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记忆力>快速记忆法>

关于历史快速记忆法(2)

时间: 若木0 分享
(20)同月联想法。对另一些历史年代,可抓住相同的月份记忆。请看下列几组年代:

  这些“合二而一”的记忆,都是因为月份相同。 这不仅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容易形成某种史实联想,便于理解教材。

  另外,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连续有四件事发生在六月份,它们是:

  (1)1839年6月--虎门销烟;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3)1841年5月末6月初--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4)1842年6月--陈化成在吴淞阵亡。

  两个月后,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将这些同月份的年代组合在一起,便于记忆重大史实的全过程。

  (21)年内联想法。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集中发生在一年内,人们常说:“难忘的××年”就是这种情况。比方中国史的1927年、世界史的1917年就是: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月--许克祥挑起“马日事变”;

  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8月--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9月--秋收起义;

  12月--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两周年,1929年12月,邓小平领导广西左右江起义)。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4月--列宁《四月提纲》发表;

  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的“七月流血”事件。

  11月--彼得堡起义,十月革命爆发。

  一年内的大事件集中记忆,突出了历史转折关头,与“同月式联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六类,排列式

  所谓“排列式”,即根据数字排列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主要有重复排列、顺序相连、倒序相连三种方法。

  (22)重复排列法。根据数字重复排列的特点来记忆历史年代。如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1818年卡尔·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都是前两位数字与后两位数字相同,重复排列。

  (23)顺序相连法。历史年代中的各位数字顺序相连,排成自然数。如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构改革,三位数字顺序相连。1234年蒙古灭金,四位数字顺序相连。再如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末三位数字顺序相连。这类数字的特点是按顺序排成自然数。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4)倒序相连法。历史年代中各位数字颠倒顺序排列。如987年拜占廷发生福加斯暴动。这类数字的特点,是按着从后往前的顺序,排成颠倒的自然数。即由大到小。倒序排  列。

  第七类,整数式

  所谓“整数式”,即把历史年代是整数的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式。

  (25)整十法。如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30年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开始,末尾都是一个0。

  (26)整百法。如官渡之战是200年,祖冲之去世是500年,法兰克王查理在圣诞节加冕称帝是800年。末尾都是两个0。

  (27)整千法。如唐福发明火药箭是10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国家是公元前3000年。末尾都是三个0。

  第八类,求同式

  所谓“求同式”,即找出某些数字相同的年代排列在一起,便于加强记忆。

  (28)首部相同法。即把开头几位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113年基辅人民起义,1115年金建立,1119年教皇在耶路撒冷建立神殿骑士团。这些数字的特点是开头三位数字相同。再如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这些数字的特点是开头两数字相同。

  (29)尾部相同法。即把末尾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222年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颁布“黄金召书”,1555年奥格斯保宗教和约。这些数字的特点是末尾三位数字相同,有三个“2”或三个“5”。再如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这些数字的特点是末尾两位数字相同,前者两个“2”,后者两个“4”。

  (30)首尾相同法。即把首尾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383年秦晋淝水之战,首尾都是“3”;515年范缜去世,525年北魏时期北方人民大起义,首尾都是“5”;616年瓦岗军起义;676年新罗统一朝鲜,首尾都是“6”;898年唐末农民战争结束,首尾都是“8”。这类数字的特点是其首尾数字相同。

  (31)首尾中间相同法。即把首尾数字相同,中间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首尾都是“1”,中间两个“6”。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首尾都是“1”,中间两个“8”。这类数字相同,或者说前面两个数字与后两个数字颠倒。

  (32)各位全同法。即把各位数字完全相同的年代集中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如公元前55年恺撤开始出征不列颠,99年班超在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再如公元前111年罗马朱古达战争爆发,222年吴国建立。三位数字完全相同。

  第九种,颠倒式

  所谓“颠倒式”,即根据两个历史年代中某些数字颠倒的特点进行记忆的方式。

  (33)首部颠倒法。两个三位数。末位相同,前两位颠倒。如196年曹操劫持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916年契丹政权建立。

  (34)尾部颠倒法。两个三位数,首位相同,后二位颠倒。如208年赤壁之战,280年西晋灭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3年第二次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35)首尾颠倒法。两个三位数,中间相同首尾颠倒。如317年东晋建立,713年开元盛世开始。

  第十类,串连式

  所谓“串连式”,即几个年代距离相等,串连起来,便于记忆。一般可分为十年一串与百年一串两种。

  (36)十年一串法。如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1851年金田起义,1861年衙门建立,1871年马克思写成《法兰西内战》,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再如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灭辽,1135年钟相、杨幺起义失败。这类数字的特点是都是18-1或11-5,前两位与末位数字相同,中间的数字依次递增。

