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2)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家庭教育论文(三)

  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做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

  这里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为保证儿童关键期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怀孕后期3个月到产后5个月。母亲怀孕后应多吃高蛋白质和含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两岁以后给孩子吃些杂粮干果等;炊具应使用铁质。完备的大脑结构是信息加工的保障。“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儿童时期正是早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期,因此应加强体育锻炼。在儿童早期,将体育教育放在首位是科学和恰当的。

  (二)心理准备。

  父母应该为了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做好心相应的心理准备,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正确态度并且学习相关知识,为塑造儿童良好性格与成长氛围创造条件。

  1.提前准备要细心。

  年轻父母在准备要孩子或刚有孩子时应提前充电,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手眼协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开发与训练有一定了解。

  2.认真引导有恒心。

  幼儿时期的发展快速而复杂,如语言、行走的发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动态引导十分重要。

  3.注意保持平常心。

  经研究表明,人的成长呈波浪式,故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的时候,家长要表扬但不要得意忘形,如果孩子的变化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标准也不要太失望,要做到能时常鼓励,时刻保持平常心。

  二、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注意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开发注意力的关键期在幼儿学龄前3-6岁。注意力非天生而在于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不好,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另外,影响注意力发展的原因还有儿童的身体健康条件,体弱多病的儿童容易注意力低下。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加强,家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很多实践和研究证明,孩子对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容易持久。

  2.培养兴趣,兴趣是注意力的先导,所以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尤为重要。

  3.劳逸结合;一段时间学习后应有自由活动时间。

  4.创造安静的良好环境,为孩子学习尽量提供安静环境,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应尽量不要观看这类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

  (二)记忆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记忆是指人们过往的生活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学龄前的孩子能记住直接经验和部分的间接经验。父母训练记忆力可从生活环境中培养。先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再让孩子识记饭菜、动物名称等。另外,记忆力和注意力紧密联系,因此注意力和记忆力应该进行协同训练,一变对事物施以注意,一边加强记忆。父母要充分把握儿童记忆力关键期就要了解增强记忆的规律:

  1.注意集中。记忆时聚精会神,不受外界的干扰,记忆痕迹才容易在大脑皮层印刻下来。

  2.兴趣浓厚。儿童认为无趣的知识不易被记住。

  3.理解记忆。当记忆材料的语义特征易于理解时,才更容易被记住。

  4.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记忆应及时复习。

  5.最佳时间。上午9到11点和下午3到4点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机,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学习材料。

  (三)数学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数学能力也称为逻辑•数学能力,即是推理、运算能力。数学能力基本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在儿童18个月左右,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半左右,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的关键期在5岁左右。所以在5岁左右父母应及时教给孩子数学概念。在此大好时机,父母应该做的有:

  1.提供给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机会。比如诱导孩子数一数从旁边开过的汽车数量,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2.帮助孩子形成数的概念。首先要让孩子区分“1”和“许多”之间的区别,学习10以内的点数和序数;认识相邻的数并理解相邻数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的组合与分解。

  (四)语言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研究发现,2-3岁是孩子学学习口语的关键期,此时应对孩子的听觉加以有效的刺激。但语言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父母要抓住各阶段重点进行培养。0-1岁是语言学习的预备期,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语言感知阶段,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辨别不同的声音,和孩子说话并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

  1.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多听、多看、多想、多说,鼓励孩子的模仿。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说积极正面的词汇,少说负面、粗俗的词汇。

  3.培养孩子的说话方式,在父母用语言传达对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孩子说话方式、行为能力的养成,对待孩子要用温和有道理的方式进行对话,同时注意对待孩子行为的标准要一致。

  4.尽早开发第二语言,这个时候的儿童语言学习快、压力小、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创造双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多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敏感和强烈好奇,即敏感区,为了能够使孩子的特殊才能不受到抹杀,父母应该注意做到:①不对问题设标准答案,不约束孩子的思维,积极的顺应孩子丰富的好奇心,积极的与他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创造一个权威小的家教环境。②使孩子广泛的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以便找到孩子的敏感区。

  三、结语

  关键期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不断动态循环,向前发展的。父母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儿童,只有抓住每一个关键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发展的潜力,增强儿童的智力。

  家庭教育论文(四)

  一、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多数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兴趣爱好的培养,但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不注意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子女的健康心理培养。据我们对2188名学生调查显示,严重脑发育不全的不到千分之三,而有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如抑郁、孤僻、任性、嫉妒等却占学生总数的21.8%。内蒙古第三医院心理障碍治疗中心的接诊统计数据也表明,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我们又对家长做了调查,列出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品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自理能力等十项,要求家长回答“你平时最关心子女什么?”选其中的三项,有88.3%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占第一位;有85.7%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占第二位,只有15.7%的家长选择“心理健康”,占第八位。把“心理健康”放第一位仅占5.7%。我们对269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庭教育中你是否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86.3%听家长回答不太关心。还有8份家长未交答卷。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中家长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盲点。

