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成语故事>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处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自《新序.杂事》。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处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成语故事:无可奈何

  西汉时期,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粮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

  起义震惊了皇帝,他急忙派重兵前去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无可奈何。

  于是朝廷又发布命令,规定:对于起义军没有发觉或者已经发觉而没有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主要责任官吏,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犯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太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严重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故事中,无可奈何用来形容统治者对起义恨之入骨,想要消灭他们,却毫无办法。

  后来人们用无可奈何表示没有任何办法,或无办法可想。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相关内容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自《新序.杂事》。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成语抛砖引玉的故事
    成语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下

  • 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三国演义》。用于指代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的情况。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东汉末年孙

  • 成语匹夫之勇的故事
    成语匹夫之勇的故事

    匹夫之勇,成语词语,指不顾全局成败,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出自《国语越语上》。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匹夫之勇 春秋时,越王

  • 成语披荆斩棘的故事
    成语披荆斩棘的故事

    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披荆斩棘 冯异是东汉初期

23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