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精选5篇(3)
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精选5篇
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篇4:房产教父的放下和坚持
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这座罗马城的建成,王石可谓功不可没。王石,这个一石激起千浪的人,2011年,他的选择是——赴美游学三年。这一年,他已经60岁。
60岁的王石,神采奕奕,皮肤被晒成古铜色。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董事长,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教父”。2010年“万科”销售过千亿,并没有改变王石的倔强与争胜的雄心。虽然他似乎已经“放手”万科的日常经营,但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却引领这家中国住宅地产开发龙头在过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垦荒牛”一般稳健、再稳健。他是万科乃至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灵魂”,他的战略眼光、制度设计和精神内核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8年前,我只身来到深圳创业,并不清楚前途如何,因为梦想和尝试,才有了今天。我鼓励年轻人、创业者勇于开创尝试……即使离开了万科,精神上仍归属万科。”如今,即便已经身在美国,只要在搜索网站里输入王石的名字,这句离开之前说过的话仍随处可见。回顾几十年自己经历的风雨历程,王石引用了一句商业史写作名家吴晓波(博客)(微博)说的话来概括自己:“过去三十年不是那么伟大,未来的三十年不是那么平坦。”
那个年代的军人
谈及王石,必须谈到两个事情——万科,珠穆朗玛峰。
这位喜欢拿着《大卫科波菲尔》当枕头的人,只身下海的传奇故事被再度翻起:
王石,1968年参军,1973年转业,他几乎经历了那个年代所可能经历的一切:当兵,做工人。1977年,他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州的一个机关工作。如果不是1983年发生的一些事,他的一生也许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规则而平淡中度过。然而,1983年,广州的机关干部王石做出了一件令不少人摇头的决定,他辞去了公职,暂别了刚刚组建的小家,孤身一人去了当时尚是一片荒山滩涂的深圳特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梦。
事实上,王石冒险辞职下海深圳源自一次无心的逛街。一天,他从深南路拐进蛇口的丁字路口,忽然望见路北一侧耸立着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那是泰国正大集团的玉米储藏仓,这些玉米产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经香港转运到深圳。王石打听到,这个公司需要玉米,但因没有运输指标无法直接从东北采购玉米,不得已只能通过香港中转。一拍胸脯之下,王石承诺解决运输工具问题,并就地当起了玉米中间商。于是从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个月间,他赚了300多万元。之后,拿着这笔“玉米钱”,王石成立了以主营进口专业视频器材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这便是房地产公司万科的前身。
王石有野心,想做一番事业,而不是做一个昙花一现的暴发户。他很快意识到,公司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规范”上面下工夫。1988年,王石和他的同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尽管遇到今天难以想象的诸多阻挠和压力,公司还是迅速地完成了股份制转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向社会公开发股的工商企业,并且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发展、深宝安等一道,被称为股市的“老五家”。
对一家“不问出处”的企业来说,股份制改造显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正是经历了这次涅,万科才得以健康地发展壮大。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万科以做贸易起家,先后尝试过诸多产业,1988年才开始介入房地产开发,由于缺乏政府背景,他们拿的第一块地的地价高出市场价10倍以上。对此,万科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当年的万科就像个野孩子,别的孩子有饭吃,万科却得自个找饭吃,甚至是去抢饭吃。
在房地产开发行业,万科是个迟到者,但正是介入市场时的这种不利处境,迫使万科在与市场对接的路上比同行们走得更快。在同行眼里,万科和王石都有点“怪”,他们总是会有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都将同业甩到了身后。从最初的“物业管理牌”到“规划牌”、“环境牌”,再到如今的“环保概念”、“高科技智能化概念”,在理念和实践上,万科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
万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领跑者”的角色。“搞企业有点像万米跑,有人喜欢领跑,有人则愿意跟跑,而万科的角色是领跑。”王石说:“这样可以逼着自己不断提高,万科要求自己开发的住宅永远是同行观摩、效仿的对象。”