  (37)百年一串法。如1392年,朝鲜李朝开始,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1592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卫国战争。再如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92年普法签定军事协定。这类数字的特点是都是1-92;首位和尾二位数字相同,中间的数字依次递增。

  第十一类,间隔式

  所谓“间隔式”,即根据每隔几年发生一件大事的情况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式。

  (38)隔一法。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每隔一年就有一件大事。如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三元里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再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19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192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是1923年召开,都是间隔一年。

  (39)隔二法。如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两年就有一件大事。辛亥革命是1911年,二次革命是1913年,护国运动是1915年,护法运动是1917年,都是间隔两年。

  (40)隔十法。在中国近代史里,基本每隔十年就发生一件大事: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于金田村起义;1861年清衙门建立,洋务运动开始;1871年沙俄侵略我国伊梨地区,1881年《中俄伊梨条约》签订;1891年康有为《大同书》刊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在中国现代史里,也有类似情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再如:1927年蒋汪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和上海的“八·一三”事变;1947年台湾人民发动了“二·二八”武装起义,学生发生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1957年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

  第十二类,计算式

  所谓“计算式”,即运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常见的有平方法,倍数法,等差法,综合法。

  (41)平方法。利用数字的平方来记忆历史年代。如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636年阿拉伯与拜占廷会战,都是前一位数字的平方等于后两位数。

  (42)倍数法。利用两个数字的倍数关系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如“孝文三十三,死于499年,是指魏孝文帝活了三十三岁,死于公元499年,99年是33的3倍,很好记忆。

  (43)等差法。

  根据两数之差相等的特点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差十年的,如唐末黄巢起义是在874年开始,到884年黄巢战败牺牲,正好十年。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1851年金田村起义,两者相距十年。中法战争是188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开始,两次战争也正好是十年。1120年北宋方腊起义,1130年南宋钟相、杨幺起义,两次起义相差十年。也有相差百年的。如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两者相差一百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这两件事也相差一百年。

  (44)数序递增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因历史年代中的数字,不断顺次递增,年代数字逐渐增大,形成节节高的定格。在世界中,如第一国际的四次代表大会,分别是1866年(日内瓦)、1867年(洛桑)、1868年(布鲁塞尔)、1869年(巴塞尔)召开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爆发的。在中国史中,1234年是蒙古灭金。

  (45)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运算方法来记忆历史年代。如1644年清军入关,是“4”的平方后边两个“4”,也可以说是后两个数字相乘等于前两个数字。916年契丹政权建立,是“3”的平方与“4”的平方连排在一起。

  数字本身结构特征记忆法。此种年代数字本身由于组合方式丰富多彩,它的内容结构就演变成了各种饶的风趣的组合形式,寻找其特征,便于学生形象化记忆。如整数结尾的:公元200年官渡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双位数重叠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1919年“五四”运动,1818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诞生。另外还有首尾数字相同的;383年淝水之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数字结构的特征并不是普遍的规律,然而经过教者潜心开掘,有些年代数字就变得颇有趣味了。

  第十三类,划分式

  (46)年限分段法。也称大概法。有些历史年代不需准确记忆,只需记个大概即可。这可借助历史知识对年代进行分段记忆。历史按时间分,一般分为上古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几部分。然后在历史年代的大范围内再缩小记忆的范围。如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19年,现代史从1919年至1949年。可在这个大范围内去记忆某一历史年代。粗略一些,可记某一个朝代,某个世纪。细一些,可记某个朝代的初末,帝王年事(如唐贞观年间);也可记某世纪的初叶、中叶、末叶,或某十年代(如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等)。

  (47)分类列表法。先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进行分类,然后列表人,可加强记忆。例如,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次农民起义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依次排列出来。再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用表格列出来。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可从上下对应,前后断限和每次间隔时间几方面来记忆。

  年表的编制有许多种,如:历史大事年表。这种以重大历史年代为顺序把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年表,它以年代为“经”,以大事为“纬”,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可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此表可分综合大事年表、国别大事年表、历史线索大事年表、专门大事年表……。如专门大事年表,还可再分列农民起义大事年表、朝代演变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反侵略大事年表、不平等条约大事年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大事年表……。例如:

  又如:年代对照表。这种表仍以年代为“经”,但以同列的不同国家或不同的史实为“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同一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历史现象。如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相同的或不同史段发生的史实年代,也可把同一个国家发生在不同地区但其史实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年代列成表,便于学生作横或纵向比较,可培养学生同期性的时间概念,也可了解历史发展过程年代的差距或变化。

  再如:历史阶段年表,此表是以阶段年代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阶段性特点为“纬”,以一定的历史阶段时限为顺序,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及年代范围,并从多阶段重大历史事件中理解它的时代特征,使人们能够鉴别某些历史事件的年代,对历史了解得更细、更具体。

