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湖南称为什么
在中国,其实好多地方在古代的称谓是很特别的。湖南这一地区,在古代是有很多不同称谓的。尤其是一些比较突出的地点。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南古代称为什么吧
古代湖南称为什么
湖南湘潭古时称作什么
商周:属荆楚。
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属长沙郡。
西汉:为湘南县地。
东汉:为湘南侯国地。
三国时期吴国:主要属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晋:主要属湘南、湘西与建宁三县,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隋:为衡山县(非今衡山县)。
唐:唐天宝8年(749年)衡山县改湘潭县县治洛口(今易俗河)。是为湘潭城市的发祥。
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为湘潭县治所在,与湘乡县同属荆湖南路潭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湘乡,湘潭县为州,属湖广行省潭州路。
明:湘潭,湘乡仍为县,属长沙府。
清:湘潭、湘乡县同属湖南省长沙府。
民国:民国3年属湘江道,11年撤道,属省直管,湘潭、湘乡均为一等县,湖南省共6个一等县。
1949年8月,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设长沙专区,专署驻湘潭县。辖湘潭、长沙、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等8县。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湖南邵阳在古代称什么名
邵阳县位于资水上游,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
邵阳县境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南部河伯岭山脉腕蜒与东部四明山脉相接,形成东南屏障,中北部黄荆岭石灰岩低山突起,喀斯特地貌发育,背部地势低缓,红土岗地发育。芙夷水、赧水汇合于境内双江口,成Y型展布北上,檀江纵贯境东,河网密布,溪河两岸形成串联式冲积平原。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
南岭山脉越城岭余脉伸入县境东南部,最高峰河伯岭海拔1454.9米。
越城岭
越城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
河伯岭
河泊岭为河伯岭山脉主峰。河伯岭山脉发源于新宁县巡田乡龙宫村与邵阳县倒水为界的河泊岭主峰。
河泊岭山脉向南伸是黄腊冲顶(1311.5),长界岭(1243.5),唐已界(1424)。
河伯岭山脉向西延伸是鸡公石山、铁丝歧、白石山、茶冲坳、黄狗练窝。
河伯岭山脉向北延伸是齐峰岭、光棍山顶、庵堂山顶、虎形山、猪骑岭、潘家岭、栗山顶、徐贵山、胡家山、猴子岭、歪毛岭,向西延伸是大岭上、金紫岭岩口、毛古岭、高石山、龙身上脊、狮形岭、黄茅岭、燕山麦粑岭、金鸡坳、尤佛岭、祖公岭、风神岭、黄栗山、蒙古堆,文旗岭接雪峰山脉。
县境内大小河流61条,主要有资水、夫夷水、赧水、檀江等。芙夷水、赧水汇合于境内双江口,成Y型展布北上,檀江纵贯境东。
资 江
资江在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又名罗家庙)以上分两源:西源为赧水,旧志又称资水、都梁水,1979年版《辞海》中称赧水,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资源乡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武冈、洞口、隆回县境,至邵阳县双江口与资江南源夫夷水汇合,长188.7公里,流域面积688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为0.96‰。
夫夷水
资江南源为夫夷水(夫彝水),又称罗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金紫山,于新宁县窑市镇六坪村塔子寨进入市境,经崀山、金石、白沙、回龙寺,邵阳县塘田市、塘渡口,于双江口与赧水汇合。
赧 水
赧水在境内的主要支流有蓼水、平溪、辰水、小江、白竹河。夫夷水的主要支流有新寨河、双江。资江干流的主要支流有邵水、石马江、大洋江。
檀 江
檀江源出东安县尖木岭南麓,于邵阳县五峰铺镇界牌桥进入市境,经五峰铺、中和、下花桥、谷州乡,市郊檀江乡,于双江口从左岸汇入邵水。
气温温和,无霜期长
邵阳县处于亚热带段,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一月是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9℃,二月气温逐渐回升,三有下旬中入春,霜雪终止,五月下旬入夏,七月是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八月次之,九月中旬末入秋,十一月中后期入冬,少数年份可见初霜初雪。一般夏季三个多月,冬季四个多月,春、秋两季各两个多月。
无霜期全年为286.4天,最长的1961年有30.8天,最短的1969年只有23.3天。在三个多月的霜期内,实际出现霜的天数较少,平均只有17.2天,1975年最多,有32天,2002 年度最少,仅4天。
冬季少严寒,夏季少酷暑
冬季,邵阳县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南下的冷气团控制,天气湿冷。若以候平均气温≤0℃为严寒期标准,历年平均有0.8候,1969年最多有6候,自1960年以来,有11年没有出现。日平均气温≤0℃的天数平均为5.6天。从极端最低气温来看,≤-5℃的天数平均不到一天。但个别年份仍较寒冷,为1976年降霜18天,1977年1月30晚,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0.1℃。
