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二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可能

  摘 要: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实现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的再颠倒,而在于深刻揭示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揭穿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哲学革命;感性对象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22-06

  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理论环节。马克思首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进而将矛头直指其基本建制即意识的内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种由浅入深的批判过程显示马克思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而是以辩证的、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破解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整个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在这里,尽管唯物史观的基本术语还未形成,但其基本观点已获得了全面表述。

  一、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尽管“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惟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惟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但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1]97。因此,马克思认为,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的首要任务就是“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指出,“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1]97。

  对这种抽象形式,马克思是通过统观黑格尔体系来揭示的。马克思说:“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1]98黑格尔体系以逻辑学为出发点,从纯粹思辨的抽象概念的思维出发。这种“抽象概念”与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现实规定性毫不相关,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是纯抽象思维,具有“非现实性的本质”[1]98。然后,“抽象概念”又将自身外化或对象化为自然界,自然界不过是“抽象思维的外在性”,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1]98,是自身外化出去的“作为抽象的思想”的自然界。因此,自然界成了一些自然形式的抽象范畴或概念。因为思维认识到自然界不过是自己的异化和丧失,想要扬弃这种外化回到自身而成为精神,所以精神就是“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1]98。于是,哲学又从自然哲学进展到精神哲学。在黑格尔看来,抽象思维通过人类一系列历史必然的发展环节和阶段,表现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但这还都不是抽象精神,只有当精神发展到作为“纯抽象”的绝对知识时,抽象思维才回复到自身。因此:“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1]98

  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会表现为抽象的形式,是因为黑格尔仅仅把异化看成了纯粹思维的异化,没有看到异化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异化根源在于世俗生活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说:“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1]99但纯粹思维的异化结果无非还是纯粹思维本身:“异化……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就是说,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1]99因而,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对黑格尔来说,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异化仅仅是纯粹思维的异化,是思维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其他一切对立及其运动,都不过是这些惟一有意义的对立的外观、外壳、公开形式。[1]99

  这样一来,整个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以及作为外化的历史及其扬弃,在黑格尔那里就变成了抽象的思维范畴本身的运动和生产史;世俗生活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成了思维内部的主体与对象、自在与自为的对立,一切对立无非是思维自身中的对立。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没有把“异化”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没有看到“异化”同时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以非人的方式”存在的对象性活动,而仅仅把异化看成抽象思维本身外化为与自身相异的东西又复归于自身的运动。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重新占有,也就“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1]99。正因此,尽管《现象学》具有一个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具有批判的要素,但黑格尔晚期著作中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1]99-100

  马克思不同意黑格尔将异化和对象化相混淆,认为对象化不同于异化,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是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因此,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1]100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或生产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和固有力量外化到外部对象上去,从而产生出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对象来。因此,人本质上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从事对象性活动,并在对象性活动中创造自己和获得自由。异化则是对象化的歪曲,违反人的本性和限制人的自由。因此,对马克思来说,异化的扬弃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新占有,是将对象世界重新归还给人。由于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又将异化看成是精神的外化和复归于自身的活动,因此,黑格尔看不到“对象化活动”的积极意义,掩盖和冲淡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比如劳动异化),甚至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做辩护,沦落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非批判的运动”中也包含着“批判的形式”。一方面,“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101。换言之,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形式”首先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这一否定性不仅体现在精神领域中,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在这个意义上,汉娜·阿伦特认为,黑格尔影响马克思的关键就在于后者接受前者的“作为普遍法则的辩证运动这一概念”[2]。这种“否定性”,马克思晚年曾给予高度肯定。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

  另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还“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认识到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和社会历史,因此,他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看到了劳动积极的方面,“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遗憾的是,黑格尔也和国民经济学家一样,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劳动的抽象性质。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1]101。人被等同于自我意识,劳动的本质表现为纯思维的活动、理性的活动和精神的劳作。于是,黑格尔用劳动来理解人和现实世界,把劳动理解为外化、对象化、异化和它的扬弃,理解为人的自我生成,又把劳动理解为抽象思维的辩证活动,并在终极意义上视其为哲学精神外化的形态。黑格尔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看作自我意识的而且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看成是哲学所做的事情,他把这些环节用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加以总括,从而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并把自己的哲学描述为惟一绝对的科学。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尽管表现出积极的“否定性”意义,尽管看到了劳动的对象性本质,但由于把对象化与异化相混淆,仅仅把劳动看成纯粹的精神活动,因此,其仅具“批判形式”,仍然是“非批判运动”,实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或“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1]109。马克思抛弃在黑格尔那里还停留于精神活动和在国民经济学那里还是异化了的“劳动”概念,强调劳动的对象性本质,强调劳动的实践本质,把劳动理解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形式,另一方面,又用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对黑格尔哲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最终瓦解了整个现代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二、“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

