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传统文化>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篇1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茶道、剪纸、古代绘画、书法等。但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准备包棕子,为什么要包棕子呢?那是为了纪验爱国诗人屈原。听说端午节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身边有个叫屈原的大臣,非常聪明,常常献计给国王,打败外国,让老百姓过上平静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一天,国王身边一个大臣对国王说:“陛下!陛下呀!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国王连忙问道:“爱卿,什么事那么着急呀!”大臣连忙说:“陛下,屈原背叛您,和外国联手,准备杀死您。”国王一听,大惊失色,连忙派人去追杀屈原,屈原跑到了一条河的前面,已经走投无路了,就跳河里,死了。后来,国王知道屈原是被冤枉的,就让大家做一种叫作“棕子”食物,丢到河里,不让鱼儿伤害屈原的尸体,也是为了向屈原道歉。所以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从那时起民间就有吃棕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戴香包的习俗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喜欢传统节日,喜欢端午节,我更喜欢端午节故事里的屈原。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篇2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现在就听一听我的介绍吧!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开始包粽子了。先把两片叶子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和各种调料,包成各种形状,再用细绳缠紧。粽子的口味有很多种,有红豆的,有蛋黄的,有肉馅的,还有火腿的……粽子也有各种形状。

  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吗?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希望把自己的力量都奉献给楚国。可是,昏君不相信他,眼看楚国就要断送在这些昏君奸臣的手里了!

  屈原想到自己有满腔的抱负和才华,却不能改变国家衰亡的命运,悲愤极了!就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进了汩罗江。

  听到消息的人们,划着船从四面八方走赶来,他们多想找回令人敬重的屈原啊!人们把粽子扔进江里,好让鱼虾、蛟龙吃饱,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

  从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这样做。渐渐地,人们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就成了风俗。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篇3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

  “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比赛开始了。

  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大家你追我赶划向终点。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别人赶上。“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比赛结束了。

  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篇4

  包粽子 忆端午 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为使社区老年人回忆过去过端午的情景,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节日,黄寺社区于端午节到来之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召开“包粽子,忆端午,弘扬传统文化”座谈会。应邀出席座谈会的35名老年人于上午九时准时参会。

  座谈会首先由社区书记对端午节的由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网上看流传很多,有各种说法,但流传最广的是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多,有许多的故事,屈原于端午投江自尽的故事,伴随着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一天逐渐衍生出许多的节日习谷。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受到人们的追捧。端午饮黄酒,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等,解放后虽然传统节日在老年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青年人中有逐渐遗失的倾向。党和政府为了及时纠正这一社会现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制定了我国传统节日放假的规定,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党和政府为了让社区老年人高高兴兴过传统佳节都要下发文件进行布置。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社区及各家热热闹闹,包粽子吃粽子话端午成了人们常说的话语,呈现出浓浓的节日气息。社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郝银堂、马俊芳、王克刚、张文祥及老党员苏春香、赵华、谷保存、张静等同志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了新旧社会的对比,端午节的情景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等。座谈会上老同志们感情激动,争先恐后的发言,他们说,今天社区为我们过端午传统节日,让我们回忆起旧社会过端午的情景。老党员郝银堂已是92岁高龄的社区老年人,他16岁闯荡北京,一直生活在前门大街,亲眼目睹了前门大街的变迁,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很深。他表示,我一生信任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党员苏春香,讲了端午佩戴艾豪的情节。老党员赵华当场吟故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樱桃桑椹和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从古代诗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这说明端午是中华历史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源流长,诗中抒发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参加座谈会的老年人纷纷表示,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尤其是社区每年都给我们过端午节,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千好万好不如共产党好”,这是老同志们在座谈会上表达的共同心声。老同志们边品尝社区为他们包的粽子,边畅谈过端午的情怀。座谈会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会后社区为参加座谈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发放了端午粽子,其它老同志也分得了几只粽子。社区对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座谈会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低保户、残疾人、精神病人分别将慰问品——粽子送上门,向他们祝贺端午佳节。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篇5

  弘扬端午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

  今年6月23日就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民族节日——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将准备好的饭团、鸡蛋、雄黄酒等食物撒进江里,寄托哀思。因此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发展来的。它凝结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凝结着一段丰盈厚重的文化。

  弘扬端午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一、深奥传统习俗的端午之节

  端午节实际上是二十四个节气其中的一个天文节日,人文节日。民俗学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但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象征。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才思超逸,辅佐怀王。秦楚争霸,“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怀王轻信谗言,放逐屈原,与秦结盟,被秦俘虏,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继续亲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江南,辗转沅湘,哀吟苦忆,目睹亡国。秦将白起破郢都,灭楚国。屈原无法再活下去,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时为(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端、初”同义,“五、午”"相通,端午节即为初五节。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

  上述就是端午节的第一传说,也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传说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传说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当然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甚多,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二、深厚文化底蕴的端午之节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端午节是中国人历时悠久的民俗节日,它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作者认为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这种解释性传说由众多到单一的演化过程。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既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崇高,也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睿智。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的确,端午节从战国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但必须值得国民反思的是,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申遗”之争以中国端午节的落寞退场而告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羞辱,更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端阳,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瘟疫的危险也在悄然发展。此时尤须辟邪除瘟,防患于未然。彩缤纷的节日民俗活动,正是为了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健康、灿烂。这是端午节最根本的使命。端午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民俗活动,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三、深远历史意义的端午之节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节,一个承载历史跟现实的节日。在古代,与其说端午节是人们用来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节日,不如说是人们对遭遇悲剧命运的忠臣孝妇的同情,是对忠义以及孝道的祭奠与追随,是人们对美好价值观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人们由对神灵的崇拜到对人性的尊重的一种转变。当然,作为统治阶级的帝王将相,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这种宣扬忠君爱国、仁义孝道的精神品格,自然成为他们乐意推广的典范,在人民心中种下忠孝的种子,于是乎,端午节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到现代,端午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屈原、伍子胥的爱国,曹娥的孝道,无论哪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永久纪念,一直传承的。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说明端午节开始慢慢转变为一种全民娱乐活动,这也是国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精华的又一有力证明。

  端午节实际上有三重内涵,其一是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天气燥热,瘟疫流行,容易生病。因此,它蕴含着清洁环境、保健养生的意义,提示人们这个时候应该关注健康了。采药、挂艾草、兰汤沐浴以及饮雄黄酒等节俗也逐渐形成,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其二是端午节也是上古时期祭祀“龙”图腾的日子。其三是以吃粽子、龙舟竞渡、诵读经典的节俗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便有了中国人传递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从今天的传承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有三大值得弘扬的主题,那就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至今不息,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很好的作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隨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虜,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坚贞不渝。所以说端午节归根结底,还是祭祀屈原,这就是我们今天端午的历史教育。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就是要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应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几十万年的阴阳转化化育人类,人身上有着大自然的密码,人类和自然界有统一性。“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这种理念明显地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形成中。在古代的条件下,端午节人们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採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用“艾虎” 做成炙条可以治病,用“蒲剑”可以驱蚊蝇,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今天可以旧俗新用,开展全民的夏季爱国卫生大活动,这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全面提高全民素质,重铸中华民族之魂,依然是一个急迫而又长远的重大任务。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我国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和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建,无疑将有助于这一任务的完成。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满足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食品,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1.端午节的传统文化1000字作文

2.端午节的传统文化600字作文

3.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作文800字

4.关于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作文300字

5.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300字

6.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文

7.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弘扬端午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2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