  二、家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分析

  1.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始性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始性,认为子女小的时候,家长能给予他们的只有生活上的照顾。家长煞费苦心地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吃穿冷暖,还有的家长潜心于子女的智力发展,而有意识地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则只是一片空白。一些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有求必应,小至几元的零食,大到上千元的玩具都能让子女不费力气的得到。家长对子女物质上随意满足,使子女自动产生一种强力的物质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贪婪等不良心理。生活上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处处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以子女为中心,长此以往,在子女的心目中,养成伦理上的反差和不平等的心理:长辈都应该听从我的,都应该受我支配。如果一不顺心,就以哭闹“要挟”父母,大发脾气,直到满足为止,从而养成自私、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健康的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在独身子女中较为普遍。

  2.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家庭中父母高尚的情趣、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教养、严肃的生活作风、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对子女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给子女终身带来很大的影响。家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子女,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父母是否具有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健康心理,直接关系到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和劣。因为子女在家庭里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互动频率较高,所以家长健康的心理是对子女最实际最具体的影响和教育。家长正是用自己的

  健康心理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这一角度来说,父母是子女有形无声的老师。由于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子女面前无所顾忌,尤其在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上失误较多,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

  3.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子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许多家长们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仅仅是智力开发、学习辅导或技能培训。许多家长从子女睁眼看世界那一刻起,就注重对子女的知识教育。很小时候就教他们识字、学算术、背古诗、弹钢琴等,培养子女的一技之长,把家庭学习等同家庭教育,关心的是子女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很少关心或不关心。子女学习差,考试分数低了,家长内心着急,而子女自私、任性等不健康心理现象出现了,却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闻不问,致使子女的不良心理不能及时得到纠正。许多家长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子女将来出人头地是家长关心子女的巨大动力和压力,对于子女的成长,许多家长的逻辑是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考上大学,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因此,把子女的发展片面局限于学习的小天地,而且把学习分数看的高于一切,心理健康等则是“软指标”,有无可无。由于不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子女出现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尽管还可以,但性格孤僻,心理脆弱,不合群。这些问题症结在于家长教育观念不健全,没有把健康的心理教育贯穿于子女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和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导致了子女不健康心理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子女的学习。

  三、家长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措施

  1.家长用良好心理去塑造子女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父母作为子女最初最主要的模仿和崇拜对象,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往往在家庭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健康心理,能力、勇气、思想、行为以及对待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态度,将对子女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因而父母或其他长辈应时刻注意到身旁有一双眼睛在瞅着自己,意识到应该为子女提供哪些健康的东西,在注意净化子女心理的时候,家长必须注意做到对自己的心理净化,从而以自己良好心理去塑造子女的健康心理。

  2.建立一种稳定的家庭生活秩序

  家庭良好稳定的生活秩序对子女保持健康心理起到一定稳固作用。它通过父母遵守生活规律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家务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并保证充分的时间和子女在一起活动,来对子女产生种种的影响和暗示,以培养子女坚强意志、乐观心态、富于同情心、心胸开阔,尊重别人等健康的心理,这对保持子女良好的情绪与性格,有稳定和促进作用。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露出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样子,避免因家务繁重或其他原因而发牢骚,犯脾气,相反应显得从容不迫、仅仅有条、干净利索、轻松愉快,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子女心理上的压力,起到精神安抚作用,而且在心理上影响子女,使子女热爱这个家。

  3.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关系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要体现出对子女意志和精神需要的尊重,尽量减少压力,在教育方法上对子女循循善诱,采用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寓说理于爱抚之中,切勿过严管教,动辄叱责,或老生常谈,千篇一律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有默契的配合而不可各吹各调,把对子女处置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否则会使子女不知所措,心绪不安,以致产生消极对抗心理。父母尤其要注意及时奖励子女所做的好事,批评也要灵活,不能使用体罚、侮辱等手段。

  4.敞开家庭的大门

  把子女吸引到集体活动中去,与外界接触是健全子女心理的方法之一。缺少外界接触是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把子女带到大自然中去,优美的自然风景会陶冶子女美的情感。父母应有充分的精力带领子女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使其开阔眼界,增强心理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家长切记:子女的心理健康,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有了“心病”,需要“心药”来医,方能奏效。

49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