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小寒接大寒是什么意思
一月小寒接大寒是什么意思
有句话是一月小寒接大寒,那这句话是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一月小寒接大寒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听起来,小寒比大寒小,似乎大寒比小寒更冷,其实,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
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唐·皎然《顾诸行寄裴方舟》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扰滴沥。
宋·陆游《大寒》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小寒之一月的节气
一月的节气是小寒和大寒。《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孔疏:“谓之小寒大寒者,十二月极寒之时,相对为大小,月初寒为小,月半寒为大。”
小寒,此时的太阳经过黄经285度,这一天,大约在公历的1月6日或5日。
时令是一天一天更加深人冬季了,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还不到最冷的日子,所以只叫它小寒。《逸周书·时训》说:“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雄始雏。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难不始雄,国大水。”
再过半月,就会更加寒冷,那是大寒。《诗·幽风·七月》说“一之日(案指周历一月,即夏历的十一月)路发,二之日栗烈”,指的正是这个时候—小寒以至大寒。
小寒以至大寒,万物肃杀,农田的工作已全部结束,正是狩猎练兵的大好季节,所以《诗·幽风·七月》又说“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于貉,就是抓捕狐狸;其同,就是组织众人败猎。而古代的败猎一面是围捕野兽,是一种生产活动,一面也是一种练兵习武的方式。所以这种活动,往往都由统治者来组织完成,是一种国家行为。
大寒约在1月20或21日,此时的太阳运行到了黄经300度的地方。《逸周书·时训》说:“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鹜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鸡不始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奸〕。水泽不腹坚,言乃不从。”
从冬至到大寒,时令进人四九,到了最冷最冷的日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天气。
小寒之冰来到
“小寒”节一到,大地原来积蓄的热量已耗散到低值,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严寒天。这时,北京的日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东北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在一30℃左右,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一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北纬45度以北的地区以及藏北高原,日平均气温在一20℃上下。而秦岭、淮河一线日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而此线以南,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田野里菜苗、麦苗及树木是绿色的,仍充满生机。祖国的冬季气候,南北差异如此之大,每每观之,总被大自然美妙神奇的力量折服。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古人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的本义是“接”的意思。古人取新旧交接之义。
腊,也指一种祭祀活动。在此月,古人善始善终的思想得以展示。进人腊月要进行重要的“腊祭”活动。
如《礼记·月令》中“祭礼”条云:“季冬十二月(指腊月),天子要命典礼官吏举行大摊祭礼”。“腊祭”其义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并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报他们一年之中为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功劳。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因而,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有之,各阶层人等,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都要行此俗。“腊祭”多在宗庙、家庙中进行,也有的在郊外进行,祭祀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灵。直至今日,一些乡村仍在沿袭着这种习俗。
不过,话又说回来,寒又如何?暑又如何?年年岁岁,暑去寒来,这正是大自然的美妙所在,是一种无法抗拒与扭转的自然规律。“小寒”的来临,也意味着万物开始活动起来。俗语云“小寒”有三候,一候大雁开始调头,朝北方而去;二候喜鹊开始筑巢;三候野鸡开始叫了。表明“小寒”始则阳气发。虽说阳气上升一,但寒冷仍是不得不防啊。俗话说“寒从足下生”,所以,自“小寒”起,要想有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先保护好我们的脚,千万不能让它受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