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

时间: 思远921 分享

  从哲学门创立至今,北大哲学系已有百年历史。哲学之于中国不只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引入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范文1

  读完了<北大哲学课>的第一章"诸子百家"后,很受启发。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起至周公的"礼以分,乐以和",终至韩非子的"宋人酤酒,恶犬酒酸",其中包含了古代哲学诸子百家的演变史。从以"礼"为儒家奠下基础的周公,到唯物主义的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富神秘色彩的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儒家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习于孔子孙子的亚圣之孟子,与儒家相抗衡的墨家的墨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兼爱主义的庄子(庖丁解牛),庄子主张"合同异"的好朋友惠施(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为大同异),与"合同异"相对的"离坚白"的公孙龙(白马非马,病人非人),阴阳家的邹衍(五行生胜),摆脱了天命论的儒家"神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前乐而后穷),反映了古代学者因爱国之心切而创立的各个治国安邦之道。

  以下就说说我印象最深的几位思想家:

  1. 管仲(约723 B.C))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与美国20世纪中马斯洛说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差了近3000年,得到的结论–满足基本需求再追求更高层次 - 却是很接近的!管仲是以君主治国的角度看问题而Maslow是以雇主管理员工的角度看问题。不否认Maslow的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多优势,譬如,更结构化,作为现在社会理论也意味着更易于付诸实践,但是相隔2700年的管仲与马斯洛所言相似之处仍然惊人。

  2. 老子,是自幼以来感觉最玄的一位。更糟的是,新加坡常常出现那种"街头道教",加上后人描述老子时常常赋予一种神秘玄虚色彩,所以我对老子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江湖骗子的感觉。所以始终不明白为何一提起<道德经>爸爸总是呈现一副通常只留给毛主席的敬畏的表情。现在懂了。孔子向老子请教"礼"后就把老子比喻成一条龙,以表神圣和尊敬。<道德经>也续成为战国时期其时诸子所共仰的著作。虽然读起来还是特别地难懂、似是而非,但是老子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老子认为繁多社会问题都是因执政者私欲的沿伸而造成的(即"有为"),像战争、增收纳税等,就有很多近代例子证明了老子的上述观点。

  3. 曾子,是<论语>里常见的一个人物,<孝经>的主角。本来不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就是<论语>戏码频繁,但知道他是24孝里"啮指痛心"的主角,加上"君子成人之美"是出自他口中之后,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啮指痛心"说的是曾子幼时因田地里锄瓜不慎铲断了瓜根被他爸爸用棍子打到在地,接着他爬起来后竟问他爸爸"你有木有累坏自己?"然后还弹琴唱歌表示身体安康,于是就有了孔子以瞽瞍和舜的故事为批评: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瞽瞍因不满舜犯事,提起棍子而打之,小棰舜则待过,大杖则逃走,若委身以待暴恐,万一被父亲打死了,岂不是让父亲犯了谋杀罪,为此而不孝?(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这就是所谓的愚孝吧。

  4. 墨子主张以能力与贤得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用,颠覆了多数当权者"任人唯亲"的做法。与儒家不同,墨家注重事物的前因后果,不在乎当事人的动机。对比儒家,墨家思想似乎与现代社会更具相应性,尤其现代社会层次的结构不像在君主统治时那么贵贱分明。少了君臣之"礼",贵族与平民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更仔细地,谁有了金钱,谁就是新的贵族。比方说"马尔他骑士"、"俄罗斯爵位"、"马来西亚datuk"等封号都可以用金钱购得。对此,只要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私欲,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即"一同天下之义",与现代共产主义相同,显然是永远不会实现的。

  5. 荀子的思想比墨子更接近现代社会思想,尤其是"人定胜天"等否认天命论的说法。这与孔子的天命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有着巨大的区别。与墨子不同,荀子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人人都得遵之,无一例外。此外,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动有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读毕,很明显的,当时的君王雇用的思想家首先必须符合他们本身的观点。与众相同的是,君王们都对兴邦延后有着浓郁的兴趣。因此,毫无科学根据的阴阳学与代表人物阴阳学家邹衍以轻松易懂、神秘诱人的学说吸引了众君王的目光,以致有生之年名利双收。然,中国之所以有汉、唐、清等盛世,历史上必须首先归功于助嬴政一统天下、文字、言语、货币的法家,其次才是指引汉武帝、唐太宗、康乾等实施仁政的儒家。经几千年的改朝换代,至清政府打下蒙古高原与东北地域,中国领土才能在丢失外蒙与台湾后仍如此辽阔壮大。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范文2

