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态势语言议论文
演讲中的态势语言议论文
态势语言,又称为无声语言,是指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围神、表情、姿态、动作,也可以说是演讲者用动作和表情说话,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演讲中的态势语言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讲中的态势语言议论文
人类生来就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使是平常谈话,姿势动作也具有相当的价值。演讲者的手、足、口、眼及全身的动作,举手,投足,启齿,展眼,或前进,或退后,或颦眉,或解颐,都与他演说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德摩西尼甚至说:“演讲之秘诀在于姿态”。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演讲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这些话都是强调态势语言形式的重要作用。
既然态势语言如此的重要,那么他到底有哪些组成部分呢?态势语言由如下一些基本因素所构成。
首先是站姿。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他演讲的每一个时刻,无论动与不动,都应当像一尊优美的雕像,体现着一种姿态美,形象美。高尔基赞扬列宁的演说时说,“他的演说的和谐、完整、明快和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像一件古典艺术作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即使有的话,也看不出来,正如脸上的两只眼睛,手上的五个指头那样天生不可缺少似的”。要造成演讲者的优美姿态和优美形象,首先是如何站的问题。双脚是全身直立的基础,许多姿势均发源于此.演讲者登上讲台,要恰当地处理好双足和下肢的位置和交势,保持站相的稳定优美、舒适自然。站立的姿势适当,演讲者会觉得全身轻快,呼吸舒畅,发声吐词流利自然不受阻碍,身体灵活易于旋转,同时还能呈现出一种美的造型来。特别是听众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演讲人的双脚比其它器官更容易被注意。所以,双脚站得好不好,关系很大。
光说不练不行,下面就如何站立来说一说,双脚站立的常见姿式基本上是两种。
1.“丁”字步
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两脚之间呈九下度垂直的“丁”字形,两腿前后交叉距离以不超过一只脚板的长度为宜,演讲者全身的力量应该集中在前脚上,后脚足跟略微提起。其中,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的,可称之谓“右势丁字形”;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可称为“左势丁字形”。这种“丁”字式的站姿多用于表达强烈感情的典型的演讲,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感情。在演讲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左势和右势,比如,要诉诸左方听众时,就使用左势为佳,要诉诸右方听众时,则宜运用右势为宜。
运用这种姿式需要注意的是,两腿不宜紧靠在一起,否则会显得呆板没精神,两只脚不要平行地放在一条直线上,因为双腿所构成的平面,与前排听众的脸恰呈平行状态,演讲者身体的重力均等地落在两只脚上,就会形成机械对称,失去对比,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直接影响演讲效果;演讲者站在台上错开双脚时,不能把人体重量平均地放在两只脚上,不论在多么短暂的时刻,都要把主要重量放在一只脚上。如果我们从演讲考的颈后窝拉一条垂直的线,让它直拉到脚后跟,那么,人体重心就应该在这条线上,而另一只脚仅仅是为了保持这个姿态的平衡,防止身体左右招晃。除了在特殊需要领斜的姿态时,身体应当在承重的那条腿上保持直立,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
2.“稍息式”
两脚之中任何一脚略向前跨步,两脚之间呈七十五度角,脚跟距离在五市寸左右。这种站姿要求两脚均须直立,全身力量多半集中在后脚,前脚只是辅助,承重较轻。在演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左势或右势。要改变立式时,只要后脚前进一步,变左势为右势,或变右势为左势即可。“稍息式”的站姿在演讲时被广泛运用,说理、达意、传知性的演讲一般都用此式。
演讲者在讲台上作演讲,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但并不是不可走动。可以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向四个方向移动位置。一般说来,向前移步表示积极性的意义,如支持、肯定、坚信、进取等;向后移则表示消极性的意义,如疑虑、否定、颓丧、退让等,向左右移动则表示对其一侧听众特别的传情致意等。演讲者的移步必须在演讲进行中密切配合演讲内容去动作,在演讲停顿的时刻不可移动身体,否则就会造成游离性的多余动作,破坏演讲的和谐统一性。
其次是眼神,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笔记》中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认为眼睛的活动和变化是人类情绪的表征。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过“实眼抛春心”的名句。古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告诉我们人的眼睛是很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甚至能够表达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情感。生活实际也说明,人的内心衷情,胸中隐秘,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复杂多变的跟神申流露出来的。