  怎样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提高记忆效率方法

  ① 记忆要从心平气和开始。大脑在平静状态时能中断与过去的联系,最容易容纳新的信息。所以我们每当记忆一个东西时,首先要使自己"放松"下来,等心平气和后再去记忆,可提高功效。

  ②大脑不能过度疲劳。大脑疲劳是大脑细胞活动过度引起的。此时,不论你怎样努力,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也要降低,记忆力随之下降。在这种状态勉强工作,久而久之会降低大脑的兴奋程度。因此,每当大脑疲惫时,就因该休息片刻,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记忆时经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③必不可少的自信心。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先生和南博先生一致认为,记忆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记住"这种自信心,否则老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或工作时,精神不振,情绪不高,造成记忆力下降。反之,自信心可以使人精神旺盛,情绪高涨,脑细胞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记忆力相应大大提高。

  ④找出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办法。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动作、方式下记忆效果大不相同,例如有人早晨记忆力好,有人晚上记忆力好;有人边走边记忆效果好,有人在安静环境下记忆好。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实践中找出自己记忆的"黄金时间"。保坂荣之介先生

  ⑤培养对记忆对象的兴趣 。记忆力与兴趣关系密切。兴趣是增强脑细胞活动能力的动力。例如球迷在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时,能毫不费力地记住比赛中的每个精彩场面,而情节生动的小说也会使读者久久不忘,所以,兴趣是记忆力的促进剂。

  ⑥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动机是记忆的原动力,动机越强烈,记忆力就越强。例如两个人乘车去一处两个人都没去过的地方,开车的人去一次就能清楚地记住车走过的路线,而坐车的人则往往记不住。可见,强烈的欲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⑦要与愉快的事情相连。愉快的事物使人消除枯燥感,对记忆产生兴趣。记忆时,把要记忆的枯燥信号与愉快的事物相联系,枯燥便可化为兴趣,同时提高记忆效率。

  ⑧刺激可以使脑细胞得到锻炼。为什么许多大政治家、企业家年过古稀大脑仍十分敏锐,而有些人不到40岁大脑就不灵了呢?经过对两组老鼠的对比试验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物只有在不断接受刺激的环境下生活,大脑才能不断得到锻炼,长时间保持年青敏锐,否则定会未老先衰。

  ⑨细致的观察能够帮助记忆。细致的观察在于了解被记忆对象的本质特征和细节,这对记忆大有好处。要学游泳,坐在家中看关于游泳练习方法的书,不如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学的快,因为游泳池给了你细致观察游泳动作的机会。

  ⑩用理解帮助记忆。对 记忆对象的充分理解,有助于记忆。特别是在记忆那些复杂的史学、物理公式时,只要是理解了公式的含义和推理过程,公式就自然而然地印在你的大脑中了。这就是因为理解使记忆变的容易了。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其他历史事件表记忆方法

  历史事件的年代由阿拉伯数字排列而成,简单枯燥,不易记住。中学历史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巧妙地借用某些数学知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数轴记忆法

  即规定以公元零年为原点,以公元前为负、公元后为正建立数轴。例如我国奴隶制崩溃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而西欧的奴隶制度的崩溃,则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标志。如果将两个年代在数轴上予以注明,就很容易记住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早于西欧一千年。

  2.数字特征观察法

  如罗马西西里起义是公元前137年,这三个数字是在四个连续奇数1、3、5、7中挖出第三个奇数后排成的一个三位数。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进攻当时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8年马克思诞生等等,亦具有明显的数字组合特征。

  3.等差数列记忆

  例如我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 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迹和皖南事变,分别发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 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只要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其余三个年代也就记住了。

  4.时差记忆法

  如唐末农民起义是874年开始的,起义坚持10年,就可推知这次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 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知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故知金灭辽是在1125年。

  5.推算记忆法

  ①逐年推算:1838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②等距推算:按每隔10年或100年一件大事去推算。例如,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③起讫推算:历史事件总有起讫两个年代,记住其中一个年代及其距离的年间,就能推算下一个年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八年,记住始于1775年,就可推算出结束于1783年。

  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历史年代的记忆也应寻其规律。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很多,数字记忆法仅为其中的一种。中学历史教师倘认真发掘,一定还能找到诸如理解记忆、归纳记忆和编年记忆等其它许多事半功倍的记忆方法。

  单纯数字记忆

  2845937497239487320472048204820487505729457204572057121695037204730572012

  对于这种完全无规律的单纯的数字,我们该如何记忆呢?