夏季,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和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所盘据,温高湿重。若以候平均气温≥30℃作为酷热标准,历年平均为18候,1966年最有6候,也有少数年份未出现。从最高气湿≥35℃的天数来看,历年平均有18.6天。极端最高气温40.1℃出现在1963年9月1日,创历史最高记录。
春末夏初多雨,盛夏初秋多旱
春末,副热带高压抵达华南,北来冷空气受阻于长江以南,配合南支西风旋活动的影响,邵阳县经常出现持续阴雨或大到暴雨天气,称为雨季。盛夏到初秋,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挺西伸,雨带北移,我县转受稳定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称为旱季。
邵阳县雨季出现在汛期4~6月,历年平均降水为545.4mm,占年降水量46%,并强度大,平均每年3.5次暴雨,有2.6次出现在这一时段,如1988年6月16日,1994年7月18日,曾出现日降水量达163.3mm与180.5mm的特大暴雨。
7~9月,是邵阳县干旱的主要时段,降水过程少,特别是暴雨少,历年平均降水273.1mm,占全年降水的21%,加之没温炎热,地面蒸腾都很大,以致辞不同程度的过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据统计1960~2003年的44年资料,只有11年基本无旱。1998年6月29日~1999年4月24日,该县遭受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在长达301天的干旱内,没有出现过一次大雨降水过程,致使全县所有水库的水位都下降到死水位以下,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水荒。
邵阳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境内山地、丘岗、平原各类地貌兼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水能、动植物等各类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河川水系发育。境内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河溪62条,分湘、资两大水系,主要河流有资江、夫夷水、郝水、檀江、大霸溪、石马江等,水资源总量12.7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24千瓦,其中夫荑水占31.6%,郝水占23.6%,资江占35.9%,邵水占5.8%,湘江水系占3.1%,可开发量4.6万千瓦,现利用1.65万千瓦,占总量的35%。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富足。迄今已基本探明的矿藏有煤、石膏石、大理石、重晶石、锰、锌、铁等20余种。其中无烟煤储量8768万吨,含煤面积19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为全国重点产煤县。石膏石储量为3.6亿吨,居全市第一,主要分布于长乐、黄亭市,95%以上为硬石膏,平均晶位在92%以亡。大理石储量3.3亿立方米,有宝庆墨玉、桃花红、汉白玉等10多种品种,主要颁布于黄荆、下花桥;谷洲、郦家坪、五丰铺等地。
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野生植物约191科485属1166种;其中木本植物95种268属717种,草木植物96科217属449种。现有林地面积131万亩,活立木蓄量2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1.3%,现有野生动物计168种。其中系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有10余种。
邵阳县旅游资源
邵阳县旅游景区(点)主要分布莨山风景名胜区北麓,邵阳市南端,资江上游,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景点主要座落在塘渡口镇、霞塘云乡、小溪市和塘田市镇、金称市镇、河伯乡。
境内景点多而美,既有湖光山色、洞府仙境,又有文物名胜、奇风异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代楚文化景观。现具开发价值的景点40多处,如西汉的夫夷侯国古城遗址、侯王寨、 罗公庙、天子山、天子洞、芙蓉峰、响水洞、济公岩、桃花岛、渣滩人工湖、塘田战时讲学院、历史学家吕振羽故居等。
邵阳县工业基础较好,农业特色突出,是湖南省粮食、花生、油茶、柑桔、辣椒、烤烟、黄花、生猪、杂交奶牛等商品生产基地。
邵阳县地处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东邻邵东、祁东县,南连东安、新宁县,西接武冈、隆回县,北抵新邵县和邵阳市区。县治塘渡口,距邵阳市33.5公里。全县总人口919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64588人,占总人口 7.2%。汉族占99.6%,其余主要为回族。
