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_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励志文章
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我们为什么又要上大学?读了下面的文章你估计就懂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篇一
“姐姐,啥是大学?”在等车时旁边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妹妹问着姐姐。
“一些大朋友在一所比较大的学校坐在一间比较大的教室拿着大书学习。”姐姐笑着说。
“噢,那妈妈为什么总是说要考个好大学?”
“因为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呀。”
我想和一个孩子描述大学,真的是一件不容易,这样的回答很妥帖,但又想想似乎有些不妥,因为这无法激起一个孩子对大学的向往。在我看来上大学最直接的目标是为了好好的生活,而不单单是找一个好工作,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好好的生活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够努力充满奋斗精神的生活,不会自暴自弃,不会玩世不恭。而后者,似乎是一种功力的目的,虽然没什么不好,但从小被这样教育的孩子是不是累了些呢?
上大学两年以来,我也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是小县城的孩子,上大学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有很大的意义:
-1-
大学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不再像原来一样局限,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相信生活有多种可能性。
逐渐长大了,到了高考的阶段,由于对各种职业的不理解,和看不到某种行业的未来,所以高考时又报了一个师范类的行业,我以为这就是我追逐的梦想,我以为这是最稳定的行业。一直就是在父母的臂膀下生活,高考选志愿是第一次自己做的重大决定。记得当时也和家人人发生矛盾。之前都是家里人选好路,选好学校,选好任何东西。那时真的希望有一个过来人告诉我什么样的的路是确定的,可是所有人都在躲避,他们说:“人生的路是自己的。”当真正到了让自己决定时的感觉是无所适从。
上大学后,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城市,我看到了多种行业,看到了多元的因素。知道生活绝不是一种方式,工作也绝不只有一种可能。当面对一种观点时,也会有不同的想法。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感情但也有理智,不再会无理取闹,学会更客观的看待一件事情。以前总是别人说这样做对或者那样做对,总是人家说人家说,而那时的自己也是总在寻找一个似乎很权威的人,去听信。大学以后自己也会去独立思考的更多,别人说的首先就会先选择的听,选择的去做,并增添很多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错就是错,说对就是对,面对一件事我做的更多的就是自己去权衡利弊,也不再那么害怕失败。
-2-
大学这个年龄段,真的是最幸福的年龄段了,这个年龄我们可以输,可以错,更可以见到更宽的天更广的地。
在我们的小县城,老一辈子的人,有好多一辈子只在县城,从未出过什么远门,一辈子只看见这一方天地,这一片水土。就是有亲戚朋友去个北京、上海玩了,也会引起小范围的轰动。
大学,可以第一次去另一个远方,当时自己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了一片陌生的土地。也因此呼吸到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霾”,这是一种新鲜感。
逐渐到了求学地时间长了,也会和同学一起去想去的地方去穷游,看到的地方多了,路走多了,看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自然就学会宽容和包容的生活态度。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世界观不同的做法,能包容更多的差异。
-3-
大学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认识自己的内心是最难的事情,常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有我们才会出现迷茫和犹豫不定。
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和不再那么以成绩定是非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足够使你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
舍友里也有一位来自县城的姑娘,她说从小从未学过一项艺术,大学空余的时间也使她确定自己的爱好就是吉他,于是加入了吉他社团,现在也能完整弹下几首歌了,努力就可以看到成果,也使很多人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希望。
在我看来,用形成的世界观去发现自己想要的并为之努力,这是一生幸福的秘诀。
如果让我回答那个小女孩,我会说:“大学是一个很美的校园,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是为了培养更好的生活态度而上大学。”
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篇二
大学!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梦想。可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也许不是我们都曾想过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个问题改成“我们想从大学生活中得到什么?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人,其看法可能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并整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同时也采访到一些专家、在校大学生、90后高三考生等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从他们的看法中让刚刚步入高三的你,理清“为什么上大学”的原因。
调查:三个时代的梦想
“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常常让人感到迷惑。不同年代的人由于环境、时代等因素,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各异。在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三个不同年代人的看法:即1977年恢复高考、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和现在的90后高三考生。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背景还原: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故事追溯:现任职于江苏某事业单位的夏雪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处于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大学,想学习、爱学习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主流思想。大家都不想错过参加高考、争取在大学里面继续学习的机会,决定放手一搏。当时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大学,虽然对大学的概念很模糊,但大家都认为走进大学,意味着一种身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最终,她如愿以偿,走进了大学。她谈到,要是当时没有参加高考或者没考上大学,不知现在的自己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现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个领域的精英。
链接: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如今,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官,他们或主政一方,或执掌部院,开始擘画国家的发展,引领民族的航向;从商,他们或投资设厂,或兴业兴产,推动着大中华的经济腾飞;为学,他们或着书立传,或开课授徒,传乘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如政界名人李克强、__、刘源等;经济届名人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学界名人雷颐、贺卫方、易中天等;文艺界名人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
1996年高等教育并轨招生时代:为了金饭碗的工作
背景还原: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故事追溯:来自宁夏某中学的老师林海泉就赶上了这次改革。不包分配了,学费涨了,招生并轨了。
他说,由于自己是住校生,家在农村,一般一个月回一次家。而每天几乎就只做两件事:做题和看书。当时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也是铆足了劲儿想挤进大学。因为那时周围的同学都知道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考试那天,林海泉发挥很正常,只是他自己隐约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路口。
原想着上了大学就拿到了铁饭碗,可是进去后就遇到了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等到毕业时,他说虽然是自主择业,但是工作并不难找。最后,林海泉比较顺利地进入了高校。
最后,他表示,那个时候对上大学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直接强烈,就是为了找个金饭碗的工作。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改革,但他仍然感谢当初的选择。
背景还原:90年代的人,被称为“90后”。
有个性,有胆识,这是对他们的褒扬之词,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标签。有人说他们是非主流的一代,颓废、叛逆、自以为是也成为了他们的特点。那么,他们对高考、对大学究竟是如何看的呢?
