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族婚礼礼仪
颇族婚礼礼仪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颇族婚礼礼仪,供大家参考!
颇族婚礼礼仪
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儿媳,但与此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族所说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这种单方姑表婚形成了景颇族“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即舅家永远是“丈人种”,而姑家则永远是“姑爷种”。另外,景颇族还严格遵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只要不违反上述同姓不婚、姨表不婚和“血不倒流”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社交是很自由的,但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
在景颇山区,寨与寨之间显眼的山坡上,盖有较大的茅屋,即“公房”,是专供男女青年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在公房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说笑边对唱,以歌唱的形式来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可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和真挚感情。钟情者常常互赠筒帕和烟盒等作为定情信物。另外,他们还常以实物来互通信息,作为交流思想的情书。如小辣椒表示“自己非常思念对方,如吃多了辣椒一般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但如果是一块火炭,则表示“自己不同意,拒绝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等。类似的以物代言通信的物件很多很多,大部分以自然界的树木、花草等的谐音或者其本身的用途来表意。
敬酒迎新娘:不论是以各种形式娶来的新娘,到了男方村寨后都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在媒人家落脚,住上一夜。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姑娘身上带来的鬼魂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前,有媒人指定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敬完一次返回新郎家。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一切准备齐全,请新娘到新郎家。敬酒完毕,就为新娘梳妆打扮,之后由女方媒人执矛带路,两名伴娘相随新娘左右,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这时,新郎则带领一伙男女青年吹笛唱歌迎接新娘的到来。之后,这对新人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婚礼仪式场地,由男方媒人宣布婚礼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互敬烟酒,之后双方为在场的所有人敬烟、敬酒。
公巴莱,即过草桥:这是景颇族婚礼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从景颇族的先人宁贯杜娶龙王的女儿为妻,并用 “公巴草”驱除了龙女身上的腥味的传说而来。所谓的草桥是在新郎家的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八草”草丛。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要由新郎的弟弟或者侄子引领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旧时,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
“膳丁”和“看追”仪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酿制水酒,10天后新娘新郎带上酿好的酒到女方父母家举行“膳丁”仪式。同时带上两大包糯米团表示团结,20—40个熟鸡蛋表示洁白真诚,包好成双成包的春菜表示婚礼仪式已圆满结束,已成一家人。这些礼品都用芭蕉叶细 包扎,其扎法非常讲究,表示吉祥如意,相亲相爱,人丁兴旺。完了“膳丁”礼后,新娘在娘家短住几日。过后,新郎再送一此酒礼称为“看追”,所送礼品与“膳丁”大致相同。
颇族婚礼习俗
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