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限可归纳为:重门第等级缺乏民主意识、崇古法古缺乏开拓意识、重感悟经验缺乏科学意识、重义轻利贬抑物质需求缺乏追求意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篇一

  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所以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说距离越远,视野就越广。站在紫禁城里看见的只能是目力所及的一个宫殿,跑到外面,则至少可以看见它的概貌,站在景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全貌。对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就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有鲜明的阶级性。我认为这毫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它们本身所揭示的规律、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所谓的“阶级性”,这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但对研究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运用就免不了包含价值判断、政治色彩和个人功利了。所以说,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必然离不开使用者的立场和利益。如果这些就是阶级性的话,历史运用当然是有阶级性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以探求历史真相为己任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就不应该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运用历史,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即使是最敏感的问题,例如国家之间有争议的领土归属,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一事实,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在领土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学家的事了。

  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有大眼光:从纵向看,应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观念;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我们以前在研究中往往过分强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强调中 国历史的特殊性,就没有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历史时代、整个世界体系中,缺乏全球性的视野,缺乏融会贯通的气势,甚至没有把中国纳入亚洲范围来考察。研究中国史的不知世界史,研究世界史的又不知中国史,研究明清史的不知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的又不知明清史,这样就无法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

  正因为以前我们很少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考察,到底历史上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什么地位,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包括不少历史研究者在内其实并不清楚。这样就逐

  渐滋长了一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态,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只是到了近代遭受西方列强入侵才落后于世界,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也由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距,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受到过外界强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东亚大陆和中国文化圈的范围之内,的确不存在整体上更先进的文化。这就使中国人一直认为惟有中国的帝王才是天下的主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其他一切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毫不例外地服从,只能称臣纳贡。至于一些过于遥远或野蛮的地方,并不是不可以由中国来统治,而是那些地方没有资格,是那里的人没有做天朝臣民的福气。而任何外国或外族,只要没有与中国的行政制度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就必定是落后的蛮夷之地。就连中国历史上最称开放、气度恢宏的汉朝和唐朝,我们翻遍史籍,看到的也只是天朝大国的慷慨大度和异族外国的仰慕归化。

  西汉的通西域其实只是军事外交的副产品,也是与军事实力的消长相始终的,所以到了东汉就会三通三绝,时断时通。汉武帝曾经倾其所有款待“外国客”,汉朝的法律却禁止本国的臣民走出国门。西域的作物、器具、服饰、音乐、舞蹈等传播到中原,为华夏文化所吸收。西域和匈奴的人口也迁入中原,以后成了华夏族的一分子。但在整个汉代,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从来没有受到外来的挑战,也从来没有学习外来文明的思想准备。自东汉初(可能更早些)传入中原的佛教影响还很有限,并且从一开始就有了“中国化”的特点。与西方对汉朝的神奇传闻相反,我们在汉人的著作中根本看不到对境外世界的向往。除了政治、军事使者以外,汉朝没有向外国派遣过其他人员,也没有派学者和商人出国。所以在境外传播中原文明的只是降官、俘虏、难民和逃亡者,能够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至多只有少数商人。