  数字记忆方法:

  1.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2.联想:简单地说,联想就是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连接新的信息,因而它是一种节省时间并强化记忆的方法和系统。联想记忆,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在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比如一提到“秋风”,我们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大脑的功能在‘联想’方面的施展几乎是一个无法穷尽的领域,只是人们经常在制止它而已

  3. 串联记忆法:就是把数字“翻译”成图像密码,然后用联想的方式把这些密码串连起来。它以不符合常理或荒谬方式组合生动影像,成为你正设法得的新事物。表现形式为:

  A-B,C-D,E-F,G-H,....或A-B-C,D-E-F,G-H,I...或A-B-C-D-E-F-G-H......

  在应用时要先做到三点:

  1.首先一点当然是得熟练掌握110个数字编程,这是基础,不然的话,看到数字却“翻译”不出编码,那就没法联想,就会“卡壳”。

  2.记忆数字时,要先把数字两位两位的断开,因为我们前面讲的密码都是两位两位的转换.

  3.秒表或钟表一只,安静适合的环境,专注的精神。

  4.锁链记忆法是根据右脑的潜能,将每笔资料像锁链般连接起来,使之环环相扣的强力记忆方法,又叫环扣法.它充分运用了大脑潜在的图像,色彩,动感,空间感觉,轻松想象,趣味怏然的创造力等能力,强化了大脑关联皮质的联结,从而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它的表现形式为:A-B,B-C,C-D,D-E,E-F......

  1,首先我们要充分创造右脑的想象能力.

  (1)保持轻松的心态来描绘脑海图像: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记忆对象鲜活起来.这时我们脑海里所想的,所记的,已不再是一个刻板的文字资料,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在脑内看到的图像,画面要非常清晰,明确呈现。

  (2)采用夸张的手法:不要太平凡,太平淡,想象的事物越夸张,越荒谬,记忆效果越好。

  (3)采用放大的手法:我们想象的东西不要太小太细微或被遮蔽,把它扩大,扩充,以强化视觉记忆。

  (4)加入动感与空间感,感受空间的存在.

  (5)加入鲜艳明亮的色彩,让记忆多姿多彩.

  (6)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其次,资料化为图像后要予以实践.

  (1)前后图片要具体清晰.

  (2)把图像综合成一幅图.

  (3)环扣出的清晰度与记忆牢固度有直接联系.

  (4)在记忆过程中,可抛却已记过的事物.

  如果我们能把想象力和锁链串联的联想力这两种人类的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保证你在更多潜能的激发下,一定能记得又快又牢,精确无比.

  写作思维序列训练

  写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按其先后顺序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观察(体验、感悟)--积存(素材、积淀)--表达(构思-写作提纲-草稿-修改)。由此可见,写作的最基本的过程是:由观察、检验而获得某种感悟、写作灵感,有了某种写作冲动再进入写作状态。而我们传统的、习惯的写作教学大都是这样的模式:由命题(题目、写作范围、写作话题)直接进入写作。显而易见,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迫的、被动的写作,不是有感而发。学生的写作脱离了观察和积存,少有素材、少有感悟、少有写作冲动,更谈不上灵感的迸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一来,学生总写不出自己愿意的文章,总是不愿意写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将自己多年来奉行的一种写作训练的方法整理出来,供同行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讲 观察时的思维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取写作素材、生活感悟、写作灵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途径。虽然有时候时候阅读也可以让我们产生灵感,但那种灵感并不会带给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所以,要教会学生写作,就必须首先教会学生观察;学生要学会写作,也就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实质上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

  先来看看什么是观察?这里所说的观察并非完全等同于“用眼睛看”,而是调动我们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存在于现实生活、自然中的人、事、物、景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准确的了解、认知,以便获得关于某一观察对象的诸多信息,得到某种体验或某种生活感悟,或者获得某种写作灵感与冲动。

  由于观察的对象千差万别,本文试图从观察人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事件、场面(场景)六个方面分别作简要的讲述。

  (一)观察人物时的思维

  写人必写外貌,这似乎是同学们写作人物的通病。同学们应当明白,怎样的人物才是有价值的:个性鲜明(具有典型个性)的、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复杂的、崇高与卑鄙的、伟大与渺小的、可爱可敬与可恨可耻的,等等,都是有写作价值的。因此,同学们必须记住: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一定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外貌衣着、年龄姓名不是非写不可就不必写!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有效地观察人物。

  1观察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可以反应人物的文化修养、个性、气质甚至职业、兴趣爱好等诸多信息。

  首先,留心观察人物语言频率,话多还是话少,话多说明人物个性比较外向、开朗,反之则内向木讷。

  其次,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速,说话快的人,往往个性急躁办事积极行动迅速,反之则拖沓或稳妥。

  第三,留意别人说话时的音量,是声如洪钟还是如同微风抚面,说话的音量与人物的个性、情感、对人的态度等多方面都有一定联系,一个话音柔和、清晰、发音标准的人往往有很高的修养和平和的人生态度,为人谦和、对人和蔼、谦恭,反之则相反。

