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励志散文3篇
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日志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16励志散文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16励志散文:冯仑: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
原来我一直以为,活到一定年纪,就会变成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但没有温度的人。因为凡是有高度、深度、广度的人,温度一般都比较低,遇事比较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沉得住气,不轻易发表意见。
现在我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会的日益开放,高度没上去,大家反而越来越喜欢低俗。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台湾歌手郑智化说的,他总是从底下看人生,看到的人生更精彩。一般人往高处看,看到脸,往下看,看到了腰,再往下,看到了脚后跟。郑智化看到了大家没有正视的东西。我50岁以后看到的东西,比20多岁时想象的更让人开心,因为这个世界更加真实了。
而且,事儿也越来越小。原以为我们可以管大事——家国情怀,现在看不能,为什么?社会各有分工,艺术家管艺术家的事,官员管官员的事,在商言商,我自己要守本分,看管好属于自己这摊儿的小事。
另外,时代似乎变得更浅显了。所谓深刻,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痛苦像腌咸菜一样腌着,最后拎着两根黄瓜出来,这叫深刻。凡是痛苦的、沉淀而又不能流动、不能瞬间用感觉器官化解的东西,就是深刻的。像陕西、山西、河南的很多作家都是深刻的,为什么呢?
你看路遥当年写作,桌上这儿搁一碗白水,那儿搁一个馒头,最后写出《人生》,很深刻。但是深圳、香港的作品为什么不深刻呢?因为再多的痛苦,晚上去酒吧、夜总会一泡就没了,深刻不了。
现在的小时代,跟我原来想象中的情况正好相反。第一变低了,第二变小了,第三变浅薄了。
小时代和大时代的青年,最大的不同是词汇不一样。
贾平凹有篇散文,讲两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陕西人,蹲在茅坑里大谈伊拉克问题,国际大事谈了一圈,最后才发现没带手纸。上厕所带手纸这么大的事都忘了,还在关心国际局势。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陕西人大体属于这种大时代的人,他们的情怀都是五千年的。
“80后”和“90后”一般都是说自己,最多说说同事,说说北上广就算是谈大事了,另外就是研究房贷、谈对象、上班这些事儿,再一个就是琢磨玩、旅行、买什么。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管自己的事还是管闲事。大时代的人就是管闲事,“80后”“9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开始管自己的事。在这个社会,我觉得如果连自己的事都管不好,别人的事肯定也是管不好的。
另外,信息的获取量也有很大差异。大时代的人基本用眼睛阅读,最多用点耳朵。现在大家感知信息几乎是“五感”调动,信息量非常大。这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就是所谓的素质在提高,适应性也在提高;第二个就是创造性在增强。到现在为止,获取知识的成本是越来越低。原来获取知识的成本高到一个村里得供一个老爷爷,这个老爷爷一死,这个村里的人就都可能成文盲了。现在知识的成本低到鼠标一点,什么都有。但是创造的成本却越来越高,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创造和创新的压力会比以前大。
再者就是个人的权利意识在增强。做房地产客户服务,你会发现,70岁左右的客户是“大叙事”,遇到分歧或问题,从来不知道找律师,你给他花钱请律师他都不相信。40岁左右的业主就要好沟通很多,再年轻的,30岁以下的客户,连见面谈都不用,直接找律师打官司就行了。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这一代人变得具体了,了解自己了,知道疼自己了。
“80后”“90后”是中国未来20年的希望——这是废话,我干爹以前老讽刺我,说我总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但是我不能不这么说,我得罪不起后来人。
但这的确是真心的肯定,看得见未来的人才有未来,为未来欢呼的人才能创造未来,站在未来看今天的人才有快乐。
2016励志散文:不潦草地决定,也不轻易地妥协
在我的初中时代,有过一段灰暗的时光。
那时的我,因为跳级跟不上初中的课程,多门功课亮起了红灯。本来因为会画画,老师选我当了宣传委员,也因为成绩太差而被撤职,不仅如此,还多次被任课老师请家长——虽然这些事情现在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可对于当时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我来说,都是超级丢人和伤自尊心的“大事”。
清晰地记得,生物老师和地理老师先后找我谈话,告诉我,你的分数简直低得不可思议,全年级比你分数更低的人屈指可数;数学老师在我作业本上的证明题后面写着大大的四个字“逻辑混乱!”;英语成绩从来都在及格边缘徘徊……那几年的我最讨厌家庭聚会,因为饭桌上的话题永远都是我的学习。家里的亲戚都觉得我的父母不应该仅仅为了想要我念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就匆忙决定要我跳级,大人们都觉得这孩子考大学没戏了可怎么办。那时候的我,还完全没有长大,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觉得自己好笨,为什么别人能考一百分的卷子,自己却连一半的分数都拿不到?
