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3篇励志故事:人的能力是被逼出来的

时间: 玉欣21229 分享

  一定的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往往是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此时,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才是。而不是怒不可竭,牢骚满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故事篇一:

  最近疯传的“大树理论”

  1、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体验的积累和廷伸。

  2、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 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雨雪,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雪,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信念、专注内功,终成正果!

  3、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4、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5、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暗,躲避光明。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励志故事篇二:

  人的能力是被逼出来的

  文/朱荣章

  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潜质有多少,目前还没有定论,反正,人在特殊情况下被逼出来的能力大得惊人,完全出乎人的想象。这说明人的潜质深不可测。千万不可小视和忽略。兴许被人们常常称为“笨蛋”的你,经过一番深挖细凿,说不定就会成为人们刮目相看的“另类葛二蛋”。

  据《北京晚报》报道,2012年38岁的赵伟16年前被一名美籍华裔商人以“入股”为名骗走30万元后,只身从中国大陆一路追讨到美国洛杉矶,不料再次被骗,沦为流浪汉。然而,当时,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赵伟经历艰辛,2002年竟然成为了南加州一名专门帮助受骗人追债的执照私家侦探公司老板,加盟者有十几位。至今,他的公司已经调查办理的案件已达数千件,终于圆了他个人不再受骗且帮助他人不受骗的梦想。赵伟的传奇经历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吸引了影视业制片人和编剧的兴趣,最终由中美加三方合拍这部反映中国农民只身闯荡美国的不凡经历和励志故事。目前,该片已开机拍摄。

  赵伟的家乡是中国山西省关原头村,1996年,时年22岁的赵伟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治安管理员,偶然通过朋友结识了自称为某国际贸易总裁的南加州商人冯某。一次冯某急于签约却资金困难,让赵伟帮忙借钱,赵伟找朋友借给冯某30万元。谁知,冯某携款回美国后,从此音讯皆无。赵伟深感自责与无奈,于是,1996年11月,赵伟只身奔赴美国去追债。当赵伟来到洛杉矶,仅凭一张冯某的名片辗转找到冯某位于洛杉矶的办公室时,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里只是一处破旧的家庭旅馆,而自称某进出口公司总裁的冯某也只是一个输得净光的赌徒。幸好,赵伟见到了冯某本人。冯某东挪西借,数月后终于凑足了30万元欠款。然而等某还钱时,冯某提出“要第三者为证”。善良的赵伟认为“也有道理”。可谁又能想到,冯某利用这个颇有道理的作法再次欺骗赵伟的善良。当两人决定将冯某的欠款先汇到冯某的一位朋友毛先生的账户上时,毛先生也携款而逃。赵伟再次受骗。

  原本打算要到欠款就回国的赵伟,没想到从一个陷阱被骗到另一个陷阱。身无分文的他成了美国街头的流浪汉。刚到美国时,赵伟一句英语也不会,不会英语,在美国你能跟谁沟通。他主要靠看电视、查字典恶补英文。从1999年开始,他辗转进了一家韩裔侦探所打工,靠着他多年的辛苦打拼,终于考取了私家侦探执照,并于2002年创办了自己的侦探公司,聘请了10多位侦探加盟。至今赵伟的公司已经调查办理了数千件诈骗案及各种案件,终于圆了自己不再受骗且能帮助别人免遭受骗的梦。

  一介农民兄弟凭着一腔执着和铮铮铁骨,在强大的压力下“压”出了一身的能耐,在美国办起了私人侦探公司不说,还引来世界知名影视业将其搬上影视。奇怪吗?不奇怪。只要心中有梦,美国就不会遥远,辉煌就在眼前。

  当然,一定的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往往是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此时,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才是。而不是怒不可竭,牢骚满腹。说心里话,好多压力摊身,不是压力压垮了身体,而是首先摧毁了心理,“心碎而身死”这是古话。窃以为,只要自己的“心”不死,没有爬不过去的火焰,没有渡不过去的太平洋。千万记住:一剪寒梅怒放自己的生命,不是因为春天,而是缘于自身的坚强。

  励志故事篇三:

  别光想“赢在起跑点”,更要小心别“摔在终点线”

  文 / Bryan

  前几天为了宣传新书去了趟台南。我是成大毕业的,大学加研究所在台南待了六年,很有感情,加上当天又有老同学到场声援,不知不觉让我想起大学时代的往事。

  成大的大一学生是规定要住校的(我觉得这真是德政!),当时我们土木系的学生被分到光复校区的第二宿舍,简称“光二”。光二舍北边是榕园,那棵有名的大榕树就在那里(就是国泰人寿logo那棵)。而南面则是一座大操场,有我不少回忆:大一有段时间热衷街舞,为了在系晚会表演,常半夜和同学在司令台上苦练翻滚(模仿当时很红的LA BOYZ),搞得全身瘀青觉得自己真酷。但我今天想讲的,则是另一段经验:我曾在那座操场跌了个狗吃屎——连下巴都磨破的那种,更是帅到不行!

