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1

  若是十年前读书那会儿,我看不懂这部电影,也没有兴趣看这部电影。可是过了十年了,怀疑过人生的意义,努力摆脱过家庭的束缚,也努力融入过这个社会,追求过爱情,感受过孤独,我才懂得了这部电影的意义,才看到了心底去。

  电影中太多太多触动到内心的点,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常常忙得忘了想家,家里的人却总是惦记着在外的人儿。我就是出门在外的人,我就是忘了想家的人。其实不是忘了想家,只是繁琐的生活应付不过来,竟无暇念及家人。自由是我的渴望,自我实现是我的目标,我以为这是崇高无上的,甚至家人都应该引以为傲的。可是男盆友告诉我,你应该省些钱给妈妈,应该给家人买大闸蟹,应该给爸妈买衣服,别只想着你自己。是的,我只想着我自己,我想要成为优秀的人,穿衣不土,举止不粗俗,思想不陈腐。于是花时间看书,花钱修饰自己,花精力提升自己,我以为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和期望。却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人生很短,实现自己是一生的使命,爱父母却无法伴随一生,明知最疼我们的人中途要下车,为什么不能多爱一点,多陪伴一点呢?我想给予的陪伴更多是像小时候父母给我的一样,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吃到更多没吃到过的美食。出门在外的人啊,不能忘了惦记总是惦记着你的家人呀!

  父亲说:认识了那么多的乡亲,遇到了那么多的事儿,才知道了做邮差的意义。每个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能是一点点做一点点去感受。人想象不出生命的意义,人也脱离不了别人的需要和连接。我不是感情丰富的孩子,从小没有什么朋友。倒是有上下学同路的伙伴儿,不过那只是因为明白落单会被嘲笑,勉强搭伴儿而行,我很清楚自己没有特别要好的真正的朋友,充其量叫伙伴但不是朋友。我以为这是因为父母家教严格,不让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耍造成我没有朋友的现状,让我不合群的元凶。读大学后,我想着可以摆脱父母,拥有自己的朋友到处玩耍,多么自由。可是脱离父母后的我,也融入不了同学们当中,我才明白我的不合群不是因为父母不允许我和同学出去玩耍造成的疏远,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孩子。于是我成了没有父母照顾,也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有老师殷殷教导的野孩子。回家没有父母的理解,在学校没有朋友的相伴,深深感到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宿感。从学校回家没有兴奋,从家到学校没有期待,这便是我黄金的青年时代的生活。生命没有意义!直到再次到远处深造学习,自己的存在对团队有意义,有明确的分工;自己对家庭有了责任和担当。团队对我有期待,家庭对我有指望,我才感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是朴实的真理,一点点做,做到有人需要你,做到感受到行动的意义。

  父亲坚持让儿子接班自己的工作,哪怕知道工作的幸苦,但他更知道自己工作对别人的意义和必需。这点最是让我敬佩,这是一种一生的问心无愧与自豪。而今的父母大致分两类,一类无论如何不让孩子从事自己的工作,因为觉得累或者无意义,对自己的一生都没有认同感;一类无论如何想要孩子从事自己的工作,因为不想浪费自己的人脉和已经创造的沃土,想让孩子轻松度过一生。所以像这样的传承怎能不让人动容和感动,朴实的情感,轻描淡写的自豪和无愧于心。我庆幸自己至少见过这样的山村生活,见过朴实的村民和朴实的情感,也见过大数据的网络时代,可以务实也可以接受虚拟世界。在白领日益成为主流的时代,多少人怀疑过自己工作的意义。企业为了盈利,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人便不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机器,人要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少了人与人之间劳作的互相帮助,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一个人便可以完成吃喝拉撒,全都可以自助完成,人开始怀疑存在的意义。朴实和浮夸都曾感受过,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下一代甚至以后的孩子们啊,我多么希望你们不要那么孤独,不要感受到那样的虚无!多么希望自己是杞人忧天!汽车取代马车,电脑取代算盘,终究不可逆转只能适应。只是孩子们真的要接地气呀,爸爸去哪儿的孩子们很幸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已经最大限度接近大自然了,希望每个宝宝都有这样的机会和感悟,离开ipad,离开网络一会儿,感受大自然,感受人心中最朴实的东西。

