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手印观后感_观看十八个手印有感
十八个手印观后感_观看十八个手印有感
《十八个手印》是一段凤阳人民刻骨铭心的历史,更是华夏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是凤阳人民的艰辛史,是华夏民族的血泪史,更是祖国同胞的探索史,奋斗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十八个手印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十八个手印观后感1
小岗村,这个誉为“中国改造第一村”的小村庄曾经以它独具的创造力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开创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亿农民因之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此中国农村的面貌焕然i,然而,在“大包干”二十年后的今天,它何以裹足不前呢?
《十八个手印》对我而言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灌输,生在90后的我,物质的优越让我对待过去的事情认识浅薄,只是偶尔听爷爷说以前贫穷的实例,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那过去的破败和穷困的画面在我面前出现时,我头脑发麻,但我很感谢老一辈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吃螃蟹精神,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影片中,我看到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的担当精神让我佩服。
回想着电影情节,干旱许久的安徽凤阳,特大的干旱,造成了粮食短缺,落后的大包干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凤阳人带着孩子去要饭,那个凤阳花鼓也成了乞讨的工具。那些孩子的哭泣声,那些凄凉的声音,此刻是农民的悲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是“”以来的错误路线,让这些悲剧发生,这时,我看看身边的同学表情是那么的严肃,对啊,小岗村的荒漠,农民的懒散,让我们怎么能给出轻松的微笑。
这是一个组织方式的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盲目追求“高、大、快”。
说实话,看《十八个手印》的过程一直很压抑,看完后感觉有点庆幸,那些荒凉的土地、那些低矮的房屋,那些穿着破衣褴褛的乞讨人民,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场景。真是一种精神折磨!这时我在问自己,你有他们你有的勇气和精神吗?还有那些男人、女人们,为了最底线的生存一家不认一家的争吵着,多么寒心啊,而现在有多少夫妻无缘无故的吵架,不用解释,是现在太安乐了,作的!看着妈妈带着女儿乞讨,因为慢了点儿,一耳光上去了,而现在的我们呢?有的孩子父母百般疼爱,怎么可能会打她!这些都又作何解释!
《十八个手印》让我明白,只有珍惜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少作点!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不懂苦难的民族是一个走不远的民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我们是幸运的,没有经历那些艰苦的岁月,现在很感谢那些老一辈的努力!,现在只想说一句话:谢谢了,那按十八个手印的长辈们!
十八个手印观后感2
《十八个手印》是一段凤阳人民刻骨铭心的历史,更是华夏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是凤阳人民的艰辛史,是华夏民族的血泪史,更是祖国同胞的探索史,奋斗史。
那是一个大地龟裂,土地荒芜,苗不见垄的岁月;那是一个人民流离,饱经风霜,饥不可堪的年代。今天来回味这段伤痛的历史,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回味之中,如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让我在不知不觉的回味之中不禁眼角湿润,心情沉重,感触良多。
在《十八个手印》的放映里,凄凄惨惨的情景让人心生伤感。看到饱经风霜的凤阳人民背井离乡,奔波流离的乞讨生活,一种沉重而凄凉的感觉从心灵深处渐渐泛起;看到凤阳小岗村人民仅仅为了能够填饱肚,不惜牺牲生命,“以身试法”,按下十八个手印,签下生死之约的无奈之举,一种心酸之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个风雨如磐的岁月给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人民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伤痛。一段凄风苦雨的日子给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太多的摧残,太多的折磨。
在《十八个手印》的镜头里,胸怀人民的县委书记让人心生敬佩。(m.xxo0.com)看到县委书记陈开元面对风雨飘摇、人心涣散、阻力重重、怨声载道的严峻现实,面对土地荒芜,村舍残破,饥殍遍野的荒凉与凄惨,他双眼湿润,哽咽在喉,仰望茫茫苍穹,问苍天何时开恩?他凭着一颗胸怀苍生,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强烈的责任心,不顾艰难险阻,不顾病魔缠绕,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走访调查,苦苦探寻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凤阳人民谋福祉的情景,让人不由心生钦佩和崇拜。陈开元心怀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为世人当政之楷模,更当作为华夏同胞精神领袖。