今天的万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经过多年积累,以“城市花园”为代表的系列品牌已经树立起“设计精心、配套完善、物业管理出色”的良好形象,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全球第一的位置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王石选择前者。“时间能够证明对与错。”王石曾经这样坦然地表示。万科总能够在市场上占领先机,就是因为对市场和政策的理解把握,总能做到“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的特点让万科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并在两次“调控年”中表现突出。
第一个“调控年”是2007年,万科在彼时率先降价,市场的反应使万科在这一年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500亿销售额的地产企业,并且上市公司市值成为全球地产第一。而这一年也恰好是国家开始调控紧缩的时候,当12月份王石预见性地提出“拐点论”后,之后的走势恰好印证了这一判断。万科的主动降价率先回收了部分现金,在宏观调控与金融海啸的双重压力之下,保证了公司营运资金的周转。
第二个“调控年”是在2010年,万科当年突破了1000亿元的销售大关。在三年的管理模式调整和战略布局之后,万科把握住政策的方向,积极进入中小城市,并且把刚性需求作为主要的消费对象,由此重点开发中小户型,并坚持以高周转为赢利模式,这样的定位成功地使万科在调控中扩大了发展。
万科目前又将目标锁定在保障房上,积极推进工业化生产。他们认为,未来政府将大笔投入保障房建设,而工业化显然是万科获得保障房项目的重要理由。
万科经历着反反复复,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正如它的领舵人王石的坚持与反省。从成立后的多元化经营,到1993年开始定调于房地产方向,万科在业务上不断做“减法”,直到2001年将旗下的万佳以4亿元卖给华润,才完成了业务“蜕变”。王石在他的《在路上》中阐述,登山的过程,是个不断需要挑战自我勇气的过程,而万科也将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求着自己新的高度。
“风花雪月”的微博
在一堆房地产老总中,王石似乎是一个“异类”,他没有任志强那样的“火爆”脾气,也没有潘石屹(那样的爱热闹,即便是在织“围脖”中,他发得最多的照片,是关于他家里的两只猫咪、1只小狗、1只小香猪以及各种各样的苹果,吃的、没吃的,红的、青的,室内的、室外的。
“照片出现红苹果,说明我在城市,青苹果则大部分在野外,因为青苹果易长期保持光泽新鲜。”王石曾经这么描写过:“看报、小寐、看书……两个小时抵目的地,即使半夜仍掩不住城市的秀美,嗅到清香,桂花香?房间果盘,绿苹果是太原带过来的。”
王石似乎已经被贴上了“苹果先生”的标签,为什么是苹果呢?他曾如此解释过:“登雪山、穿越沙漠,除了同伴,很少感觉到新鲜生命的东西,水果中,绿苹果最方便携带,也不易损伤,故习惯旅行携带绿苹果。同伊甸园里夏娃吃的苹果没有关系,同牛顿发现地球万有引力的苹果也没有联系……”他也曾如此说:“有一次登雪山,突击营地,环境恶劣,物质短缺到缺氧呼吸。同帐篷的山友递过一个苹果,象征着生命力的水果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和感动!”
同样是“微博控”,王石偶有几条内容是与房地产、经济、万科相关的,其他更多的却是“风花雪月”——“雨雪交替,整个城市湿漉漉的,雨伞成了必备,雨靴也要添置。上午英语学校,中午专题讲座,下午图书馆、口语训练课,应酬只能在晚上,返公寓大量作业。时间衔接以分钟计,行走匆匆,哈佛节奏。即使如此,见到活泼小家伙,忍不住停留片刻,然后拔腿就跑……”
“什么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石如此定义。当然,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他一直在享受自己的人生。
60岁的哈佛学生
60岁的王石计划很详细:游学三年,第一年是美国哈佛大学,选题是企业伦理道德和城市规划,剩余两年将在欧洲继续游学。
在别人眼中,王石一直是精力旺盛的人。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英国着名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1995年,我的左腿开始剧烈疼痛,吃了止痛片都会半夜疼醒,医生诊断说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运动,否则很可能会瘫痪。我那时就想在瘫痪之前把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实现,于是去了西藏,又结识了西藏登山队,才会有今天的我。”这位曾经被医生预言过可能会坐轮椅度过下半生的汉子,登顶过珠穆朗玛峰,创造了6100米中国滑翔伞最高纪录,“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态度,不断地向上,生命在高处。”
要不要退休?——“11年前辞去总经理职务至今,但还没有退休。对一个成功的男人来讲,50岁才是辉煌的开始,能持续多长就要看欲求目标和因缘际会了。现言退休早了点儿。”
为什么去留学?——“我现在已经60岁了,也算是中国一个着名的企业家,为什么还来哈佛学习?这其中当然凝结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学习,我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新变化。在这个时代,尤其面对新经济,如何管理,让一个传统的公司迎接挑战?换句话讲,如果我觉得我不胜任董事长,我会马上辞职。但我辞职了必须找新工作,支撑我的生活开支。我的消费不少,因为我喜欢登山、喜欢旅游,还包括我的家庭支出。或许退休后会有固定的退休金,但是我现在还是会想,2011年,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我能拿到多少。钱太多会很麻烦,即便是企业赚得多了,也不行,我们也要想如何做公益。辞职之后,我的责任会比在万科小,我的工作会比在万科多。”美国游学的王石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
