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熟练地背诵这句话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可直到今天读了南怀谨先生所著《论语别裁》,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真正懂得了孔子何以被后人尊为圣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熟练地背诵这句话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可直到今天读了南怀谨先生所著《论语别裁》,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真正懂得了孔子何以被后人尊为圣人。

  学而有何乐?要承认求学之乐,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学问。读书即学问?非也。文学好不等于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才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的教育。记得一位常年在海上打鱼的老者没读过一本书,没上过一天学,但他根据自己一生的为人处事之经历,结合对大海的观察,分析,总结了一人生真谛:一个人就象大海,只有把自己的心胸放宽放深,放大,才能容纳更多的朋友、知己,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这位老者一生得来的学问。

  由此,我们再来回味“学而时习之”,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宗旨,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也就是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观过而知仁”,“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说的就是如此,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也就是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而这样有什么乐呢?试想,刚开始反省时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说”了。比如,我们平时学校组织的研讨课,当我们听课时发现授课老师有伤害学生自尊的言行,致使学生对老师排斥,对学习厌烦,于是我们诚恳地给这个老师指出来或告诫自己千万避免此事,一旦这个老师听取了我们的建议挽回局面或我们实验取得成功时,自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当然人生世事皆学问,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们会更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

  接下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了我们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非常孤独,可当有朝一日,知己来了,那又是非常高兴的事。就拿我们教育者来说吧,大部分人费劲周折想从山区飞向城区,从小城跨入大城。而极少数人立志于山区,奉献于山区,他们不为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光环荣耀所诱惑,他们有的只是山区那块未开垦的土壤,无数未播种的心田。但他们的执着不被人理解,甚至到他们献出生命都遇不上知己。忽然有天来了志同道合者,那时该是什么场面,什么心情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还有些做学问的,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但他不后悔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这种君子修养也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当然,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

  人生之路是漫长的,而前方之路又是未知的,或平坦,或坎坷,我们都要去探索,如若我们把以上三句经典内化心中,注入行动,常学习,常反思,及时改进,及时修正,怀着一颗平常之心对待得与失,那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快乐。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二

  本人一介学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学校受正统的国民教育,上班后,懵懂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虽然生活安定,工作稳定,但工作之余,还是对老祖先的东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对本国许多文化也有很多疑问,偶然得知南怀瑾先生深通儒、道、佛,于是欣欣然购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环瑾选集》,才读了第一卷《论语别裁》,感到颇有收获。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的解说不愧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旁征博引为《论语》的误读做了很多纠偏,与我们这些远离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专家级的解说。这本书将近800页,我也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看完,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书,贴近我们的生活,现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们70后这一代,对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弹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对于现今的时尚物事如ipad、汽车等等也能紧紧跟上,但是在正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对于老祖先的东西讲的很少,以至于到现在对母亲如何做人的训导还有疑问,妈妈说的这些东西书本上怎么没有,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到任何一本这样的书,看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们说儒家讲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著《孝经》,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还有我们在与人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谐。对于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于比自己意见更好的意见要及时变通采纳。对于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导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暗地里,我也在笑,猪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还管不住自己,呵呵。《论语》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非常生动,建议有学者什么时候把它做成动画或漫画故事,大家应该会喜欢看的。

  二、《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总之,仅仅是惊鸿一瞥,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使我犹如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详尽的指导,收益匪浅,可以做为一部经典,时常翻看,总会找到人生难题的答案,难怪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自己的骄傲啊。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几年前我曾细细的研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年幼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近一个月里,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写的《论语别裁》,不由得折服于南怀瑾先生渊博的学识,并且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关于《论语》的解读,我想更多人了解的应该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没错,于丹在百家讲坛讲授的《论语》心得,确确实实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重读《论语》的浪潮。尽管对于《论语》的解构,从来不曾间断过。相对于于丹的《论语》心得粗略浅显的解说,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可谓真正的深入浅出。

  先生力图恢复《论语》的本来面貌,撤掉历朝历代给《论语》戴的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及《论语》本义的一种解释。先生不玩儿概念,也不搞玄奥的东西,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秦汉儒学和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的泥淖。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使《论语》回到大众生活和现实社会之中,找回曾经遗失了的人间的品格和功能。并且在解读的时候旁征博引、横贯古今,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着手,细腻而不缺大气的阐述了对于《论语》的见解。一页页的品味此书,彷佛在品味一壶年代久远的普洱茶,那若隐若现的清香沁人心扉;又彷佛细致的接受了一番先秦哲人的教诲,在浩瀚的国学精髓里受益匪浅。

  前人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思想对于现实具有非凡的指导作用。读过《论语别裁》,对于《论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里我想就与我们作为教师息息相关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举一个引例。《论语》第二章《为政》里有这样一段话:“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大意是这样的,孔子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子张这位学生来的时候,大概填志愿表与众不同,直截了当,写出“干禄”两个字。就是说子张他找孔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饭吃。这种言论就是所谓的“动机不纯”,已经很有顽劣学生的模样。相信很多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都会避之不及,然而孔老夫子并没有气得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说,想要当干部赚钱,要知识渊博,应该多听、多看、多体验,有不懂怀疑的地方就保留着,说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我们知道,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有过错,处世很少有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的人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谋取禄位赚钱当然也就不是难事。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态度,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子张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求学习如何马上找到职业。孔子不生气,教了他,教他做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教学方法。《论语》第三章有一段这样的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子夏这位学生问他的老师孔子一个问题:为什么《诗经》里的这三句话这样描述?孔子回答他:“绘画完成之后才会显出素色的可贵。”这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以子夏的聪明,一听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报告,说:“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余外的礼仪更重要吗?”孔子听了,大加赞扬子夏,说子夏不仅讲的对,还更启发了自己。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我想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生也是这样,我们教学生一个知识点,他们虽然明白了这个知识点,但是如果不懂得举一反三,那这种教学效果应该说就是不理想的。因为世界的知识千千万万,如果只靠一个个教授学习,恐怕永远也只是知其皮毛,而不能融会贯通成就大业。

  同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甚于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正如孔子对子夏的赞扬“起予者商也”,这样开明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对此也是喜闻乐见。

  除此之外,在《论语》里体会到对于教学的感悟还有很多,这些感悟透过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言论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不重则不戚,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忧不如己者,过则勿 改;

  这样关于教学的至理名言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师者,传到授业解惑矣。”在这个意义上,这本《论语别裁》,已经是我的一位很好的老师了。

  读过《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所谓知性合一,我们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该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是不大看得上《论语》的,他嘲笑《论语》只是“处世格言”而已。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黑格尔终究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其实,即便就是“处世格言”,也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论语》里包含的深邃的关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是值得全人类认真领悟和体会。

  通读《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在每一章,每一节里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切切实实增长了许多学识。在此做这些浅略的评论和解说,是对阅读《论语别裁》的一些收获,是对《论语》的体会和感悟,更是对孔子这位中华民族伟大先人的感激和敬仰。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2.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

3.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

4.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5.《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216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