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励志故事>

原创创业故事汇总

时间: 锦贤0 分享

  无论哪行哪业,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原创创业故事

  原创创业故事1:44岁的任正非被骗200万离婚后重新创业成通信教父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靠近黄果树瀑布。

  任正非的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家中还有兄妹6人。任正非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

  因为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所以,任正非的童年虽然是在贫穷中度过,却是快乐美好的。

  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在校期间,他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自学完,接着还学习了逻辑学、哲学和几门外语。

  从军队转业到深圳,事业低谷,婚姻破裂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当上了建筑兵。那时法国一家公司向东北辽阳市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这是任正非当兵后监守的第一个工程。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任正非才离开。1983年随国家调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

  在这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陡坡":任正非在一笔生意中被人坑了,导致公司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那时,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大国企南油集团的铁饭碗端不住了,安逸的日子似乎已经到头。

  这一年,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在南油下属企业时由于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任正非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滑坡中,直达人生低谷。

  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的任正非,前行之路陷入无际的迷茫与昏暗。

  不惑之年开始创业,肩负重压,毅然做出抉择

  处于中年危机之中的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迫不得已,走向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

  “我们这种人在社会上,既不懂技术,又不懂商业交易,生存很困难,很边缘化的。”任正非回忆当时的窘境。1987年,任正非43岁,人生轨迹已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大三角形,但毫无建树。迫使他脱离体制内“下海”的,与其说是勇气、胆识或前瞻性,不如说是生活的无奈。25年后,任正非面对法国记者“当时为什么不出国”的提问,他说已经有了老婆小孩,总不能自己出国留学不管他们,且自己英文不好,既要挣钱又要补习英文很困难。“因此我目光短浅一点,没有出国。”他说。

  1987年,脱离体制的任正非“下海”,以21000元资金创立华为。起初公司主要代销香港产品,风险极小,靠差价获利。

  创业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为了糊口、为提高家人生活品质。而这是一个扛着压力向前、被逼无奈的创业故事。可以说,任正非的创业初期带着些许悲情色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有过几次经历,任正非萌生自己干的想法。

  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43岁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决定自己做研发。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起初,华为在用户交换机的HJD系列产品上取得了小规模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并没有持续下去。由于对趋势的认识错误,华为接下来推出的一款模拟交换机JK1000遭到了新产品数字交换机的严重打击。在推出的第一天,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就成为了落伍之物。

  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倚靠深圳公司发展迅猛

  重压之下,任正非依然坚持自主研发,他转向了数字交换机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最初公司员工仅50余人。

  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

  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也是创业公司常见的景象,只不过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直到华为漂洋出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会打起地铺,外国小伙伴无不惊呆称赞。

  此时,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不得不人手一本普及交换机国内规范的小册子才能开展工作。本应在1993年春节前完成的交换机迟迟没有研发成功,华为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任正非私下对身边人表示,如果C&C08研发失败,他只能跳楼。

  1991年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当时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直接面临就是破产。幸运的是,这三台交换机很快回款,公司得以正常运营。

  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还只有100人而已。这样的成长速度,响应了深圳速度的口号,而这样的盛况只属于那个时代。

  1993年年末,C&C08交换机终于研发成功。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为华为占领了市场,直至今日。

  孤注一掷之后的成功,很容易被解读成胆识造英雄。但任正非却说,他是因为无知,因为傻才在电信行业里走下去。“我以为电信市场那么大,做一点点能养活我就行了。进来才知道电信不是小公司能干的,标准太高了,进步太快了。要活下来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来了。”11月25日,任正非在法国接受当地记者群访时说。

  创业很少是富家公子的选择。创业太艰苦,太容易中途放弃,更适合没什么退路的人。任正非说,当年是硬着头皮才坚持下来,即使一开始已经知道电信业“最难干”,因为产品太标准,小公司疲于追赶新标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产,我们没有什么退路,只有坚持到现在。我根本跟不上电信发展的速度。”任正非说。

  任正非眼中的自己,和别人赋予的标签,似乎有很远的距离。别人说他低调,他说自己其实喜欢夸夸其谈,“否则不可能鼓动十几万华为人。”。别人说在业界他已是一言九鼎,他说“其实我们是个无足轻重的公司”,相比中国每年万亿级别的出口,华为对美国的销售额每年只是10亿美元。

  “快乐”这个词和任正非很少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年届60才进入媒体的视线,任正非总是一副思考者的神情,眉宇间都是烦忧。但他说:“我认为自己从来都很乐观,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都很快乐,因为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包括小时候很贫穷,我也认为自己很快乐,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富裕是什么样的。”

  年届古稀,任正非比其他晚辈企业家更有资格回忆自己的商业轨迹。在他眼里,自己并不是英雄,只是个被生活追赶着担心明天就会失败的商人。就像他说的,自己在开放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仅仅是个过客。与其说他过分地谦卑,不如说,任正非怀揣着一颗经历过沧桑的平常心。

  原创创业故事2:从0到200亿,加多宝创业成功背后的秘密

  一家企业花费百亿、辛苦耕耘10多年的品牌和包装却突然失去了,这家企业是否还能活下去?这在一般人眼中只能是天方夜谈,然而这一天大的难题却被加多宝实现了。不仅活下来,加多宝还在短时间内重新夺回了凉茶行业销量冠军的头衔。加多宝常年战略顾问、特劳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邓德隆在接受搜狐财经专访时复盘了加多宝战略升级的成功历程和其背后神奇的“定位理论”。以下是详细内容,欢迎阅读。

  搜狐财经:搜狐财经的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搜狐直播间,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特劳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邓德隆先生,请邓总跟搜狐的网友们问个好。

  邓德隆:搜狐网友大家好,又见面了。

  搜狐财经:我们都知道邓总您一直以来担任加多宝的战略顾问,多年来一直伴随加多宝的飞速成长,想问一下:加多宝创立以来有哪些关键节点和重要转变升级?

