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后的感想文章
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是智育。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学国学后的感想文章,欢迎阅读!
学国学后的感想文章篇一
国学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古已有之的词语在今天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人们对国学的认识略有差异。或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涵盖文学、文艺各方面;或认为国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个人素质培养;或认为是“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传统典籍。认识虽有不同,但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国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教育须突出学校主渠道作用。朔州市第四小学将国学作为学生德育、智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长期开展,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学习课程,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诸多类型的国学活动。朔州市第六小学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儒雅的书香环境。走进校园,可利用的空间和角落,诗文、诗画、名言佳句等装点了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学校广播定时播放时代美文、经典诗文的吟唱等。
中华经典诗文灿若星河,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浩渺无边,诵经典就要明经典。因此,朔州市第五小学校长殷虎山告诉笔者,根据各年级特点,为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主题和内容。朔州市第二小学每周四早读,当你步入校园之中,全校学生吟诵经典的场面令人震撼,这不仅成了学生期待的“必修课”,也逐渐成为学校的国学教育品牌。朔州市第一中学开展每天“六个一”国学活动,高中读《劝学》、《论语》,初中读《弟子规》;朔城区部分初中每周让学生听十几分钟的古典音乐;怀仁县部分小学开展古诗词朗诵赛……除了活动的开展,校园国学氛围的营造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在校园抬头就能看到张贴在墙上或是横梁上的古诗词,行走在校园间能观看宣传栏上的古人小故事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其含义在古时指代国家一级的学校,当下意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学术。其既然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让中华儿女在学生时代自然而然地在课堂、在校园内了解它、继承它、运用它,则显得很有必要。
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是智育。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孩子们来说,传统文化的启蒙作用在语言、在美感、在文化底蕴的培养。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学生能从最初的机械背诵提升到理解层面,继而灵活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笔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常常随教研室老师深入基层学校进行采访,采访中朔州市实验小学的徐焕香老师所讲的公开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至今记忆犹新。徐老师讲起扬州,讲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似天堂,讲琼花似玉还有瘦西湖的风光,谈唐人做过“骑鹤下扬州”的美梦。一年多过去了,每当想起徐老师的这节公开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真美”。正是如此,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汇于现代的教育体系,才能让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学国学后的感想文章篇二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让我们一起奔向现代化吧!
学国学后的感想文章篇三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当听到六岁的弟弟背诵这些经典诵文,我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同样在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时的情形,这些国学经典的诵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在三字韵文中以通俗、精炼的语言讲述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弟子规·泛爱众》一篇中“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一句让我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和朋友一同漫步在繁华的街市,无意中瞥见墙边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蓬头垢面,垂着脸,坐在地上,身旁放着一个瓷碗,里面零星有几个硬币……在周围穿着花花绿绿的行人里,他显得有些突兀。骄阳下,他原本黝黑的面容显得更加苍老,汗水从脸颊滑落。望着那个瓷碗,内心仿佛被一种力量撼动,我心生上前帮助他的念头。但很快在朋友谈天的笑声中被驱散。这时我明白,这种力量是“良知”而此时我的良知仿佛被压在巨石之下残喘着……内心深处回响起诵文“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同处一片天地下的人们需要互相关爱。人格本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想到这里,我在没有犹豫,走上前去……
“人之初,性本善。”从这些国学经典中我看到了真善美的品质,也能在自己身上发掘出原本善良的心,渐渐长大,学习了更多知识,却渐渐忽视了提高自身素质,但好在这些国学经典在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本心。
在学习上,这些诵文更是心灵的灯塔,引领着我在学海中奋进。
记得初中班内展板上有一副语文老师题的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每抬头,看到这两行苍劲的大字,老师的话语在耳畔回响“学习上想比别人走得更远成绩高人一等,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三字经》中有曰“幼不学,老何为。”与《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观念一致,现在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古人认为人长大后想要成功有一番作为,年少时就必须努力多读书。每当学习时叫苦叫累,想要放弃时,我总拿这警句鼓励自己。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只是坚持的人太少,为了自己的未来,我必须坚持下去。那面墙上的警句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一直鼓舞着我,陪伴我度过三年峥嵘岁月。
直到现在,我们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社会,是否也应当同时注重我们的精神文明呢?!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训文,提高自身素质,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一路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受国学经典的熏陶,不断完善自我,现在我们不仅要发扬这些文化,更要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