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儿童疾病防治知识

时间: 晓琼996 分享

  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率为41%,也就是说,每两或三个儿童里,就有一个“过敏”宝宝。现在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童疾病防治知识吧。

  儿童疾病防治知识

  龋齿小小虫牙不可忽视

  学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莫过于龋齿,也就是虫牙。其实,虫牙里面并没有虫子,而是因为咀嚼食物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进而慢慢形成空洞,也就是龋齿。据统计,我国儿童的乳牙龋齿患病率为80%至90%,恒牙患病率为40%。

  预防龋齿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1、使用含氟牙膏。北京地区生活用水中含氟量较低,所以选择含氟牙膏是个不错的补充。这种牙膏可以使牙齿更加坚固、抗酸,可以抑制细菌,还能增加牙齿再矿化能力。经过科学论证,长期使用含氟牙膏对身体没有任何不利因素,是一种安全的护牙方法。

  2、窝沟封闭方法。实际上这是防止龋齿的最佳方法。每个人的后牙(磨牙)咬合面上总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沟,那就是窝沟。窝沟封闭是在这些容易生长龋齿的地方提前填满高分子树脂,隔绝外来的致龋因素。在孩子的磨牙新萌出的一年之内进行窝沟封闭效果最好。韩医生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口腔医院的预防科进行窝沟封闭。

  3、早期填充。发现了浅龋后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充填治疗。

  另一个影响学生口腔健康的问题是牙齿的错位畸形。这主要与遗传、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最佳的牙齿矫正年龄是在12到14岁。因为这时乳牙已经替换成了恒牙。

  肥胖年龄越来越小

  肥胖是一种由于膳食不平衡、热量摄入过多而引起的营养过剩性营养不良。它的危害众所周知。据调查,儿童少年时期的肥胖有42%到80%会发展为成人肥胖,所以预防肥胖应从儿童开始。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段佳丽医师介绍,1999年北京市城区儿童肥胖患病率已超过15%,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进食过多(特别是油炸食品和糖类食物)。多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蓄积于体内,再加之运动不足使能量消耗降低,就会导致肥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70%到80%会发生肥胖。

  预防肥胖首先要注意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结构,如早、中、晚三餐热能及营养素摄入量按30%比40%比30%比例搭配,食盐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10g,脂肪不超过5g等。第二,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锻炼应不少于一小时。第三,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饮食习惯。第四,学校、家长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在肥胖发生的高峰期(1岁以内、7至9岁之间)尤其应该注意观察。体重的急剧增长和旺盛的食欲都是发生肥胖的危险信号。通过定期测量身高和体重,可早期发现肥胖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具有肥胖倾向或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实施运动处方。

  儿科常见疾病防治

  发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目前主张测腋温,若腋温超过37.5℃,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一)发热程度分级

  1、低热:37.5℃-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病因

  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据一些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若患儿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

  2、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

  3、若伴有咳嗽,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

  4、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结核、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5、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三)急救措施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解包、松衣散热。

  1、冷敷:可用冷湿毛巾敷额,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醇浴: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4、药物降温法:不可随便使用退热药,若体温不超过38℃,无需服药,要注意观察。对早产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布洛芬(恬倩、美林)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0°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小婴儿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对于高热不退、有惊厥病史者及小婴儿及时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四)预防

  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流行期间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人类基因表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异,故认为环境因素对于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高更为重要。经典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暴露减少,导致免疫系统发育异常,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Thl/Th2细胞功能失衡”是“卫生假说”的免疫学基础(Th:辅助性T细胞)。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型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出生时免疫反应表现为Th2型优势,随着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型转化,达到“Th1/Th2平衡”。由于公共及个人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Th2细胞分泌的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增高,刺激B细胞产生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增殖,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并非所有微生物的暴露对过敏性疾病都有保护作用,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一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对哮喘无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Th2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和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不能完全用“Thl/Th2平衡”学说来解释上述现象。

  生命早期抗原暴露减少,除导致“Th1/Th2平衡”偏移外,也延缓了免疫耐受的形成,这一机制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菌群学说”,认为工业化国家中抗生素使用和饮食变化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进雨影响菌群介导的黏膜免疫耐受,导致变应性气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猜你感兴趣:

1.2017儿童常见疾病

2.秋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

3.儿童常见疾病类型

4.儿童保健知识 幼儿保健常识

5.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

6.学前儿童疾病防御教育目标

7.儿童预防感冒必备知识

314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