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关于舞剧丝路花雨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那么观众们观看后感受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写的丝路花雨观后感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1

  本来《丝路花雨》我带小孩是没时间看的,还是我朋友想得周到,把小的放我爸那,才有幸看了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丝路花雨》。听说此剧在各个国家演出达940多场,可谓是豪华大型的民族舞蹈的演出,我想这种古典美妙绝伦的表演,外国人特欣赏,是因为他们没有的东西,可能更让他觉得可看性强。

  首先出场的是一场“千首观音”的承现, 中国大唐演出服饰很养眼,偶感到波斯的舞蹈和漂亮的服装,也是非常好看,特别她们身上闪闪发光的片片点缀,真的衣服也美得闪到眼了,哈哈~~舞姿就更不要说了!特别是主角英娘跳了好几种民族舞。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丝路花雨》演员的敬业精神,这么大型的舞剧,每一位伴舞表演者都能做到动作合诣、节奏一致、表情到位。主角如神笔张在表演离去时的那幕情景,真的是让人可怜之际,又恨窦虎他们的欺人太甚。虽然舞台剧没有语言的表现形式,但这样的大型舞剧演员的舞蹈动作技巧高超得胜过任何语言。《丝路花雨》的故事情节也很感人,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大剧院布置了每一幕《丝路花雨》的舞台背景真是棒极了,那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充满庄严的敦煌特色。

  最后谢幕鲜花时,演员们一个个再展现下各自风格的舞姿,那场面让每位观众,久久舍不得离去,掌声呐喊声不断哦!受到了温州观众的热烈欢迎!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2

  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莅穗演出,我先后观看了五次。《丝》剧有着新颖的题材、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艺术想像力,独特的艺术构思,抒情的艺术格调。可谓题材新、构思新、立意新、语汇新。是思想大解放、大胆突破的艺术结晶。舞剧通过老画工父女的悲欢离合、和伊努思大义救英娘、神笔张血洒丝路、歌颂了源远长流的中外友谊。它对今天的安定团结、加强中外友好交往,奔向四个现代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突破,首先体现在题材方面。谁都知道,敦煌壁画是我国的珍宝,但建国三十年,却基本上是“知宝而不敢碰宝”。(舞蹈界仅有戴爱莲先生的双人舞《飞天》取材自敦煌)要运用舞剧去表现它,难度是相当大的。那行旅在人烟渺茫沙漠通道的千年古史,尤如浩瀚的大海,既缺乏完整的故事传说,又渗杂着佛国艺术、生意之谈,波(斯)天(竺)色彩,弄不好便会异国情凋。但甘肃的编导同志们,通过艰辛的劳动,巧妙地把敦煌珍宝和丝绸之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从而为自己开辟了适合舞蹈规律的创作天地,并提升了深刻的主题思想。这个题材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一次飞跃,它开出的硕果,影响将是深远的。其中二场“反弹琵琶伎乐天”的构思、体现了舞剧需要的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序幕的虚写和四场的大段幻觉舞蹈的处理,是那样诗情画意,浮想联翩。五场的“血染丝路”,其矛盾冲突和艺术意境,也是颇感人的。这些浪漫的舞蹈手法,都使演员有情可抒,观众情怀触动。使我们获得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丝》剧的舞蹈语汇,就像闪光的海底珍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紧紧地吸引住我,白居易早已盛赞过的如行云凌波的唐代舞风,那杨贵妃舞蹈时著名的 “小垂手”,分明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已看到,我国舞蹈界一个新的唐舞学派,正在破土萌芽。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作为编导,最理解创作的甘苦,任何艺术上的点滴突破,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丝》剧的舞蹈语汇,却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面对当前普遍存在舞蹈语汇比较贫乏的现状,《丝》剧提供的全新的舞蹈语汇,更是个大贡献。可以看出,《丝》剧编导不是简单地满足于把静止的敦煌舞姿活动起来,而是通过对有关的唐代乐舞史料(包括敦煌壁画、唐诗、曲牌)综合性的研究,去芜存精,终于逐步探索出它的内在规律,整理发掘出包括控制、大跳、旋转等一整套独具唐代舞风的语汇,(其中单是旋转就有好几种不同舞姿的“敦煌转”)在动作组合上,把敦煌舞姿和中国古典舞不露痕迹地溶为一体。使人感到既有中国民族气派,又风格独特、优美耐看。把它和我最近看到的另一个反映唐代题材的独舞《霓裳羽衣舞》相比较,我是偏爱《丝》剧的做法的。(中央歌剧舞剧院于颖编舞、舞蹈意境也十分清新优美,但因语汇过多的印度、缅甸舞成分而有异国情调之感)《丝》剧编导们发掘、整理敦煌唐舞时不被唐代乐舞曾吸收过许多外来舞姿的表象所眩目,而是根据历史渊源及本民族特性而着重往中国古典舞靠拢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可取的。我认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对舞蹈界今后正确对待发掘、整理古代舞蹈语汇方面,是很有教益的。 《丝》剧不足之处,总的感觉是舞台演出不如看文字剧本感人,这和对各场的艺术处理、布局欠妥有关,如起伏跌宕不鲜明,有断断续续之感。又如场面舞蹈过多而淹没了刻划人物性格的独舞、双人舞。剧中刻划人物性格欠细腻,既然是悲、欢、离、合、一悲一欢都欠笔墨。往往可以抒发舞蹈的地方却以简单的造型一带而过。舞剧音乐较之舞蹈逊色,唐代的古曲形象不突出。观众记不住舞剧的音乐主旋律,等等。相信经过甘肃艺术家们的进一步加工,肯定会把《丝》剧搞成为我国的保留剧目。

