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有关的故事3篇
灯谜有关的故事3篇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我们就来看看灯谜有关的故事吧!
灯谜有关的故事1
有条成语谜:“爷爷和孙子三人观谜长者射”打“两小无猜”。猜谜的人常常喜欢将猜谜称为“射虎”,据说是由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引申出来的。灯谜也因此被叫作“灯虎”,猜中谜底不易,犹如老虎难以射中一样,故猜谜又叫“射虎”,猜中也称“射中”。“爷爷和孙子三人”中爷爷只有一人,推定孙子有两人,“长者射”反扣(两小)无猜,因此,这条成语谜用的是会意体、反扣法,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要能想到“两小无猜”这个成语,因为成语“两小无猜”的本义并不是“两个小孩没猜谜”。
成语“两小无猜”与南京有关。“两小无猜”中的“猜”作“猜忌”解,形容天真无邪的少年男女相处融洽,互相没有猜疑和忌讳。成语“两小无猜”出自唐代李白的诗歌《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桥位于南京城南的长干里,桥长百米左右,桥下是流淌不息的秦淮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28岁时,第二次来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长干桥一带游玩时,突然听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代诗仙,幽情迸发,挥笔而就《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诗中描述了古代金陵城长干里街道住着两户人家,两家均有孩子,他们从小在一起玩耍,毫无猜疑,小男孩骑着竹竿当马,欢快地跑出来,女孩见梅树上长着许多青梅就叫男孩去摘。男孩给他摘下许多。后来两个小孩长大结为夫妻,双双恩爱白头到老。
《长干行》是乐府诗,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南京长干里的年轻女子,思念在远方做主意的丈夫的离愁别绪,情感真切,表达细腻。特别是诗的前六句描写的意境非常美好,清纯无瑕的童年记忆,亲密无间的戏耍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回味悠长,妙不可言。后人从中精缩成了两个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如今,我们想传承国粹,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玩谜猜谜,不让灯谜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君不见,灯谜在一些地方已作为“非遗”来申报)。因此,“爷爷和孙子三人观谜长者射”是不行了,而是要老幼齐上阵,“射虎”还得趁年轻啊,呵呵!
灯谜有关的故事2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灯谜有关的故事3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