弱势群体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完全或主要由公共资金所支持,是向所有人免费地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的机构。免费、平等和公平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核心理念,公共图书馆的一切物力、财力地投入都必须通过对读者的服务才能体现出其社会效应。
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弱势群体在文化和信息需求上是如此的量多面广,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些早就引起了图书馆学者和社会上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并呼吁政府、社会以及图书馆界共同努力,帮扶这些弱势人群。早在90年代初,我们郑州图书馆就率先实施了“四免四服务”措施(四免:阅览报刊免证免费、读者活动免费、残疾人阅览电子读物上网免费、少儿读者视听和游艺免费;四服务:全年365天开放服务、借阅全部开架服务、科研课题跟踪服务、残疾人上门送书服务),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2011年,郑州图书馆举办了“阳光文化进高墙”活动,进一步把文化服务开展到服刑人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希望他们通过学习,加强思想改造,把刑期当学期,用图书这一载体不断改造自己,更新自己,使他们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学有所成,将来出狱后学有所用。
4.2让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快图书馆服务均等化进程
2011年2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召开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中央财政在2011年将新增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经费投入约18亿元,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文化的高度重视。消息经媒体刊发后,这一惠民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以郑州图书馆为例,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的相关要求,郑州图书馆在2011年2月24日就在保持原有多项免费开放服务基础上,又推出了新举措:取消25元的办证注册费、每小时1元的电子阅览室上网费、每次1元的咨询费等,真正实现了进馆全免费。免费开放后,只报刊阅览室接待人数由原来每天三、四百人上升到七、八百人,办证人数也由每天不足20人,上升到每天40多人。由此也不难看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一项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文化惠民工程,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经济实力,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公平、均等的享受到图书馆的文化信息服务。
4.3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建设,使其服务地域均等化
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地域均等化的前提。把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能够覆盖到的所有空间范围,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图书馆使用者的距离障碍,进而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扩大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覆盖面,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够平等的利用图书馆。近年来,郑州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先后建立了郑州送变电社区、南阳寨社区、郑州监狱、管城回族区4个分馆,郑州交巡警九大队、郑州盲聋哑学校等30多个图书流通点和服务点,初步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多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位于省会城市的郑州图书馆,在2010年6月,又引进了河南省首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在方便读者借阅的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推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有效实施。
4.4加快图书馆立法,让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有法可依
让图书馆法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均等化服务长期有效的机制和重要保障。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法规:日本早在1977年就在颁布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在居民徒步20分钟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英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每一万人的地区设一所图书馆。我国虽然早已确立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国策,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一部正式、完善的图书馆法,虽然有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法规,但是缺乏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因此尽快出台图书馆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自洋.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图书馆,2008(5).
[2]郭海明.信息公平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9(5).
[3]王志群.西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理性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1(2).
[4]曹再芳.服务均等化―图书馆公益性原则的必然选择[J].图书馆,2008(6).
[5]朱军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助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3).
[6]曾建敏.图书馆均等化服务与读者权益保障研究J].图书馆,2009(4).
[7]张志彬.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论坛,2005(5).
[8]刘莉.普遍均等服务在公共图书馆的践行[J].图书馆学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