在演讲过程中,运用眼神来表情达意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演说家,总是十分重视和善于运用眼睛来“说话”,表达出丰富而多变的思想情感。一个站在讲台上进行演讲的人,几乎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眼睛都把他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情操、性格、趣味和审美观等等毫不掩饰地展现给听众。而听众也总是要通过演讲者的眼神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展开广阔的联想,接受教育。
演讲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眼神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此,古人早有论述:眼神明澈坦荡,表现着为人正直,心怀博大;眼神狡黠、奸诈,表现着为人虚伪,心胸狭窄;眼光执着雄视,表现着为人志怀高远;眼光浮泛溜动,表观着为人轻轻薄浅陋;眼光如匣剑出鞘,表现着为人正派敏锐;眼光如蛇蝎蛰伏,表现着为人刁钻邪恶;眼神坚毅,则表现着自强自信;眼神晦衰,则表现着自毁自堕。在演讲时,眼神还是演讲者启示、引导听众的最好方法之一。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的言辞如奔泻的江河,一泻千里,不允许中断不适宜插进来讲其它题外的事情。如果场下出现个别听众私语或做出有碍于演讲的举动,这时,演讲者无须中断演说高喊一声“请注意听”,而只要投过去两道目光,听者就会明白演讲者的意思,重新集中注意力来听讲,这就收到了“劝止”的作用。演讲音还要通过眼睛的察观色,随时发现听众的思想情绪、心理变化和听讲的兴趣,从而针对情况,采取措施,改变或提高听众的情绪和兴趣。进而言之,听众也还可以从演讲者的眼神中,体会出演讲者内心的语言,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演讲中运用眼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前视法。就是演讲者的视线要平直向南而流转,统摄全场听众。一般来说视线的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演讲者除特殊需要外,眼睛应保持平直向前,注视所有的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作演讲”,引起注意;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态,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变化.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在作演讲时,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时而俯视地板或忽而环顾左右,或引目张望门窗以外,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因为每一种视线都有它的固定意义。例如,视线向上,是傲慢、祈求、思索的表现;视线向下,是羞怯、悲伤、悔恨的表现;环顾左右有表示向邻座征询的意思,至于眼睛向门窗外看则是演讲者情绪不安定、不沉着的表现。但“平直向前”的视线,并不是要一动不动的直视,不是盯住前面的听忘掉最后一排的听众。 2.虚视法.这是演讲者观察时运用的一种转换性的目光。所谓虚视就是演讲着的眼睛好象看着什么地方,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这是对演员的一种用眼法的借用,舞台演员面对观众的的眼光常常是这样虚视的。虚视尽管什么也没有看在眼里,但它是良好的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这种眼神可克服演讲者分神、紧张的毛病,显示出彬彬有礼、端庄大方的神态来,又可以把思想精力集中到讲演内容上来。
3.环视法。即有节奏地或周期地把视线从会场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排扫到后诽,从后排扫到前排,不断地观察全场,与所有听众保持眼睛接触,增强相互间的感情联系。运用环视法要反对眼睛滴溜溜地频繁乱转,这样会使听众不知所以然感到滑稽可笑,同时。要注意每一个角落都环顾到,不要冷落了坐在其一角落上的听众。
4.点视法。就是有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处或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一般听众发现了演讲人的目光,就会触目知诺,停止骚动、私语。