县境东西最长66.7公里,南北最宽64.3公里,全县总面积1992.45平方公里,有耕地68.92万亩,人均0.75亩。其中水田 49.36万亩,旱土19.56万亩。人口密度为 461人/平方公里 邵阳县隶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公元5年),于今邵东县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南朝陈并邵陵于邵阳。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又并夫夷(新宁)、都梁(武冈)两县人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隋末析邵阳置武攸(武冈)唐武德四年(621)又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元、明、清三朝仍之。1949年10月,邵阳解放,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11月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6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属邵阳专署,1986年属邵阳市。
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丘陵占总面积43.7%,山地占20.62%,平原占23.66%,冈地占10.92%。地势南高北低,南岭山脉越城岭余脉伸入县境东南部,最高峰河伯岭海拔1454.9米,北部资江河滩海拔210米。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生长季长。年平均气温16℃~17.8 ℃;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年平均降水量1255.3毫米。境内流长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2条,总长738.1公里,河网密度为0.37公里/平方公里。其中资江水系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5.5%,湘江水系占4.5%。
县内矿藏主要有无烟煤、大理石、石膏石、重晶石、铁、锰、锑及油页岩。高岭土、花岗石、白云岩砾石、铅、铝、铜、铀、钒等。煤储量8768万吨,居邵阳市9县第一。大理石有墨玉、花色两种,储量为3.3亿立方米。野生植物约191科116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树种11种。野生动物有168种(含昆虫),其中鱼类41种。水能理论蕴藏量9.24万千瓦,可开发4.4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28万千瓦。
邵阳县山多田少,历来民不敷食。新中国成立后,修筑水库232座,水轮泵78处,电灌机304台,加上机械提水,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6.5%。粮食以水稻为主,红薯、小麦、大豆次之,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其中花生年产5787吨,居全省第一。大宗经济园林作物的产量分别是:柑桔1.81万吨,茶叶411吨,辣椒干2710吨,烤烟1118吨,黄花521吨,果用西瓜1.12万吨,甘蔗3345吨,百合387吨。畜牧业以生猪、耕牛为主,家禽次之。1990年生猪饲养量87.53万头,出栏48.87万头,居邵阳市第一。耕牛8万头,杂交奶牛219头。家禽饲量431.68万只,禽蛋1432吨。鲜鱼总产5757吨。全县有林地101.15万亩,森林覆盖率33.7%。活木蓄积量108.86万立方米。油茶林32.2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采矿、发电、建材、化工、机械、造纸、印刷、食品加工、皮革、羽绒服装等3O余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2726个,固定资产8596万元,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7%。全县年产原煤 69.1万吨,发电量5566. 52万度(其中渣滩电站 4282.09万度,占76.95%。县工具厂的JS05468建工钻获轻工部“金龙”腾飞奖,为邵阳市出口拳头产品。县皮鞋厂的双洲牌皮鞋获全国鞋饰评选“金鞋奖”,全国儿童用品评选“百花”奖。
全县共有公路124条,总长921公里。有邮电支局、所18处。共20条邮路总长228公里,乡村投递路线单程长2618公里。程控电话开能到乡。
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5057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379万元。对外贸易收购总值1517万元,出口商品总值1571万元。出口商品主要有生猪、柑桔、干辣椒、红茶、羽绒制品和金属制品等。
县内旅游景点有塘田战时讲学院,在塘田市镇对河村,有清末中宪大夫、太子少保席宝田别墅(今为县四中校舍),1938年,吕振羽在此创办战时讲学院。现旧址前有张爱萍题字。还有响水洞、济公岩等。济公岩相传济公过河伯岭点岩汲泉,故名。洞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高处约15米,洞内有12个厅堂,由22道石门互相连结,其中有塔林、佛群、盆景、屏风、石墙,其景观不亚于桂林芦笛岩。199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316万元,人均财政收入79.6元。
县内传统戏剧有祁剧、花鼓戏、布袋戏、木偶戏。现有县祁剧团1个。县文化馆1座,乡镇文化站25个;县图书馆l座。有电影放映单位151家,固定电影院6座。全县有学校724所,其中小学543所,普通中学95所(含民族中学1所),职业中学5所,卫生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439入,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入。有县人民医院1所,县中医院1所,区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38所。另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手术医院、麻风病医疗站各1所。全县拥有病床1032张。有广播电台1个,乡镇广播站42个,广播线路长2955公里,农村广播喇叭7.59万只。1982年始建电视差转台。
