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间故事6个
佛山,简称禅,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省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腹地,东接广州,南邻中山,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流传着很多民间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佛山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山民间故事 黄飞鸿
黄飞鸿神奇武功的故事在南海西樵可谓家喻户晓。但舞狮用飞砣采高青的传说鲜为人知。
笔者近日在西樵大桐显岗村一鳗鱼饲料店买饲料时,听店主永叔讲述黄飞鸿曾协助显岗权胜堂狮队用飞砣采高青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感觉非常神奇!永叔今年七十多岁,是个地道的显岗村人,曾见过权胜堂狮队当年采青的原班人马(现已作古了),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
权胜堂香港遇高青
话说清末明初,南邑(民间过去称南海县为南邑)大桐显岗权胜堂醒狮在教头洪师傅的带领下,来到香港采青。将地青、铺头青、一楼青、二楼青和门楼青通通都收归袋中。众人正在兴奋之时,却见一高青挂在四楼上面,令人望而生畏!权胜堂醒狮使出看家本领,用尽骑罗汉、竹篙飞人等招式,耗时两天仍未能取下。众人正在犯愁之时,听有人说:“把狮头和旌旗的地址‘南邑’前加多‘西樵’两字,有高手协助采青。”教头洪师傅虽不明就里,但因无计可施,只好照办!立即把狮头和旌旗的地址改为“西樵南邑权胜堂”。
神龙见首不见尾
是时,权胜堂醒狮继续在四楼下舞动!听有人大声叫:“多燃放炮仗。”顿时,万炮开花!烟气腾腾,遮天蔽日;突然一身手敏捷的神秘人物出现在烟气中,立即过来替换狮头舞手。神秘人物叫几个大汉扛起藤碟(盾牌),而他嗖的一跃跳上藤碟,左腾右挪、扬高伏低地舞动着狮头!俄顷,醒狮张开血盆大口,抬头仰望四楼上的高青。这时神秘人物立马从腰间取出飞砣,抓紧砣尾,伸手迅速向上一扬!只见一个飞星闪动,瞬间飞砣飞上四楼,打中高青,飞砣顺势打转捆索青物,神秘人物用力一收砣尾!说时迟,那时快!高青迅速落入狮子口中。顿时令场面欢呼雷动!
有如魔法表演,围观的人们个个都看傻了眼!惊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是时,又有人叫大量燃放炮仗。即时万炮齐鸣!浓烟滚滚!神秘人物跳下藤碟,一个“金蝉退壳”,叫人立马接替狮头来舞。采青大功告成!神秘人物迅速离开现场,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权胜堂醒狮继续进行着食青、吞青、吐青等一系列的精彩狮艺表演。
神秘人物是黄飞鸿
后来,权胜堂派人多方面打探,才知道用飞砣采高青的神秘人物是西樵黄飞鸿。为了纪念这一史实,权胜堂的醒狮和旌旗的地址还沿用“西樵南邑权胜堂。”
佛山民间故事2
乃源自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此年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向器,伏于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向器,声震田野,果然掠走年兽,从此不复现矣!民因纪念纸扎头兽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此种兽头,于除夕鼓舞,即与舞年,后经乡老们研究后认为狮子为兽类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动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
佛山民间故事3
说是在清代干隆皇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干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据古籍记载,狮子舞在早期中国社会已非常普遍,《陕西通志》记载:“杂戏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高纽凤凰,象人、怪兽之戏。”而狮艺则成熟于南北朝时代。狮子舞在那时唤作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文状。”而到了唐朝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据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划衣,执红狮子,谓之“列狮子郎” ,舞太平乐。”可知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佛山民间故事:“汾江”名称的由来
佛山的汾江位于佛山的北面,是西、北江汇合以后的支流,通航广州、江门和肇庆。直至1976年,佛山还有客轮来往于广州、江门、新会和肇庆。清代,汾江边有个地名叫“接官厅”,佛山旧八景之一“汾流古渡”也是汾江的景致。当时汾江上的船只之多,看下佛山人陈昌坪写的这首竹枝词就知道:“汾江船满客匆匆,若个西来若个东,何处可容垂钓叟,石云山下一孤篷。”
“汾”的方言读音是“分”,不是“山西汾酒”的“汾”。“汾”原意为“分”,指西北两江汇流至王借冈而分两条水道:东从石湾、澜石入海;西从黄鼎、街边下佛山。汾江流到官厅脚,即今日之民政桥,分道折往北,这里河深水阔,水底有礁石,甚至会产生漩涡。为了行船的安全,佛山人在岸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水上关帝庙。为什么要拜关帝?关帝和水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三国演义》有关公水淹七军、活擒庞德的故事,所以人们认为关公的勇力威镇八方,能够镇住河水,为佛山人造福。水上关帝庙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改作果菜公司。近年,又建成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场所。
为什么用“汾水”而不用“分水”命名呢?因为世人之常情,是喜“合”而恶“分”,喜欢团团圆圆,不喜欢四分五裂,所以为了避忌,将“分”字添水为“汾”,故名为“汾水”,现称汾江。知道这段历史,也就懂得升平路有一条街道叫做“汾水西街”的来源了。
汾江的水,有些更小的支流流入佛山,这些支流称为“涌”。汾江水首先流入最近的社区,即祖庙铺的古洛社,称为洛水涌。由于洛水涌绕佛山镇古洛社一直流到通济桥,乡志就将汾、洛总称佛山水系,汾为外河,洛为内涌。知道这一点,就明白佛山祖庙孔圣园的牌坊,为什么取名叫“古洛芝兰”了。
佛山民间故事:弼唐村的来由
在佛山市禅城区城门头和石湾之间,有一条村叫弼唐村,村内氏族以庞姓为多。弼唐村的地现在多被征用建设厂房楼宇。原来这里有稻田、鱼塘、山林、瓜菜地,一片田园风光的景象。那么,弼唐村有什么来头呢?
