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体会写作素材大全
2020年疫情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体会写作素材大全
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疫情就是命令,他们勇敢逆行“下一站,回武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武汉疫情感人故事,仅供大家参阅。
【战地日记】25天不回家,他揭开新冠病毒真面目
赵翔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第五党支部的一名党员,也是一名业务骨干。1月2日晚,来自武汉的疫情样本到达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后,被第一时间送进了P3实验室进行分装和灭活。赵翔接到的任务正是对未知病原进行测序。
要从较少的原始样本中检测出全基因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赵翔迅速投入战斗,经过一夜的鏖战,他和同事将几百万条reads序列拼成了一条长度大概在28kb的长片段。比对后发现,它与蝙蝠中的一种冠状病毒类似,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并指定赵翔工作组负责全部样本的测序工作,期间必须做到24小时响应。组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吃住在实验室,样本来了就测序,做完当天的实验还要接着分析前一天上机的结果,工作不分昼夜,已经完全分不清今夕何夕。
忙碌间隙,赵翔偶然想起几个月前曾和家人约好的出国旅行,肯定要泡汤了,可怎么跟家人说呢?给家人打电话的时候,赵翔感觉有点开不了口,毕竟孩子已经盼了好几个月,爱人在医院工作,平日里假期非常少,好不容易换了几个夜班才凑成这趟行程。没想到,他还没开口,爱人就先说道:“你走不了了吧,眼下正是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去吧,我们都理解。”
在单位连续奋战了25天,赵翔才抽空回了趟家,孩子问:“爸爸,你去哪儿了?”赵翔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是,为了战胜疫情,他和同事愿意舍小家保大家!
【战地日记】教育考试青年:战疫稳考保大局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春佳节的欢乐祥和,也打乱了原本安排就绪的年度教育考试计划。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推迟,3月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推迟,2月、3月托福、雅思、GRE、GMAT考试取消,后续自学考试、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等教育考试需要制订应急预案……
大疫如大考,危难见真章。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青年人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迎难而上守阵地,战疫稳考保大局,彰显了新时代教育考试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急难险重顶得上 临危受命践初心
大年三十,考试中心奈亚公司软件研发与运维部经理董永哲终止假期,顾不上刚刚生产的爱人和出生十几天的孩子,毅然返回工作岗位,因为他要第一时间把“在全国范围内取消1月和2月所有海外考试,并全额退还考生考试费用”的通知公告发布出去,同时启动海外考试报名系统应急模式。这个应急决策是考试中心针对疫情,科学研判、高效协调、果断决定的重要措施,必须迅速落地,不能耽搁半分。
时间紧、考生多、工作量大,加之返京同事居家隔离,董永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在大家的远程支持下,他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实时在岗监控系统运转和数据通信状态,积极高效地执行考试中心各项指令,圆满完成全国近10万名考生的数据处理工作和海外考试的应急处置。
防疫情稳高考 主动应变迎挑战
高考是事关千万莘莘学子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国家教育考试,社会关注度极高。2020年又值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新高考方案落地之年,在坚决承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要面临高考新政落地的挑战,同时兼顾疫情对学情、考情的影响,多重挑战叠加,使今年高考更具敏感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以青年骨干为核心的命题工作组创新工作机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制定命题方案和工作预案,有序推进工作规划,保证试题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加强对命题教师的遴选、培训和生命健康教育,完善命题工作全流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非常时期筑牢试题试卷的安全保密防线,确保试题质量和安全。
特殊时期特殊使命 就地开展高考调研
“我是国际考试处方博,我现在在湖北十堰……”“我是专项考试处罗成禹,我现在在湖北宜昌……”突如起来的疫情让春节回鄂过年的四位青年干部无法按计划返京。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负责同志和在鄂同事视频连线,了解他们和家人的状况,表达全体干部职工的关心和问候。
身处疫情重灾区的四位青年干部积极响应考试中心党委号召,利用身在疫情一线的条件,就地成立湖北2020高考调研组,在特殊时期承担特殊使命,充当教育部考试中心伸向前线基层的“探头”,为高考应急预案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日来,他们研究制定调研方案,建立“湖北2020高考调研小分队”微信群,广泛发动身边亲朋好友,深入了解当地高三教师教学和考生复习情况,以期形成第一手的调研报告,为高考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抗疫是大战,更是大考。教育考试青年正以积极行动抗疫稳考,为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更多关于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内容欢迎点击进入↓↓↓
【战地日记】“妈妈,女儿与你并肩前行”
女儿递交了“请战书”
“请您拿好车票,进站和检票时注意与其他旅客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祝您健康平安!”这句充满关爱的温馨提示,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大板车务段林西站售票员王玉萍近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每天跟上百名旅客发生钱、票、证的“亲密”接触,刚开始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但有着25年工龄的王玉萍心中笃定“穿上这身铁路制服,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使命”!