  邓德隆:它有四个重要的节点:

  第一个重点,原来加多宝是一个药,这一点和可口可乐出身是一样的,都是药房里的,在2002年加多宝把它变成了一个饮料,预防上火的饮料,这是加多宝战略第一个重点。

  作为一个药北方人是很难以接受的,但是作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顾客头脑里面对于上火,几千年都有这个传统。

  都知道有很多场合上火,作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大家接受度就高,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走出了药房,加多宝把整个凉茶品类从药饮带向饮料。

  第二个节点,加多宝在2006、2007年左右,集中相当多的资源,把北京市场给做起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2008年北京奥运,全世界的焦点都在北京,2006年、2007年、2008年这几年把北京市场做得非常火,对这个品牌影响力就不一样了。

  北京是全国势能最高的市场,尤其对于北方市场,北京的影响非常重大,任何一个品牌要成功的话,如果能够把一些有很高势能的市场拿下来,这个品牌后劲就相当可观。

  所以2006年、2007年这两年加多宝本来从南方广东一路逐渐北伐,变成突然一下凌空一跃千里挺进大别山,凌空一跃把北京市场打得红红火火。

  这一下北方市场就被北京辐射,影响很大。本来起点是一个药饮,后来是南方人的饮料,这一跳跳到北京很红火以后,就变成全国人民都很受欢迎的饮料,这一个节点也很重要。

  第三个节点,2012年加多宝被迫要启动自己全新的品牌,原来的品牌还在,又要跟它展开直接的竞争,媒体朋友把它形容成“换头术”。

  哈佛大学几位搞案例的教授我也向他们请教过,他们说在全世界最全案例库里面也没有找到一个这样的戏剧性的案例,从来没有过的案例。

  加多宝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史的奇迹,这算是第三个重要的节点。

  第四个节点,就是去年推出的金罐,推出金罐不是重点,我在台上发言的时候我也讲到了,放弃红罐才是这个战略的重点,因为红罐竞争对手也有,就容易产生混淆。

  我把做了20年的消费者不用动脑筋看到红罐就拿的东西放掉,不是那么容易的,推一个金罐很简单,谁都可以推,放掉红罐只推金罐,那就是一件高风险的大战略决策,是很不容易的。这一年走下来,这个节点又成功渡过了。所以这四个节点是我作为战略顾问这15年护航加多宝共同成长过程中见证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搜狐财经:邓总您刚才提到加多宝在成立以来有四次关键战略升级,那我想请问一下这四次战略升级当时都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和困境,又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

  邓德隆:第一次战略升级是从众多的领域集中到了只做一个我在哪个领域能做到第一的领域。

  这一步在中国70%、80%的企业做不到,当时加多宝有红茶、绿茶和其他业务,甚至还可以做可乐,当时可乐很红,做可乐是可以赚钱,有现成的网络很容易就可以做。

  但是加多宝没有去做可乐、红茶、绿茶、乌龙茶和其他业务,选择了做凉茶。

  凉茶当时是很小的,而且你去做市场调研的话,所有市场调研公司走一圈下来会告诉你,对不起,凉茶市场等于零,没人要喝凉茶。

  我们当时去调研过,问你喝不喝凉茶,人家说我们北方人不喝隔夜茶,他们把凉茶等同于隔夜茶,真让他试饮一喝眉头就皱起来,那么苦的东西这怎么咽得下去,感觉是不是有毒,逢药就有三分毒,大家觉得喝药一样。

  要做这一步就很了不起,很多供给都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在学科上定义是什么,你根本不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你追随这个需求,你只是迎合这个需求做点生意赚点小钱罢了,真正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这种追随需求转向创造需求。

  我找到一个市场上我能做第一的领域,然后代表这个品类,我去把这个定位做大,2002年加多宝做过一次供给侧改革,就把这些业务全部放弃掉,把整个公司资源全部集中在凉茶,而且在凉茶里面只集中在做一个红罐凉茶,这一步相当了不起。当然还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重新定位就是把它从一个地方药饮变成了一个主流饮料,这样使得凉茶就从传统凉茶铺走向无处不在、无所不在、非常方便现代人饮用、预防上火的饮料或者怕上火的饮料,这是第一步很了不起,值得很多企业学习。

  第二步,作为一个南方人喝的饮料,从药房走向了饮料,但是毕竟还是南方人在喝。

  2006年底在北京做市场调研的时候,我们跑了很久。发现在北京卖出去的凉茶,消费者全是在北京工作的南方人,尤其那些广东村、福建村卖的很好,北京人、北方人说这个还是难以接受,感觉是南方人喝的东西。

  换句话说在我们专业上又有一个问题,大家把当时凉茶定位为是南方人喝的饮料,北方人不喝。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北京高势能市场做火做透,所以加多宝第二个战略节点就是集中公司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资源放在北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这里,花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借奥运会大势,把北京市场做得非常成功,北京市场一火以后大家就感觉到很放心,感觉到北京人民都在喝,首都人民都在喝的饮料它还能差了?

  
看了原创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草根成功90后创业故事

2.90后网络创业故事

3.年赚百万的创业故事

4.身边人的创业故事

5.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89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