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课上的东西也完全没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自己在一边瞎写写、瞎画画。还记得那时候的班主任李老师,常常用每个班主任都运用娴熟的“瞬间移动超能力”,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身后,从我手里没收掉那些被我画满涂鸦的纸和本。很多年后,我在北京大兴区的一个邮局里,寄给他一张画着他Q版头像的明信片。我感激他,感激他从没有阻止过身为“差生”的我喜欢画画。那些班级里的“差生”被老师揶揄和讽刺的桥段,从来没有在我的身上出现过。
那位戴着黑框高度近视眼镜,因为和教室里挂着的“名人名言”上的“__”很像,而被同学们戏称为“方老师” 的他,总是淡定地对我说道:“这些事,你拿到家里去做就好了。” 那时的我,唯一能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作文分数。在我的初中毕业册里,好几位同学留言说,祝你长大以后,成为一位作家。他们不知道,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画画。
到了高中,虽然经过了几年时间的适应,我的成绩比初中好了许多,但在那个高手云集的重点中学里,我也只是位于一个中等偏下的位置。以湖南省可怜的高考招生比例来算,当时的我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直到遇上了立体几何。命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许是小时候就画石膏的缘故,我的立体几何学得出奇的顺利,也因此,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从此数学成绩一飞冲天,高二的一次考试,竟然考了满分。当时理科班的同学遇到我,惊讶地对我说:“这么难的卷子,你竟然可以考满分,你还是人吗?” 这一切,都是初中那个“逻辑混乱”的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那一年的家长会,班主任要我在会上给同学们分享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经验。不知不觉地,数学成绩也带动了别的科目,我的各科成绩慢慢都好了起来,竟然也成了班里排名靠前的“好学生”。高考临近,因为怕学专业而耽误文化课,家里人本来也不希望我走艺术这条路,高一的暑假之后,我离开了画室,正式踏上了“文化生”的道路。
2005 年的夏天,我挤过了湖南省“高考”的独木桥,考到了北京,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写作在带给我自信,我选择了编辑出版专业。那一年,我第一次离开家住集体宿舍,那一年,也恰好是新浪博客在校园中流行起来的一年。
还记得当年刚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有位高中闺蜜说:“这年头不写个博客什么的,别人都觉得你‘不入流’。”那段时间,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同学,都纷纷加入了“博主”的行列,“写日志” 成了那时候大学生里非常流行的一件事。
从那时开始,我告别了小时候记日记的习惯,从此不再用笔在纸本上写日记,而是逐渐养成了用键盘记录生活的习惯。时至今日,8个年头过去了,刚开博客那会儿加的好友们,几乎都已停止了博客的更新,而我的写作阵地,也由原来的新浪博客,慢慢拓展到了人人网、网易之类的其它社交网站上。去年的时候,因为一篇在微博等各大网站广泛传播的文章,竟然有好几家出版公司的编辑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出书。作为一个学编辑出身的家伙,我从没想过,自己有天也会被编辑找上门来。写作,本来只是我一个小小的爱好而已,从未想过要因此而得到什么。而现在,我竟然也成为了一个有固定读者的写作者,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任何一件事,只要坚持十年,一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坚持用写作记录生活,也因为保持思考的状态,我在念大学的那几年,成长得很快。大三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自己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的决定:跨系别、跨专业考研。因为我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仍怀揣着一颗热爱绘画的心。记得当时我去艺术设计学院找一个教素描的老师蹭课,当我告诉他我准备考中央美术学院,想来听听课、练练手的时候,他很鄙夷地哼哼笑了几声:“你们文化生,别以为画画这条路很好走,不是那么容易的… …”
可是现在,我不仅早已从央美毕业,而且还顺利地成为了一名视觉设计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用电脑画画。所以,你看,当你被他人嘲笑的时候,你不会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2011 年,我的文章《行走世间,全是妖怪》在人人网上被三十多万人阅读,好几万人分享,并且被很多其它网站转载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观点能被那么多同龄人认可,自己的文章能被那么多人转发和分享。我非常开心,我幻想着,会不会有一天,自己能出一本写给同龄人的书。
现在,我的那些文字真的集结成了一本书,书里还有我自己画的插图。这本书里所包含的,是我从大学到现在成长的点滴,有我自己和朋友的故事,也有陌生人的悲欢。这八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现在的我已经远离了美好的校园,走入了社会,但是我依然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因为我每天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有用的“新技能”。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八年前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时的专业,会成为我现在的业余爱好,而原来的爱好,会变成我后来的专业。感谢绘画和写作,让我能用这么多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感谢父母的培养,感谢在人生道路上,曾经拉过我一把的老师,感谢我的读者,感谢我的责编,感谢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
