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气功
中医养生气功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气功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气功养生的介绍
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上。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有人说,把这个玉器当作“玉佩”其实并不恰当,此器实为一个“杖首”。玉器的基质为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
铭文说:“行气,深(吞)则蓄,蓄则神(伸),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萌),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机)舂(冲)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不同的版本的介绍材料,文字不尽相同,大体上出入不太多。那么,这段文字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值得指出的是,古人把气体的吸入、呼出这种极为平常的生理现象,刻在一件玉器上,毕竟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不寻常锻炼方法。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墓主人把导引吐纳的形体动作,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也是看重这种养生措施的一种表现。张良学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功成身退练习“辟谷”,也和重视导引、行气有关。因此,《行气玉佩铭》记载的内容,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的方法。
建国初期,在1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唐山市气功疗法小组与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小组、重庆市痔瘘医疗小组、以及治疗血吸虫病药物“腹水草”的贡献者,一起受到卫生部的表扬,并接受了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可见气功治疗的功效一定非同小可。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呢? “气功”这一名词是怎样来的呢?
李春才《医用静功学》一书说:“气功这个名称,是原抗战根据地冀南区卫生局局长黄月庭先生确定的。黄先生是真正的权威人士,因此,特邀请黄老谈谈气功命名的前前后后,以晓世间。”
1949年3月,冀南区召开的卫生行政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而正式地使用了“气功”这个名称。在这次会议上,干部疗养所所长赵景春作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总结报告》;第四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浚川做了《气功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
这次会议是黄月庭先生主持的,冯英处长也出席了会议。黄月庭以卫生局局长的身份,向大会正式宣布了“气功”这个名称。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1953年,河北省保定干部疗养院增设了一个气功科,刘贵珍调任气功科主任。对于他的治疗方法,河北省卫生厅段慧轩副厅长命名为“气功疗法”。
功疗法被卫生部表扬之后,为推行这一疗法做了最好的宣传,使很多人接触到这样一种养生治病的方法。
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天戈先生,如今70多岁,他早年亲身参加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很多工作,被人称为气功疗养院的“四大天王”之首。他见证了气功兴衰,也多次出国交流气功科学。
1956年开展的气功疗法,主要是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传统的有: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等。以传统的功法为主,太极拳等是配合静功的主要动功。由刘贵珍副院长主持业务工作,并主教气功疗法(刘贵珍同志在1956年由河北省任命副院长,以后提升院长)。他是内养功第六代传人,主讲内养功法。刘贵珍的老师内养功第五代传人,刘渡舟老先生也在这个院里作高级顾问。但是,张先生到北戴河一个多月也没有见过刘贵珍是什么样,据说是在北京为中央领导人教功治病。刘贵珍先生当时正患慢性肝炎,并在北京确诊为早期肝硬化。过去因为患肺结核、胃溃疡、神经衰弱而用气功治好了他自己的病,以后又拜刘渡舟为师,故此,因病得艺,一生以气功为业了!
张天戈先生在《试论中国医疗健身“气功热”的社会文化背景与预测》一文里,对于气功在我国的兴衰,做了比较好的概括。他说:“中国医疗气功发展已经有五千年的历程。众所周知,医疗气功得到科学的发展,却是在建国后的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过去四十多个春秋,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哪一个治疗方法能像气功疗法那样,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但是,医疗气功的发展之路却又是曲折的、艰难的,灾难重重。”
中医气功养生的方法
发挥练功人的意识能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历来的治疗方式基本上都是医生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患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气功疗法则是患者通过亲自练功,自己为自己治病,变被动为主动。
(2)、变外部为内部,变他养为自养:传统的医学重视的多是向外界寻求保健治疗的方法。例如不断合成新药代替旧药;研制新的疫苗去预防传染病,生产含有微量元素的食品等。这种只注重外部疗法的医学模式,忽视了人体自身内部条件的重要性。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很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医疗服务,是气功锻炼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又一体现。
(3)、变物质为精神:以往的医疗多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这些均属于物质治疗。而气功疗法要求练功人修心养性,强调自我精神调节,改善情绪,培养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呼吸、形体、心理锻炼的有机结合
呼吸、体势、意念三类锻炼方法,也称作练功的三要素,其中意念锻炼是统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所说的全凭心意练功夫,就概括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意念的锻炼实质是一种心理锻炼,但不同于普通的心理疗法。体势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即所谓的外练筋骨皮。气功锻炼有多种呼吸方法,主要是用来吸引注意力帮助入静的一种手段。练功时将心理、姿势、呼吸的锻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心身同练整体观
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亦即精神与形体同练。也可陶冶性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性格。心身同练的另一层含义是气功锻炼的整体性。气功锻炼时所产生的效应对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及心理同时都有调整作用,而不是只对一个内脏、一个系统起作用。
调动和培育人体生理潜力
潜力属心理学范畴,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潜力的调动。这种变化之剧烈,甚至可以引起人体的形态实质发生改变。这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正是我国传统养生气功具有疗效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我国传统气功的作用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体现在对人体潜力的调动与培育上。研究掌握并利用这一规律,等于在中医宝库中挖掘和发展了一门更高一级层次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