5.闭目法。这是视线变化的特殊表观,是一种无方向的视线,无视线的视线。闭目法有它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当演讲到英雄人物壮烈就义,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极度高涨,心情难以忍受的时刻,或在科学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忘我奋战取得重大突破而激起人们极大的敬佩的时时刻,演讲者可以短暂地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这一特殊动作,能够促成听众情绪的高度凝聚,深深地沉缅在怀念或敬慕之中。此时的“无视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有些演讲者有一种不良的习惯,总爱频繁地眨眼睛,这不仅影响正确的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也有损于演讲者的形象,犯有这种毛病的人必须加以克服。 随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千变万化,眼神的变化必定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演讲者细心体察和匠心处理,不好机械地作出事前规定。但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其一,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无目的、无必要的眼神变化就会乱意坏情。要力戒那种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因为这种眼神会造成听众的迷惑和反感。其二,眼神要同演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步产生和终止。思想感情表达完毕,相应的跟神也要恢复正常。脱离思想内容的眼神会使听众产生形不达意的滑感。其三,要和有声语言形式、手势、身姿等密切配合,协同动作,以求收到更大的效果。孤立的眼神会显得单调元力,不能充分实现传神达意的作用。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谈到京剧舞台表演的“五功四法”时说:“上台全凭眼”。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也应该有眼神上的艺术修养,善于用眼睛对听众“说话”。
再者演讲中的手势也很重要。演讲手势是演讲者在演讲时用双手所做的与有声语言相配合、相协调的种种动作,它是对人类表情达意所运用的种种手势的系统性的综台应用。在演讲的态势语言中,手势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最主要手段。生动的有声语言如果配合恰当、优美的手势,就能使演讲更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造成理想的演讲效果。*当年在延安演讲抗战必胜之路,当讲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沉静地向前纪着,举起右手掌慢慢地向前方推出。这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手势,造成了极为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极难忘、很典型的手势。
做手势的总原则是服从内容的需要,恰当自如,和谐,优美。手势和站姿一样,也应当有对比和反衬,避免机械的对称。典型的演讲艺术要求演讲者双手不宜同时下垂,因为那样会给人呆板笨拙、机械对称的不美感觉。双手摆放的位置有:一只手放在臀部,另一只于下垂;一只手放在臀部,另一只子放在腹部;一只手放入上衣口袋,另一只手下垂;在感情允许时,一只手插腰,另一只手下垂。当然我们在现实的演讲中看到,演讲者双手同时自然下垂仍然是较普通的现象,但要切记无论如何手臂下垂不呆僵直,应当让肘和腕微微弯曲,以造成上臂与肘、肘与手之间的对比;或者让一只手拿件道具.如书刊、扇子等,这样,一手拿物一手空本身就是一种对比,可以形成一种不对称美。演讲者用一只手做动作叫单式手势,两只手同时做动作叫复式手势。场合较小、感情平稳时宜用单式手势,场合较大、感情强烈时,宜做复式手势。
演讲的手势应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不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体。在一次演讲中,手势的使用只有恰如其分,而且变化多姿,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各种手势又都具有它相对固定的含义和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手势表现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演讲者也应当研究和掌握各种不同手势的独特意义及其使用方法。
1.仰手式,就是把手掌心朝上.拇指张开,食指伸直,其余三指作自然微曲状态。这种手势,或表示欢欣赞美的意思,或表示申请祈求的意思,或表示谦逊诚实的意思。 2.覆手式,就是把手掌心向下,手指头的状态和仰手式相同。这种手势有时表示不高兴、不愿意的意思,有时表示否认、反对的意思,有时表示安抚、许可的意思,有时则用以拟事状物指示距离、表明高度、模拟在黑暗中摸索动作等。
3.伸指式,包括单独伸食指、拇指、小指和几指并伸几种情况。单伸食指,余指内屈,表示专门指示某人、某事、某意,或者表示指导听众特别注意。单伸拇指,余指内屈,通常是表示赞许。单伸小指,余指内屈,大多表示轻蔑。数指并伸往往表示数量、计数和对比等。 4.握拳式,就是五指收拢,握紧拳头。这种手势,有时表示示威、报复,有时表示激动的感情、坚决的态度,有时则是为了增加语言和思想的力量。在演洪中,握拳不宜多用,—定要到感情最集中、了强烈的时候才能偶一为之,用得越少就越能发挥好的效果。
5.抱掌式,就是双掌合饱。抱掌高举时,表示祝颂、祈祷的意思;抱掌低垂,放在前腹时,表示悲怨、失意的意思;抱掌摇动时,表示亲友相逢的欢悦之情或惜别之时依依之意。
6.抚身式,即用手抚摸自己身体的其一部分。双手自摸,是深思之状;以手挠头,是奥恼、回想之意;有时以手抚胸,是表示反躬自问,有时手抚伤痛,是表示诉说痛苦。 7.外撤掌式,就是手掌向外侧撤伸,与手臂形成一定角度。这种手势可以表示三种情态:憎恶、恐惧和极度惊慌。
以上这些手势和臀部动作密切结合,又可形成上举、下压、平移等几类动作,各类动作又可分为双手式和单手式两种。一般情况是,表达积极意义的,如希望、成功、肯定、兴奋,手臂动作就向上、向前、向内;而表达消极意义的,如批判、蔑视、否定、颓丧、失意等,手臂动作则向下、向后、向外。至于双手或单手动作及其幅度的大小要根据演讲时的内容、情绪而灵活掌握。
