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中学生萨利机长的观后感

时间: 海露0 分享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萨利机长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1

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在电影中萨利机长在电影中说:过去的42年中,我飞过成千上万个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现却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我整个飞行生涯做出评价。在一万九千小说中,只有这短短的两百秒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

萨利机长是个幸运者,他和他的机组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平时积累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放弃,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他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作为和飞行安全相关的民航人,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尽力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我们一生的评价。

我们民航人对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也许平安飞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挥了数万架飞机,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偶尔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这样认识和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无法重来。安全永远是民航人最高职责。

如萨利机长一直在电影中强调: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们民航人对安全对工作最真诚的表白,也才是我们这个民航群鲜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体现。《萨利机长》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2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3

本来这部电影我是抱着消磨时间的态度来看的,但是我哭了。

接触到这部电影,是我在看《奇异博士》时前面播放的预告片。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是:嗯,应该是带有强烈英雄主义的美国片吧。当然,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会再这么说。

最近刚刚追完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很正能量的一部剧,我也是看完这部剧才知道有校阅这个工作,也是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而在《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中我也同样发现了这样一些人。这部电影虽然是以萨利为主角,但并不能说其他人并没有存在感。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与萨利机长无线通话的小伙,通话过程中,很沉着镇定,而他站起来之后眼眶通红眼泪也流了下来,后来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为这场他以为机毁人亡的灾难难过的行为,我能了解到这个人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着他人、感性的人。描写了两组乘客,体现的都是亲情,而在人们获救之后,也细致的描绘了打电话给亲人的情景,活生生的展现了劫后余生的情景。三个乘直升机的小哥,有任务之前的嬉皮笑脸和出任务时的严肃认真的对比也是很棒。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很真实饱满的感觉。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萨利的噩梦以及神游时所看到的坠机情景有什么用,我是在后面才理解到的。我认为,萨利对于别人的质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就像我们被问题困住之后,也会在走路发呆的时候去想这些问题,而对于萨利来说,这个问题或者说困扰更大,对于他的生活影响太大。那么,这些情景也就是萨利自己在脑海中模拟各种返航回机场的情况。(没有仔细去看,噩梦中和神游的时候的两个模拟是不是分别是两个机场)

对于萨利这个人物,电影里提到了他家庭可能负债累累,前半部分萨利打电话回家,妻子还在跟他提这个问题,说到他不能失去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家庭收入,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可悲。救下了机上全部的155人,还要被国家运输局用所谓的电脑运算来指责自己判断的失误,这种时候打电话回家想要与家人联系,却仍被提醒自己的工作不能丢,这的确是社会的残酷,但还是心疼萨利。萨利要证明自己的决定无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上述所说的,生活上的所迫。第二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员的荣誉和责任。电影中两段的萨利年轻时的插叙,很能体现萨利飞行上的才华以及他对飞行的热爱。还好,在电影后半段,妻子电话里面哭诉着“我才意识到你也是那155个人中的一个”,以及听证会里面那位女士对萨利的敬佩,让我觉得萨利感到欣慰。

萨利机长最吸引人的特质,还是他的责任感吧。最后一个离机,最后一个上船,被市长召见时还在念叨着乘客人数的确认,在医院检查时喃喃念着,都可以体现萨利这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其实我觉得最后离机时还保持自己着装整齐好帅)

准备去上课穿鞋的时候,还在回想结束时真正的机长和乘客会面纪念的情景,想着如果我也能认识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人生一幸事吧。嗯,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呀!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4

美国前总统里根遭遇持枪歹徒行刺未遂后,无论是国会还是民间,关于禁枪的呼吁再次高涨,然而里根没有批准,他引用了一句名言“枪不杀人,是人杀人”。人类科学发展至今,即便是美国无人机近年来多次在其自编自导的反恐行动中成功猎杀了若干名恐怖份子,美国军队一样年年得征兵,数量还不少。未来美国兵或许能达到钢铁侠的战斗力,但保护地球的变形金刚大概找不出来。

因此,请不要吝啬将“伟大”、“英雄”、“奇迹”等词汇送给萨利机长,当他和他的副驾驶将载有1名人员的双发失效的A20客机成功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时,任何语言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就象他问酒店服务员美眉能否帮他干洗外套时,美眉无限崇拜的说:“当然,我们整个酒店都是你的。”

虽然该片是基于事实的记录片,但我宁愿相信是为了剧情冲突的需要,导演才让联邦调查局的几名工作人员在99%的时间内表现得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坚信人会犯错,坚持根据已知的参数由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着陆的结果。这几个人,包括台下一堆陪审的所谓专家,其实是代表了当今社会一大部分的人,包括我自己,即过分相信机器和技术的力量,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人的本性。

以医疗为例,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医院里懂得望闻问切,和蔼可亲的老大夫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表情严肃,熟练操作各种高精尖新设备的医生,你这头躺下去没多久,那头打印机噼里啪啦出来一堆东西。我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毕竟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治病救人中了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经常报道的过度性医疗,偶感风寒却让病人做一堆化验检验的,甚至“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现象也值得反思,其实医生和病人都可以做得更好,大部分的感冒多喝开水,多睡觉就能恢复,还能变得更健康。

得益于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大概如今的年轻程序员在编写一段数据查询代码时,基本不会考虑算法的优劣了,反正计算机运行1万次检索和运行1亿次检索都是瞬间的事情,但是以前,只有最优秀的数学家才能在为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数据建模、算法设计、概率学、决策论等学科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基于人的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在今天更为重要,否则人只会沦落为操作机器的机器人。

所以今天的我们要警醒,越是在科技不断给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今天,越要注意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谓技不压身,精益求精。萨利机长在鸟群撞击飞机后的第一时间判断双发失效,及时开启备用电源,选择哈得逊河流而不是就近的两个机场跑道迫降就是基于他0多年驾驶飞机经验和知识积累,还有他的镇定和自信,他将这一切加持到出事的飞机上,而不是教条化的按快速检查单来一一对应,才最终迫降成功。“没有一个人为这种事故做过训练”,因此写上纸上的快速检查单有时救不了你,只有你日积月累的本能和能力才能救你。

今天智能化和大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手段和方向,大数据改变了我们传统认知和实践的凝练过程,也能展现出超出因我们个人精力和能力的限制而不能看到的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知识,那么这时候个人能做的是什么?我觉得个人要锻炼自己根据数据做判断的能力,大数据只是参谋长,但最终拍板的是司令员,是人的主观能力,大数据不会给你拍板,即使表面上看来象是大数据给你拍板了,实际上也是你先将个人能力赋予大数据,让他提前有了智能化拍板的能力。

回到本文开头,美国不禁枪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没有人用枪,再先进的枪支和路边的一根树枝也没区别,如果好人和坏人都有枪用,那就赶紧提高自己耍枪的本事吧,有了出众的本领,说不定你还能抢了坏人的枪,不战而屈人之兵。

海航集团是国内第一家组织旗下航空公司飞行、安监、乘务、机务等特业人员集体观看《萨利机长》的民航企业,作为安全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国际化航空公司,海航成立2周年以来,一直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把飞行安全放在首位,居安思危,正是海航人这份坚持和执着,才让海南航空连续6年蝉联五星航空荣誉,海航集团仅用三年时间由世界00强第6位上升至位,并直接进入第100强。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5

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不用多说了。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

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萨利机长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机长》观后感5篇范文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5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汇总

2019最新《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5篇小学生影评汇总

2019热门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与影评10篇

《中国机长》建国70周年贺礼电影

2019电影《中国机长》最新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

《中国机长》观后感精彩影评5篇

2019张涵予《中国机长》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84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