  马克思把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意识的内在性。“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1]102,这种对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建制。因为它完成了对人的抽象理解,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导致黑格尔辩证法非批判运动的理论根源。

  黑格尔哲学意识内在性的主要内容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1]102因此,关键问题是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了的、同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内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本质,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就是说,因此,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1]102

  异化的扬弃也意味着扬弃人的对象化,于是,人成了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对象”则是作为主体之实体的自我意识的对象。在黑格尔那里,克服意识的对象经历了如下过程:一是从自我出发,设定人=自我,自我就是被抽象地理解的和通过抽象产生出来的人。人的自然性如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也都具有自我性(抽象性)。因此,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人的本质的外化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二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1]103,即设定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对象”。既然人只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物性”作为自我意识的外化自然只能是“物性=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1]104。因此,这一设定行为并不是设定“物性”为某种独立的、实质的东西,不过是设定这一行为本身,“物性”作为纯粹的创造物不过是自我意识设定的结果。三是对意识对象的克服。即扬弃异化的对象,实现对异化了的对象性本质的重新占有,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向自我的复归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1]103,也就是复归于自我意识本身。

  于是,黑格尔“扬弃异化”的过程也扬弃了对象化,对异化的对象性本质的重新占有“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来说是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1]108。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来说,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还有肯定意义。因为它正是意识自身的“非对象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恰好证明了意识本身的自我外化,是意识本身的对象性本质的“抽象的自我确证”。作为“物性”的意识的“对象”其实是自我意识本身,“异在本身”就是“在本身”。因此,意识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其实就是把“它们收回到自身”[1]108。

  由于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所以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人的一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都只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化活动,人的生产产品变成了自我意识的生产对象,在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的外化了的实际力量和本质就变成了自我意识,或变成了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和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因此,扬弃意识的对象不过意味着“对象本身对意识来说是正在消逝的东西”[1]103,是对自我意识的重新确证。黑格尔认为,意识的存在方式或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惟一行动,是“意识的惟一的对象性的关系”[1]108。但既然“对象”不过是“一种虚无性”,那么,作为对象的知识也就只能是证明意识的自我外化,证明对象的虚无性本身。“知识把自己同自身对立起来,从而把某种虚无性,即在知识之外没有任何对象性的某种东西同自身对立起来;或者说,知识知道,当它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在自身之外,使自身外化;它知道它本身只表现为对象,或者说,对它来说表现为对象的那个东西仅仅是它本身。”[1]109   在马克思看来,这里“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黑格尔那里的“对象”实际上是“作为知识的知识”的意识直接冒充为它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因为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了的对象性,而是独立于和外在于意识的对象性本身。[1]109因此,扬弃异化就是扬弃对象化,就是在“异在本身”中确证“在本身”。这样,历史本来是“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1]97,却成了“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1]99;本来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1]56的自然界,却只是纯粹的观念,是一种思想物。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对自然界的直观加以抽象化的确证行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的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1]117。对这样的自然来说,就是无。

  至此,黑格尔抹杀了人的感性的、具体、自然的存在方式,抹杀了人的感性对象性力量,把人变成了抽象的自我意识,变成了某种抽象物,黑格尔哲学也相应地成了一种“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的保守哲学。“异在本身”就是“在本身”,所以在黑格尔那里,“我的真正的宗教存在是我的宗教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政治存在是法哲学的存在……”[1]111,宗教、法等都是自我意识外化的产物。扬弃这种外化,就是在宗教哲学和法哲学中找到自我确证。“扬弃”仅仅发生于思维领域,是意识外化为对象又扬弃对象复归于自身的对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这种扬弃是意识的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是精神的自我运动和发展。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则“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因此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身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1]114。

