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中秋节
不同年代的中秋节
每个年代的中秋记忆都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不同年代的中秋节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你不同年代的中秋节,一起看看吧!
不同年代的中秋节
60年代祭中秋
据杨光明老人回忆,60年代由于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人们都过的不富裕,过中秋节也是过的很简单,那时的月饼基本是凭票去领的,叫糕点券,是有数量限制的。肉月饼在当时基本是没有的,因为猪肉价格太贵,没有人会奢侈到去做肉月饼。月饼一般都是以白果、玫瑰、豆沙为主的苏式月饼,一家人如果人口过多的话,几个月饼是不够分的,只能用刀把月饼切开来,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幸好当时的月饼个头过大,比现在大多了,味道甜美,滑而不腻。月饼的包装是非常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包装,与现在的豪华礼盒包装根本不能比。那时候还流行“石湖窜月”的风俗,八月十八夜,人们会至石湖附近的行春桥,看十八桥洞,每个桥洞都能看到一个月亮。
王洪珍老人回想60年代过中秋,感慨地说:“当时人还小,感觉过中秋也蛮热闹的。除了能吃到月饼外,还有大人做的糖芋艿、红菱等。到了晚上,大人就搬张桌子在外面,桌上摆放好月饼、莲藕、红菱、糖芋艿、西瓜子、南瓜子等食品,叫贡月。祭祀完毕后大人就把吃的东西分发给我们,我们边吃东西边看月亮。那时候不像现在高楼大厦,基本都是老房子、四合院,隔壁邻居都围在一起友好、亲热地聊天,我跟着一群孩子们在周围玩耍,在长长的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月亮哈哈笑着来回地走,那是我第一次发现月亮真的在跟着自己走,奇怪不已,快乐之至,乐此不疲,觉得比吃月饼还有趣儿,直到跑得满身大汗,直至父母把我喊回去还觉得没玩够。现在过中秋真是没有那种心情了。”
殷瑞昌老人65年的时候在部队当兵,回忆起那时候在部队过八月十五,他说印象最深的是中秋节在部队里人人都会写信件,大家纷纷写信给父母、妻子儿女或者女朋友祝贺中秋快乐,抒发思念之情,寄托团圆之意。
70年代“偷偷”过中秋
据王斌老师回忆,在70年代““””越演越烈的日子里,造反派把月饼也列入了“四旧”黑名单,“八月十五”肯定是过不成了,连已经按计划出厂来到糖果店的月饼也横遭蹂躏,为了避免浪费,红卫兵容许出售已经制出来的月饼,但不准整体出售,要把月饼一一掰碎成四瓣才准摆上柜台出售。那时节莫名其妙的革命气氛不断在冲击了人们的思想,个人崇拜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单纯的人们大部分对传统节日中秋节都没了兴趣,属于“封、资、修”的赏月自然也自行死亡,人们几乎不约而同用行动来冷淡这个节日。但还是有居民偷偷摸摸过中秋,躲在家里,锁好房门,偷偷地吃着掰成块的月饼,偷偷地看看外面的月亮,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直到70年代末,““””结束、打倒“_”,人们才又恢复了中秋节的正常过法。
80年代请客送礼开始流行
在潘裕贵阿姨的记忆里,8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开始逐渐好转起来,过中秋不像以前物资缺乏,各种口味的月饼开始在商场柜台敞开供应,人们排队选购。潘阿姨家的生活条件也渐渐开始好起来,开始会在中秋节烧点平时吃不到的好菜,叫齐亲戚在家吃顿团圆饭。亲戚朋友之间也开始互送礼物,当然礼物与现在相比不算贵重,最多就是一盒月饼、一袋水果之类的。石湖赏月、宝带赏月之类的民间活动在中断一阵后又开始恢复,而且由于政府的参与力度加大,比以前更加地热闹。
回忆过往,珍惜当下。不同年代的中秋节过法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兴衰。在与老年人的交流中,他们一致认为现在的中秋节过法比以前豪华得多,奢侈得多,但“节味”却越来越淡了,或许是因为现在的日子如同天天在过节吧。
中秋节食俗
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田螺
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糯米藕
中秋食藕,有团圆之意。以糯米填充莲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让团圆家宴从甜蜜开始。
中秋节来历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猜你喜欢:
3.中秋节南方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