相传在南宋朝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庞氏始祖,一个叫仁叟的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聚族而居,后来,庞氏子孙散居南海县各地,所以南海姓庞的都以仁叟公为始迁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仁叟公的第八嫡传孙有一个叫庞嵩,字振兴,号弼唐,自幼深受老师湛甘泉(字若水)先生的薰陶,湛若水是明朝理学大师,他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庞弼唐被培育成材,官至云南省曲靖知府,做官也做得比较成功。皇上曾赏赐他珍贵大夜明珠二颗,这使人联想到村内的名胜古迹,张槎古老八景之一的“弼唐灯火夜光明”,大概就是怀念当年庞弼唐受赏的两颗夜明珠。传说古时一只夜光古灯系在村北瓮社坛上,一到入夜,古灯自然光亮,远近可见。后人还将“名宦乡贡,理学正道”这个皇帝御赐题词石刻为匾额,建在左、右门楼之上,以留永念。当年,凡官员经过门楼,一律下马,下车,出轿门,就地叩拜,表示对皇上的尊重,对庞弼唐的尊敬。后代子孙,为庞弼唐建立祠堂,名“孝睦祠”,民国时期依然存在。建国后,为了教育村中子弟,将祠堂改为弼唐小学了。祠前门口对联,据传是新会陈白沙先生撰写,陈白沙是湛若水的老师,即是庞弼唐的师爷,师爷说:“泽绍增城湛,恩留曲靖春”,说明庞弼唐的成就来自恩师湛若水的栽培,而在云南曲靖任上荣沐皇恩。村人从此便用先祖“弼唐”的名号定名为“弼唐村”,取代了原来新村的村名。建国后,人们一度在“唐”字加上“土”字边傍,成为“弼塘村”。不过,由于知道乡中历史的后人的建议,重新又将弼塘村的名字,还原为弼唐村了。还有一样,庞弼唐精于书法还影响及后代弼唐村人,历代出了不少书法家。比如现在85岁的书法家庞星文。庞弼唐所遗的手书墨宝石刻,现仍存在南海西樵山飞流千尺白云洞峭壁之上。我们从村名和庞弼唐对后人的影响,就可以知道庞弼唐在弼唐村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几高啦。
佛山民间故事:佛山剪纸
各位,2006年,佛山有6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就是剪纸。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就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有人可能会以为佛山剪纸只是女子农闲时候的工艺,其实,发展到后来佛山剪纸的设计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男子汉。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如用作礼品的装饰叫“礼花”,贴在窗上的叫“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佛山剪纸与北方剪纸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具,不是剪刀,而是錾刀。所以有称之为“刻纸”的,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纤巧处有如发丝,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佛山剪纸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用四张剪纸做成的中秋、元宵彩灯,最受佛山儿童的喜爱。剪纸工艺,在80年代曾被工艺师霍罐祥应用于传统家具的创新上,在柜门加上剪纸图案的贴饰物,打开了新家具的国际市场。90年代,佛山工艺美术师马炳荣尝试将剪纸风格创作节日风俗系列画,兼备图案画,木刻画的特色。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佛山剪纸的创作和生产基地。剪纸艺人创作反映岭南水乡特色的大幅水乡剪纸,在外省倍受青睐。改革开放以来,更创作《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巨型剪纸悬挂在广州花园酒店大堂,无数外宾为其中国气派所震憾。中、小幅的的金陵十二钗剪纸作品,常常被佛山市政府作为高档礼品赠送给重要的访问团体。剪纸还是最早进入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的艺术创作。城区第九小学、第二十五小学、第八中学等学校,都曾经开设制作佛山剪纸的课外活动小组,请佛山民间艺术社的师傅到学校传艺。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同志视察佛山民间艺术社,对佛山剪纸评价很高,留下“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的著名诗句。
好了,《佛山故事》,今日就讲到这里。欲知佛山千年事,且听下回再分解。
看过佛山民间故事6个的人还看了:
佛山民间故事6个
下一篇:福州民间故事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