每一个手势的动作过程,都具有三个环节,即预备、发出、收回。演讲者在某一特定的思想情感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手势就要预备起来,一当思想情感表达出口,手势也要求同时发出,使某一特定动作烩好落到相应的词语上,这样才能配合密切.显得有力。手势收回时要自然,不露声色,不引起听众的注意。但由于手势是不断改变和相互连贯的,所以手势的收回动件和预备动作往往是交叉进行,合二为一的。当手臂伸出做手势时,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哪一种姿式,都应该是自然弯曲的。人体的四肢,生来就是有弯曲度的。如果做动作时,手臂不是顺乎天然,而是故意伸得笔直,就会显得僵硬、笨拙,给人不雅观,不舒适的感觉。
优美、合度的手势怎样产生呢?有些青年演讲者在演讲之前就设计好各种动作的模式,临场的时候,机械地搬用,这样做效果往往不好。成功的手势往往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临场时随着演讲的内容、听众的情绪和场内气氛,在演讲者的感情的支配下,自然表现、即兴处理而产生出来的。只有这种出自内心、发乎自然、合乎内容的手势,效果才会是理想的。这又牵涉到演讲者的修养问题了。
有的青年演讲者虽然也能将手势和内容相配合,但是手的出势、停势、收势的点、力、方向处理得不恰当。比如表示果断的手势,应将右手从胸前直举胸前上方的最高点,然后直落到最低点。可是有的演讲者右手还没有举到头顶,就在半途中草草地落下,这就不能表达出果断的感情。有的演讲者认为,演讲的手势是做比不做好,多做比少做好,于是乎手势泛滥,两句一招,三句一式,左挥右舞,大劈大砍,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又有些演讲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他们出现在听众面前时,仿佛石人一般站立着,两手无力地下垂或后背,从头至尾不更换一个动作。这样,即使演讲辞写的再好,恐伯也会失去活力,让听众鼓不起精神来。还有的人在演讲的前半部分没有一个手势,拘谨得很,仅在最后一段时间里,连续不断地加上手势,造成前松后紧、前后脱节的不平衡现象。这些作法都是不可取的。 演讲者在手势运用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手势要简洁明了,容易被听众看懂和接受,不至于多费听众的心思去猜度。有人喜欢多用奇怪的手势,想借此博得听众的注意,这样他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不需要的、无意义的手势,应当完全减省不用。其二、手势要适宜,与演讲的内容协调、合拍。不适宜的手势,或者使人感到生硬不快,或者惹得听众轻蔑讥笑。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有时急切之中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手势来代替一般找不到的字句,这种适当的手势,甚至还是很神、很有力的。其三,手势需要变换。演讲者运用手势不可老是重复地做某一种手势。重复一种手势,不仅单调无味,毫无艺术性可言,而且形不达意,招致听众的厌烦。所以演讲者要善于变换他的演讲手势,或用左手,或用右手,或同的两手并用,使听众在得体的富于变化的手势中得到满足,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声语言形式和态势语言形式是演讲的形式要素的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珠联璧合,有机统一,才能形成完美的演讲形式,很好地完成表达演讲内容的任务。其中,有声语言形式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态势语言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两种信息同时协调地传递,就会增强演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态势语言作用的限制,不等于对其价值的削弱。而只是规定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为演讲整体服务为前提。然而态势语言为演讲整体服务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有声语言的积极的、能动的合作者,它不仅可以补充或强化口语表达的理性内容及其感*彩,而且可以起到口语表达所无法起到的显现视觉形象的生动、鲜明、具体的直观作用。演讲艺术所要求的是具有—定语言意义和积极作用的态势动作,切不可离开有声语言的内容,去追求形式主义的态势“表演”。斯大林说,列宁演讲时,“不玩耍半点令人昏眩的手势”,这是他“比通常‘国会’演讲家的演说高出万倍”的表现之一。
历代优秀演说京都深谙此理,他们的态势动作,可说是得心放手,恰到好处,不管做何种演讲,出现何种动作,哪怕是意外的非同寻常的动作,也都曲不离谱,不失为美好的态势。例如闻一多在作《最后一次讲演》中,随着对发对派的悲愤激昂的怒斥而做出了“捶击桌子”的动作。这个举动虽然属于演讲中不多见的“非常态”、“过激态”,但是它并不过份,并不失去自然,因为这是特定的条件决定的。它达到了与特定的演讲理性内容和演讲者的特定感情的“情”、“理”、“形”三者和谐统一的境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还是要靠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找机会练习,没有那个演讲家是天生就会演讲的,不经历99次的失败又那会得到这一次的成功,著名演讲家李阳在年轻时在演讲台上站一会就要发抖,经过一次次的实战练习,终于造就了现在的疯狂英语。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是在将来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手段,通过一个学期的演讲与口才课,我获益良多,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看了“"演讲中的态势语言议论文"”的人还看了:
3.演讲态势语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