  通过《丝》剧莅穗的成功演出,对我们有如下的启示——第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题材。当前,广东的舞蹈创作局面打不开,我认为关键是创作题材没有大的突破,思路很窄。首都文艺界评价《丝》剧有“为中国舞剧题材开辟了新的途径”一说,我同意这个观点。《丝》剧的确给我们打开了眼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近的,古的,中的,外的,都可以大胆探索。“作家有立场,题材无禁区”,天地十分广阔,只有大胆开拓题材,才能有文艺的百花齐放。才能开闯舞蹈步子迈不大的被动局面。第二是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甘肃省同行们,用他们丰富的知识锁匙,打开了埋藏千年的敦煌唐舞的宝库。四届文代会也向我们发出号召,“文艺创作家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丝》剧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舞蹈编导,当前应加强对中国古代舞蹈史和世界现代舞蹈史这两门功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祖先在艺术方面聪明智慧,和豁达大度兼容并包的精神,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第三是寄希望于我省主管文艺的各级领导部门,应该像甘肃省委给予《丝》剧的正确领导和艺术民主那样,为进一步发展广东的音乐舞蹈创作而大开绿灯。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3

  最近观看了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出演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舞剧《丝路花雨》是以雄伟深邃的敦煌莫高窟和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为背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把一个反弹琵琶的佛国故事,演绎成人间的悲欢离合。

  看完这场演出后,感觉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准确地表达, 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切身感受到这部舞剧带给你的强烈震撼,“饕餮盛宴”四个字当之无愧!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观看完《丝路花雨》这部舞剧给我的印象最深,这部舞剧的剧情我来简单的介绍下,丝绸古道上一场风暴过后,敦煌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快要昏死过去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神笔张的女儿英娘却被路霸窦虎抢走。出落得美丽动人的英娘被抢走后沦为舞伎,在街头卖艺,波斯商人伊努斯为救命恩人神笔张赎回了英娘。

  莫高窟里,画工神笔张以女儿的舞姿为原型找绘出一幅幅壁画。市曹在壁画上看到了有着婀娜舞姿的英娘,想把英娘招进官府,占为己有。情急之下,神笔张把女儿托付给伊努斯。最后,伊努斯把英娘带回波斯的路上,市曹带着同伙企图杀害他们,神笔张点燃烽火呼救,结果自己却血染大漠。然而,善恶终有果,在敦煌多国交易会上,英娘在伊努斯的帮助下借卖艺潜入会场,揭露市曹等人的罪恶,大唐节度听后一怒之下下令斩掉恶人。 很多看过演出的观众说,这部舞剧的出彩之处非常多,首先是故事动人,看起来仍然像电视剧一样跌宕起伏。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丝路花雨》熔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它被称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据我了解2008年8月,创新修排后的舞剧《丝路花雨》赴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一连五场演出,热烈而不息的掌声传递出观众29年来未曾中断的“丝路花雨”情结。《丝路花雨》以其极高的上座率再次证明了经典的无穷魅力,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英娘于交易会会场上化妆献艺的那段场景,他体现的不仅仅是英娘那中西结合的优美的舞姿,还变现了英娘内心的真善美。我认为《丝路花雨》这部剧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是当代的,又是未来的;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丝路花雨》实现了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升华,真正的超越!《丝路花雨》创造了一部真正高品位的文化经典。