  最后的最后,父亲教会儿子怎样做一名邮差,儿子告诉父亲怎样照顾好母亲和生活。即使到了退休的时候,父亲依然在感悟在适应新的生活,儿子也终究要担负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还有那条狗,也终究要陪伴新的主人,慢慢建立起信任和情感。还有那位母亲,从姑娘变为人妻变为人母,等候丈夫再等候儿子,这是一生无悔的等待。

  当我开始不像小时候那样学大人说空话假话的时候,当我开始面对最真实内心的时候,我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有了最有力的拷问。这部电影带领我进入沉思,不管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成为问心无愧有使命的忠于内心的人足矣!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2

  那人

  父亲上了年纪,腿疾在身,渐渐地对走了几十年的邮路力不从心了。在局长的安排下,父亲提前退了休,儿子接了父亲的班,也做了乡邮员。儿子做乡邮员的动机很纯粹:当乡邮员了,就是国家干部了,也是一个官了。父亲淡淡地回了一句:“我算什么国家干部,支局长都还是个副处级。”儿子说:当个支局长有什么不好,他原来不就是个乡邮员嘛!“父亲不再多说,张罗着收拾好了信件,叮嘱了几句,便让儿子出发了。

  父亲让”老二“给儿子作伴,”老二“却不听儿子的话,不愿和儿子上路,父亲只好给儿子做领路人,两人一前一后,透过旁白,儿子对父亲的领路是不适应的,父子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各走各的,没有过多的言语。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只是叫唤着”老二“,”老二“的活泼化解了父子之间的尴尬。渐渐的也加深了父子之间的了解。

  山路遥远而漫长,要强的儿子不愿再父亲显出丝毫的懦弱,即邮包很沉重,父亲不言语休息,他便咬牙硬撑。儿子是不理解父亲的,而父亲也是不了解儿子的。父子之间的内心冲突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叙事主线,这条邮路其实看成是父子时间的心路历程,儿子通过邮路解了父亲,而父亲通过与儿子几天的相处,也了解了儿子。当儿子不经意地喊出了”爸“的时候,父亲激动得对着”老二“说:老二,你听见了吗?他叫我爸爸了。“是的,父亲有理由这么激动,多少年了,儿子都没正式喊过自己一生”爸“。多年的乡邮员生活使得父亲与儿子是聚少离多,儿子稍微懂事之后,便觉得父亲不爱他,每一次和母亲在村口的小桥前迎接父亲的 时候,总是躲在母亲身后,父亲照样喜悦地摸着儿子的头,儿子看不懂母亲的守候,父亲不理解儿子的冷漠。

  人心,人性,在邮路上到处都能看得到。在那一条邮路上遇到的人,心仿佛是透明的,很容易看得通透,有如一口清泉,甘之如饴。陈好扮演的侗族姑娘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难得的早期作品中,笑声依旧那么的甜,那么的让人难忘。

  让儿子费解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父亲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送给了五婆,五婆一个人孤苦伶仃,只身一人守着老宅,心里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孙子,思念成疾,双目渐渐失明。一生狗吠,五婆便知道是”老二“来了,随手扔出了一块骨头,骨头扔到了儿子脚下,儿子的此时的神情已然有了变化,将骨头踢到了一旁,五婆这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其他人,五婆很随意地问了一句:谁啊?是会计吗?”父亲忙解释给五婆听,说这是他的儿子,以后的信就由他的儿子来送了,五婆弱弱地说了一句:他送,行吗?“面对这五婆的质疑,父亲的说法让五婆宽心不少,当父亲念信的时候,五婆满脸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父亲念了一段,让儿子接着念,儿子接过信,一脸的愕然,面对这一张白纸,儿子为难地看着父亲,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儿子勉强地”念完“了这封信。