  《北大哲学课》共有八篇组成,它们的主题依次为:“认识自己”、“以平常心坦然处世”、“让心中充满阳光”、“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培养美好的品性”、“给心灵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间”、“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她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北大的哲学精神和人文气质不是物质的留传,而是一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传承和发扬着北大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也彰显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它们广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与庄严无畏的思想,像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心灵,也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勤奋、宽容、克己,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北大人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思考而归纳出的人生哲理。

  读了《北大哲学课》后,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篇《让心中充满阳光》。本篇共分三章:“不抱怨地生活”、“知足才能常乐”、“保持阳光心态”。书中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只有将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文章中指出,人生在世,并不是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徒劳有功的。当一个人开始抱怨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自己如何的不幸,造成如今的悲惨结果,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生气,当这种情绪不断蔓延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余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比如抱怨生活条件不佳,不仅不能对改善生活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影响到为自己创造更好条件的机会和时间。怨天尤人不如改变心态。苦难永远不会因为人的暴躁而消失,当我们苦闷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放松自己的心情,暗示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上。充满信心,昂首挺胸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这是打胜仗的前提条件。

  只要我们换个视角,就可以充满生机,充满希望。不要抱怨,因为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别把抱怨当成习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从空旷中走来,向空旷中走去,最后的结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物。况且,人生的欢乐那么少,时间那么短,人生的苦难那么深,该忧愁的事那么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绑在世俗的小事中?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真正的甘甜。在逆境中的抱怨,等于遗弃幸运。我们应该悦纳生活中的不顺心。学会知足,珍惜拥有,才会得到更多。保持阳光的心态。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失意或悲伤的事情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一些事念念不忘,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占据快乐的时光。只有让它们彻底远离我们的心灵,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才能走出阴影,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这样,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人生的旅途原来是可以轻松的、自由的、愉快的。

  心中充满阳光,人生如茶,沸水一沏,茶香四溢。心中充满阳光,人生如棋。人的一生都在同命运下棋,不是你操纵命运,便是命运操纵你,战胜命运要有耐心,要有信心,你必须竭尽全力给自己创造机会。也许你的命运之棋步步皆输,你也无须悲观,坚持着走下去,哪怕只剩一门炮,你仍有机会打它的闷宫。心中充满阳光,人生如旅行。人生如一次长长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弯路,你得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每一天,挑战自我,执着向前,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走下去。当你到达终点站顾却来径时,才发现人生的旅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而这一切已构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心中充满阳光,人生如一本书。人生是一本难写的书,你就是再富有情感,也难以料想未来的墨迹留于何处。可你不写不行,于是你的每一天都是一篇文章,而且体裁各异,一页页蓦然将你的生命包围,铸成了你的生活。聪明者会在每一页写出不朽的诗文,怠惰者却把太好的青春账簿涂抹一通,一无所获。不必强求别人的赏识,最重要的是写下无憾的人生。心中充满阳光,人生可用尺量。这把尺在自己心中,心静则尺平,心明则尺准。这把尺度量着人生的轨迹和一言一行。量人时不要失之过严,量己时不要疏于过宽。“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持平这把尺子,必有堂堂正正的人生。

  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没有一个心灵黑暗的人会走到未来。我们不要去相信幸运,幸运只是上帝流离的眼神,只会留给宠儿们。可我们不是,我们只是自己,当我们心中充满阳光时,我们会变得不可战胜、光芒万丈。 让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快乐,人站在同一地方,太阳是有起有落的。但在人的心中,只要你愿意,心中的太阳是永远不会损落的。心中的太阳不损落,心中就会永远充满着阳光,永远充满着希望,永远充满着快乐。在人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就,也有挫折。有经济好的时候,也有经济困顿的时候。在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因人对其的态度不同,则发展方向不同。如果你认为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你就会振作精神,继续前进。如果你认为生活就是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你就会走向绝望,裹足不前。