故事追溯:记者前往成都市某所高三班级进行采访,仅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求知,锻炼综合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和深造做准备。大部分同学表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但是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觉得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不读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又明显处于劣势。理想和现实让他们觉得很无奈。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父辈们的年代,上大学意味着骄傲和成功,动机也很简单。可是在今天,上大学仅仅意味着不被淘汰。随着逐年增高的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扩招,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是发生在每个人心中的战争是愈演愈烈。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链接: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今年的高考录取平均率比去年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通过以下数据看出,三年间高考录取平均率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更容易迈进大学的门槛。
2009年——2011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情况年份报名、招生等情况高考平均录取率2009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比2008年减少3.8%。同时,计划招生数629万,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比2008年增长4%。在1020万名报考者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750万名,占73.5%。平均录取率预计接近62%,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2010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09年减少约65万名。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比2009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平均录取率近701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由于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
透视:大学,岂是一纸文凭了事
通过上述采访调查,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对“为什么上大学”这一观点的演变。那么社会名人、教育学者、专家又是如何看待“上大学的目的”,他们的观点透视,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大学,远不止学习知识,而是培养能力熊丙奇熊丙奇简介:着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对于考生来说,上大学的目的会各有不同,或许是探索知识,充实自己,或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钱,抑或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我的观点,大学,不仅是求知和求职,而是在求知中努力培养能力和素质。只有具备了强的能力、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大学的目标不能仅仅为了就业找个好工作,更应该获得职业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
经常有人问我,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是不是文科专业,是不是教育学。
我的回答,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学的是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纯工科。事实上,连我的高中同学,对于我现在成为10多家报纸的专栏作者,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高中期间,最差的就是语文,而语文最差的是作文。
其实,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大学读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大学,应该要把专业作为培养各种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才能帮助每个人取得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六大基本能力很重要——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心理能力。这些能力,有很多是在课堂上就可以逐渐培养的,比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或许你不喜欢某门课、某个老师,可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如果能把这么不喜欢的课都能学好,是不是培养起了学习能力?要知道,未来的工作中,不是你喜欢做的工作你才去做,不喜欢就不做。
从知识和技能角度分析,即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你走上社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可能过时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更新周期是三到五年,甚至更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不过时的,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帮你很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你的大学,为了什么而学梁挺福梁挺福简介:现为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副院长,撰写的文章多次被相关教育网站和杂志等媒体刊录或精录。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读了十几年的书,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是到了高中阶段后才开始有了大学的概念,但除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和中科大(我所在的中学设立对考上这5所院校的学生给予1万元的奖学金)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大学,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志向问题,而完全是信息封闭之下的模糊状态。
我本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高考的,当时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回头看来的确是开始形成了,但所形成的只是一个初始状态,是在书本上形成的,并非是由生活体验而来。那个时候对社会没有认识,对人生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就读大学的理解大概也没有超出安身立命这个范围:为了吃饭,好就业。
这点当然无可厚非。大家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有些人觉得这样就能拿到就业的金饭碗,将来的生活一定衣食无忧。而我认为,如果大学教育只能带来物质上的财富,那还是失败了。让这些孩子能继续接受精英教育,享受良好的校园氛围,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得到更多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宽阔的人生大路上从容地领跑,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以,大学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技能培训车间,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制造工厂。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场所。如果一个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意会和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大学学费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但是智慧的启迪则要难得多,这需要一个好的场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学来挖掘,通过各种东西来启迪。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让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上大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知识改变命运是真实的,但这还需要看你能不能在知识中领悟智慧,在智慧中找到机会,在机会到来时抓住自己的人生。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不变成“学历改变命运”,就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走“大学路”,也走出了人生路肖娟群肖娟群简介:现任职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近几年在全国各大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考试政策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文章,参与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一书的撰写》。
“我为什么上大学?”