  第四,留意人物的发音和习惯用语。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决定了各地语言的方言特性,如果我们熟悉各地方言,再细心观察,就能大体了解人物来自何方。他说话时的爱用词句、口头禅,百年往往能反应出人物的个性与修养。比如一个满口脏话的人,他的学识与修养通常是极差的。

  第五,观察特定情景中人物的语言。平常情况下,人物的语言很难体现其个性和精神品格,但在特定的情景中,人物语言往往会显示与众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时候的独特语言是我们观察者应当留心的。

  2观察人物动作举止

  人物动作实质上是人物的姿态语言(姿体语言),往往也能反应人物的个性品格和精神气质,透过人物的动作,我们也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要留意人物的习惯动作:坐姿、走姿、站姿、睡姿,动作的快慢、轻重,特别要关于发现那些与众不同、滑稽有趣、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动作,且要能准确地把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在同一种动作上的细微差异。比如刚学步的婴儿与老人走路的姿态,穿高跟鞋的人与穿平底鞋的人走路的姿态,男人和女人走路的姿态,健康的人与生病的人走路的姿态都有差异,我们平时要多留意观察。

  其次,留心观察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动作行为。比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张着两腿,两手搭在脾间,没有系裙,像一副细脚伶仃的圆规”,给我们活画出一个粗俗、放荡、可鄙的妇女形象;后来,杨二嫂到“我”家来玩,走的时候“又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扬长手套塞进裤腰里,飞快地跑了”,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示出杨二嫂小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个性。又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钱时到酒店喝酒后付钱,作者用“排出九文大钱”,显示其虚荣、显摆、摆阔、炫耀的个性,无钱时,作者用“摸出一个铜钱”表现其穷酸、好喝懒做的本性。

  3观察人物的神态

  人物的神态、面部表情、眼神是人物内心的一面镜子,能清晰、明白地表现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一张笑盈盈的脸,折射出的肯定不是悲哀,而是喜悦与幸福;相反,一张愁容满面的脸,自然也会流露出悲伤、痛苦或失望的心情。同样地,两个正在吵架的人的神态与两个正促膝谈心的人的神态自然大相径庭。同一位老师发怒时和心平气静时的神态也会截然相反。

  4观察人物的行为

  “行为是人物个性最有力的注解”,观察人物时,我们应当留意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尤其要注意他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的差异,作出比较与评价。在观察人物的行为时,我们还要留心其行为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调动生活经验去揣摩人物的心理。他可能是怎么想的?他对其他的人、事持有怎么的情感态度?

  5观察特定情景中的人物细节

  特定情景中,人物的细节能够生动、充分、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抓住这种细节观察、描写,能够鲜明、生动地展现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及内心世界。

  《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这样一段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唯戎不动”,这一与众不同的细节,表现了王戎聪明、善思、成熟的个性。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吝啬鬼的故事:他临死的时候,一直高举着一只手,伸出两根指头,总是不掉气,其他人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也不懂他那两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后来,他的妻子进来了,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将他床头的油灯里面燃着的两根灯芯掐灭了一根,他瞬间便掉了气。一个人吝啬到临死也不愿多点一根灯芯,确实也吝啬到家了!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细节: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已成年,本无需父亲这般照料,但这一连串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一个传统的慈爱、伟大的中国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霎时高大起来。

  魏巍《我的老师》中有一个一个细节: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因调皮,老师要打我,实际上又没有真要打的意思,老师的慈爱、我的调皮让人忍俊不禁。

  6观察人物的外貌服饰

  人物的衣着、打扮、随身物品、饰物等,都能反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他的一些信息:如他的职业、生活状况、生活态度等。大体来讲,一个衣着朴素得体、大方美观的人,是有较高修养、内涵丰富的;而一个穿着另类、稀奇古怪、浓妆艳抹的人,大多是文化品位不高的,这样的人往往爱虚荣、讲排场而实际上缺少自信心。在观察人物时,我们要关于发现他的独特之处,把他和周围的其他多数人进行比较,抓住人物的特别之处。

  7调动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联想,换位思维,揣度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极丰富复杂、变幻多端的,要真正观察人物,还必须学会调动我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我们的想象、进行联想,换位思维,将我们当成是“那个人”,深入地、充分地去感受“那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体会他的内心情感。特别要善于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出现异常状况时的心理。比如,你考试成绩差了,母亲听说后决定本周不给你零用钱,但你出门时,母亲又悄悄地将十块钱塞进你的书包,这个动作前后母亲的心理活动;比如,你犯了错误后,老师对你大发雷霆时,老师的心理活动;又比如,你给了一元钱给一个流浪者后,他的心理活动等等。

  8观察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氛围

  人物的存在、出现、活动,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我们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揣摩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很有必要对他所处的特定场景、氛围进行仔细地观察,弄清他所处的场景涉及到哪些其他的人、物,当时的这个场景有着一种怎样的氛围,是死气沉沉的,还是热烈欢快的?是紧张还是轻松?是安静还是喧嚣?是明朗还是黑暗?是杂乱还是整洁?这样的一种场景氛围与观察对象的心理之间有种怎样的联系?