前不久我换了一份工作,一名面试官在看完我的简历和作品之后对我说:“我知道了,你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你看,从儿时的“学渣”,到如今别人眼里的“学霸”,也就这么回事。我所做的,不过是在每一次选择中,都选择了自己内心最想走的那条路。而这些抉择带给我的,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厚得多。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人不可能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相信他。
所以,也请你们,我的读者,永远别忘记梦想,永远别潦草地决定对现实妥协。永远别因为当时的一点点阻碍,就放弃追逐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有一天,你爱的人,你爱做的事,全都会围绕在你身边。
只要你想,只要你做。
只要你做,只要你坚持。
只要你相信,你配得上这世界上,一切的美好。
2016励志散文:再过几年,你会过怎样的生活
据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闺蜜的公司有位很励志的惠子姐姐,我最近刚听来的故事。
2000年,惠子还是个才毕业没多久的油画系师范生,因为不想做老师,所以去了深圳打拼。她做过销售,买过房子,在打印店打过工… …后来听朋友爸爸说,北京的机会比较多,于是毅然只身北上。
2007年的时候,她在北京买了自己的第一套小房子。而时隔15年的现在,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大房子,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设计公司。
我问她,你这么努力,动力是什么?是因为家庭有压力,还是自己天生就这样?
再过几年,你会过怎样的生活
她说,其实自己算是个在蜜罐里长大的小孩。从大学开始,她就一直马不停蹄地实习、工作、进修、找各种各样的兼职,从来没停过,完全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
每过两到三年,她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再过几年,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另一位朋友拉面姐——因为我们是和朋友一起吃拉面的时候认识的。
我们认识的时候,她早就已经毕业了,但一直没有找正式的工作。她在学校附近的小区租了一个小房子,平常就跟着老同学做做项目,或者给出版社画插画。我去过她住的地方,那里有电脑,有手绘板,有扫描仪,还有各种各样好玩的小东西。
我一直以为那只是她暂时的状态,因为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追求“稳定”的生活,毕业不找工作?别开玩笑了。
认识她好几年之后,某天突然想起她来,我和当初介绍我们认识的朋友提起她的情况,朋友说,她还不是那样,自己在家接活干咯。
我很惊讶地问,她为什么不找工作呀?
不喜欢呗,她以前也上过班,但是坐几天班就受不了了,所以就自己在家接活儿干咯。
现在算算,我已经认识她也五年有余了,这五年里,她一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北京那个大大的城市过着她自由自在的小日子,没有人觉得她过得不快乐。
我认识不少这样的人,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选择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过这一生。
为了开花店而从电视台辞职的朋友,为了玩电竞离开银行自己开网店的朋友,为了完成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离开教师岗位的朋友,为了去做会计从零开始学习的朋友… …
我曾经问一位为了自己创业而辞掉高薪工作的人,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告诉我,因为他发现,那些所谓很牛的名校或是高学历的头衔、那些别人因为你有份牛逼的工作而羡慕的目光、还有父母向他人炫耀自己时眼睛里自豪的神情,都比不过自己完成一件真正热爱的事情之后,所获得的快感更能让他感到幸福。
据说人生怎么样都免不了有遗憾,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放弃。
但如果,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向着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前进了一小步呢?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我20多年有限的人生中,完成了许多自己想要实现的小梦想,还能结识这么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优秀的朋友们。
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你勇敢尝试,只要你不愿放弃,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与其一辈子对自己的现状诸多不满,不如就在还在输得起的年纪,任性一回。
即使不能万事如意,至少还可以在追梦的道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以这样的姿态,去迎接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2016励志散文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2016励志散文3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