这个问题放在十年前,我想我也是茫然的。头脑里能闪现出来的理由,应该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朋友一样:“为了实现父母的殷切期望、为了摆脱严峻的就业压力找份好工作、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为了学好英语出国留学……”
十年后,回头来看,这些理由有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些是现实所致,有些则显得空洞飘渺。大学,其实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最黄金、最美好的时光。之于我而言,大学的意义更是深远,在迈入大学之门以前,我从未曾想过大学将伴我一生。
2001年,带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大学的校园环境、学习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视野机遇,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这让我为之振奋。在大学里,专业性的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有了新生的感觉。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既非管理、也非中文,但自己一直对文学写作和管理工作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一进学校就开始发表文章,进入社团参与学生工作。在研究生时期,当同班大部分同学只发表了一篇文章应付毕业时,我已经连续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还参与了多个国家、教育部课题的研究和多部高考类研究书籍的撰写。
广阔的视野和各种际遇,为我的大学生活增色不少。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第二课堂。从学习委员到宣传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每一次的实践经历,让我成长、成熟起来。最终,大学给我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毕业时,我顺利留校。而今,我从事的正是自己当初喜欢的管理和文字工作,工作的地点却是自己未曾想过的如此美丽的象牙塔。
回想大学本科、研究生这七年的种种经历,一路走过来,我并不是沿着一个确定的轨迹行进的,当时的状态就是希望在不断的尝试中锻炼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就业反倒成了这些尝试的“附加值”。
“我为什么上大学?”
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我的回答是:“我们上大学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也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拥有一份高薪水,而是收获一种经历、收获一种奋斗价值观、收获一种人生。”
我走我的“大学路”,也走出了我的人生路。
感悟:美好大学中的别样生活
专家们的观点透视,想必让你对“为什么上大学”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正身处象牙塔的大学学子们,又会用怎样的切身感悟带给你不一样的故事呢?
大学,用最美丽的姿态走下去
讲述人:梁熠,厦门大学大三学生记得一个女孩曾怯怯地问过我,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她成绩不是很好,家长一味地逼着她学习,动辄用考不上大学你就没出息来斥责她。遇到我时,她眼里既有羡慕,又有几分倔强和不甘。那时的我还刚刚踏入大学的门槛,自身尚且迷茫,而如今的我,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答案。
高三的我,大体和她一样,大学只是家长口中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名词。怀着种种情绪,我终究是挺过了高三,走进了厦门大学。
那时刚刚开学,还没褪去高三拘谨气质的我,在校园的众多社团纳新面前徘徊不定。值得庆幸的是,我没做那个没勇气的逃兵。报名表、面试、试用,每一个阶段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报名表要如何填才能出彩,怎样才能冷静地通过花样百出的面试。实际上,如果说大一是个学习如何做事的过程,大二,更多地偏向于如何做人。担任了某部长职务的我,面试、培训、考核大一新生的时候,收获依然丰富。怎样通过简单的试题和面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怎样收纳人心增强部员之间的凝聚力?这些问题,如果埋首书堆,如高三一般,是几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的。这是大学给我的独特财富,也是我将受用终生的记忆。
或许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在学生社团任职的经历,而对于我来说,大学给我的人生涂抹下最特别的一笔,就是我在绿野协会的特殊经验。这个以快乐环保为宗旨的协会,却给了我除环保之外更多的东西。
我从没想过,可以在大学收获如同一家人那样亲密的感情;我也没有想过,在大学,可以如此地亲近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宁静和温暖,抛开浮躁;我更没有想过,在大学,居然可以这么“疯狂”:野外露营、夜行,围着篝火,分享自己的童年,彻夜不眠地夜聊,看夜空里最闪亮的那些星星……这些经历,这些体验,独一无二,因为它,我的大学,没有变成第二个高三,没有变成终日忙碌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忙”人。我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为什么要上大学,就是为了这些不可再复制的经历,就是为了这些错过就不再的体验。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亲爱的,你可以不上大学,但你会错过太多东西。所以,为什么不上大学呢?大学给予你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袤平台,而最终关键亦都在你自己的选择。这里,是一个在你手中的世界,梦想可以实现,人生可以华丽蜕变,传奇抑或平庸,在你一念之间。就算时光倒流人生重来无数遍,我依然,要上大学,收获这枚人生里最青春最饱满的果实,然后,用最美好的姿态,走下去。