湖南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女人
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作品注释: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 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湘江之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传说】]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著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其他】
帝尧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二的叫女英。传说尧王的两个夫人前妻生娥皇,继娶生女英,其说不一。
帝尧将王位禅让虞舜以后,并将两个贤慧的女儿,嫁给舜,以辅助帝舜;管好国事。
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
二女嫁舜,究竟谁为正宫,淀为妃子,尧和夫人争论不休。最后决定了一个办法,据说当时舜王要迁往蒲坂,尧命二女同时由平阳向蒲扳出发,哪个先到哪个为正宫,哪个后到,哪个为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话,各自准备向蒲坂进发。娥皇个朴实的姑娘,便跨了一头大马飞奔前进,而女英讲排场,乘车前往,并选由骡子驾车,甚觉气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浑身淌汗,路过西杨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让牲口饮水解渴,以便继续赶路。在行进中,不料女英驾车的母骡,突然要临盆生驹,因此车停了。这时娥皇的乘马已奔驰在遥远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骡子生驹的影响,落了个望尘莫及。正宫娘娘的位置为娥皇所夺取,女英气氛之余,斥责骡子今后不准生驹。因此传说骡子不受孕,不生驹,都是女英封下的。
后人将二女牲口饮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现在襄汾县西杨村附近。
又传说,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加以热情歌颂。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故乡湖南的同志汇报湖南生产建设情况后,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开头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发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羊獬村的传说】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报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 (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与舜(重华)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吧。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
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姊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传至现在,羊獬就成了二女的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后,羊獬人们于初四日请大姑进庙,初五日请二姑进庙,这一天要比初四更热闹,家家吃饺子,全村载歌载舞,鼓乐喧天。
另外,羊獬村的妇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提前一天到神立,正日子到万安。而神立和万安的妇女于三月十五、四月初八要到羊獬拜寿,所谓唐虞遗风,流传至今。
【历史考证】
娥皇女英姐妹有一个奇特的前身,那就是遭到史学家忽略的羲和(娥)。这个羲和,又叫常仪、常娥或常羲(这三字古音相同,可以互换),在原始的神学体系中,她是大神帝俊的妻子,生下来就长发垂地,显出非凡的性感,曾为丈夫生下十个太阳儿子。《山海经·大荒西经》又称她生了十二个月亮,所以是孕育日月的母亲大神。《淮南子》还说她是天上的御者,每天驾着六龙宝车载着日神巡察大地。这个动人的传说揭示了羲和的本来面目。她原是古希腊神话人物,叫做赫利俄斯(HELIOS),是著名的男性日神,每天乘坐四匹喷火神马拉的太阳车,由东向西穿越天空,其情景真是壮丽炫目。尽管赫利俄斯在移民中国后没有改换名字(“羲和”与“HELIOS”的发音大致相同),却被置换成了女人,而且由大神降为祭司,职责也从太阳扩大到月亮。郭璞在《山海经》诠释说羲和是“主日月者”,明确指出她就是主持日月祭祀的女巫。
中国原始宗教仪典以后出现了更为细密的分工,希腊移民“羲和”的地位逐渐削弱,她的职位被主祭太阳的“娥皇”和主祭月亮的“女英”所瓜分。这两个女人是新一代的女祭司,她们的名字不慎暴露了身份:“皇”是盛大鲜明的样子,用以形容太阳的光芒,而“英”通“阴”,暗指代表阴性世界的月亮。这显然是在向我们暗示她们的工作对象——娥皇主祭太阳,而女英则主祭月亮。这是二元对立神学确立的标记。
