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篇一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
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原始史料”和“辅助的史料”两种。其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更进而划定了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五个选取标准③,并注重总结古代著述体裁。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范围和史料特点的探讨。1937年,冯先生在《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文章中又提出原料、副料和旁料的史料三分法。然而,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上集中成就的却是其《初稿》。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冯氏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者,亦主要是基于其《初稿》对该学科之划时代的贡献。
《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写作范式。
从内容看,冯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和第二章“论目录”,讲史料学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四章,是介绍哲学典籍的具体史料学。查看冯著之后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遵循了此种二分的写作范式,只是在内容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也呈日益增大之势。我们认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和冯友兰先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初稿》第一章,他给史料学下了一个定义:“史料学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部门,为历史学的研究作准备工作,是关于史料的方法论。”④
虽然冯先生在其著作里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定义,即他没有着重讲述“关于史料的方法论”,而是偏向于具体哲学史料的宣介,但是他的这一卓越见解却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指示了研究方向。如上所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这也是我们认为《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写作范式的第二个原因。
此外,《初稿》还设置了《附录》,对应正文的“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论目录”以及中国哲学史料的五个历史阶段摘录了必要的参考资料,与正文相得益彰。此举被商聚德先生视为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篇二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具体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去细心体悟几段经典的句子:
(一)人的哲学性质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之“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地位”)9页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里没有宗教,而是伦理,这种伦理透露着一种哲学的性质;而西方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以宗教为基础。但是在未来,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们将会以哲学来代替宗教。
(二)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按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之“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35页
这似乎正是印证了中国两千年来“仁”在中国的地位。
(三)经验的……
“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的对面。如果说,‘一切’能够是经验的对象,那也一定要说,还有个经验者站在‘一切’的对面。”(第八章《名家》之“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110
在名家的学说里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名家的所谓“在形象之外”的“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的,因为“一切”无外。
(四)宗教与诗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像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的是,宗教是把它当做了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做了假的来说。”(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之“礼、乐的学说”)177
在中国的“礼”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可是经过了儒家的解释,这些个宗教即净化为了诗。人们知道诗是不真实的,但是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却也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看了“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