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篇三
一、你自己
大学四年,和一帮与我们差不多优秀的、比我们更优秀的或是不如我们优秀的人在一起,使我们加深了对自己的真正了解。我们会了解到,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牛逼,因为有人比自己更牛逼,虽然我们曾经认为自己很牛逼。当然我们也可能了解到自己并不是那么无能,因为有人比自己更无能。
由于大学环境的宽松,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象中学生那样只知道学习。我们了解了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了解了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逐渐接近真实。我们不再狂妄自大,也不再妄自菲薄。这就是成熟。
二、同学
我们的大学同学及朋友,将是我们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同学对我们的重要性,仅次于我们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有可能获得来自同学的友情、帮助与安慰。很多大公司的崛起,都是一帮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很多人的一生的成功,都是因为一个志趣相同的优秀同学。甚至我们可能还会收获爱情,收获你的另一半,而爱情,是人生中与事业同等的两件大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谕。即使我们大学时没收获爱情,大学也很重要。哪个青年人找对象会不考虑对方的学历呢?
三、独立思考能力
大学环境比较宽松,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性。这种锻炼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早晚要独立生活。当然一开始我们可能不适应,会无所事事、浪费光阴,但这是提高独立能力的必经之路和代价,我们由此认识到了光阴的可贵。
我们有了思考自己、思考社会的时间,我们可以对各种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不懂,我们会上网、会去图书馆去了解相关知识。我们不再人云亦云,我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们会自己去判断对与错。
我们不再迷信权威,我们知道了很多专家、教授不过是徒有其名,他们的言论其实不比我们高明,甚至是胡说八道、无耻谰言、屁话连篇。我们知道了很多官员的话是假大虚空,他们道貌岸然的后面,是对财色与权势的追逐。我们明白了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你更加理性了。我们一般不会去违法犯罪,大部分暴力罪犯都是低学历的、没上过大学的人,这些人犯罪都缺乏技术含量。你即使犯罪,那也应该是高智商犯罪。
四、修养
你见过暴发户吗?很多暴发户虽然挣了很多钱,可以他们身上却散发着庸俗、铜臭与粗鲁。这正是因为他们没上过大学,即使一身名牌、百般妆扮,也不能掩盖本身人文素养的缺失。
大学四年,我们一直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看音乐会,看画展,参加社团,读各种书籍,你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都在不断地加深。在人文素养方面,你要大大超过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
如果你有了钱,你可能会选择艺术享受比如听音乐会、看话剧甚至是艺术收藏,这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缺乏人文修养的人可能会去大吃大喝、购买奢侈品,甚至是黄、赌、毒, 这是低层次的感官享受。你可能不如暴发户有钱,但你的人生质量是另一个层次。
我并没有看不起有钱人的意思,实际上,很多暴发户后悔没有好好读过书,很多富翁都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甚至是羡慕。他们经常通过附庸风雅来显示自己是有品味的,甚至要想尽办法给自己搞个大学文凭。我们在艳羡暴发户们腰缠万贯的同时,殊不知他们也在艳羡你的知识与品味。
五、知识
虽然我们可能经常逃课,虽然你可能多次挂科,虽然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你对你的专业,总会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了解的要多。如果你很认真,那么你收获颇丰,虽然你可能没有感觉到。理工科的学生,更是学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曾经羡慕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成了小老板,但他们也只能做个小老板,而你可能会成为大老板,但你需要耐心。现在,挣大钱越来越需要知识。
中国第一代富人发迹于八十年代初,代表是农民企业家,靠机遇和胆子,别人不敢离开集体单干,不敢做生意,他敢,于是他成功了。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懂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已经面临困境甚至已消失。
第二代企业家,靠政策,靠关系。而新的第三代企业家,靠知识,靠脑子,很多人都是高学历并有丰富的海外工作和留学经验。没有知识,可以做小生意,做不成大生意。经济社会的高端产业是金融与投资业,没有知识的人,是做不来的。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在低端产业徘徊。
六、学历、文凭
我当然相信,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但在初次就业的时候,我们的学历决定了自己大致能从事哪个范围内和层次内的工作。
学历不同,初次就业的工作层次、工资层次是不同的,当然层次之间有交叉。每年的工资调查也都说明,学历高的人,平均工资高于学历低的人。
大学起码给了你一张文凭,有了这张文凭,你才有资格到那些大公司和政府机关应聘。如果没上过大学,农村的孩子多数要回家种地或成为民工;城里的孩子会让父母为你的未来伤透脑筋。关于做生意、当老板,不要因为没有上过学的人做老板而眼红。因为你即使上了大学,照样可以选择做生意、当老板。
七、人际交往能力
