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个人礼仪 > 基本素养 > 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时间: 菊珍955 分享

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大众化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终身学习的习惯、较强的责任心、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上。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一个思想境界较低、道德素质较差的老师是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大学生的。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终身学习的习惯

  大众化阶段,入学人数增多,办学规模扩大,但“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坏”,而应是“多而不同”,即多样化。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够满足复杂多样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与个人需求,并形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流动机制。教师要与时代同发展,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一切可能要运用的领域学习。积极汲取本专业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一桶水”去“对付”学生显然不够了,而是要求教师必须是“自来水”。

  三、较强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往往出现生师比增高、课堂规模增大的情况。这使得教师工作强度加大,教学时间延长,入学人数的增加,还意味着入学“门槛”的降低,以及入学者目标志向和水平的差别增大。强烈的责任心会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产生积极的影响。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在教育信息选择过程中会尽自己所能地充分选择信息,并注意充分地使主干信息、参考信息和辅助信息相互协调。作为一名责任心强的教师,首先应心中装着学生,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传授知识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问题突出讲、难点问题分散讲、疑点问题对比讲、惑点问题反复讲。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成为有用之才。

  四、创新的思维能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理,没有创新的高校也是没有希望的高校。高校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创新。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二是与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关。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五、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国际化,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论及外语和电脑的实际水平,就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师来说,实在是不容乐观。据某综合性大学的一项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该校教师的电脑拥有率已经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可是使用率相差甚远,运用水平也相当令人担忧。外语的情况与电脑相比只能说更不容乐观,许多高校教师(专业外语教师除外),不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资料,至于读写听说方面的能力更大打折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便是电脑和外语水平及其使用能力。对外语和电脑的要求,理应成为高校教师素质标准的重要条件和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这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大众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素质,还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中心,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展开。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

  一、课程设计、评价、改进的能力

  具有达成院系培养目标的造诣(对应组织目标有明确的相关课程的定位、职责)。

  课程设计与管理造诣(具有每门课程的详细大纲、计划、策略)。

  课程的自我评价与改进的办法(对课程目标的到达度测量,学生问卷调查的使用方法,努力改进的记录和验证效果等)。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修的能力

  引导学修动机,运用情景法教学的办法(有意识地将观察学生课程等行为信息、教学体验与教育实践感悟和教育理论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的造诣(制作能够灵活运用声音、动画、视图化的教材,将理解困难的理论或知识点模拟化、体验化)。

  提高学修热情的造诣(融入基础学力的个人指导,课堂学和课外学相结合,灵活利用各种手段把握学生成绩)。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理解造诣(教材的网页化,电子课件与交流,远程课程,个人学修指导)。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创造力、自我实现能力的办法(问题因果逻辑的推论训练,项目式教学,工作坊)。

  学修成果的发表和讲评的能力(校内外的学生以及教员,专家的讲评会,意见、感想等的Web 刊登,学修历程系统利用)。

  四、课外的学修指导能力

  提高理解度的指导办法(办公时间外指导,导入教育教学指导,电子网页运用与学习)。

  辅导的实施(履修、学修、毕业去向的咨询、建言,人生设计、职业观等的个别咨询与建议)。

228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