  对于儿子的疑问,父亲将事情的由来说了个大概,在对五婆孙子的做法上起了争执,这件事情看似很小,却也透着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这份不理解更多的透着儿子对父亲的关怀,事情多了,会累。可父亲却仍然坚持着,就一条信念:该干的能干的我就干。这份淳朴给了五婆很大的关怀,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不怕穷苦,就怕孤独终老,不得善终,父亲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这一个情节的时候,心里莫名地触动,仿佛看到了最原始的最至善的美。不惹眼,却透着净化心性的正能量。

  父子一路上的遇到了转娃,闲聊中,儿子了解了这个孩子已经辍学了,只因去上学要翻越好几个山头,爷爷爸爸心疼自己,就不让上学了。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转娃自欺欺人的言语,贫穷永远是上学的阻碍,转娃有着一个理想,那就是做一个记者,他的自信来自爷爷对他说的那句话:你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而转娃也觉得自己的知识很丰富了,已经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终究是很残酷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父子行进了很远之后,转娃大声喊出了自己的期末成绩的时候,已然成为了一个绝望的结局,或许他会有一个新的 开始,那便是被埋没在这深山,成为一个乡下人,娶妻生子,将自己的梦想留给下一代。

  记得社会学的老师曾经和我说过:现在的农民大致可以划分我三个阶段:农民,农民工一代,农民工二代。转娃是农民,一个本分的 农民,或许会成为农民工,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在城市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却只能在老家安享香晚年,梦想的接力棒由儿子孙子接过,接续传递着。

  那山

  电影中呈现的景色分外的迷人,小桥流水人家,放眼望去,满目绿意。一片片的水稻田一望无际,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及建筑群,很好地融入到了剧情,我们在观赏美的同时,又常常带着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父子穿梭其间。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这意境之外,便是那走也走不完的大山了。身处群山环抱间,儿子也曾困惑,为什么不能搭便车呢?父亲则是固执地坚持着走老路,责备儿子不能投机取巧。在于儿子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争吵,而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儿子激进,父亲保守。

  邮路上,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儿子说:女孩子和家里面女孩子不一样,或许我不会去那个姑娘。父亲问:”你是嫌她土,见识少“?儿子说:不是,她见识一点也不少。父亲接着问:“那你是嫌他们穷?”儿子说也不是。

  “那是为什么?”父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我怕她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父亲若有所思地看着远方。

  小时候,妈老给儿子讲山里的故事。

  儿子问妈妈:“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妈妈:“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乡民大多安土重迁。对故土的留恋一直是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虽说不如外在的文化形式那么绚烂,可就是那执着的坚守,才换来了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山水间,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能洗涤自己的灵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古代文化中的君子文话人大多隐居于山水之间,以观天地之道。一位作家曾写过一首诗——《山的那边》,这部电影里边,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隐喻,凭着的是以情动人,不矫情,不煽情,在影像之间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片空间,或反省,或感悟,终能有所得。品味着山的这边,始终还会期望着山那边的景色。距离产生美,却也产生错觉,正如《东邪西毒》欧阳锋的一段剖白: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 山始终伫立在那,历经风雨,始终在那等待,等待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们。原来,这山也是怕寂寞的。这意象仿佛让我想起了母亲的形象。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村口等着父亲,这风雨情历久弥坚,父亲和母亲的过去虽然是闪回呈现,可是每一次闪回,浪漫之余,心里就愈发隐隐的疼,那份坚守,那份执着,那份感情,怕是只有经历风雨的人才能体会吧! 那狗 对于“老二”,其实也有很多话可以说,“老二”和父亲多年相伴,算是知己了。这是也儿子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老二”聪敏机灵,父亲憋在心里想对儿子说却没能说出口的话话大概都和“老二”说了,“老二”用倾听回应着父亲的倾述,用喊叫回应父亲,算是赞许吧! 关于动物的题材看了不少了,《加菲猫》,《人狗奇缘》《忠犬八公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当时就很怀疑怎么动物都能当上主角?这样的电影能取得成功,多半是人与狗狗共通的情感,《加菲猫》中的那只狗就极具喜感,而到了《人狗奇缘》《忠犬八公的故事》中就很好的 体现了狗的忠勇的一面,在《那人那山那狗》中,“老二”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是故事的叙事线索,却不是叙事的主角,全片篇幅大多耗在费山路,田间地头,农户村寨中了。像极了《西游记》中去西经的模式,不同的是,这是一次父子的心路历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多风雨。片中“老二”的角色和白龙马很像,不言语,却对自认为重要的人不离不弃,这着实难能可贵。如果“老二”是一种隐喻,那可能就是忠诚吧!后记写下这篇文,心绪颇为复杂,或许是触景生情吧!更多的领悟是来自那浓浓的父子情。或许你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原著书名是《那山那人那狗》,而电影名则是《那人那山那狗》,或许是作者有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吧!把乡土放在了第一位。电影中的重点是父子情,就把“那人”放在了首位了。很好的文学作品能打动人心,而好的电影则会唤醒人性。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

