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篇二
浅谈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 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他以其对实践概念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与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它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生态哲学;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资本主义过度的物质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物质经济利益,人们忽视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负载能力,盲目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换取物质利益,从而对自然造成沉重负担。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二) 近代主体性哲学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主体性哲学经历了从混沌不开的原始社会到在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的过程。主体性一方面使人得到解放,但是又将人带入“唯我论”,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中心主义使得人类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和意志改造自然,居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性惩罚。事实也是如此:自马克思时代起,生态问题日渐突显,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来愈强烈。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前人思想之上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一方面,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远离人类生产实践,把世界的产生来源于“绝对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其脱离社会历史实践,看不到人类实践、人类历史对自然界的影响和自然界的属人化的观点,但继承了费尔巴哈自然观在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必然要涉及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与发展以及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1.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阶段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强调人在自然面前是有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要使人作为自己的唯一实际的客体,那么他必须在他自身内打破他相对的存在、欲望的力量和单纯自然的力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强调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有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第二,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阶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历史的统一、资本主义早期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等内容。马克思首先强调了自然界的先在性。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其次,马克思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的角度即生产实践来论述人的活动的:“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作用。他说:“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3.马克思生态哲学成熟阶段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去考察,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媒介,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质变换的关系。物质变换指的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对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成熟。其中包括的生态哲学思想有三个,其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二,人对自然的控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其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三、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一段时间随着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的热播,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再次思考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尽管在马克思思想中没有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理论则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总之,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应当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指导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80页。
[2] 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第2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页。
[4]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1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7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26~927页。
[8] 陈雪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9] 邵光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解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年6月第3期。
[10] 莫江平、付芳: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述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月。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3.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