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养生要先养肾

时间: 敏敏877 分享

  -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健康之源”,所以,养生先养肾,是医学里流行的,更是生命所必需的。学习啦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要先养肾的内容,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男人养生要先养肾

  关于人从出生到衰老的发育生长过程,中医界有一个“男八女七”观念,最初源自《黄帝内经》,即男性的生长周期是8,也就是每8年有一次生长变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7,每7年体现一次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身体变化,调养生息。

  千年之前的古人能有如此智慧,探索到生命之运转规律,令人叹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的寿命在延长,身体素质在提高,“男八女七”的观念放到今日运用应需调整。不过男性重肾气的养生之道千年不变,40岁肾功能开始走下坡路,进入秋冬季,正适合男性补肾养护身体。

  古时40岁已晚途

  因为战乱、灾荒,以及医疗水平有限,封建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平均寿命都不长,一般人40岁以后就称老。陆游在《记梦》诗中云:“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晚途”也就是晚年,当时作者47岁。还比如苏轼发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感叹时38岁左右。

  在《黄帝内经》中,64岁已到人生尽头,犹如现代人的七八十岁,不过还是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见书中讲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保养从肾气开始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人的健康和肾气密切相关,通过肾气的盛衰可以概括出男女的健康周期。在男性的八岁、二八、三八、五八、七八,不同时期《黄帝内经》均提及肾气的发展情况,由盛而衰,贯穿始终。肾气对男性而言十分重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男科李信平副主任医师介绍,男性到了第二个八年即16岁时肾气充足;进入24岁,身体处于最好的时候;男性身体走向衰退从40岁开始,此时肾气开始衰退,古人有云“七十古来稀”,能活到70已经很难得,到40岁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这时一个人的机能体力从外表可以看出一些变化,如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变松等,到五六十岁,不仅掉发、牙松动,性功能也开始减退,夜尿多,肾虚表现逐渐显现,腰酸、腿软、健忘、耳鸣等等症状都会出现。俗话说“男人四十而阴气自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秋冬季补肾正当时

  秋冬天气干燥阴冷、阳气收敛,肾脏藏元阴、元阳,藏精气,是补肾的最佳时节。除了在生活、工作中注意避寒保暖,勿过劳耗伤阳气外,更可以在饮食方面,注意散寒温阳、补肾填精,保护人体的元阴、元阳,使精气充足,身体强壮。

  关于秋冬季补肾该如何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肾病科张秋林说:除了大体原则外,更加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有的偏于阴虚,而另一些人可能是偏于阳虚,如果偏阴虚者即使在冬天,大进温补燥热之品,则会更加伤及肾阴、精气受损;而偏于阳虚者,虽可以进食温补,但也得顾及养阴生精,切不可毫无顾忌地大补特补温燥之品,如鹿茸。古人有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也就是说,补阳时要兼顾滋阴,养阴时也须温阳。因此,对于身体基本健康的人来说,秋冬季进补还是讲求平和,虽然秋冬季寒冷,相对多进些温阳补肾食品对人体有益,但不宜过多,而且,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进补更好。

  冬季养生以养肾为先

  我国农历10、11、12 月为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旧病复发或加重;又因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所以这个季节养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养肾为先 增苦少咸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这个季节肾既要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又要为来年贮存能量,所以要多吃些有热量的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因此冬天要少食咸的,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像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早睡晚起 三暖为要

  古人主张“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所以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日出后起床能躲避严寒。睡觉时不要贪暖蒙头。因为被窝里的空气少氧混浊,人在缺氧的环境中睡觉易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根据五行学说冬季属水,为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季节,在滴水成冰、严寒彻骨的气候环境下,机体的御寒能力下降。此时人体的头、背、腰腹、足等部位,作为人体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通道,对气温的变化尤为敏感,若防护不当,很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而且头、腰腹、背部、足部皮下储存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寒冷刺激由此入内,将会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致病。因此冬季养生保健必须避寒就温,敛阳护阴,做到头暖、背暖、腰腹暖和足暖。俗话说“天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所谓“虚人最怕脑后风”。冬日要“三暖”。一谓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肠胃不适等。二谓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三谓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使人感冒。

  老幼咸宜 辨证进补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进补需分男女老少,辨证而为。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冬令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米等。不少学生喜欢挑灯夜读,以致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冬令补益可选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不注意休息,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老年人身体虚弱,无病可选用杜仲、首乌等,有病则须辨证进补。

  因黏硬、生冷食物属阴易使人体阳气受损,一旦阳气受损饮食调养应以“补”为主。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而且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增强疗效。冬日炖补时宜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羊肉性温,中医说它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补益五脏。冬天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尤适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烧、虚弱、食少、便秘和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益。

  中医认为,有些人脾胃虚弱。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而补品又多为滋腻之品,服用后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出现消化不良等“虚不受补”症状。而体虚又分为很多种类,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气虚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血虚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阳虚表现为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在众多的补益药中,应辨证选择。针对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四种体虚,选用补益药中的“四大名补”——人参、阿胶、鹿茸、冬虫夏草会大有裨益。补气虚为主——人参(灵芝人参汤)。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补阳虚为主——鹿茸(鹿茸元蹄汤)。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补血虚为主——阿胶。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著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补阴虚为主——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

养生要先养肾相关文章:

1.养生必先养肾

2.养生先养肾

3.养生必养肾的具体内容

4.女性小寒养生要注意养肾

5.养生之道 男人养肾的几种运动方法

6.四季养生冬养肾

175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