  最近霍建起导演的新作《1980年代的爱情》正在上映,可惜魔都档期几无,文艺片票房本就惨淡,何况还有阿汤哥+小黄人虎视眈眈。《1980》的编剧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土家野夫,让我疑惑的是如此强力阵容,竟然赞誉寥寥,不禁唏嘘,难道曾经的文艺片男神——霍导真的巅峰已过?不禁想起霍导的成名作,那部历经坎坷的《那山那人那狗》。记不清是初中还是高中,在某个无聊的周末,某个无聊的学渣无聊地在家看着某无聊TV电影频道,播放的恰好是这部有聊的《那山那人那狗》。于是某装逼青年被征服了,从此喜欢上这个闻所未闻的导演。

  说起霍导,那打小就是文青,绘画功底非凡。78年参加高考,北影和中央工艺美院都想要他。小霍坚定地说:“我要北影,那里可以天天看电影”,我,要不要诚实啊。于是他就成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同届校友。小霍毕业后在北影厂干了十多年美工,暗地里一直偷偷修炼导演内功。91年开始拍电影,96年拍了《赢家》,获得多人点赞。初试锋芒的霍导信心爆棚,于是央戏拉来两个颜值颇高的学生,一个叫刘烨,一个叫陈好,费劲千辛万苦跑到美丽的湘西大山里拍了部《那山那人那狗》。自信满满的霍导觉得,我这么好的故事,这么美的取景,还有颜值高到没朋友的男神女神,这下该我赢了吧。他确实赢了,《那》相继荣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第2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第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等荣誉。这时的霍导意气风发,YY着“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喂,霍导,醒醒了,坏消息来了。虽然《那》获奖无数,可谁知各大电影发行公司根本不感兴趣,好不容易才卖出一个拷贝,最后只能几十万卖给了某TV电影频道。某些无良媒体还给起了个绰号“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霍导那个郁闷啊。其实,霍导完全误会人家了,私底下还是有很多人夸奖霍导,“你说你,好好的电影美工不做,学什么拍电影?拍电影也就算了,谁让你这么文艺了?画面美大家也就忍了,故事还那么感人,大叔和小鲜肉都演那么棒,让我们怎么混啊?看吧,现在没招了吧。哈哈,我们赚钱了,您呐,byebye了吧”,于是一部好电影就这么被遗忘了。

  2000年,一个日本电影制作人在中国看到此片,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嘟囔着非要买下版权。费半天劲找到人,这边心说还有人要买这破电影,喝了口二锅头壮着胆说6万美子,日本人疯了,问6万美子?这边心说坏了,要价太高,估计要卖不出,谁成想日本人立马掏了6万。这里不得不佩服人家日本人,除了有眼光,为宣传电影那也是费尽心思,又是制作精美册子又是出版作者小说集。2001年4月,《那》开始在日本艺术影院全线上映,一整年场场爆满,轻松超过《我的父亲母亲》,成为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收入自然不用说了。美国、欧洲、香港、台湾相继引进,票房也都不错。霍导凭借此片一跃成为最受日本人欢迎的中国导演,后来霍导的《暖》,又在日本掀起观影热潮,并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和优秀男演员奖。

  书归正传,我们回到《那山那人那狗》。电影改编自彭建民的同名小说,讲诉一个简单而不失厚重的故事,做了一辈子乡邮员的父亲由于长年腿病不得不放弃工作,高考失利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儿子开始第一次邮路,不放心的父亲执意带儿子走一次,于是父子俩和一只狗开始了他们的旅程。在这段旅程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传承和轮回在这个带有仪式性的旅程中显得意味深长。耿直的老爸,善良的儿子,忠实的狼狗,美丽的大山,淳朴的山民,水灵的姑娘......一条邮路把这些元素串联起来,这既是父亲与山里乡亲们的一次道别,也是父子俩第一次心灵交流......