她每次接班总会早来1个小时,对售票厅彻底清扫消毒,并对自动售取票机、门扶手等关键设备设施重点消毒,从接班到下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脸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迹,自己却浑然不觉。
与王玉萍同在车站工作的女儿张子怡,很是心疼母亲。瞧着母亲每天细致入微地工作,张子怡也备受鼓舞,她向车站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我不但要值好自己的班,在其他客运岗位缺员时也愿意义务替班。
妈,您月底就退休了……
2月20日下午13时50分,旅客向湛江站出站口涌来。客运值班员吴珠群急忙拿起喇叭,一边喊着“请大家配合体温监测”,一边引导旅客排成两队。
疫情防控期间,吴珠群像踩着“风火轮”一样来回穿梭,这一切都被女儿金婵看在眼中。
金婵是湛江站售票员,由于近期退票量增加,她将原来半小时吃饭时间缩短到10分钟,吃饭像“打仗”,走路像“赛跑”。即使这样,金婵上班时也不敢大口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虽然母女俩工作地点只相距几十米,但却经常忙得顾不上说话。
“妈,您月底就退休了,要不先请个公休吧,万一被感染了……” 好不容易遇见母亲,金婵赶紧劝说。“98年抗洪、03年非典、08年雨雪冰冻都经历过,现在我这个老党员更不能退缩!”50多岁的吴珠群像个不服输的孩子对女儿说道。
“好的老妈,我们一起冲!”帮母亲整理好口罩,母女俩转身又回到岗位上。
在车站一住就是半个月
母亲徐惠是烟台站售票员,女儿赵迎雪是烟台南站售票员,原本是同城车站,但由于疫情,母女俩相见变得很难。此前,为了减少交叉感染,赵迎雪按车站要求延长了交接班时间,而母亲徐惠每天要核对数以千计的退票,在车站一住就是半个月。
虽然看不到母亲,心中充满思念,但这并没有影响赵迎雪,她把对妈妈的牵挂转化为工作动力,每每在为旅客售票或者改签时,总会想到母亲此时也正在烟台站的售票窗前忙碌着,母女的相思之情镌刻在这张窄窄的车票中。
最好的爱就是并肩前行
“阳阳,明天出乘一定要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叮嘱同事们多小心、别大意……”
“妈妈,放心吧,你也要注意防护!”