  9观察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往往在人群当中活动,观察人物时,我们还要注意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说了些什么?怎么交流?可能是什么关系?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人物。

  10将观察的对象进行联想、比较

  他和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人相似?他的性格和哪个人相似?他的情感与哪人的情感相似?他的言谈举止与哪个人相似或者完全不同?

  11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情境中观察同一对象,以便更全面、更充分地把握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世界。

  12组合、重组观察对象。有两种方式:首先,可以将能表现同一种性格的人物言行进行组合,比如,我们将张三的大方的行动与李四大方的语言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大方的新人物形象。将多个人的勇敢的行为组合成一个人。其次,我们可以把多个不同对象的言行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性复杂、感情丰富的新人物。

  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物吧,试着去观察,持之以恒地练习,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写出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各种人物的!

  (二)观察景物时的思维

  自然界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景物,往往是作家、诗人笔下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要使这些素材进入到我们的作品中,成为读者喜爱的东西,就必须对我们周围的景物进行长期的、有效的观察。这种观察越深入、越细致,我们在写作时对景物的描写才更生动、更形象。观察自然景物时,应当养成以下一些有效的思维习惯。

  1、 尽可能多地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多角度观察。

  第一,运用眼睛,从视觉角度观察景物的形状、色彩、状貌;第二,运用耳朵,从听觉角度把握其声音;第三,运用鼻子,从嗅觉角度把握其气味(气息);第四,运用口舌,从味觉角度感受其味道;第五,运用脸、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通过皮肤去体验观察对象的质感--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冷与热等。

  2、 改换观察者的位置(观察的立足点),对同一对象作观察。

  对同一对象,由于我们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者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往往有差异,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仰视、平视、俯视三种方式。平视往往更能客观地了解、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与本质,仰视则可能使矮小的事物看起来感觉高大,而俯视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另外,我们还可以改变自己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来观察,以获得更丰富的观察体验。远视,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概貌,近距离的观察,则更利于准确地掌握事物的细部特征。

  3、 在不同的季节、时令中观察同一对象。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季节、时令中所表现的情形、特征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我们如果要获得关于某一对象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进行多次观察。比如,同一株竹子,在春天、秋天肯定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在黄昏和白天也肯定会有差异;同一种事物,比如风,春天的风和冬天的风给人的感觉肯定会有许多差异;一片树叶,刚长出来的时候与夏天、冬天的情形不管是色彩、形状还是给人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

  4、 在不同的情景中观察同一对象。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情景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会给观察者带来不同的感受,让观察者产生不同的体验。比如:雨中的山与阳光普照下的、雾中的山一定有许多差别;中样的一棵树,上面如果停了一只鸟,哪怕就一只,它给人的感觉与没有鸟会很不一样,如果你眼前仅仅是一片竹林,它现在是静静的,也许你只觉得它婆娑、翠绿,如果起风了呢?如果是微风,会怎样?如果是狂风,又会怎样?如果有一群鸟在那片竹林上空时而飞翔、时尔本息呢?这片竹林给你的感觉还会如从前吗?你如果去观察落叶,仅仅只限于掉到地上的一两片,肯定是不够的。你还应当去看看树枝上那片干枯的叶子,等一会儿,等风来了,你得看清楚它在风中的表现,再等一会,看看那些叶子在风中飘飞的情景,再等一会,你还要去看看那些被风吹卷在地上哗哗乱蹿的叶子,你最后还得去看看那些被小昆虫背走或者那些被其他的东西压住已经腐烂得只剩下几丝叶脉的叶子。

  5、 在不同的心情中观察同一对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是不会伤感的,更不至于“溅泪”,诗人的主观情感被“移情”到“花”上,所以诗人笔下的花自然也会“溅泪”了。实际上,类似的审美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同样的景物,不同心情的人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水同的心情中去观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心情中去观察景物,便能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为我们的写作积淀更多的素材。

  6、 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景物。

  对景物的观察,我们通常采用“空间顺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上下内外,都是空间顺序,尤其是景物的范围或体积过大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好一个观察顺序之后再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才更充分更高效。当然,我们也可以按“逻辑顺序”来观察,比如由主到次,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7、 对同一对象作多次观察。

