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知识

时间: 保燕704 分享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植被、气温等)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的反应。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所能耐受的限度,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就遭到破坏,因而发生某些病痛。因此顺应天地之变化,善养自身之体魄也变得很重要了。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四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

  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还易患一此一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二、夏季养生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若所爱在外。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

  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可服用生脉饮,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夏天一定要多喝水,及时补充盐分,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

  三、秋季养生

  秋天,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应该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水果等酸性食物。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

  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吃点秋梨膏,秋梨贝母粥等。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气最重,入肺经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你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四、冬季养生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地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在精神上,安静自若。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冬季这个藏的季节,我们可顺势而为,适当地补养肾精,女性可服用一些补肾养血之品,如阿胶、当归、枸杞、核桃仁等等,特别是到了更年期的妇女,在冬季更要重视补养肾精。男性肾气弱者,冬季可服鹿茸、枸杞、核桃仁、龟板等,也可服用一些成药,常见的有桂附地黄六味地黄丸等。

  冬天也可以多吃点羊肉,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丸、六味地黄丸等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唐人虚诜所著的《本草食疗》中,更记载著「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羊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对於患肺结核、咳嗽、气管炎、哮喘、贫血的人,特别具有益处。向大家推荐羊肉罗卜汤,其中羊肉温补,萝卜健脾理气,合用则补而不腻、补而不滞。但同时提醒大家,补养肾精的药虽好、羊肉虽然好吃,但也不是百无禁忌,如:感冒、扁桃腺发炎或内有宿热者忌服。此外.羊肉性偏温热,因此火热亢盛,如:牙痛、咽痛、便秘、痰黄、尿痛;或湿热内蕴,如:腹泻黏稠腥臭、痢疾、小便不畅等诸症均忌用。

  四季养生之“春”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是从立春日起至立夏前一日期间,三个月共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发陈”的意思是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发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精蓄锐后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所谓“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另外一层意思是指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会复发,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发的季节。“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天很容易出现温热性的感冒,而非“伤寒”,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咽喉红肿热痛,甚至出血,心率加快,最后高热、昏迷、抽搐。此种“发陈”,也称为“伏气温病”。“披发缓形”指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以使志生”指在春天,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计划。也可以解释为使自己的情志舒畅调达。“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是指调摄人的精神情志,犹如保护万物的生机,不可滥行杀伐,要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向大自然施以爱心。“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养生发之气的应当遵循的规律,如果违反此规律,“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对应木,木对应肝,因此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就会伤害到肝;木生火,火生土,意即在春天如果阳气升发不足,到了夏天阳气不足,身体提供在这个季节生长的能量和气血就不够。

  春季要如何养生呢?一是春季养生应从肝入,因为春季对应的是肝。《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故而应疏肝调肝。很多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就会出现莫名的烦躁、易怒,这是旧病发作的症状,临床上,可以通过清泄肝火来改善症状。肝主情志,肝异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反之,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肝。所以,保持良好情绪是养肝的好方法。二是春季养生应养阳,《内经》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阳气不足是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故扶阳理论常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摄,其顺时养生的观点为中医时间医学之典范,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扶阳理论认为,阳主阴从,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果春季失于调摄,生长之气不足就会在夏季发生寒性病变。

  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如何构建春季养生框架呢?一是养成生活好习惯,即“夜卧早起”。现代人习惯加班熬夜,人为增加了光照时间,所以很多人都是发散太过而收敛不足,所以对于这类病人在春季可以饮用乌梅汤,以收敛阳气。除了药物治疗,最重要的是要平时要早睡早起,应在23时之前睡,因为肝的解毒功能是在23时到凌晨3时运作。二是我们应该科学饮食。春夏秋冬,轮番更替。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的饮食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只有科学饮食,才能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元代宫廷御医忽思慧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科学发挥,他在《饮膳正要》中,专设“四时所宜”一节,对什么季节宜食何物、宜禁何物作了明确的论述,如“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其中一些观点至今还被人们所采用。这里的讲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是针对春季易出现温热性的感冒提出的,并不是说要吃的特别寒凉。反而应吃些辛散升发的食物,例如韭菜、荠菜、竹笋等。肝五化主生,五色主青,养肝最宜食用具有生发特性的青色食品,例如黄豆芽、绿豆芽、香菜、莴笋、香椿等。肝木克脾土,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酸入肝),增甘(甘入脾),以养脾气”。故而应该吃些酸甜的水果,例如猕猴桃、苹果、木瓜等。肝脏怕肥胖,因为肝脏脂肪多了易发生肝纤维化,继而发展为肝硬化等疾病,所以要避免多吃油腻的食物。三是适当地运动。晨起提倡伸懒腰。之所以提倡晨起宜伸懒腰,是因为经过一夜睡眠后,人体松软懈怠,气血周流缓慢,故方醒之时,总觉懒散而无力,此时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则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春季属肝木,主升发,伸懒腰刚好适用。祖国医学认为:“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流于诸经”,伸懒腰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和醒神。早晨太阳刚刚出来,阳气始生,此属少阳,主动,传统医学重视天人一体观,故早晨运动恰逢其时。春季运动需要多做户外运动,例如爬山踏青、跑步等。

  综上所述,春季养生应从养肝和扶阳入手,首先应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应科学饮食,最后再适当地运动。春季是一年之首,所以做好春季养生很重要,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黄帝内经》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体活动的变化都有相同的规律,掌握了这个源于自然的变化规律,便可趋利避害,防病养生。所以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134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