这样的微信对话已成为石家庄客运段G91次高铁列车长李阳和母亲杨兴玲相互加油鼓劲的日常。
家住保定市的杨兴玲曾在居委会有过工作经验,疫情发生后,她找到相关部门,主动承担起小区进出口的看守任务。
“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旅客负责,车厢消毒要做到一处不漏、一次不少。”李阳为了方便班组里的小姐妹掌握要领,将列车防护和消毒工作注意事项拍成小视频,让大家在每次出乘前学习。
上班时,李阳像一位坚守阵地的战士,测温、消毒,时刻关注旅客动态;下班后,她又像一位大姐姐,给同事们加油打气……
“妈妈,你不会怕吗?”“我们多做一点也许就会少一份危险!”杨兴玲笑着说。母亲在李阳的成长道路上总是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
古有上阵父子兵,今有战“疫”母女行,虽然母女俩见面时间不多,但她们说最好的爱,就是并肩前行。
【战地日记】交通运输青年:在战“疫”中砥砺青春
“过去的二十几天,我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只为争分夺秒阻断病毒传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交通运输保障,这是交通人的职责、是交通青年的使命。”交通运输部应急办的青年党员姜超,说出了同事们的心声。
二十多天了,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岗位连续奋战,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姜超所在的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落实交通运输部应对新冠疫情领导小组每日研究决定的有关疫情联防联控的各类措施,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发自于此。
恪尽职守在每一刻
2020年春节的夜晚,北京的街头空旷寂静,但应急指挥中心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职守在综合协调、会议准备、简报编发、调度统计、文电运转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在紧张有序忙碌着,几部电话常常同时响起。“请稍等,他在接另一部电话”,“统计数据5分钟之内能提供吗”,“放心,3分钟内统计完成”,“我这有个紧急任务,稍后回复您”,“快把最新的情况加入汇报材料”……
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和民生重点物资运输、保持疫情期间的路网通畅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实际交通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重要部署、部党组的相关决策,在姜超等应急指挥中心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迅速推进。
疫情防控工作对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作为“服务处、急诊科、交通岗、指挥部”的定位赋予了新的诠释:既是“服务处”,着力服务全系统疫情防控需求;也是“急诊科”,重点聚焦湖北和武汉,全力确保防疫物资运输“零耽搁”;还是“交通岗”,坚持24小时不间断调度和一事一处理,保障路网畅通;更是“指挥部”,实施“清单”管理和“销号务院部署以及部党组的要求落实到位。
快速对接基层,了解基层的经验和困难;快速组织材料,形成方案对策;快速请示汇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快”,对姜超等应急指挥中心的青年来说,是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是在交通运输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节奏、也是交通人守土尽责的行动写照。
党旗飘扬在第一线
“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紧要关头,就越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投入到疫情防抗工作中,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战“疫”打响,应急指挥中心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倡议。
自交通运输部启动应急响应以来,应急指挥中心所有党员就放弃休假,全部进入战斗状态。他们是部机关唯一没有“预备队”的部门,因为所有人都在“一线”、都上“战场”、都是“战士”。他们中,有的立即退掉了春节回家的车票,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有的顾不上照顾刚出生的女儿,一直坚守在岗位;有的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却怕工作断线而不肯离开岗位……主动应战、马上应战,这是中心每个党员无须多言的共识。
1月25日,大年初一,姜超凌晨4点就到达工作岗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沟通协商、研究讨论、组织会议、起草文件,一件事跟着一件事、工作链条开足马力运转。除了午饭吃盒饭那10分钟,他几乎一直没停地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仅仅休息了3个小时,又投入新一天的战斗。这些天,姜超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在深夜和凌晨奔波于家与单位之间。
可姜超却说:交通运输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同志更辛苦,大家耐着冬夜严寒,顶风冒雨地保防疫、保运输、保通畅。想到成千上万的战友,就觉得逆行的路上不孤单;想到党员的初心使命、人民对交通运输的期盼,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家人看到的总是背影
今年春节,姜超和家人留在北京过年。父母每天都会做好他喜欢吃的菜等他,盼着他哪天下班早吃一顿团圆饭,可每次他都让父母的期待落空。