  当我观看完整部舞剧后,我还在网上查询了一些关于这部剧的评价:巴基斯坦总统齐亚赞美道:舞剧《丝路花雨》“是我一

  生中看到过的最精采的演出。”朝鲜金日成主席:“演得很精采,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法国国民议会议长梅尔马茨:“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它很感人又很迷人。”

  通过这次观看舞剧《丝路花雨》,让我想到了很多页学到了很多,什么是艺术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游走,我想艺术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去触动你的心灵,去触碰最原始的你,艺术可以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这句话这时候我才能体会。我们只有用心灵去感受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于舞剧丝路花雨

  讲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一个不被了解的中国""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诗人歌德在故乡法兰克福写下不朽诗篇《浮士德》。他一定想不到,200多年后,他所神往的那个东方国度,以音乐和舞蹈栩栩如生地"复活"了古老敦煌,并搬上了法兰克福的舞台。

  这是《丝路花雨》首次在德国演出,也是欧洲巡演的最后一站。正如歌德在中国拥有无数知音,"丝绸之路"对于德国人也颇富吸引力。连续两天,1800个座位的世纪大厅剧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常。德国观众被舞台上一幕幕悲欢离合深深打动,不断以热烈掌声表达着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独特的《丝路花雨》,让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克里斯汀娜惊喜:"它不像我们常看到的京剧、昆曲等传统中国艺术,《丝路花雨》的表达方式非常现代、极富诗意。没有一句语言,艺术家借用舞蹈,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富有开放、包容等现代意识的中国,一个并未引起西方人足够了解和重视的中国。"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德国《图片报》在报道中评价:"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肢体表现令人惊讶,他们融合了古典芭蕾和杂技的舞蹈艺术语汇,通过细节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感染了全体观众。"

  在法国,《丝路花雨》受到热情的礼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记得,1985年第一次常驻法国,法国朋友与他谈到的第一场中国演出便是《丝路花雨》。"《丝路花雨》首次在法演出被视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在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谈论《丝路花雨》,并再度在巴黎上演这一经典,对中法文化交流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在巴黎,《丝路花雨》不仅与老友叙旧,也结识了众多新朋。《丝路花雨》上演的剧场建于18世纪,红色天鹅绒和璀璨灯光包裹的剧场彰显着品位。盛装打扮的法国观众,坐满了整个剧场。谢幕时分,掌声持续了整整8分钟,"Bravo!(太棒了)""Bravo!(太棒了)"的欢呼声响彻耳畔。演出完毕,不舍离开的观众将几位主要演员团团围住,握手、拥抱、合影、签名,喜爱之情似乎总也道不尽。当演员乘坐大巴驶离剧场时,沿途仍收到不少观众的挥手致意。"优雅""诗意""视觉盛宴",成为《费加罗报》《娱乐》和《巴黎文化生活》等法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评价。

  而在此次巡演的首站,位于伦敦西区的孔雀剧场,连演三场的《丝路花雨》成为一时间伦敦文化生活的话题。孔雀剧场隶属的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艺术中心,拥有大批忠实的剧场观众,在该中心上演的华人表演艺术团体是台湾的"云门舞集"。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英国上议院副议长贝茨勋爵夫妇、英中贸协主席沙逊勋爵夫妇、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纳斯爵士夫妇、英国首相外事秘书卡森夫妇等政要名流出席了首场演出,并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英国剧院艺术导刊》评论说:《丝路花雨》充满了目不暇接的腾跃和不可思议的平衡感,其整体色调和图案,以及神话般的服装,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美感。
看过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关于舞剧丝路花雨的人还看了:

1.2016年高考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丝路花雨观后感3篇

3.舞蹈丝路花雨观后感3篇

4.舞剧莲花观后感3篇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关于舞剧丝路花雨

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1 本来《丝路花雨》我带小孩是没时间看的,还是我朋友想得周到,把小的放我爸那,才有幸看了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丝路花雨》。听说此剧在各个国家演出达940多场,可谓是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65807