在大学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我们自己来处理。学校虽然比社会单纯,但已经是相当复杂。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贫富关系,做干部还有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是需要动脑筋的,也是需要能力的。
我们在学校处理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会对你走上社会带来帮助。
八、见识
通过上大学,我们增长了很多见识,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调的同学。
农村来的学生,见识了大城市的现代化,见识了花花世界的丰富多样。城里学生通过农村的孩子,也了解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们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一些优秀的老师,我们从他们身上会学到很多。这使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未来之路也开阔了。
九、孩子
孩子看起来离你很远,其实不远,我们毕业后也许不用四年,我们的孩子就出世了。我们上不上大学,会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文化水平将影响你的教育水平,同时对你我们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不能说没有文化的父母就培养不出好孩子,但是有文化的父母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和更大的帮助。起码在孩子中小学作业题不会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得上忙。
总体来看,有文化的父母的孩子比没有文化的父母的孩子生活得更好,当然不排除个例。
十、美好的回忆
相信我,离开学校不久,我们就会无比地怀念你的大学时光,还有那些哥们儿、姐们儿。我们会发现,曾经无聊的大学生活回忆起来是那样的美好!我们会后悔,我们没有好好地利用我们的大学年代。最后要提醒的是:你只有上了大学,才有资格思考“上大学有什么用”。确实是你上了大学,而不是大学上了你。
我知道当前的大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很多的弊病和黑暗面。但上大学仍然很有用。如果上帝让你回到四年前,再让你选择一次上不上大学,我相信你会不加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嘛!”当前对大学用处的怀疑很大原因是就业的困难。但我们要明白:我们上了大学,我们找工作困难;我们不上大学,找工作更困难。除非我们打算回老家种地。上了大学找工作困难,是因为我们对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值。而没上大学的人,只能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况且,就业不是大学的唯一目的,大学首要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和基本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人才或是螺丝钉。关于工资。现在,工资的多少似乎成了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是片面的。工资当然很重要,但工作的内容、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个人志趣同样重要。有人提到说有的人进了某单位,天天什么事都没有,喝茶看报纸,工资却很高。我要说,这样的空虚无聊的工作,工资高我也不做。
因为做这样的工作,是在浪费青春,亵渎生命。我们的一生在空虚无聊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工作,不管多少年,都不能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充实与提高的作用,不要也罢。
找工作,最好的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即使工资不太高。因为我们喜欢它,做起来就高兴,就有劲,就能把这件工作做精做好,当我们能极为精通一件工作时,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我们的工资也就涨了。 一个工作,虽然工资高,但我们讨厌它,那我们就做不好它,你就永远无法在这个行业中出头。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为很多人的工作都是自己不喜欢的。
不要在初次就业时就与别人比一时之高低、争一时之短长,过个几年再看看吧,当初找工作最困难的人,也许已经成了最有成就的人。那些一开始找了所谓好工作的,也许还在原地踏步。
当前社会有很多不公平之处,确实,在找工作当中,关系、金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 也应该看到,也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同学。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或许会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太讲究关系,门道和一个能干的爹,我不排斥这句话的一定道理,但是我相信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将会是讲究人人平等和公平机遇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只会向前而不会向后倒退,社会只会越来越变得公正和平等,社会也只会越来越相信真才实学的人才,越来越依托那些靠自己拼搏而不是托关系走后门的人才,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廉洁和开明。而我们的人生也只会在经历文化和知识的洗礼才会变得更加强大,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学习到的文化,思维方式,素质和教养却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看了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文章还看了:
2.大学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