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青春励志>

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

时间: 鸿宇671 分享

  如果我们能够时常找一些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来看看也是挺好的,那么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你连一本书都没法读完

  文/生椒牛肉

  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上次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你的身边还有书吗?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但是就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很多人看完这三个问题都陷入了沉思——因为他们很久没看书了。

  在一个人人宣称要学习的年代,每个人每天都信誓旦旦要好好工作,宣称自己要学习这个技能学习那个技能,可是三五年后来看,很多人只是徒增了经验或者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在技能和思维上却没有本质性的提升。为什么?

  因为一个连一本书都读不完的人,是没法系统性思考问题的。一本书的成型需要作者的全局思考和编辑的精心整理。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的体现,没有人愿意买一本逻辑混乱的书籍。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次锻炼大脑的机会。每一次精心的训练,则会让自己的大脑形成逻辑感,渐渐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就自然而然会运用到其中。

  学习的过程则是无比地类似于这种思维,技术性的工作则是理解技术的本质原理,再将其原理扩展应用;智能型的工作则是提升效率,通过合理规划,最大化简化流程。所有的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训练的。

  我理解,在当下,读完一本书已经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了。我们被外界信息干扰太多,一会儿微信好友发来信息,一会儿朋友圈红点又出现了,一会儿微博又有了一条新评论,一会儿自己喜欢的博主又发了好看的照片,需要自己去抢热门。我们被手机干扰了绝大部分的生活,网友们甚至自嘲:离开wifi的日子简直没法生活。

  如果说书籍曾经是上个世纪人们的精神食粮,手机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器官”,我们利用它来完成与外界信息的交换,利用它来认知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大部分认知都因为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手机,这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离开人类;但是拥有思考能力的人类已经没法离开手机。

  有时我感到难过,为人们每天被一个又一个热点调动情绪而难过。看似在追寻时代热点的大众,其实是被互联网牵着走。有时我又感到庆幸,相比前几代人,得到的信息不再单一,人们活出了更多的色彩。可是如果这些和不读书比起来,都算不得什么。

  长期阅读的人在生活中很明显:公众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情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更快。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有人说自己很忙,没时间读书,我总是回答,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却几乎没人认可。

  时代在改变,阅读永不停止。

  我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玩手机的人就像一个肉墩子矗立在世界上,通过手机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

  此刻,我想为这幅图写下另外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得不麻木地像个肉墩子矗立在陌生人群中,我愿意选择手里拿本书,并从中逐渐找回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来自世界的微笑。

  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

  文/吴良镛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

  1983年,我61岁,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我愿做个拼命三郎

  文/看不见的世界

  我一直是个很用力的人,用力的做事,用力的学习,用力的减肥,甚至,用力的去喜欢一个人。

  我不知道用力是否一定能换来什么结果,我只是觉得,自己跟别人差距太大,生命又太过短暂,不努力地燃烧自己,就害怕再也没有机会绽放。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学校宣布参加国家改革考试,成绩按600学时的比例计入保研排名,相当于我一年半所有科目的成绩,并许诺这次考试成绩排在前十名的同学可以直接获得保研名额。消息一出,一片哗然,但学校一意孤行,我们说什么也都没有办法去改变,只能选择接受。说实话,我很不满,因为不想因为这一场考试就去改变自己既定的计划,可这次考试的成绩又实在太过关键,由不得我不重视。那时,有很多人都在劝我,你的计划都可以在保研结束以后再去实施,这一段就安心学习什么都不要去想。

  是啊,这世界不多的是无奈的现实吗?别傻了,哪有什么自由,到头来不还是要坠入这条条框框之中吗?最终不还是要被这世界改变吗?

  可是这一次,我选择说不。

  我只是想试一试,哪怕就这么任性一次,我也想自己选择我的生活,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就此放弃,停止那些白日梦的想象。于是,我选择一边复习考试,一边申请夏令营,同时还跑步健身,阅读文献。正因为用力,才总是会给自己设立难以做到的目标,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同时做好这一系列的事情,我想试试自己选择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一直坚持下来。

  不疯魔,不成活。

  我从未活的如此用力,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想要榨干自己,因为我怕我赌上梦想的战役会就此失败,因为我输不起。那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我怕我一旦停止忙碌就会胡思乱想,我怕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会把我吞噬。

  两个月里,我没日没夜的看完了三千多页的辅导材料,十几本的专业书籍。

  两个月里,我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用手机刷题,我刷烂了整整三本练习册,做完了两万多道的选择题。

  两个月里,我每天走在路上都在一边记忆自己总结的知识点,甚至有天早上起床,室友告诉我,我昨天夜里说梦话在背书。

  两个月里,我坚持健身、减肥,做平板支撑做到浑身瘫软,跑步跑到气喘吁吁都咬牙坚持。

  两个月里,我熬夜到凌晨两点修改申请材料,从牙缝里扣出时间去完成夏令营的面试题目。

  两个月里,我逼着自己去看英文文献,遇到不会的单词就查,一遍读不通就读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

  两个月里,我一口气申请了十几个夏令营,查阅文献去了解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因为我想见识更大的世界,发现更多的东西。

  我就像干燥的海绵终于遇到了海水,拼了命地吸收、汲取,生活明明那么苦,却还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这都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你终究会强大到无以复加。

  两个月过去,学校举行的那场改革考试,我最终考了全校第一;我在两个月里瘦了将近二十斤,现在已经可以轻轻松松跑完五千米;从几乎每个单词都需要翻译,到现在已经基本能粗读文献;收到多个高校的夏令营入营通知,专业涉及多个领域;一整个暑假,我几乎跑遍全国各地,并最终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

  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觉得我一路顺遂,生活像开了外挂一样,仿佛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想要的、想做的总是可以实现,轻而易举到令人眼红,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他们看到的只是实现梦想时的灿烂与美好,看不到的却是无数个黑夜里的隐忍与煎熬。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那么苦、那么累的生活你都能咬牙撑下来,干嘛要那么拼命,干嘛要那么用力?我只是觉得既然生活是自己选择的,那我只想用力地把它过好,哪怕是拼了命我也想试一试,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我自己投降,因为人一旦放弃可能就再也没有勇气了。

  我一直都不觉得我做事有什么天赋或者诀窍,我只是一直在傻傻地用力,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太过用力而不那么讨喜,但我总想着如果能够多坚持一点,是不是生活就可能会不一样。我就像一块满带棱角的石头,在这个世界里横冲直撞,哪怕满身是伤,也还想试着多做一天自己。

  小时候,我总觉得动画片里的堂吉诃德就是个傻瓜,每天生活在虚假的幻想当中,却还总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可直到现在,我才无比羡慕他的生活,为了自己的英雄梦能够与恶龙殊死搏斗,不管被打的多惨都还是接着走在路上,即便生活狼狈,内心却强大无比。

  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堂吉诃德,做自己世界的不老骑士。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这样傻傻地用力多久,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自由多久,或许有一天我终究会被这世界将棱角磨平,坠入条条框框,不再有白日梦般的幻想。但至少在那之前,我愿做个拼命三郎,与这世界殊死抵抗。


看了“关于青春而励志的散文”的人还看了:

1.好看的青春励志散文

2.青春梦励志行经典散文

3.励志青春散文精选

4.青春励志散文精选

5.青春校园励志散文精选

1858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