  马克思认为,固守于意识的内在性的黑格尔哲学,作为整个理性形而上学的完成,最后成了现代性社会的观念论“补充”。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其扬弃过程本质上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私有财产运动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和表达。因此,黑格尔哲学不可能解决现代性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只能和国民经济学一样沦落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证工具。它把这个充满了丰富矛盾和“分裂”的社会变成了一种合理的或永恒的社会状态,而人的全方位的异化则依然被保留着。可想而知,执着于“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理想和要求现代性社会的根本性变革的马克思必然要求对整个理性形而上学展开批判和清理。

  三、马克思:人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始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驱使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转向直观,那就是厌烦,就是对内容的渴望”[1]116。黑格尔哲学终究将哲学变成了精神“在自身内部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为了破解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将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从思辨的天国拉回到现实的生活,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的、具体的、自然的人的主体和优先地位、肯定“劳动”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质上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105,感性对象性存在物从事着感性对象性活动,即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存在必须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摆脱人的感性受动性以及与之相随的各种被奴役状态,实现人的固有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历史性的本质统一,实现人的感性丰富性。

  不同于黑格尔将人理解为自我意识,马克思从感性对象性角度出发把人直接理解为自然存在物、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重要的对象”[1]105。人本质上不是自我意识,而是感性的、有生命的、能动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便是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出去,创造出对象世界或人类世界。这一活动设定的并不是主体,而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象性活动也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证实了他的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活动本身也证实了它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因此,马克思说:“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它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而它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却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它的本质的、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非常自然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1]104相反,通过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的作为对象的“物性”,作为一种没有现实性和物质性的“虚无性”,倒是神秘莫测的。在黑格尔那里,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它的对象不过是其自身,在它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而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106对马克思来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然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6-57因此,脱离了“自己的自然界”的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也就只“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1]107。   马克思指出,人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此,在他之外必然有外在于自己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存在;又因为人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人又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107同时,人还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己”,这一确证和表现自己的过程就是人的历史。

  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历史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它和一切自然物自发形成的历史不同,它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1]107。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存在物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或劳动)将人的类的丰富性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它表现出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类本质力量转变成实际的对象性的现实,从而构成人类世界或对象性世界。但人要将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发挥出来,不能仅靠单个人的行为,而必须是全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必定是这全部历史所展开的人类活动形成的客观对象性的成果。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成是他的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类的社会历史也表现为“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1]97,这是一个物质的、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1]101。这里尽管依然蕴含着较为浓烈的哲学人本学意味,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即感性对象性活动)及新历史观(唯物史观)已见雏形。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创造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历史。

  马克思称自己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是“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真理”[1]105。这里,“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不同于唯心主义,即不同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因为唯心主义是反自然主义的,它虽然强调了人的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没有看到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本身。唯心主义的所谓“活动”只是精神的活动,是思维的抽象的自我创作,这一活动创造不出任何真实的产物或对象,也不能真正理解和表述“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及其现实的历史。与此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106因此,自然主义才是关于人本身的科学,唯心主义不过是对人的精神的抽象论证,是对人的感性生命力量的剥夺。同时,“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即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虽然认识到感性的自然界和人的感性力量的存在,但它只强调人的感性的直观,强调人的自然感觉。唯物主义对客体的理解没有从实践角度出发,不能把人的对象化的产物归结到人本身加以理解,看不到人类世界的一切对象,人所改造了的自然和人类的社会历史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因而往往会陷入机械论、宿命论等庸俗唯物主义。

  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不同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马克思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对青年黑格尔派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综合批判的结果。这一新的理论成果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表述为“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作为人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的对象世界就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历史就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是人的生产活动的历史和人类实现自己的全部的本质力量的历史过程。这里,马克思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合理内核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实现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人的科学。这在《德意志形态》中被表述为“历史科学”。

  显然,借助这一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既和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区别开来,也和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只停留于对人的感性直观的理解;他只把人看成是自然的有欲望和情感需要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他没有看到黑格尔辩证法中的“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更没有看到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他在历史问题上还是“下半截的唯心主义”。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则更是一种倒退,他们甚至连费尔巴哈的水准都没有达到,更不用说对“母亲”——黑格尔哲学有任何根本的批判和决裂。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性的考察,不仅发现黑格尔哲学中“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还击穿其意识的内在性,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从而开始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2.马克思主义论文

3.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5.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心得体会3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2)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二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可能 摘 要: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关于马克思哲学大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大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

  • 马克思哲学的毕业论文
    马克思哲学的毕业论文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毕业论文的

  •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

  •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

24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