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鲜花礼仪 > 花语大全 > 含笑的花语和传说

含笑的花语和传说

时间: 洁娜995 分享

含笑的花语和传说

  在中国,含笑花是人们熟悉且喜爱的观赏型植物,今天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含笑的花语和传说,欢迎阅读。

  含笑花的花语:含蓄和矜持

  含笑属常绿灌木,高2-3米,树皮灰褐色,分枝繁密;芽、嫩枝,叶柄,花梗均密被黄褐色绒毛。叶革质,狭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着名的芳香花木,它绿叶素荣,树枝端雅。当盛花时,陈列室内,香味四溢,花叶兼美的观赏性植物。在中国,含笑花向来就是众人所熟悉喜爱的观花型植物。

  此花取名含笑,取其花状。《草花谱》曰:“花如兰,含笑花开常不满,若含笑然。”此道出了花名的由来。含笑花,含情脉脉。古人有诗云:含笑花“深情厚意知多少,尽在嫣然一笑中。”,含笑花既具有倾国佳人的美色,却又不骄矜。正如宋代许仲启诗云:“枝不用千金买,雨洗风吹却粟然。”含笑花的香味具有香蕉味,故称香蕉花。

  含笑花的简介

  花含芳香油,可供入药和熏茶。在历来的文人眼里,含笑是美丽、纯贞女子的象征。歌颂含笑的诗中最着名的有宋代李纲的《含笑花赋》:“默凝神而不语,独含笑十春空,其笑伊何,粟兮巧倩;洞户初启,曲栏乍见。惊邻女之窥墙,疑宠姬之教战,鄙妖姿之龋齿,谢啼妆之半面。

  态有余情,忽焉改观;国色无敌,秀色可餐。抱贞洁之雅致,舒婉要之欢颜。宁解颐而启齿,方堕饵而敬冠。苞温润以如玉,吐芬芳其若兰。俯者如羞,仰者如喜,晌日嫣然,临风莞尔。”,因此它的花语是含蓄和矜持。

  含笑花的传说

  木兰科,常绿灌木,小枝被棕色毛。初夏开花,色象牙黄,染红紫晕,开时常不满,如含笑状,有香蕉气味。产于我国南部。宋 陈善 《扪虱新话·论南中花卉》:“南中花木有北地所无者,茉莉花、含笑花、闍提花、鹰爪花之类……含笑有大小。小含笑有四时花,然惟夏中最盛。又有紫含笑,香尤酷烈。” 清 孙枝蔚 《思归》诗:“出门欲化杜鹃鸟,抵舍仍为含笑花。”《明珠缘》第三回:“含笑花堪画堪描,美人蕉可题可咏。” 苏曼殊 《绛纱记》:“亭午醒,则又见 五姑 严服临存,将含笑花赠余。”

  宋李纲有一篇《含笑花赋》:“南方花木之美者,莫若含笑。绿叶素容,其香郁然。是花也,方蒙恩而入幸,价重一时.花生叶腋,花瓣六枚,肉质边缘有红晕或紫晕,有香蕉气味花期.花常若菡萏之未放者 即不全开而又下垂.凭雕栏而凝采,度芝阁而飘香;破颜一笑,掩乎群芳……”

  李纲(1083~1140年)的这一篇《含笑花赋》,是为了当时含笑移植到杭州,作为宫庭玩赏而写的。这篇赋留下含笑北移的史迹,也反映了宋高宗赵构贪图享受、生活腐化的一个侧面。

  咏夹竹桃

  明 王世懋

  寂寞谁相问,清斋隔世嚣。

  忽遗芳树至,应识雅情高。

  布叶疏疑竹,分花嫩似桃。

  野人看不足,常此对村醪。

  诗人从家居的寂寥写起,“寂寞谁相问,清斋隔世嚣。”无人顾问,仿佛与世隔绝了。一、二句为下文作了铺垫,三、四句写友人馈赠夹竹桃,五、六句写夹竹桃形貌,最后写与村人一道观赏夹竹桃。“野人”即山野之人,“村醪”指农家自酿的浊酒。试想一天劳作下来,村前村后的阿公、阿婆、小伙、姑娘,兴致勃勃来到夹竹桃前,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摸摸嗅嗅,说说笑笑,将一杯“村醪”递与诗人,大家相对而饮一派融融洽洽的景象,怎不叫诗人乐在其中。诗人因花得友,因花得趣,因花得乐,花卉成了诗人的“精神支柱”了。

  特选一首明代李开先的《夹竹桃》供欣赏。

  阶下竹抽桃,雨余生意饶。日留丹灼灼,风散绿萧萧。

  鹦逐还疑蕊,鸾栖错认条。但能长抱节,何必太呈娇!

  名列“嘉庆八才子”的李开先,官至太常诗少卿。曾先后往上谷、宁夏运送军饷。同情边疆战士疾苦。后因抨击朝政,得罪权相夏言,被罢归田里。这首<夹竹桃>诗,就很能表现他的耿介之气。

  诗的首联交待开花时间、地点、盛况。“阶下竹抽桃,雨余生意饶”在这庭院的台阶下,正值夏天的阵雨过后,一丛丛夹竹桃,开放出无数朵桃花。“抽”字显示出开花之速,“生意饶”三个字更表现出花事之盛。“日留丹灼灼,风散绿萧萧”颔联换用不同背景写夹竹桃的色彩和姿态。阳光下夹竹桃的花朵流丹溢彩,娇媚动人,微风里夹竹桃的枝叶深青碧绿,婆娑起舞。诗的颈联则从侧面烘托夹竹桃的特征。“鹦逐还颖蕊,鸾栖错认条”鹦鹉展翅飞来,围着花儿旋转,原以为这是满树的桃花,鸾鸟从天而降,落在枝条上也误以为这是结实的竹丛哩,鹦鹉喜啄桃花以为食;古代亦有鸾风“专栖梧桐、食为实”的传说。诗人写鹦鹉与鸾鸟的视觉误差,目的在于渲染烘托夹竹桃是竹是桃的外部特征。以上三联对夹竹桃形象描述,乙臻于完备,似乎难以为继了。那么诗人该如何写尾联而又不显“蛇足”的痕迹?“但能长抱节,何必太呈娇”,此联一出顿翻新意,可谓神来之笔。夹竹桃与真的竹子相比可谓貌合神离一竹有节,夹竹桃却无。诗人以节的有无来衡量丑与美的。而“何必太呈娇”的反问,犹如一把铁扫帚将上面首、颔、颈三联所描述的呈娇,一扫而空。本诗笔力千钧的末两句不正是诗人清操自励、不苟且、不阿顺的精神形象的写照吗?这首咏物诗,先扬后抑,欲贬故褒。诗人把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寄予在尾联这一点睛之笔中,给读者以形象化的启迪,而诗的意境也在结尾两句中得以拓展和升华。

26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