  唐朝文化的辐射面和接纳面都比汉朝广得多,但在本质上与汉朝并 无差异。尽管唐朝文明在实际上吸收了不少外来成分,但从未有过自觉的学习意识,尤其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同样,唐朝也没有产生过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或推广到外国去的打算,而只是容许外国人来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仅有的几个例外都是充满宗教热情的僧人:历尽艰险而从印度取回真经的玄奘,以及七次东渡得以在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这与同时代日本学者不惜葬身波涛,一次次加入遣唐使团留学唐朝,恰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靠的是怛罗斯战役的唐军俘虏,而意外地亲身游历了中亚、西亚并留下纪录的,竟也是俘虏之一的杜环。在大批西域“商胡”、阿拉伯“蕃客”来中原经商致富、定居繁衍的同时,唐朝人在境外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这样长期自我封闭的情况下,中国历史就独立发展并数千年一贯地延续下来。幸运的是,高山、大海、沙漠、草原将中国与其他文明中心隔开了,使它成了东亚大陆最强大的也是惟一的文明中心。而在工业化以前,地理上的间隔使中国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强有力挑战,如东征的十字军、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的军队,没有一次能进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原皇朝惟一存在的挑战,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长城就是为了阻止这些民族的南下而修建并被后代不断增筑的。尽管他们曾经不止一次征服过中原,但由于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西方历史上历经1800多年流散生涯,以强大的凝聚力固守本民族宗教文化传统而著称的犹太民族,其中的一支于北宋中叶进入开封定居,长期过着和平生活,得到汉族的平等对待,也逐渐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娶汉族女子为妻,最终失去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心态,融合到了汉族之中。在19世纪初,开封犹太人中就已经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无人能够阅读希伯莱文经典了。这是犹太民族被族同化的惟一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师,曾告诉我他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在我得知他这一民族背景后,再仔细端详,似乎看出他的相貌有点异样,但其他方面实在找不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尽管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辉煌,却是建立在华夏文化绝对优越的前提下的,华夏(汉族)只是居高临下地接纳异族文化,只是容许异族、异国人学习归化,而不是鼓励本族、本国人向别人学习,或者积极传播自己的文化 。当沙皇俄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西伯利亚以东,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舰队已经航行在台湾海峡和南海,英国已经在印度建立了殖民统治并通过东印度公司向东南亚和中国推进时,天朝的皇帝和绝大多数臣民却毫无知觉,在自己紧闭的大门内继续做着天下之中的美梦。甚至像林则徐这样的伟大人物,也相信洋人的腿关节不能弯曲,因此一度以为,清朝军队只要以长竹竿为武器将他们拨翻在地,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了。

  我们研究历史,当然承认历史完全可以单独发展,像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迄今尚未发现它们与外界有什么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但这些文明现在却早已销声匿迹,其消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相反,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的文明,哪怕曾经引起激烈的冲突,影响就非常之大,一直保持到今天。中国文化只是在朝鲜、越南、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影响则遍及整个欧洲、北非、西亚。它们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大,和它们本身存在的时间、范围、作用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局限于中国本身,更加不能只局限于中原地区,要把中国放在当时的大时代里,要把它与同时或前后存在的其他文明作比较。这样才能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由于在19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来文明的挑战,这种心态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在中国已经明显落后,世界已进入多元竞争的时代,还要以这样的开放观来应万变,结果就只能是更加落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百余年来的曲折,这种“天朝大国”、“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难辞其咎。对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的过高估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发挥的作用的片面夸大,对21世纪和未来的过高期望,时下依然颇有市场,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式的虚幻自慰而已。数年前还常在报刊上见到国人津津乐道于百余年前某位西方伟人将中国比喻为一头睡狮,以为他预见到了中国终将崛起于世界。其实,民国年间的汪康年就已经指出,西洋驯狮者用掺鸦片的牛肉喂食狮子,“狮则终日昏昏在睡梦中,尽人调戏”(《汪穰卿笔记》卷八,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于是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这正是当年苦难深重的中国的象征,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篇二

