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三个要素的说话技巧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的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的,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怎么才能说话忠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忠告三个要素的说话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然而,良药大多苦口难咽,为此人类研究使用糖衣把药包起来,这样药效不减,吃药的人却便于服用。同理,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如果言者讲究艺术,把忠言说得顺耳些,听者就不易反感,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能够接受他人批评的人并不少,但是由于批评或建议者的方式方法不对,导致批评建议不被接受、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也并不鲜见。中国古代讲究“文死谏、武死战”,为了辩论一件事的是非曲直,往往会导致一批人身首异处。这些忠臣良将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他们的方法却未必可取,因为劝谏的目的是让对方听从我们的意见,而不是丢掉我们的性命,而且,文臣死谏后,皇帝往往不会改弦更张,那活生生的性命就丢得太可惜了。
其实,并非所有的忠言都逆耳的,只有当批评与被批评者的情绪产生相抵触时,才会发生逆耳现象。一个人的情绪,左右着能否接受批评的心理。尽管是忠言,但在讲的时候还得考虑到对方的情绪状态,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批评方式,或耐心细致,摆事实讲道理;或直截了当,推心置腹;或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或仅给暗示,无言胜有声。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视各人不同情况,进行“对号入座”,切忌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被批评者如果一时难以接受,可取转移注意的方法,转忧为乐,化怒为喜,寓理于笑谈之中,使之触类旁通,自己顿悟,接受批评。
说话如用兵,要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劝人也要讲技巧,“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二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有的话明明是为了对方着想,可是因为讲时不注意技巧,就会被人当成是恶言,让人避之不及。如何把劝导别人的话说得容易让人接受,是为人处世的一门学问。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各种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劝善归过”的目的。一句平常的话,倘若加上对对方的尊重,委婉措辞,掌握分寸,就会成为既顺耳又优美的忠言。
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一、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二、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行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说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可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正夫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铃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嫌得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