2月12日,他难得晚上8点半就回到家,酸菜打卤面刚吃上一口,就接到电话有紧急任务要赶回单位。妻子忙为他拿来衣服和药品,不放心地叮嘱他累了要休息,别硬撑,早晨记得吃药。姜超去年6月刚做过甲状腺手术,每天要吃药。因为这些天不知道会住在单位还是家里,妻子总是把药放在他衣服口袋里备着。在部党组的亲切关心和统筹领导下,其他相关司局的干部职工到中心进行增援。正月十五这一天,姜超在家多睡了一会儿。这天早晨,女儿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新春小礼物送给爸爸。从除夕直到十五,女儿一直没机会交给他。那是一把小扇子,上面写着“草原上最美的花”。
接过孩子的心意,他既内疚又感动,他对女儿说:“还记得你背诵过的那篇《岳阳楼记》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爸爸正在这样做。等战‘疫’胜利了,爸爸妈妈一定会带你去草原看最美的花。”
【战地日记】“我不来,心里就不踏实”
来到武汉后,50岁的王学军第一次穿起了纸尿裤。
王学军是青海红十字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青海队随车医生,一位有着26年临床经验和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和很多人想象的百里驰骋、车轮滚滚不一样,他干的是院内转运工作。
“可能有人觉得,院内有什么好转运的,不就几百上千米的距离吗?”王学军说,事实上,跑起来才知道,看似简单的院内转诊,没了他们的负压救护车还真是不行。
王学军和队友进驻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市最大的新冠疫情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一共1050张病床,全都是危重症、重症患者。“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还伴有并发症,加上病毒造成的伤害,他们的身体已经非常之差,连走几步路都很困难。即便是轻症患者,情况也很不乐观。”王学军说,此前,为了帮助这些患者在不同楼栋之间转诊、检查,医护人员经常要忙碌一两个小时。但现在,他们用车一趟就能拉完。
但光用车拉不行,他们还得抬病人。“本来按照规定,我们只需要在救护车上等着,医护人员会把患者抬下来,我们拉上就走。但现在,医护人员都太忙了,而且她们大多是女同志,比我们更累。”每天推着沉重的担架,辗转于隔离间、救护车和重症监护室,50岁的王学军和队友们,全然忘了自己已不再年轻。
尤其是,本来推起来就特别显沉的车载担架,再加上危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呼吸机、监护仪等,连续几趟下来,他们经常累的气喘吁吁,防护服里汗出如浆。
这样的高强度工作,王学军和队友三班倒,经常一班就是六七个小时。最晚的一次,从下午2点忙到了凌晨1点,直把他们累得脸色发白,躺在床上连动弹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
但即便这样,他们还不敢多喝水。“没办法,一套防护服要顶一个班,也没时间换,只能用尿不湿。”王学军说,尤其是早晨,本来有人喜欢早餐喝粥,但他们现在根本不敢喝,只能尽量挑些干的吃,“补水越少越好”。
看到王学军们干活如此卖力,有小护士好奇,一问才得知,他的身份可“了不得”——国卫家卫健委麻醉专业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大学硕士生导师……
“老王,那你这次回去,职称上怎么也得提一级吧?”有人自以为猜透了他的心思。
“我都主任医师8年了,已经到头了,还提个啥?”王学军就笑。
还有些熟人知道他来武汉,好奇他在这边的状态,就在微信问他:“老王,在那边咋样?凭你的资历,应该进专家组了吧?”
“进啥专家组啊?我就过来推担架的。”王学军回复,还把自己的抖音发给他们看。
“他们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你一搞麻醉的医学专家,跑武汉去推担架干啥?但他们不明白,我不来,心里就不踏实。” 王学军说。
改变王学军思想的,是直面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救援经历。当时,他两次向组织主动请战,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现场,看多了生命无常和生离死别,对他的内心触动很大。
新冠疫情发生后,1月27日,青海省准备派出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王学军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但因为并非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他未能如愿进入第一批名单。
2月7日,青海省红十字会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通知,决定选召10人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王学军得知消息,立即申请加入青海省红十字会名单,“本来我在卫健委下一批派遣名单里,但实在等不及了,就想早点赶到武汉”。
“你知道我来这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是那些堆积在医院走廊里、病房外的垃圾袋,有黄色的、红色的,一个、两个、三个,就那样静静的堆在那,你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吗?”王学军反问,随后又自言自语:“那些红色的,都是逝者的遗物啊,因为粘附着病毒,回头都要一把火烧掉,就像它们主人的生命,在这个世间就没了。”
王学军说着,便沉默了。往返于生死之间,这个穿着XL防护服都显小的高原汉子,在这一刻忍不住眼眶通红。
“但我知道,肯定有一些人活了下来。”随后,他又振作起来:“就像前些天,我们遇到了一位大姐,是我们在院区遇到的少有的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患者,她向我们借用了消毒液洗手,还很有礼貌的向我们道谢。我能预感到,她一定会好起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人好起来!”
相关文章:
1.面对疫情心得体会
3.2020疫情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