  霍导本是美工出身,镜头向来特有美感,湘西的大山和溪水在影片里演绎的淋漓尽致。当然最吸引人还是故事,特别是对感情的刻画,润物无声却又让人难以忘怀。相比于西方电影,东方电影总能够如此细腻感人,这应该也是《那》能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电影最突出的冲突,也是最感人之处就是父子情。首先表现在距离的拉近。影片开始父子两人距离那么遥远,儿子小时候总是躲着父亲,邮路上也一直孤身在前听歌,甚至父亲解手都不知道。或许这种距离感是父亲常年在外产生,或许儿子一直埋怨着父亲。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距离不断拉近,当两人共同走完这条邮路,儿子心中多年的怨气已然烟消云散。在那个静谧的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轻轻上床躺他身边,睡梦中的儿子把头靠在父亲肩膀上,把腿压在父亲腿上,那一刻父子俩距离拉到最近,也象征着两人感情的升华。其次表现在称呼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慈母严父,在我们心中,父亲远不如母亲温暖,父子间仿佛天生就有隔阂,电影更是如此。父亲长期在外跑邮路,这使得父子间交流极少,儿子从不习惯叫一声“爸”。从电影开始的一声声“妈”到后来的“爸,咱们走吧”,正是这一句话,让父亲喜笑颜开,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父子俩感情的微妙变化。最后表现为儿子的成长。“有我在你就不再用下水了”,“村里的老人说儿子能背父亲了就是长成了”,当儿子背上的父亲回想起儿子骑着自己脖子逛街的场景,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们知道,父亲老了,儿子长大了。看到这里我竟然哭了,我勒个,不知有没有其他观众跟我一样,过来报个名啊。在我们不断成长同时,我们的父亲正慢慢老,家庭担子他一个人挑着,生活的苦他一个人挨着。我们有几个人能主动帮他揉揉肩?帮他洗洗脚?有几个人试着理解他、问候他?哪怕一句“爸,您辛苦了”,我们可以对陌生人说无数遍,却为何对自己的父亲难以开口?

  爱情并不是本片的重头戏,但依然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本片运用闪回讲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从大雨中父亲背着受伤的母亲回村,到家门口的等待,再到村口的等待。从头到尾,两人没说一句话,除了笑,就是深情地对望。母亲一直在等,一等是大半辈子。父母两人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也许真正的爱情本就如此,像白开水般平淡,却让人无法离开。

  “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因为就像脚穿在鞋里一样,舒服”,这两句平常的问答包含中国人独有的那份乡土情。山里人不愿走出大山,也是因为热爱大山。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走这条邮路上,难道不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五婆,“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顾不上想家,所以牵肠挂肚的反而是那些留在家里的亲人”。我曾到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同所有落后地区一样,那里的年轻人已大部分出走他乡,灯火阑珊的长、珠三角有着太多机会与诱惑,故乡大山已成为他们深深的羁绊。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我一样,一直在灯火阑珊处遥望故乡山川的美好,我想年关时节那一趟趟人满为患的列车,正是那份厚重乡土情的最好注脚。

  当然电影里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配乐的细腻悠长,父亲的平凡与伟大,狼狗老二的忠诚通人性,等信的五婆,坚持“想头”的转娃,儿子与侗族姑娘的感情,儿子与父亲关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父子俩深情凝望的纸飞机等。

  其实我们的人生之路何尝不似那条曲折而漫长的邮路?邮路本无意义,如果你只当它是邮路,那你将会走的很孤独,如果能像父亲那样敢于付出深情,你的邮路将会丰富多彩。那条邮路岂不就是父亲的人生意义?对我们来说亦是如此,你的邮路就在你的城市,你的朋友,你的家庭,你周边的所有人。

46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