赴美之前,王石引用洛克菲勒的话发了一条微博,似乎也是给自己的选择做出注脚:“赴美前寄语: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
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篇5:掷出的一把令人瞠目结舌的骰子
遭遇极富盛名的京城房地产SOHO现代城以后,再见到潘石屹,得知他的经历,这样的感觉就会在你的脑海里盘旋不去。
潘石屹,人称“老潘”,2001年被评为中国房地产界十大风云人物。有人称他为地产业的张朝阳。而他面对这样的评价,只是腼腆地笑笑说:“我没有张朝阳那么聪明。”
就是这个说自己不太聪明的人,在1998年开发建设SOHO现代城,整个项目销售收入超过40亿人民币;2001年2月推出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由12位亚洲青年建筑师设计建设的50余栋风格前卫的别墅,此项目在2002年第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2年3月成立SOHO中国有限公司,博鳌蓝色海岸115栋别墅交付使用,并接待首届博鳌亚洲嘉宾;2002年5月建外SOHO正式对外发售(成为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内最大的高档项目之一)。截止到2002年底,销售额突破了24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一项北京单个项目年度销售额的纪录。
40年前,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一个有着很多野花的山沟麦积山。
潘石屹小时候惟一的梦想就是吃饱饭,这个强烈的想法一直陪伴他考上镇中学。这个镇当时叫“龙泉公社”,现在叫“马跑泉镇”。上了中学的他,经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地上捡了好几张五分钱的菜票(当时学校里最贵的菜就是一角钱的菜)。
到过了镇上,潘石屹产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想进城。随着父亲的“右派”平反,全家搬进了县城。此后潘石屹读书到了他所在的省会城市,这个城市给他的感觉是非常大、非常漂亮。可到省城的第一天他却在路边睡着了,因为到达这个城市他坐了一晚的车。
恢复高考后,潘石屹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颁发学位”的大学。那时既没有热门的房地产专业,也没有火热的经济专业,这位房地产大亨当时学的竟是与房地产毫无关联的石油专业。所以,潘石屹认为,在大学学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在大学里,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中增添了自信的成份。
1987年,潘石屹正式下海,下海后惟一的感觉就是家里经济负担重。家中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母亲常年瘫痪,两个妹妹同年考上大学。在一个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一般人的目标不太高。此时的潘石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尽快拥有一万块钱,成为一个“万元户”。
从1988年到1989年的几个月时间里,无数各怀心思的人纷纷涌向海南岛“淘金”,令人联想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欧洲人的大探险活动。潘石屹把握住了这个时机,与5个合伙人(包括冯仑、易小迪、王功权等,现在他们被媒体称为“中国房地产界六君子”)炒地挣了320万,筹办了“农业高技术投资开发公司”(万通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前身),并于1992年回到北京开发万通新世界广场等项目,没有被后来那场惊世的海南房地产泡沫所淹没。
1995年,潘石屹组建“红石”公司,开始独立做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他似乎天生就对房地产有一种特殊的把握力,又一次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性。在原来是北京红星酒厂,出酒糟的臭味连斜对面的国贸大厦都能闻到,没有一个同行看好的地方,建造SOHO现代城。从1998年11月20日开始,通过宽带连接的SOHO现代城在开盘后的三个月便销售一空,创造了5.43亿的销售额,成为房地产界的神话。此后潘石屹又开发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房地产项目。
潘石屹认为“很多东西不是争来的、抢来的,而是我把事情做到那一步了,该有的自然都会有。”正是这样的想法,产生了他的潘氏十大理论:
1. 中国的建筑时代留下建筑精品
中国处在经济大发展时代,而中国也同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建筑时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建筑时代到处充斥着垃圾建筑,这样的现象也引来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公众的指责。老潘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建筑时代,要留下时代的建筑精品,不要留身后骂名。因此,老潘十分注重同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合作,不断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2001年2月,一个代表亚洲新锐建筑思想的大作品“亚洲建筑师走廊”翩翩登场,出现在中国古老长城的脚下。
2. SOHO把可能留给明天,把灵活留给未来
老潘最重要的理论莫过于SOHO了,对SOHO的三个空间的阐述无疑是房地产在进入信息时代最精彩的注释,它打破了大工业时代对房屋品种的细分和房屋内格局严格的功能性划分,把可能留给明天,把灵活留给未来。这个概念的提出也使SOHO现代城一夜成名,创造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空前的热销场面,SOHO也因而成了时髦、前卫、另类的代名词。今日,老潘更高举SOHO大旗,倾力打造北京CBD内第二个SOHO式住宅建外SOHO。