  让心中始终充满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只要心中充满阳光 ,即使我们遇到太多的坎坷,我们的人生也会乐观向上,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即使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我们也会想到更多让人开心的事,快乐过好每一天。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会更多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即使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我们的心胸会不断开阔,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只要心中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总之,读《北大哲学课》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如同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真有读她千遍也不厌的感觉,让我懂得心中要充满阳光。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简简单单、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快快乐乐……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范文3

  寒假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会议,我很震撼!从那里我看到了郑州中学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一位位发言的教师无论是在业务能力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是那么的优秀和出色。更可贵的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善于突破自我的决心和勇气。我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力争做一个高校长所倡导的忠诚、进取、创新、和谐的有梦想的郑中人。最后学校领导还安排我们寒假期间的读书活动。这正好也是我寒假想做的事情,我正打算充实自己的脑袋,那就要多读书和读好书。为了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为了建立与国际部教学相适应的中方课程体系,我特地选了一本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刘玉民编著的《北大哲学课》来读。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从此书中获得的些许体会吧。

  首先谈一下我对《北大哲学课》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北大历经沧桑,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此书汇聚了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非常可读的一本书。

  每本书前面的序言是我必须认真读的。这本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代序的。在序言中,冯友兰先阐释哲学的含义,他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还说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就要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生活当中的我们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我们也必须经常反思我们自己。记得在论语中曾读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在哲学的功用上强调,哲学是为人类提供获得更高价值的更为直接的途径。我记得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哲学的探讨和学习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作为政治老师,为此应该好好在这方面下大气力做好功课,并把这些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的分享给学生。这也正是我选此书来读的原因。

  这本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庄子思想的内容。“万物与我唯一”的庄子以超越贫困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真正的自由在于顺其自然,展现了他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净无为的性格特征。而活在世间的人们大多是不自由的,归根究底,就是被名利所累。他还提出了人们要想挣脱外界物质条件和自身肉体的束缚,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这也给活在现世的人们指引了一个出路。其实我明白他也不是让我们什么也不做,而是让我们勇敢的打开名利那把枷锁,修养身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跟我们眼下所倡导的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庄周梦蝶”的典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快乐的蝴蝶,梦醒之后庄子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他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很难讲清楚的但每个人心间都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其实庄子只不过借梦和觉来比喻死和生,使人们更多的去思考和感悟人生。

  战国时期有两个很著名的辩客,一个是力倡“白马非马”的的公孙龙,另一个是主张事实胜于雄辩的邹衍。一次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想让他和公孙龙辩论辩论,看看谁更厉害,谁知邹衍并不买账,直接对平原君说,“所谓的辩论,就是区别不同的类型,不想损害;排列不同的概念,不想混淆;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越辩越迷惘。像这样的辩论是可以参与的,辩论中胜出的一方能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挫败的一方也可以继续追求真理。但用花言巧语来偷换概念,用繁文缛节来做论据,甚至用互相诋毁来吸引别人的辩论,只求咄咄逼人、纠缠不休,让别人不认输不罢休,这不仅妨碍了治学的根本道理,还有伤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会参与的。”这就是著名的“邹衍不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学说,其合理性看到了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但由于他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这一命题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诡辩论的代表。我特欣赏公孙龙上面的一番话。生活当中,有些事情,事实胜于雄辩,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与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徒费口舌呢?这就是说人有的时候只需要保持沉默就行了。但在我们的文化里,缺失一个面对自己内心沉默的向度,沉默意味我面对自己的内心,我把自己摆平,而我们没有办法应对我们内心的沉默。

  这也正是印证了一位评论家一句话,中国人,每个人都不知道干什么,但都特关心别人干什么。了解别人,窥视别人,进入别人的欲求是很旺盛的。像邹衍这种学术自由也好,个人观点自由也好,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我们每天不都能在网络上观看到一场场抹黑别人、洗清自己的喋喋不休的论战吗?精力旺盛的人们,停下来吧,该歇歇了,我们只要能够学会应对自己的内心就好,你不是潘金莲,你也无需满世界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也无需抱怨,无需诉求。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时候,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本书中有太多的大智慧、大道理,需要自己慢慢地、细细地、反复地咀嚼和体会,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它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那么,让我们一起品读哲学吧!

191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