  对刚刚接触到的事物,我们往往会被其外部的特征所吸引,因此,初次的观察我们往往只是获得一些肤浅的、表象的、大概的东西,要通过反复的、深入的多次观察,来获得别人不曾获得的体验与感受,这样观察于写作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当我们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深得多的体验与感受时,我们所写的东西才有可能超越别人,或者写出超越前人的文章。基于此,观察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切忌一蹴而就的观察,切忌肤浅的、心血来潮的观察,一定要在生活中养成一种时时处处观察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方可长进。

  8、 观察时的想象与联想。

  观察实际上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在观察的全过程中,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要将我们的体验与感受融入其中,还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来弥补观察的不足,来拓展我们观察的时空,来延展我们观察的深度。比如,你在春天看到了鲜艳的花,你就应当想象到果实累累的秋景,你就应当联想到蜜蜂、蜂蜜或者种花的人;又比如,当你看到一片枯叶,你就应当想到它也曾翠绿过,也应当想到它会化为泥土。为了获得更深切、更丰富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你在想象或联想时,一定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人”。你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你观察的那个对象。你看雾时,你是雾;你看云时,你是云;你看花时,你是花;其次,你不要总是认为只有人才有生命,你必须记住: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只不过各自的生命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比如,你把自己当成那片在寒风中颤抖的树叶,你看那树叶时的感受就不同了,因为那片树叶成了人,它就有感情、有思想了。也许它此时正在回忆着曾经有过的翠绿,也许它此时正在和树枝妈妈拥别,也许它此时正和寒风抗争,或许它正在和前来迎接它去生命的另一目标的风热情地诉说。当你看到那些在寒风中飘扬的树叶,如果你把其中的一片看成是你自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会和风说些什么?你会和树枝说此什么?你会和即将到达的大地说些什么?当你看到一群孩子把满地的枝叶收拢成一堆,要用火点燃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片树叶,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说?我会怎样行动呢?如果我们这样去观察了树叶,那么,我们肯定很想写一篇善于落叶的文章了,也说不定一首《落叶颂》的小诗就自然流泻于你的笔端了。同样,如果你在建筑工地上看到一个鹅卵石,你就把自己看成个鹅卵石,你便不会只在乎它的外表了,你肯定会对它的历史、现在、将来更有兴趣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之后,你还会没有感受?还会没有写作的冲动?

  9、 随时记录观察时的体验与感受。

  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受,这些体验与感受在我们通过观察刚刚获得时,往往是最真切、最生动的,这时的体验与感受往往也是稚嫩的、稍纵即逝的,但这也恰恰是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催生我们思想火花、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积累、加深写作功底的必要元素,所以,我们必须精心呵护,悉心保存。

  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写观察记录(观察笔记),写日记

  (三)观察事件时的思维

  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事件的写作是司空见惯的,但要写好一件事,对同学们来说,似乎并不容易。学会观察事件,从生活中积累各种事件素材,才是我们走出事件写作困惑的唯一重要途径。怎样观察事件呢?

  我们要明白事件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我们在观察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弄清这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容易观察清楚,也很好把握,本文不想作过多的讲述。但提示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有没有什么特殊性--是不是节日?是不是假日?是不是某个人的生日?或者是某个纪念日。因为,同样的一个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日子,这个事件的意义及影响就会有区别。比如,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我”“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搬家到谋食的异地去”,这一时间的设置就为小说平添了几分悲哀的情绪,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在中国,过年是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腊月,远远近近的人都要从四面八方奔波劳碌地赶回家里,为的就是过一个平安、团圆的年,即便是向人讨债也往往要避开这几天。而“我”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却必须举家远迁,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淡又未尝不叫扼腕长叹呢?又比如在冰心的《小橘灯》中,那个小姑娘说了这样一句话:“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即便是在旧中国,如果是平日,红薯稀饭也许不是什么很差的食物,但作者就是把它放到了“年夜饭”上,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就能够鲜明地表达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困苦。同样的,如果我们要写一个同学认真学习的事情,我们老是写他课堂上如何如何认真,就没有写他在星期天或者深夜12点如何认真学习那么有感染力。又比如,06年的某一天,一个老师被家长用菜刀砍死,试想,如果这一天是教师节,那么,这个事件的影响会和原来一样吗?如果你写一个老师认真备课或者批改作业,把时间安排在上班时间,就显得很平常,如果你把时间放到深夜或者休息日,那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同样写一个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如果当天他将要举行婚礼呢?或者他昨天才刚刚出院呢?效果肯定会大不相同。总之,特殊的时间会让事件的意义更突出,会使事件更有影响力或感染力!