3. 出口理论
除了SOHO概念,给房地产带来最大震动的莫过于“出口理论”,当老潘巡视工地,遭遇建筑工人无处进行正常的生理排泄而带来的尴尬,联想到处在弱势的客户群体,一个“伟大”的“出口理论”便诞生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让北京房地产市场大地震的“无理由退房”,现代城业主们拍手,但却立即遭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反对和封杀。时至今日,老潘更变本加厉,提出“年息10%的无理由退房”,业内依旧反对声音一片,看来让同行接受这个“出口论”还真有点难。
4. 不跟对手竞争
不跟对手竞争绝不意味着老潘要看破红尘、隐逸遁世了。这个满脑子怪念头的人真实的想法是甩开对手,不断创新,绝不和同行们做一样的东西,避开主流大众化市场,抢占金字塔顶部人群的消费市场;避开竞争激烈的产品、地域,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此思想指导下,从SOHO现代城到建外SOHO,再到深山里、长城下的新锐建筑师走廊,及至中国最南边的休闲别墅博鳌蓝色海岸,老潘招招出奇,声东击西,令业内人士、媒体、公众大跌眼镜。
5. 24小时的CBD
可以说SOHO概念直接为这个理论的出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看到一些世界知名城市的老城呈现“鬼城”的现象,老潘思索出了困扰城市布局的解决之道,那就是打造一个“24小时的CBD”,白天办公,晚上居住,才能使CBD更加焕发勃勃生机,同时也能够节约社会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在CBD的规划建议会上,许多世界着名建筑师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而从已经完成的CBD规划上来看,一定比例的住宅扎根CBD,似乎也为一个“24小时CBD”的理论提供了证明。
6. 挥刀自宫自我批判
在现代城的成长过程中,来自客户的投诉和业内人士的批判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常人惟恐避之而不及,而老潘受克林顿遮遮掩掩,最后还是真相大白的启发,反其道而行之,欣然接受投诉,照单全收批判,并悖常理,把它们集结成《投诉潘石屹 批判现代城》一书,公开出版发行,将家丑公诸天下,实在令人刮目相看。后来老潘偶翻《笑傲江湖》又欣然总结出,“天下英雄,挥刀自宫”的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完善的理论,不知道金庸看了,会作何感想?
7. 无为而治管理决窍
现代城名声在外的初始原因,应该追溯到“挖人事件”。“挖人事件”对老潘的管理制度构成严峻的挑战。旁人也说三道四,舆论也颇有微词。然而老潘初衷不改,继续实行“无为而治”,公司制度依旧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事实证明,“无为而治”的态度使红石公司在竞争中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快速出击的执行力,这种在适当合理的激励制度基础上的“无为而治”也就成了潘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独门兵器。
8. 赚钱商人的道德
古往今来,还没听说哪个商人敢如此叫嚷“赚钱是我们的道德”,不过仔细思量起来,商人同志们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不好意思说,偏让老潘说了。万科发起的“新住宅运动”,与座各位义正词严地大谈环保,老潘祭出“商人赚钱是道德”的理论予以评价“新住宅运动”的不切实际,引起一片哗然,老潘认为“作为商人,是要创造财富而不是浪费财富 ,赚了钱才可以交税,创造的财富,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当然商人做事是要有原则的,法制是第一位的。”现在,人们都已经把创造财富当成了最光荣的事,各种财富人物的评选受到公众的热情关注也说明了这一点。
9. 插头理论国际化
老潘去欧洲,插头对不上,刮不了胡子。于是大发感慨,“标准化如此重要,就是因为电压不同,插座类型不同,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耽误了多少事情。”他由此推及国内一些人的观念就像“插头”和“插座”的不匹配,也会影响中国与国际接轨,不改变思想观念,中国的插头会永远接不上国际化的插座。中国要与国际接轨,观念的接轨要比加入WTO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以此理论为依据,老潘加速了红石公司的思想和观念改造。
10. 房价由市场来决定不随便预测
有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成了热门话题,很多发展商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房屋的投资价值。老潘认为房屋的价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判断房屋价值的标准是真实的在市场上获得的租赁回报。申奥成功后,有人预测北京房价的涨跌,惟独老潘不敢随便预测,他认为对市场应怀有敬畏之心,不能像算命一样来预测房价。听起来似乎有点哗众取宠,仔细琢磨一下,世事莫不如此,谁人敢定明日事?
我不可能在一篇简短的报道里让大家了解潘石屹的整个世界。在我眼里潘石屹是不按牌理出牌的那种人,是喜欢创新的人。他总是在更前面埋伏着,伺机给我们另一个意外。
如果有来生,老潘还要盖房子,因为这是男人的事业。他说:“看着一座座有个性的建筑物,从地平线上慢慢地矗立起来,变成一个标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精选,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房地产销售励志文章精选”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