  细节记不清了,好像是大一的体育课期末考,老师要测300公尺跑步(还是400公尺?)我球类运动还不错,但跑步不是我的强项,心想就敷衍过去及格就好。当天换上体育服,轮到我时就开跑了,我上气不接下气,眼看终点线就在前方,于是照例要来个冲刺,就当我正要帅气冲线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双腿突然失去平衡,整个人就高速扑倒在地上还滑行了一段距离,可惜滑得不够远,没能越过终点线,我只好忍痛站起来拐着脚走过终点。环顾四周,每位跑步的同学都离我有一段距离,可见100%是我自己跌倒的,没人绊到我,这是最可恶的地方!

  老师报完我的成绩后,看看我的伤势无碍,就继续测其他同学。但在下课后他把我叫了过去,问了我一个永生难忘的问题:你知道很多人都在终点线前跌倒吗?

  我不知道。跌倒不就是瞬间身体不协调吗?这跟终点线有关?

  “因为你心里想着终点线快到了,身体感受到心意,就准备停止运作,这让你失去了协调性,所以不偏不倚在终点前摔倒。”老师继续说:“下次跑步,不要只盯着终点线,要望着一个更远的目标,终点线只是中途点,这样你就不会跌倒了!”

  听完老师这段话,我心里真是既惊讶又惭愧,首先我的盲点对戳中了,其次,原本我不怎么在意的体育老师,竟然给了我那么意义深远的一堂课,我到今天都还记得。

  跑道上的终点线就好像人生中许多世俗的门槛,我们必须努力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像是入学最低分数,公司的业绩标准,女生的适婚年龄,男生的五子登科这样的人生成绩单都是,从小到大我们都耳濡目染地接受,并以此作为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有时我也发现,身边有些朋友会感叹,自己要的实在不多,但不知怎地却总是无法达成。但我身边也有些人正好相反,他们拥有的东西很让人羡慕(已经达到世俗标准),但仍然积极地追求某些理想抱负。这让我想起体育老师的话,会不会就是因为后者的目标比较远大,所以反倒能达成我们向往的世俗目标呢?

  我曾在书里看过一个实验,真实性有待查证,但很有启发。有昆虫学家抓了一群跳蚤装在玻璃瓶里。一般跳蚤原本可以跳好几公尺高,但罐子里这些跳蚤被束缚久了,只在固定范围内活动,过一阵子把它们放出来,虽然束缚不见了,跳蚤们却再也无法跳到原来的高度。

  Joe这篇“我只想要一个平稳的生活,这有什么不好?”用飞机的飞行原理点出了一个关键:这世界是存在地心引力的,如果我们只想维持在空中平稳不动,也得持续努力来对抗地心引力,否则就会逐渐下坠。就像当年跑步的我一样,只希望达到终点交差了事,这种“及格就好”的心态让我收起了油门,引擎熄火,所以刚好在达阵之前跌个踉跄。

  回想起高中时代,班上几位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曾给过我类似的震撼。当我为了拿到80分沾沾自喜的时候,这些拿90多分的同学只是微微一笑便把考卷收进抽屉。我说,你好厉害,几乎快满分了。同学却说,这份考卷偏简单,“联考”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我只因为眼前的小考成绩沾沾自喜,但优秀的人其实却望着更远大的目标:联考。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更远大,所以小考才会胜过我!

  华人世界的教育都很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点”,却很少强调“追寻长远的目标”。如果标准学制是国中学英文,家长就急忙送小学生去英文补习班;如果小一开始学九九乘法表,那幼稚园里就会出现背诵乘法表的声音。现在想想,这不但短视,还有点投机的味道。这种策略隐含一个假设,人生就是百米短跑赛,你比别人先偷跑个几秒,当然会先达到目标!但问题是,人生其实经历数十寒暑,更像长跑而非短跑。而且,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属于自己的生涯目标,我们是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

  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的前几年,我有机会与日本和德国人共事,更让我深深确定,当年在成大操场那一跤摔得太好!我们常说这两个民族很龟毛,但更精准的说法,其实是他们设定的“终点线”与我们不同。当时一起参与国际专案时,台湾团队的目标就是准时完工并且赚钱,所以专案一开始,大家就抢快开工,想尽办法让人员机具越早到位越好,台湾人的逻辑很简单,越早开始,越早完成。但日本团队不同,开工数周,多数的工程师仍在办公室里进行规划、计算、与模拟。我和他们聊过,他们当然也希望如期如预算完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过程中若是出现人为疏忽再来弥补,这是难以忍受的不专业行为。所以他们宁可多花时间在准备阶段,把每个步骤确认清楚,就像导演等演员把剧本都背熟了,再喊开麦啦!果然,台湾团队只有在前一两个月进度超前,后面就因为不断改正、重工,导致进度落后。而日本团队一开始落后,却能稳扎稳打,后发而先至。

  记得我刚学开车时,眼睛紧盯着马路上的标线,车子却总是开不直。后来老爸提醒我,开车时要望向远方的固定目标,若只盯着车头前方的标线,是一定开不直的!就像优秀的学生不会只看考试分数,而会思考未来的学习方向;优秀的专业人士也不会只看薪资福利,而会思考自己的市场价值。世俗的“终点线”当作一个人生的过程是ok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心中有没有一个更远大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
 

1.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

2.10个正能量励志小故事精选

3.励志故事大全

4.关于名人潜力的励志故事

5.励志故事推荐:牛逼背后都是苦逼

7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