在厚重的黑夜里,新中国漫步蹒跚,前进的道路是“农业学大寨”,还是“包产到户”?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实践之中去尝试,检验和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如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道路只要能让华夏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繁荣富强,安居乐业的道路就是中国前进的道路,就是中国该选的道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面对饥荒遍地的残酷现实,面对土地荒芜的凄惨景象,小岗村的农村人民在饥不可堪的日子里大胆尝试,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寻求解决温饱的途径,不惜违背原则,冒着坐牢的巨大风险按下十八个手印,签下生死之约。最终小岗村在生产队自主分配下走上包产到户的道路,结束了连年贫穷,忍饥挨饿的窘境,最终成为农村改革的始作俑者。中国‘改革第一村’由此诞生,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冒险尝试,为华夏民族在黑夜之中寻找到一条繁荣富强之路,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土地改革,为改革开放吹响号角,为祖国富强奏响前曲。
尽管历史已经远去,饿殍遍野的阴影已慢慢淡去,但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不应该遗忘历史,更不应该抛弃历史,更应该在历史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回味历史,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才能让生活在灯红酒绿中的年轻人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能让今天的人民为他们的浪费感到可耻,才能让祖国在苦难来临之时,有备无患,免受痛苦;回味历史,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才能让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更加懂得在艰苦的道路上刻苦奋斗,积极向上,而不是在春风沐浴的日子里消磨,颓废。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回味历史,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刻苦奋斗,华夏民族才更有希望,祖国人民才更加富强,祖国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十八个手印观后感3
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影片《十八个手印》,回首30年前改革起步阶段的艰辛探索,分外感受到当年农村改革首破禁区,开拓新境的可贵。影片《十八个手印》就是30年前壮举生动的艺术阐释。
一首脍炙人口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把人们带到了1978年。安徽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凤阳县在极左路线的把持之下,民生凋敝,人民外出逃荒、流离失所。人到中年的县委书记陈开元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在深入农村的基础上,发现了凤阳小岗村“分田包干责任制”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陈开元出于一位共产党人的高度责任心,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顶住各方面压力,不顾身体有病,暗地鼓励小岗村农民的变革。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小岗村生产队长严家昌带领本村十八位乡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立誓言按红十八个手印,秘密实行“大包干”,吹响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号角。凤阳县群众纷纷效仿,为此陈开元承担政治责任被调离岗位。但是,农村改革的春风却很快吹遍江淮大地和全国,江淮儿女成为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先头兵。
影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影片突出了“大包干”这一新生事物所遭遇到的压制和反复。马湖公社书记詹良才因为“包产到组”而受到批判;小岗村开始因为将生产队分成四组或八组还遮遮掩掩,为了分配问题,还打成一团。就是这种小的变革,还受到县革委会高主任的压制。这期间还有诸如“张浩事件”、“县委文件风波”等反复,所以,小岗村十八位乡民的按红十八个手印行为无疑是在当时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县委书记陈开元是位饱经沧桑、正直精干的好干部,他只能以“尊重生产队的经营自主权”为名暗地支持群众的自发改革。他的这种摸棱两可的态度显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同时又经常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悲哀。梨园公社书记张良才开始对于县革委会高主任的极左路线也是消极抵抗,可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也缺乏支持小岗村的勇气,后来在陈开元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才有所改观。当陈开元为了支持小岗村群众的大包干时,竟然立下字据,要一人承担该事的政治责任。他竟然喊出:“陈书记!好书记!不能啊!”这是发自肺腑的同志之言。后来,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小岗村村民当年偷偷摸摸、担惊受怕做的一件小事,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征服了全国农村,八亿农民群起仿效,我国的粮食很快由“短缺”变成了“剩余”。江淮儿女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创举,迈出了中国新时期经济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真可以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来形容。沐浴在改革春风的青少年,怎么能够体会到当时变革的艰辛。
值得称赞的是,影片对于各种素材处理得当,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加以艺术虚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而不生硬失真,人物表演自然生动而又不是绝对的生活原生态,同时一些空镜头、寓意镜头的使用,赋予了整部影片历史正剧的艺术品格。这些艺术特色的运用与影片的主题合而为一、水乳交融,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十八个手印观后感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