  事件发生的地点同样影响着事件的写作价值。比如,一个小偷在阴暗的小巷中行窃与在广场的人丛中行窃,甚至在派出所门口行窃,所反应出的小偷个性及其盗窃事件的影响就不可能一样,很明显,后者更恶劣,也能更含蓄地说明社会风气败坏、社会治安糟糕。同样,一个男生在厕所里吸烟与在教室里吸烟的行为,其影响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写作事件的时候,并不是很随意地安排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也应当多动一番脑筋,精心安排。

  怎样观察事件涉及的人物,我们一定要弄清谁是当事人,谁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再重点观察当事人与主要人物,再观察次要人物及在场的旁观者。具体怎样观察,应当注意些什么,同学们可以看看《写作思维系列训练》的第二部分。

  观察了事件发生的这三个要素之后,就要观察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了。首先,你得弄清楚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如果通过你的旁观还不能弄清楚,你还必须向在场的其他人询问、打听,如果旁观者众说纷纭,你还可以直接向当事人了解,再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要悉心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弄清楚什么人说了些什么话,做了些什么事,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他们下一步可能会怎样行动?在观察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时,你还应当思考,事件会不会向其他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些因素变化了(假如他不是那样说,假如他没有说那句话,假如他没有做那个动作,假如有人劝了他几句……),事件又会怎样发展?在观察事件发展过程时,特别要留意事件的转机或者事件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事件发展的转折点,以及促使这些转折点产生的关键性人物的言行,这些才是我们在事件叙述时应当细致表达的东西。

  再次,观察事件的结局。

  首先你要弄清楚事件结局的类型。事件的结局大致有这样三种:喜剧型结局、悲剧型结局、悬念型结局。先说喜剧型结局,这种结局,往往是符合人类的良知和善意的,或者是符合我们的意愿的、美好的、皆大欢喜的结局。比如,一个病人,他的病好了;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了;一场大火,被扑灭了;走失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家……悲剧型结局,恰恰与此相反,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一个孩子厌学,屡教不改,最终进了监狱;一个病人,再三医治,花光了家产还是死了;小明丢了学费,找了半天就是没找着……悬念型结局,就是事件的结果不明确,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它的结局是不确定的,这样的结局更能够让读者产生悬念,能为读者留下更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推测。

  其次,无论事件结局的属于哪种类型,观察时你都应当留意当事人所表现出的各种信息及别人对当事人的各种评价,再反思、总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能不能有其他的更好的结局?如果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因素,事件的结局也许就不同了?

  第三,你要思考事件结局的意义与影响,如果是喜剧型的结局,你要思考这个事件的积极意义何在,说明了些什么?如果是悲剧型的结局,你要思考这个事件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或者全社会的人应当做什么才能减少或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观察事件结局之后,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些思索,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将思考得出的这些结论点到为止,写进叙事的文章中,也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提示一下观察事件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你必须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对于叙事的文章来说,事件的经过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因此,弄清事件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弄清楚事件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人或者影响事件发展的一些要素,就尤其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自始至终地观察事件相关的人物,他们的语言、动作、行为、神态及心理。

  第二,特别要善于抓住那些改变事件发展轨迹的意外出现的要素--尤其要关注那些看似与事件不相关的旁观者的言行,或者第三人(事件之外的其他人)出现之后事件的发展变化。比如,有两个同学口角而扭打在一起,正在不可开交时老师来了,他们的行为可能就会有明显的变化:要么马上停止打斗,那么继续,也可能他们对老师的到来视而不见……又比如,有一个小偷正在撬门,突然听到了楼梯上的脚步声,他可能会停止他的行为而逃走,这是通常的一种可能;他还可能一如既往地撬,如果是这样,那就证明这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惯偷。凡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够改变事件原有发展轨迹的因素--一个人、一个物、一句话、某种自然因素(诸如起了狂风、下了大雨、停电了、天黑了等等)、意外事故(如车翻了、船漏水了、摔跤了……),我们称为“新的叙述因素”。在观察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把握这些“新的叙述因素”,因为在写作事件的经过时,它们会推动我们要叙述的事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向前发展,使事件不会过于平淡无味。

  第三,如果我们所观察的事件本来就平淡无奇,我们也可以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大胆去想象,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补充新的叙述因素,让事件发展的过程更为曲折复杂,让事件更具有吸引力,让事件中的人物经历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使人物的个性更鲜明突出。当然,这样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于记叙文的写作中,怎样运用呢?记住一句话就行:在你所写的事件快要结尾的时候,精心设计新的叙述因素,让你写的事件改变原来的发展轨迹或者继续向前发展。

  总之,观察事件时,重点在于把握事件的基本要素,关键在于观察事件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言行及肖像心理,注意事件的转机,留意旁观者的言行和新的叙述因素,思考事件本身所表现的意义及影响

猜你喜欢:

1.三十六计快速记忆方法

2.中国历史常用的记忆口诀

3.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方法

4.超级记忆的五大技巧

5.背历史的高效记忆法

6.历史时间六大记忆法

7.快速记忆中国历史的口诀及方法

7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