  冥冥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引导着我们在向一个方向靠近,又仿佛所有积累下的困惑、忧虑、不解在刹那间得以理解和融通,当我们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拼搏人生时,当我们时时惊诧于人世社会中种种有悖常理之现象时,一丝隐约的不安抑或是顾虑涌上心头,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人们到底缺失了什么?到底是趋于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课程——《弟子规》,顿悟间,忽然怅然若释,一切的不解和疑惑都好像有了方向和答案,“人生难得顿悟之时啊!”,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分享,我深入并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结的精华,感受到了先师孔子总结的《弟子规》中其包罗万象的为人之道、处事哲学、行为准则之魅力,恍然明白:这才是做人之根本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多么经典、深刻而又质朴的内涵啊,纵观世界,哪个国家有我们这个民族积累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为后世留下了诸如《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精髓瑰宝呢!但非常现实的客观问题是,一方面,我们有着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遗产,另一方面,国人却多数无从得知甚至是排斥误解,舍本逐末地在世俗名利场上竭泽而渔,一代又一代丢失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做人处事之根本,以致于社会上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冷漠、无情、虚伪、失责甚至是道德沦丧,君不见,从 “我爸是李刚”到“官员醉驾公车撞人事件”,从“复旦学子冷视黄山救命牺牲警察”到“云南中学宿舍再现学生自殴致亡事件”,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网络或新闻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令人惊叹之举,太多太多无法理喻、违背常规的事件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冲击着国人的道德神经,痛定思痛,从深层次剖析,这难道不正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观的缺失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幸得以有机会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探求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才不枉对于生命旅程的价值,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使命感顿时激情澎湃于心头,我们再也不能沉默了,身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继承的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的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同时带动身边更多的群体去逐步了解、学习、接受和行动起来。

  “传承文明、继承祖训”,让我们慷慨立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优秀道德品行,共同开启一份“责任、使命、行动”的规划吧!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篇三

  本次习作总体来说我不够满意。虽然就习作本身而言,学生基本上达到了习作要求,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虽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展调查传统文化,但囿于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感受不到精美的剪纸艺术有多么神奇,戏剧、国画有多么博大精深,也感受不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热闹的赛龙舟活动......古老的民族艺术、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们这个虽离县城不远,却异常偏辟的农村小学来说,显得是何等的陌生,何等的遥远,再者,学校没有开通网络,想进行那样的调查活动,纯粹是瞎忙活。因此,我在家里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主要节日的详细资料,利用课余时间或让孩子们自己读,或老师给他们读,来了解节日的一些知识。

  在指导本次习作之前,我又找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边看边指导孩子记上笔记,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先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来写一写他们眼中、心中的传统节日,写作结果不出我所料——个别孩子写了,大部分孩子无从下笔。于是,我只好进行“填空式”习作指导,以端午节为例,第一段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第二段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主要介绍节日里开展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第三段介绍节日的来由。第四段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祝福的话。之所以选择端午节是因为在农村端午还是比较隆重的节日,虽没有赛龙舟那样的活动,但吃粽子同样也很诱惑孩子们。

  指导习作时,我没有让孩子都选择同一个节日来写,而是鼓励他们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争取跟别人写得不一样,但结构上要和我指导的相似。孩子们没令我失望,涌现出了沙佳龙——快乐的元宵节,文中写了元宵节时和家人一起到利民广场观赏花灯的情景,虽然文中有一些“编”的痕迹,但孩子毕竟朝着“争取跟别人写得不一样”这个方向在努力,的确不容易!乔悦——有趣的春节,讲述了春节时人们的活动,既有大人的悠闲,也有孩子的快乐,中间还介绍了春节前所做的准备,过节时特有的“吃文化”——年夜饭丰盛极了,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无比喜爱。我想,这也正是本次习作的根本目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忘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理所应当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本次习作还涌现出了沙敏、沈佳豪、沙玉婷、陶霞等十几名同学的优秀习作,算是对我所做的准备活动的一点“回报”吧。评讲作文时,这些优秀习作赢得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张芳、沙艳茹抄写工整,也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

  为了巩固本次习作成果,评讲习作后,我又布置了写其他节日的小作文,作为对大作文的补充练习。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活动的开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春节要到了,布置寒假作业,让孩子们调查一下为过好这个春节,家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年货,准备了哪些年货(包括吃、穿、用),春节里开展了哪些活动(家人、村上永宁街上等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记下来,开学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我相信孩子们更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让“传统”只是给他们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明年还有“学雷锋”活动,端午节等等一些经常开展的、传统的活动,等着孩子们去发现、去品味……

  看了“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2.传统文化课后反思

3.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4.传统文化教育心得3篇

5.教师传统文化学习心得3篇

255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