舜在中国神话谱系中扮演了日神的角色,他的发音“SUN”,在全球各大古老文明体系中都是太阳的意思(这个迷案我将在以后详加阐释)。但日神不应当是孤独的,尽管他炽热难当,却仍然需要来自妻妾的温存与关怀。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舜下凡成了人间帝王,而娥皇女英则成了他的美丽贤良的妻妾。她们与大舜构成“一夫一妻一妾”的三位一体结构,正是此后中国家庭结构的范本。
娥皇女英死后发生的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她们竟然从贞操女子摇身变成了怨妇和荡妇,在湘江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这里隐藏着古怪的逻辑关系:死亡解脱了世俗的道德约束,让人民接纳了其生前被掩盖的一面。事实上,女祭司生前不仅要与其主祭的大神性交,而且也要跟其他男性祭司国王(酋长)交合,在一些非洲部落里,甚至要与被选定的少年交合以繁殖后代。女祭司在性政治方面的出色表现,注定了她们与性爱的必然关联。娥皇女英就是这样被当做模范造爱者而载入史册的。死亡并未埋葬她们,相反,使她们在种族的情欲时空里获得了重生。
【脉脉温情下的背叛】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原始依据,直到今天,还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舜是黄帝后裔中的另外一个分支,距黄帝九世,居住在黄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带),舜当是该部落的首领,名声才会被尧所闻。尧为了联合拉拢舜的部落,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这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滥觞。遥想当年,舜下了重金作为聘礼,在妫水边迎娶二女的时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苍苍,野露茫茫,一丝寒意一定袭上了年轻的舜的心头:这次联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怀的,不知是怎样恶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实力,眼看即将暴露在闺房女红的闲庭信步之中;但是无论二女如何作为,舜又无法处治,毕竟,娥皇、女英是强大的尧的亲生女儿。“和亲”,脉脉的温情下面,提前隐藏着刺探和背叛的结局。
那时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黄金时期,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无法言传的场合。况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尧宠爱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长子丹朱,将来的皇位非丹朱莫属。而丹朱顽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个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丹朱上台后自己的命运。那么,父亲密令刺探的这个叫舜的男人,能够依恃吗?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长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张扬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绪复杂,滋味难辨。
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舜,“目重瞳子(两个瞳仁),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会耕,会渔,会制陶器;又孝顺,处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爱戴。如果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还有什么人值得爱呢?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中,爱情,这个神秘的烟幕,悄悄地放出来了。当舜的父亲瞽叟和异母兄弟象屡次要加害舜的时候,娥皇、女英被爱情激发出了巨大的智慧,指点舜两次逃生。先结婚后恋爱的滋味,原来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趁着尧派他的九个庶出的儿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实为收集情报的时机,三人和九男结成了统一战线。
尧73岁时,传位于丹朱,舜和九个内应发动了政变,一击得手,囚禁了尧和丹朱,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禅让”的真相。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舜则志得意满,江山美人一手尽揽。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数,数十年后,舜却重复了尧的命运: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九嶷山,天苍苍,野茫茫,瞻前顾后,感怀身世,不禁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